河北內丘-超級魔法變變變

涂為絜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超級魔法變變變
二、  參與志工:涂為絜、劉靖陽
三、  參與學生:13位學生
四、  記錄與報告人:涂為絜
五、  行程:

Day 1

擬定訪談大綱

謀定而後動

Day 2

訪談照宇老師,認識美農,提倡志願者精神。

學生討論,活動需求付出。

分組作業:蒐集老人與、學生、家長對於美農空間的活動需求與付出。

小小訪談秀

Day 3

分享與統整,製作海報。

小小街訪員

Day 4

 

製作海報。

平面圖-未來空間規劃(老人、學生、家長)。

空間魔術師

Day 5

模型。

空間魔術師

Day 6

模型。

空間魔術師

Day 7

練習動態展示。

小小解說員

Day 8

實際展演

 

 

六、  基本資料蒐集

(一)    美農空間協會

Ø   基本資料:會員人數、結構、入會條件
Ø   活動:老人太極拳、婦女舞蹈隊、兒童寒暑令營、青年(未開始) 、獨居
Ø   推動青年小組:辯論賽、籃球賽、圖書館、桌球

(二)    新農協:

Ø   基本資料:農民合作社(民間),與供銷社(政府)合作,似台灣農會,農民集體生產,農戶經濟生產,社區服務。
Ø   目標:推動凝聚農戶的經濟生產,生產要素(農藥、化肥、種子)統購統銷。
Ø   內丘縣新農村綜合發展合作協會
Ø   美農是新農協的平台(家長不知道)
Ø   先做社區再做經濟
Ø   圖書館管理員、親子影院、美化設計-壁畫、球場管理
Ø   問卷:活動需求,設備需求,願意付出什麼,可提供什麼
Ø   學生、家長、中老人(55-70歲)

 

七、  超級魔法變變變執行概況

(一)    第一天
勾勒我們這組主要活動藍圖給學生聽,學生反應良好,但在發問問題時,中低年級會放空,所幸王老師及時加入討論,後將學生分成3組:老人、家長、孩子,各自帶開討論,效果佳,討論內容為對於美農空間的規劃,三組人員分別有什麼需求,又能提什麼幫助。

(二)    第二至四天
今天老人、小朋友、家長三個小組都完成了第一項任務--海報製作,並且上台發表組內討論的規劃和想要開展的活動,狀況相當不錯,過程中不僅訓練到學生的團隊合作、創意思考,在發表的環節裡,更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三)    第五至七天
第二個任務--以環保素材做立體模型,我們首先統合三組的平面規劃海報,確定新增器材和設施,再來,請學生蒐集家中不需要的紙盒、寶特瓶等環保素材,動手製作立體式夢想中的美農空間。

八、  社區調查心得

要規劃一門社區課程前,面臨的基本問題有幾個:一、授課教師對於社區了解有多少?二、如何帶學生進入社區?三、整個活動結束後,學生對社區能有多少了解?我們並非本地人,不了解這個社區的背景和發展,故這個活動不只是讓學生們了解自己的社區,更是讓我們認識一個新的環境新的背景故事,但要全面性深入了解各社區的發展及變化,亦非易事,我們只能縮小範圍、鎖定探討目標,我們還可以安排學生訪談相關人員,老師們亦可從中學習,如本活動邀請到美濃空間負責人照宇老師,為我們介紹美農空間的故事背景,透過學生親自訪談彌補基本資料不足的問題。

    如何透過這八天的營期,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對社區有初步的認識,並藉由每次營隊地點的更換,開創出新的社區調查領域,一併尋找日後可使用的教材,我認為這些是設計社區調查時希望達成的目標之一,除此之外,社區調查的開設,除了是讓學生進入社區,另一個用意是以營隊教學為平台,讓學校與社區結合,學習的地方不再侷限於學校,學生們也不應該因為到外地念書,而忘記了最親近自己的那一片土地。

 

資料整理與上傳:陳嘉雯

成都利民-上下學安全

魔法小學堂–上下學安全

林育民

 

一、前言

成都梯次的社區活動,由於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與莆田的農村大為不同;比起農村,城市的環境更為複雜,不易帶著學生四處逛走。社區活動的主題及內容,必須重新思考、規劃。在大陸志工的協助下,英文營團隊瀏覽了目前大陸NGO所設計的、推行於城市小學內的生活教育企劃。以此為基礎,成都梯次的英文營,推出了四項全新設計的社區活動:環保手工藝、我是小小房東、上下學安全、零食大蒐秘。

 

二、成都梯次:上、下學安全

在上、下學安全的活動當中,一開始以莆田的設計為基礎,請學生們依自己的印象,討論路途中的危險。之後,再請學生們依照討論的內容,在上、下學的路途中仔細觀察,找出還沒被提出來的地方。與莆田不同的是,在成都的活動設計裡,引入了社區地圖的繪製。學生們先繪製中科育才學校的地圖,從中提出、了解構成地圖的四個要素:方向、圖示、俯瞰、縮小(比例尺)。接著,才以中科育才學校的地圖為起點,向外延伸,畫出學校附近的街道圖,並標明上、下學的路線、地標。

以學生繪製的周邊街道圖為基礎,在活動的中期,安排了一次由志工教師帶領的走訪。走訪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解說,什麼地方會有危險,以及造成危險的原因外,當志工教師見到危險的地點時,亦會提醒學生。結束走訪後,學生與志工教師回到教室,一起分享自己的觀察筆記。

 

上、下學安全的社區活動,最後以製作迷宮遊戲,作為成果發表的展示品。這與莆田、以往英文營的成果發表,大為不同。先前的成果發表,以靜態的繪圖海報展示為主。迷宮遊戲除了延續以繪圖呈現的方式外,更增加了互動性。學生們可以拿著自己製作的棋子、骰子,和同學們一起遊玩。製作迷宮遊戲的準備過程,十分地精細。對於迷宮遊戲的路線、格子的數目、規則的原稿、需要學生想多少道關卡等細節,都經過志工教師們的討論與統整。如此詳實的準備,到了課堂教學時,展現出良好的效果。學生們能明白迷宮遊戲的樣貌,並依步驟,完成志工教師設定的繪製任務。

完成後的迷宮遊戲,在營隊的最後一天,受到了英文營學生們的歡迎。當午後下雨時,學生們把這套遊戲拿出來,放在教室中間遊玩,並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

 

三、結語

成都梯次的社區活動,其特色為精細的事前準備工作,以及互動式的成果發表作品。由於城鄉結合部的環境,比起農村複雜;帶學生出門走訪,需要顧及各種安全問題。因此,在規劃走訪的過程中,志工教師們對於路線、安全事項、通知校長等事,都做了詳細的討論。討論時,志工教師先將要達成的目標,提綱切領地列出;之後,再逐條議定細項,比如具體的路線、處理方式等。同樣的模式,亦用於設計迷宮遊戲的準備工作上。其次,成都梯次以迷宮遊戲,作為成果發表的作品,為社區活動設計上的一大突破。學生製作迷宮遊戲時,首先接觸到的,是靜態的繪圖;製作完成後,和全班同學一起遊玩,則是動態的展現。

綜觀莆田、成都兩梯次的社區活動,其共通之處,在於志工教師與學生之間熱絡的交流,以及依照當地的環境,設計出有趣、具有知識性的活動。藉由社區活動,台灣的志工教師,不僅更深入地瞭解當地的特色、需求;更重要的,是與大陸的NGO、志工夥伴,有了更多的互動及成長。在成都梯次的社區活動中,大陸NGO志工嚴謹的態度,是十分值得學習的亮點。掌握活動的綱領,並對活動的具體細節詳加討論,是使得這次社區活動的教學,最後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大關鍵。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成都利民-鄉情

魔法小學堂–鄉情

劉靖陽

 

帶領人:王瑞琦老師、劉靖陽、邱圓圓

 

魔法小學堂,是我們今年英文營為了成都梯次特別設計的系列課外活動,該活動完全是在到了當地以後的培訓期,我們針對了當地學校的情況及時設計出的課程,其實早在在台培訓期,我們就體認到,以成都當地農民工社區的情況,基於安全考量,我們本來英文營課後的社區資源調查方案勢必要大修,但因為一直難有實際碰觸的當地學校詳細的情況,因此這樣的問號最後就變成了成都梯次在培訓其最大的一個未知數。

 

然而,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當我們為了這個活動如何轉化而苦心思考時,來自北京的張帆老師拋出了他之前看過其他公益組織做的創意課程方案,最後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定調:我們在成都梯次的課後活動,定名為魔法小學堂,小學堂內包含四種課程,分別以生活教育的環境、健康、安全以及本來社區資源調查訴諸的家鄉為四條主線,進而分別設計出了哈利波特變變變、零食大揭密、跑男GO GOME、鄉情四種課程,而鄉情組,便是我帶領的組別。

 

所謂鄉情,正是我們觀察到當地孩子父母,大多都是從家鄉來成都打工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的子弟,在城市求學生活,對家鄉的記憶可以說是越來越淡化,因此我們希望可以透過系列課程活動,來讓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家鄉,進而透過為自己家鄉做各項宣傳的形式,讓孩子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以自己的家鄉為榮。

 

其實第一天孩子選擇組別的時候,對我是一個打擊也是一個擔心,因為我們這組只有五個孩子選擇,與其他組比起來簡直是乏人問津,然而,我們後來卻發現,這樣五個孩子組成的小組,對於我們這個題目反而起了一個加分的作用,因為人少,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給孩子對談,更深入地喚起孩子對於家鄉的回憶和認同感,透過前兩天的引導與回家與父母交流的作業撰寫,孩子們在第二天、第三天,大致已將家鄉的特點抓住。

   

而從第三天開始,我們開始請孩子化身為自己家鄉的觀光大使,透過繪製家鄉宣傳畫的環節,孩子得以回想家鄉的美景與特色,將其呈現於宣傳畫之上;透過將收集到的資訊利用心智圖的方式彩繪並統整,孩子可以理清思路,更清楚的釐清家鄉擁有的各項資源與特色;也因為自己在台灣是教孩子國文,因此我也萌生了讓孩子寫詩來介紹自己家鄉的念頭,雖然自己示範個人認為有限縮孩子創意的疑慮,但最後孩子依然寫出了不錯的作品,藉由從這樣不同類型的呈現中,我也發現了不同孩子各自非常突出的長才。

 

在完成了宣傳畫、家鄉心智圖、家鄉詩後,我們與孩子一起,將他們的作品做一個統整,在最後一堂課,我們也設計了讓孩子發表的環節,透過家鄉大使介紹自己的作品,讓孩子學習如何表達、並也激發出了它們對家鄉的驕傲和情懷,這一次的小學堂整體活動,整體而言,英文營團隊可以說真的是化危機為轉機,也發展出了未來的一項指標潛力:特色課程設計。

 

而個人身為鄉情組的帶領人,在孩子發表的那一堂課,我也感受到了無比的感動與驕傲,就這樣一步一步從無到有,把本來一個乏人問津的題目加以設計,以各項不同的課程實作形式,實現出了超乎想像的教育成果,這讓我對於自己在未來教育路上的課程設計能力更有信心,真的很開心,在成都中科育才學校,我和我的團隊夥伴們,一同發展出了未來英文營的潛力與可能性。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成都利民-哈利波特變變變

魔法小學堂–哈利波特變變變

李佩恬

 

一、活動名稱:哈利波特變變變

二、參與學生人數:15人

三、活動設計暨教學者:李佩恬

四、單元目標:

  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發現周遭環境中一些看似沒有利用價值的可回收物品變成藝術品、變廢為寶,提升動手做的能力,藉此美化家居生活。在營期最後一天成果展演會將作品展示出來,供蒞臨的家長們欣賞孩子們的成品。

五、教學流程:

Day1

宣導環保意識,區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物品:

  講訴基本環保概念。從網絡截取一些變廢為寶的成品,讓孩子們猜猜究竟用了什麼可回收物品製作而成。分享家中有哪些可回收物品,把孩子們提出的都寫在黑板上,吩咐他們在隔天自行準備所需的材料即可。

 

 

Day2-5(開始製作)

展示模型:

  拿出先前所完成的模型有雞、飛機、收納盒,讓孩子們參考藉此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網絡成品參考:

  截取網絡上一些看似簡單,但卻需要小巧思的作品。

分類、討論:

  把他們所帶來的物品作分類,並自行決定出到底要製作什麼作品。

從旁引導,只提供意見:

  在製作過程中,孩子難免會依賴老師,想少費點功夫完成作品;這時,必須鼓勵他們自行發揮創意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失敗品也是孩子的努力結果:

  一些作品也許與圖中落差大,甚至孩子自己會不滿意,不能就此捨棄之,要嘛想辦法補救之,要嘛把它修復好,只要是有個模樣都是藝術品。

 

Day6

製作作品說明小看板:

  小看板的內容有姓名、步驟、製作天數,並美化之。作用在於家長們欣賞時能夠快速辨認出哪個是自己孩子的作品。

作品發表會:

  以發表會的形式,讓孩子們說明自己製作成品的心路歷程,接受觀眾們(其他孩子)的訪問。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成都魔法小學堂-零食大揭密

魔法小學堂–零食大揭秘

賴晏晏

 

    在成都,因為地方上的限制,社區資源調查改為「魔法小學堂」。主題分為四項:「零食大揭密」(健康)、「我是小小房東」(安全)、「跑男Go Home」(安全)、「哈利波特變變變」(環保),我負責的是零食大揭秘組。零食組的目標是期望透過隨處可見而且與孩子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零食,由淺入入深的探討食物中含有哪些添加劑、添加劑的作用等,進而幫助孩子們學習判斷市面上對身體較健康與較不健康的零食有哪些。

 

    在六天的課程規劃中,在當中我們遇到的困難是,這個「零食」主題對於老師們在引導上其實應該要包含對於添加劑的了解,擁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再去引導學生會比較適合,但是實際上我們老師對於這個領域並不熟悉,所以操作上便增加了難度。另外就是我認為我們老師對於整個規劃其實不夠詳盡清楚,雖然前一日有先做了大致的討論,但並不是很完善,因為我們常常到了當天才在討論細項的進行,我認為這方面是因為我們每晚並沒有對於我們零食組的狀況進行開會。

 

    總體而言,在社區資源調查中,我們要學習的是,不只主題要採用跟當地相關,內容也應思考如何跟當地做結合。在主題的挑選是否能跟自己專長與興趣融貫、在過程中如何去引導學生、如何做有系統的規劃與有效率的討論… … 這些都是學習的課題。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成都利民-跑男go home

魔法小學堂–跑男Go Home

傅馨慧

   基於成都梯次英文營社區的特殊性,往年各梯次英文營的社區資源調查的模式並不適合套用在成都梯次的社區資源調查,因此我們在思考該如何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時一度陷入瓶頸,這時張帆老師提出之前在別的公益組織曾經做過類似的課程,經過大家的討論後,結合生活教育的魔法小學堂誕生了。魔法小學堂又分為四組,分別是哈利波特變變變(環保)、零食大揭密(健康)、我是小小房東(鄉情)、跑男Go Home(安全)。我、張帆老師、育民所帶領的便是跑男Go Home這一組。我們在討論該如何設計這幾天的課程時,我看到了拋磚引玉的重要性。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提出了以遊戲通關的方式去設計整個課程,張帆老師則是提出了學生學習目標,然後我們再慢慢把這個骨架填滿,讓整個課程豐富起來。

 

課程設計概念:

 

學生學習目標:1.觀察能力:觀察回家的路途中有危險的地方。

            :2.歸納能力:把各種危險歸納到不同的組別。

            :3.分析能力:分析可能會有危險的地方。

            :4.危機處理能力:如何避免危險以及遇到危險時應該怎麼做。

            :5.表達能力:如何告訴別人危險的地方以及遇到危險時該怎麼做。

 

第一天:1.讓學生了解這幾天要做些什麼。

      :2.說明地圖的基本原則,並讓學生嘗試畫學校的地圖。

      :3.提醒學生在注意安全的原則下觀察回家的路線以及路上危險的地方。

 

第二天:1.複習地圖的基本原則。

      :2.請學生說出昨天觀察到的東西。

      :3.讓學生畫出學校到家裡的地圖,既學校周邊地圖。

      :4.依學生繪出的地圖大概規劃處明天實地考察的路線。

      :5.提醒學生在注意安全的原則下觀察路上危險的地方。

 

第三天:1.帶學生外出實地考察一路上危險的地方。

      :2.引導學生提出一路上危險的地方。

      :3.讓學生記錄下一路上危險的地方。

 

第四天:1.請學生提出昨天一路上觀察到以及記錄的東西。

      :2.引導學生歸納不同的危險。

      :3.引導學生說出避免危險的辦法。

      :4.引導學生說出遇到危險正確的處理方式。

      :5.決定成果發表的模式——製作一款和安全有關的桌遊

第五天:1.讓學生寫出桌遊的格子中的敘述,包含:正確的行為、危險的行為、英文營中的回憶等。

 

第六天:1.讓學生把昨天寫的東西寫進格子中。

      :2.設計標題、製作者簽名、遊戲規則等。

 

第七天:1.完成所有設計工作,包括桌遊的設計、骰子的設計以及棋子的設計。

    我們設計出整個課程的脈絡後,在上課前一天敲定第二天的細節以及當天需要完成的目標,因此跑男Go Home 在進行的過程中,整體的進度以及節奏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上。而我經過這幾天的魔法小學堂,認識到完整的規劃對呈現活動的流暢度、節奏的重要性。此外,我也意識到不要小看學生的潛力。一開始課程的設計中,我們並沒有打算讓學生自己寫桌遊的格子中的文字,只想要讓他們在紙上繪幾個圖,後來我們因為時間關係放手讓學生去寫,結果並沒有出現想像中亂七八糟的情況,他們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此,不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小看每個人的潛力,也許他會迸發出你無法想像的光芒。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莆田社區資源調查-村落環境整潔

社區資源調查–村落環境整潔

林育民

 

一、前言

如何利用英文營的機會,讓參與的學生認識自己的社區,是近年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努力的方向。在2016年的課程設計中,當每一日的英文課程結束,及伴隨著一系列認識社區的活動。該活動由學生自願參與;活動的主題,隨著當地社區的不同,亦有所調整。在莆田梯次,「村落環境的清潔」,為社區活動的主題之一。在志工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走訪汀塘社區,瞭解近年來垃圾清運、資源回收時,所發生的種種故事與變化。

 

二、村落環境清潔

莆田梯次的活動主題,為老房子、社區特色產業,以及村落環境的清潔。主題的決定,立基於兩方面的思考:去年英文營在當地活動的經驗、與莆田社區大學志工的討論。其中,與當地社區大學志工的討論,格外重要。藉此,可以了解當地目前的需求,並找出能作為活動主題的亮點。

在村落環境清潔的主題中,首先以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藉由「村子裏面,哪些地方最髒亂?」、「在平常的時候,是怎麼處理垃圾?」等貼近生活的問題,讓學生逐漸說出自己對環境清潔的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若有都不太清楚,或說法大異其趣的地方,志工教師會請學生們記錄下來,回去詢問家長、親戚、好友。如此一來,不僅引發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他們與家人、社區互動的話題。

其次,在討論活動結束之後,即根據討論的結果,請學生們帶著老師,到它們所選出的地點觀察、參訪。在第一次的參訪中,學生們了解到村落環境的清潔,目前由垃圾車維持。垃圾車會在固定的時間,來到村民的家門口,收取垃圾。在垃圾車開始營運之前,村落環境的清潔,倚靠的是村民們自己製作、上色的垃圾桶。第一次參訪後,學生和老師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觀察,並注意到一些共同的疑問:村子裡的環境清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開始環境清潔的原因,又是什麼?第二次的參訪,即以上述問題為基礎,訪問了莆田社區大學的志工,了解村落環境清潔的發展經過。在2012年時,村落的水溝中,有各種垃圾;村內堆放的垃圾所發出的臭氣,會不時飄進村民的家中。了解情況後,莆田社區大學與村民們合作,推出了第一代的垃圾桶。然而,堆積在桶內的垃圾包,會發出臭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推出了垃圾車。通過與莆田社區大學的訪談,學生們找到了自己的問題的答案;同時,也更加了解社區大學與村落的連結。

三、結語

莆田梯次的社區活動,其特點在於以討論為基礎。志工教師們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思考、發表;然後,再依據討論的內容,規劃初步的走訪行程。走訪結束後,志工教師都會與學生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觀察筆記。分享的過程中,師生們一起找出共同的疑惑,並以此規劃下一次走訪的行程。透過觀察、分享、討論,汀塘社區大學如何發現需要,並與當地居民攜手合作、解決問題的精彩故事,紛紛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莆田社區資源調查-建築

社區資源調查–建築

劉靖陽

 

英文營的社區資源調查活動,是近兩年發展出來成效備受肯定的一個課後活動項目,透過師生一起在社區的實際訪談,建立起孩子對家鄉的認同感,而汀塘梯次的社區資源調查,因為借助社區大學與社區居民良好的關係以及汀塘當地豐富的特色,因此擁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而我個人帶領的組別,便是針對當地特色建築作探討的建築組,汀塘社區的建築,大多保持了傳統的風貌,不論是廟宇或是民居,其實社區大學這邊也有建議一些可以探訪的資源,但我們最後還是選擇,讓孩子自己提議訂定主題,在經過踴躍的討論後,我們建築組最後決定以媽祖廟、教堂、傳統民居為三個調查的項目主題,我們也預先透過較開放式的引導,讓孩子可以先準備一些問題,屆時可以增加與長輩的互動,但事後也證明,針對建築這個題目,或許培養孩子對建築細部的觀察力的是更為重要的。

第一天的媽祖廟的部分,我們發現組內有一個女孩,他的爺爺正是當地一個媽祖廟的設計者,因此借助這樣的機緣,我們決定在第一天就去採訪了他的爺爺以及他剛建城兩年的新廟,我們採訪的媽祖廟,整體裝飾可以說是融入了台灣之長與西方的一些用色,孩子對於建築的觀察力雖然有限,但對於媽祖以及千里眼順風耳的故事可以說是都瞭落指掌,因此我們特別設計一個環節,讓孩子述說媽祖的故事,讓其增添對當地媽祖文化的認同感,來自台灣的我,也分享了台灣三月瘋媽祖的盛況,透過這樣一個文化交流,孩子們變得更願意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東西了。

第二天的教堂,牧師一來就十分熱情地拿起他準備好的講稿資料,將耶穌基督的故事、教堂的整體設計、中國基督教的發展,都交代的非常清楚,而孩子也觀察到了十字架、還有另外一個代表三位一體的圖騰,牧師也針對這兩個建築細部設計背後蘊含的意義作了解說,整體而言,教堂的參訪,雖然孩子沒有問到許多問題,但透過牧師的講解,依然達成了一定的教育意義。

第三天的古民居,其屋主便是我們組內同學的爺爺,但因為該屋是屋主的父親所見,且屋主本身不擅言詞,因此孩子大抵是用觀察,並就其觀察互相分享的形式,然而,這樣的形式,也增進了孩子自身的觀察力,我們最後也發現,為甚麼這個傳統的土牆可以屹立六十多年風吹雨打而不倒他的秘密,孩子也對古人在有限資源內發揮最大效用的智慧感到佩服。

而第四天、第五天,我們回到了社區大學,將前三天參訪的回憶畫成了圖畫,最後把心得單與圖畫都做成了海報,雖然最後做出的海報,孩子依然發揮了相當大的創意,但是個人認為,其實或許明年可以努力試試,讓本來靜態的展示,試著變成動態的形式,不僅更加活潑,也可以訓練孩子的表達。

總結這次汀塘建築組的帶領,個人認為,的確發揮到了本來社區資源欲達到的教育意義,然而,如前段所說的,我們的展演形式,應該可以有多樣的形式,或許這是我們明年值得深思的一部份。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莆田社區資源調查-經濟作物

社區資源調查–經濟作物

陳嘉雯

 

一、  主題:經濟作物

二、  參與志工:凌鳳儀老師、陳嘉雯、鄧軍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6位學生

五、  行程:

第一天:前導、確認主題內容
第二天:參觀農田
第三天:小組討論、準備訪談榨油廠的大綱
第四天:參觀花生榨油廠
第五天:匯整訪談結果、製作記者手札
第六天:繪畫活動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活動第一天,我們先請學生分享在地所種植的植物種類。在地農民所種植的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有花生、地瓜、秋葵、西瓜等。組內有學生家裡有田地,平日便跟著長輩一同耕地,故我們發現學生具備一定的耕種知識,完全能夠擔任志工老師們的嚮導。

 

     既然本組主題是經濟作為,我們自然需要到田裡去考察。故,我們向一位學生提出參觀田地的邀請,一行人到她家的田裡去考察。學生自小生活在村裡,對田裡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們能夠準確地辨別出各個植物,并和我們講解田裡引水灌溉的方法和一些農用工具的名稱及功用。此外,學生家也有養羊。他們家的羊都是繫上繩子並綁在樹旁,藉此約束羊的活動範圍,避免羊誤闖入田地,破壞農作物。

 

     八月正好是花生收成的時間。剛抵達汀塘村時,隨處可見鋪滿在路旁的花生葉及花生於烈日下曝曬。根據學生的分享,花生葉曬乾以後可用作燃料,而花生可以榨油或是直接食用。有鑒於此,本組決定前往參觀當地居民——李小姐所經營的花生榨油廠。實際走訪前,我們先請學生擬好他們想要訪問李小姐的題目,並讓學生充當小記者主導訪談過程。

 

      李小姐表示,花生一年兩收,榨油廠則是根據花生收成時間運作的暫時性工作。花生收成期間,他們會聘請短期工人協助榨油;非收成期間,則榨油廠停止運作,李小姐及其員工另有主業。李小姐十分熱心地引導我們參觀榨油廠,並講解各個機器的運作方式及功用。

  榨花生油有四道工序,分別是篩殼、炒花生、榨油、過濾。篩殼即利用打殼機把花生殼與花生果實分離,為後續工作做準備。李小姐表示,打殼機會自動把殼與果實分類,果實會直接進行炒燒步驟,而花生殼則用作炒燒步驟的燃料。炒花生十分講究火候,火候大小及翻炒時間長短皆會影響隨後所榨出的油的品質與多寡。炒得太久則花生焦黑,炒得不夠則花生不熟也不香。因此,此環節十分考驗師傅的功力,是榨油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步驟。

 

 

      經翻炒降低花生果實所含的水份,即可進行榨油。剛榨出來的油並非呈市面上所看到的澄清的金黃色,而是呈現渾濁的狀態。因此,過濾步驟是榨油工序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原先渾濁的花生油從過濾機的一端經過一層層細密的網狀內裡,自另一端流出即呈現澄清的金黃色。完成過濾的花生油即可裝瓶出售。因花生與花生油的售價差別甚大,所以當地居民更傾向於請李小姐的工廠協助榨油,賺取兩者之前的價差。

 

      活動第五及第六天,學生將先前進行走訪所搜集到的資料匯整起來,製作成果展演的作品。本組一共展出兩樣作品,分別是以實際走訪的農田為主體的繪畫作品、學生走訪榨油廠的記者手札。

 

      來到汀塘村,映入眼簾的是綠油油的農田、用石頭砌成的房子,所感受到的是炎熱的天氣、小村的寧靜。我們以外地人的身份來到這裡,請學生帶領我們一同了解村莊。若沒有在地志工與學生的幫助,我們無法做到這一切。自此,我所看見的汀塘村不再只有簡單的外觀樣貌,而是更進一步地用身體去體驗在地生活,用心感受汀塘村的寧靜美好。

 

 

 

資覅整理與上傳:湯適可

 

莆田社區資源調查-環保

社區資源調查–環保

賴晏晏

   

  莆田地社區資源調查分為三項類別:老房子、農作物、與環保,我負責的是環保組。環保組的目標,主要是想與孩子們一同了解近年來在汀塘村,村民們與當地組織對於垃圾處理相關的細項(像是從垃圾桶變革為垃圾車之討論等)。其實,當初我們大家私下都公認「環保」這個題目相對於其他是比較枯燥無聊且不易操作的,但是當我們這組老師(我、林育民、鄧文奕)實際與我們小組員接觸時,都驚訝地發現小孩們(我們這組恰好是五位女孩)對於我們提的問題都能熱烈回應,就如「廢品一斤賣多少錢?」、「垃圾車幾點來?」等這些較為細緻的問題她們也都能回答,當下的我很是欣賞這些小孩子的聰穎與細心,雖然說女孩們總是攘攘著說要出去走走(意思就是出去社區大學外),但對於我們交付給她們的任務,像是我們請她們回家問問家長相關問題、還有叮嚀她們要把有用的資訊紀錄下來等,對此她們也都能夠完成,讓我們一開始擔心主題是否不適的疑慮全部解除,從這一點我了解到,孩子們其實是很有潛力的。

     在六天的社區探險中的課程規劃,第一天我們主要做的是環保事項的討論,接著二到四天,我們根據大家所討論的,出去前往社區大學附近與環保有關的區域(如堆垃圾處、收廢品場、學校、公園等)走訪,另外還當起小記者,一起去了一位同學的家中拜訪她的媽媽,同樣也是訪問環保相關問題。最後的五、六天,老師們與孩子們一同製作成果發表的作品——海報。在當中我們其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只不過在最後與孩子們一起討論成果發表的形式時,孩子們一度想要以戲劇呈現,但是後來因為大家沒有共識而作罷,覺得有點可惜的即是大家成果發表的形式常常會陷入以海報為主的窠臼。

 

 

 

鄧文奕

 

一、研究主旨

汀塘村是一個相當重視環保的村子,整個村非常乾淨,可以見到的垃圾屈指可數,由此可知該村對垃圾處理,以及資源回收,有著一番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本研究從學生所知道的角度出發,了解村子內的系統運作,以下整理出汀塘村整個環保觀念。

 

二、研究流程

(一)   第一天:詢問小朋友們關於村子內的垃圾處理方式、有無資源回收觀念等,並且將問題寫下,回去問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

(二)   第二天:詢問第一天寫下的問題之答案,並且思考隔天訪問學生家長之問題。

(三)   第三天:走訪村子,看有無垃圾,並且訪問學生家長之垃圾觀念。

(四)   第四天:詢問吳瑞垃圾桶至垃圾車整個轉換過程。

(五)   第五天、第六天:製作成果發表。

 

三、問題意識

(一)   詢問小朋友、家長

1.  改成垃圾車知不知道?

2.  比較喜歡垃圾桶還是垃圾車?

3.  村子內有哪些地方比較髒亂?

4.  垃圾車來的時間是?

5.  學校有沒有教環保觀念?

6.  瓶罐、紙箱等資源回收物一斤多少錢?

(二)   詢問吳瑞

1.  垃圾收走運到哪裡?

2.  老人家為什麼喜把廢瓶拿去賣?

3.  村委會為什麼決定要換垃圾車?

4.  村委會為什麼會重視環境?

5.  村民們是如何做出垃圾桶的?

6.  為什麼有村民願意做收垃圾的工作?是如何選出這些人的?

 

四、研究整理

(一)   垃圾:

2012年開始,原本村子溝裡很多垃圾,太髒亂了,決定要徹底執行。剛開始是決定用垃圾桶,最早的垃圾桶是大油桶,不好用,用一星期就決定撤換。原本學校附近就有一個,很髒,很多騎車騎經過都隨手丟,常常都丟不準。後來「鄭榮集團」捐十萬元投放在垃圾之事情。

(二)   垃圾桶:

用水泥罐做的,綠色,村子裡以前有39個,由村民「可持續發展協會」的爺爺奶奶組成的,垃圾桶推行從2012年到2015年四月底,持續三年半的時間,2015年五月份決定把所有垃圾桶撤掉。

(三)   垃圾車:

「愛故鄉協會」決定策畫,該協會總共八人,張輝和吳瑞都是成員,2015年六月底由社區大學全權管理,直至今年七月,垃圾等所有事情皆上軌道,開始由村委會管理。垃圾車來的時間為早上八點和下午四點,村民們比較喜歡垃圾車,因為比較方便。

(四)   保潔人員:

由村委會請,兩個開垃圾車、兩個掃街、一個管理池塘。當時村子裡招募保潔人員,開垃圾車一個人人民幣三千元;掃街一個人人民幣一千六百元,不過開垃圾車的電動車得自己掏錢買,包括保養維修等,都還是需要自己花錢處理。

(五)   資源回收:

瓶罐一個5分、紙箱一斤2、3毛,會到家門口來收。收廢鐵在新輝電器斜對面,也有開電動車的,快六點會經過社區大學。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靈寶社區資源調查-生活與信仰

社區資源調查–生活與信仰

鄧文奕

 

一、研究背景:

羅家村為一個行政村,由羅家、寨子溝、孟村三個自然村組成,在羅家村有許多值得被挖掘的歷史淵源,如介子推廟會、娘娘山等。另外,羅家村有將近六七成村民信仰西方的基督教。本文將以小學員的角度引導問題,從日常生活、課餘活動到平時家中信仰等,深入其生活,讓小學員瞭解生活中還有許多待探索之知識。

 

二、研究者先備知識:

      羅家村有1800多位村民,在村子裡幹活的大多為50歲以上村民,年輕人出外打工的人多,大多一年回來一次。羅家村主要有三地區小學,為萬渡小學、焦村鎮中心小學、靈寶市內的小學(有許多間小學),通常羅家村就讀萬渡小學居多,不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會去就讀靈寶市內的小學,由於距離關係,小朋友大多住在學校,家長一個星期接一次。在這個村子裡幹活的時間,通常為8:00-12:00,以及15:00-18:00,當地作物大多為水果類,舉凡蘋果、梨子、桃子、玉米、向日葵等。當地許多村民信仰為基督教,不過也會參加傳統的節慶活動,如一年兩次的介子推廟會等。

 

三、問題意識:

(一)詢問小朋友之問題

1.  你們村子會拜什麼神?信什麼教?

2.  你們家裡會有拜什麼神?家裡有沒有信教?

3.  你們知不知道這邊的節慶活動?像是知不知道介子推廟會?

4.  你們知不知道娘娘山的典故是什麼?

5.  平常放學之後會做什麼事情呢?

6.  平常沒上課放假時會做什麼休閒活動?

7.  放假時會不會跟家長一起出去玩?去哪裡玩呢?

8.  知不知道你們的爸爸媽媽做什麼職業呢?

9.  平常都幾點睡覺?然後都幾點起床呢?

10.有沒有最印象深刻的遊玩經驗呢?

(二)請小朋友今天回去做的功課

1.  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沒有信教,或是拜什麼神?

2.  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知不知道介子推廟會的用途、典故?

3.  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知不知道娘娘山的典故?

4.  請小朋友回去拿兩張最印象深刻的遊玩照片,明天來做分享。

(三)詢問基督徒之問題

    1. 基督教的起源是什麼?

    2. 為什麼當地大部分人會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是如何傳過來的?

    3. 平常會在教會舉辦什麼活動?

    4. 信耶穌有給你們帶來什麼好處?

 

四、研究流程

(一)第一天:詢問小朋友問題,請他們回家做功課,問題如問題意識之第二點。

(二)第二天:討論第一天的問題,在附近的村子走訪、拍照,每個小朋友至少拍一張他們喜歡的人、事、物、風景等。

(三)第三天:討論第二天的活動,並且思考明天訪問基督徒詢問之問題,問題如問題意識之第三點,並且討論成果發表的形式。

(四)第四天:訪問羅家村信仰耶穌的村民。

(五)第五天、第六天:製作成果發表。

 

五、成果發表

      該主題是以生活切入,讓學生們了解生活中許多樂趣可言,也了解自己家鄉的特別之處,不過由於該天的時間和天氣關係,無法詢問到當地基督徒較深入的問題。最後,請小朋友們每人挑選兩張照片帶來,加上我們先前所拍的照片,製作成一本相冊,包含了每位小朋友的介紹,自己最印象深刻的照片,以及在英文營的點點滴滴。

 

六、照片精選

在學生家的窯洞門口合照

生活信仰組的成果-相策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

 

靈寶社區資源調查-書法文化與民間藝術

社區資源調查–書法文化與民間藝術

陳嘉雯

 

一、  主題:書法文化、民間藝術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胡佳慧、佫蒙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6位學生

五、  行程:

第一天:前導、確認主題內容
第二天: 訪問擅長捏面花的老奶奶
第三天: 學習捏面花
第四天:參觀書法陳列室
第五天:學習書法文化
第六天:繪畫活動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與學生談及本組主題,我們先請學生針對書法文化、捏面及戲曲三大部分分享他們的意見與看法,將重點置於了解學生對著三大部分的認知及熟悉程度。起初,學生有些侷促、不太敢發言,經志工老師們的引導使本組的討論愈趨熱烈。經分享,發現學生皆知道書法文化、捏面及戲曲文化的存在,或多或少有些接觸,但了解並不深入。

 

      活動第二天,在地志工——佳慧代我們向當地擅長捏麵花的居民提出訪談邀請。我們一行人便到奶奶家中進行訪談。訪談過程由學生主導,向奶奶提出疑問並請奶奶解答。從訪談可得知奶奶的麵花手藝是透過親朋好友習得,最初學習的目的僅是因為覺得別人懂得這門手藝,所以自己也該不落人後。接著,我們進一步請問奶奶是否有將這門手藝傳承給自己的子女,或是年輕一輩。奶奶表示,他並沒有將手藝傳承給子女,但曾受邀教導孩子們簡單的捏麵技巧。

 

      捏麵花即將麵團捏出各個不同的造型後,將造型各異的麵團蒸熟並上色、塗上一層油。經使用美術顏料上色的麵團是不可食用的,麵花多用於喜慶活動,如婚慶、賀壽。我認為捏麵花與捏黏土造型十分類似,但麵花更具文化意義且所用原料及工具都是日常隨處可得的。故,或許我能在日後的志工服務中克服物資的匱乏,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活動形式。

 

奶奶十分熱心地到弘農書院教導孩子們捏面的技巧。奶奶表示,捏面的物體形象皆從日常生活中得來,透過自身的觀察力將各個物體形象捏出來。奶奶手把手教導學生捏出蝴蝶、花、燕子等形象,所用的工具有針、剪刀、梳子。要將各個形象捏得細緻、傳神十分費工夫,其中對物體比例的拿捏及力道的控制是需要反復練習後才能稍有成效的。

 

      活動第四天,我們前往參觀何老師家中的書法陳列室,只見陳列室擺滿何老師的書法作品。當我們看見桌上放著厚厚一疊的何老師每日習字的作品,不禁感歎其對書法的濃厚興趣與鑽研此道的毅力及恆心。如同羅馬並非一天造成,學習英文亦然,要寫得一首好字亦然。

 

    何老師於百忙中抽空到弘農書院與我們分享其學習書法的心路歷程,並講授書法的基本技巧和知識,如毛筆的種類、坐姿、握筆的姿勢、各種筆畫的正確寫法。何老師也反復提醒大家不要還沒學走就想學跑,應穩扎穩打地把最基礎的筆畫練好,才能把字寫好。經何老師提點,學生也會各完成一張作品,於成果發表時進行展覽。

 

      我是馬來西亞僑生,來自有「文化沙漠」之稱的柔佛州新山市。因此,我對靈寶濃厚且豐富的文化特色十分驚歎。然而,我們卻發現這些民間文化正逐漸失傳,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捏麵花為例,奶奶的一門好手藝無人傳承,但值得慶幸的是弘農書院曾舉辦相關活動,邀請奶奶教導學生簡單的捏麵技巧,讓學生得以接觸這門特別的民間藝術。故,希望這類活動能持續舉辦,有助於民間藝術的傳承及發揚。

 

此外,當地居民是標準的戲迷,當地常常邀請戲班子來村裡表演,而我們也有幸於第八天的成果展演到場聽戲。依組內學生的分享,他們都曾與爺爺、奶奶一同到場聽戲。雖然學生不一定聽得懂方言,但所幸如今的表演皆有投影中文字幕的設施,讓更多年輕族群可以同歡。對此,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也在慢慢蛻變,採主動融入、吸引年輕一輩興趣的作法。

 

社區資源調查乃是以學生為主體,對農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文化等面項做深入的理解。志工老師皆從外地來此,我們對當地文化一無所知,因此學生就是我們的嚮導,為我們介紹、翻譯。相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加深他們對在地農村的認識與認同感,我們也因為學生而接觸有別於自身生活環境的文化。我們互相學習,一同成長,嘗試用不同的視角與角色認識這美麗的村莊。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