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韓社區資源調查--寨子村史、謝蘇梁姓家族流動

社區調查報告

一、主題:寨子村史、謝蘇梁姓家族流動

二、參與者

1.      台灣志工:李羽婷

2.      大陸志工:李玉

3.      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約12名

三、調查行程

1.      第一天:與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說明主題、並訊問有無相關姓氏的親戚。

2.      第二天:探訪蘇姓、梁姓兩戶居民

3.      第三天:探訪參與寨子村史校稿者仁氏、謝姓兩戶居民

4.      第四天:彙整志工的筆記與小朋友的學習單,共同製作古今對照表。

四、行前規劃

       此社區資源主題來自於寨子村前村長的提議,在對話中得知謝、梁、蘇為寨子村三大主要姓氏,因而開始其主題內容,而後確定主要主題後,從三大姓氏的起源以及流動著手,並以與村民訪談為主要方法進行,進行過程中再連結至寨子村的歷史。「各姓氏的起源為何?是原居民又或是遷移自寨子村。」、「三大姓氏在寨子村如何流動?又如何成為三大主要姓氏」。在行前規畫中以兩個主要問題引導小朋友參與,並做訪談開頭。

五、實地執行

訪談內容主要為寨子村史及姓氏流動,以下報告呈現除了每日記錄之外,亦會以兩大內容為主。

(一)         第一天:

       第一天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地點為小學餐廳,主要目的在於使小朋友瞭解此主題內容,首先以行前討論的兩大主題來引導,引導的過程中意外獲得了一本當地居民擁有的寨子村史,接著引導出梁姓的家族的地理位置。在相當寨子村的地理方位的小朋友引導下,到了梁姓爺爺及蘇姓爺爺家做訪談,訪談的內容記錄如下。

1.          寨子村史: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軍由於駐軍的需要將寨子村附近的老城設為日軍總部,在前進老城的途中會經過寨子村,那時當地居民形容日本軍為極壞,不僅搶奪村民亦會欺侮婦女們,有那麼的一次機會下,寨子村民及附近村民們將通往道路封起,與日本軍決一死戰,當時死傷嚴重,許多的屍體均丟棄在一個井中,目前井已封起,大致位置為火車路西邊、寨子村小學附近。

2.          蘇姓流動:蘇姓來自於芮城,約四百年前因為原居住地饑荒因而遷移自寨子村史,寨子村相對為較富有之地,是為遷移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寨子村的分部主要在三族。

3.          梁姓流動:梁姓為最晚遷往寨子村,主要分佈在一族。

(二)         第二天

       在整理前一天的訪談後,藉由小朋友的幫忙來到了謝家及梁家三家戶,其中一戶梁家的祖母是為高齡,因而經歷過日治時期,並且很幸運的在與居民訪談後,得知有一名參與寨子村史的村民,雖是為仁氏但對於寨子村有相當瞭解,下面為整理後訪談內容。

1.          寨子村史:「老城」是為先今「譚莊」亦為昔前日軍駐軍地,約略1946年附近,在日本軍已逐漸從中國退兵時,譚莊跟寨子村的城牆附近被發現藏著一名日本軍,打算趁無人注意時離開,居民由於對日軍心懷怨恨,對於這無武器的日軍,雖苦苦哀求但仍狠下心來殺害。在日軍剛開始在附近駐軍時,解放軍亦進入寨子村及譚莊,而後寨子村逐漸成為永濟最大桃子產地,在聯合社成立後,之所以稱為「蒲韓社區」是因為位於蒲州附近,但並不能將寨子村與蒲韓社區視為相同。在村子裡流通的寨子村史本並不能算是正史,只能算是野史,是因為書上並未經過省籍章印。

2.          謝姓流動:謝姓為原本就居住在寨子村的主要姓氏,現居住在二族居多。

(三)         第三天

       在前兩天經過寨子村史上記載及訪談過程後,對於三大姓氏的流變已有初略的瞭解,因而在第三天安排社區資源調查在養老院進行,養老院裡頭多為高齡奶奶們,因而對於寨子村歷史較為瞭解。

1.          寨子村史:再次提到日本軍與寨子村民的死傷慘重之事,當年日本軍經過寨子村時,對於反抗的村民極為慘忍,不僅利用武器傷害亦欺侮婦女們,婦女們只要聽到日本軍一來,並會將視為已婚的髮髻盤上,躲在隱密之處以免欺侮。「垃圾處理」從一開始的無人認同,到現在由許多婦女投入並沿襲到至今。另外「族」是為政府為便於管理,將寨子村的街道分為三族。

(四)         第四天

       在整理前三天訪談內容以及寨子村史上的地圖後,大致瞭解三姓氏的分佈圖,再加上有寨子村的古圖分部,因而打算利用古今對照圖來呈現。

六、調查心得

       社區資源調查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點在於溝通,不像於臺灣可以利用臺語對話,在寨子村裡很多時候,與長輩們對談時需利用方 言,這時才明瞭「語言」如何共通,是探索歷史很大的問題,好在有當地誌工以及小朋友的幫忙,終於能在訪談過程中稍稍瞭解寨子村的變化,但歷史是演變的,若沒有文字寫下,很多時候只能成為口傳,若沒有那本寨子村史,我想,訪問再多的長輩們得到的答案都將是未知,因為有了文字記錄,我們才能透過文字回憶以及透過文字開始注意到週遭的環境。在訪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訪問參與寨子村史的何爺爺時,我問他為何會有想要開始編纂歷史的想法,他說他很小開始就有興趣,因而長大後參與此計畫,看了寨子村史的前言再加上何爺爺的話後,我開始瞭解到歷史的「蒐集者」是多麼的偉大,儘管寨子村在廣大的中國裡是一個多麼小的村落,但這麼小的村落仍有它的文化、歷史及美好的地方,若沒有人開始起念,想要記錄這一切,那麼這個地方的所有都將成為歷史而不被人所記。真的很高興能夠在這四天藉由訪談認識更多寨子村的文化,也希望一同參與的小朋友在這過程中能夠更瞭解自己故鄉的歷史。

 

資料整理與上傳:陳嘉雯

 

培田社區資源調查-農家樂

社區資源調查-農家樂

林育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二年級

一、概況

 

1.  調查主題:農家樂

2.  參與者:

(1)台灣志工: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

(2)大陸志工:王勇全

(3)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共12名

3.  調查行程:

(1)第一天:與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座談。座談結束後,志工寫筆記,小朋友寫學習單。

(2)第二天:探訪位於培田老村的「八八農家小吃」。

(3)第三天:探訪位於培田新村的「春熙農家樂」。

(4)第四天:彙整志工的筆記與小朋友的學習單,共同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4.  調查分工:

(1)行前規劃與討論: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王勇全

(2)學習單設計:劉靖陽

(3)攝影與記錄:林育民、劉靖陽

(4)活動秩序管理:朱淑英老師

(5)與受訪者互動:朱淑英老師

(6)海報設計:王勇全

 

二、行前規劃

在執行社區資源調查之前,參與活動的台灣、大陸志工對調查的內容,進行了以下的討論:

第一,社區資源調查的原則為何?在討論的過程中,劉靖陽首先拋出「讓村內的小朋友一同參與,一起瞭解村莊」的構想。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以靖陽的提議作為本活動的基本原則。

第 二,社區資源調查的主題是什麼?對此,朱淑英老師說,她來到培田村以後,發現這個村子裡有許多的「農家樂」。這些「農家樂」到底是什麼時候開的?經營的方 法又是什麼?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後來,經過討論,覺得朱老師的提案不僅有趣,而且可行性也高─除了可以請小朋友帶路外,去農家樂參觀也比較安全。因此, 我們決定以朱老師的提案─「農家樂」作為我們的調查主題。

第三,社區資源調查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主題之後,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如何將農 家樂這個大的主題,限縮成幾個更為具體的研究問題。對此,林育民提議,從先前大家的討論看來,可以形成以下幾個研究問題:「為什麼要開設農家樂?」、「農 家樂的經營策略是什麼?」、「農家樂對於培田村的影響為何?」

第四,要如何讓小朋友們一起參與?「讓小朋友參與」是我們這次社區資源調查活 動的基本原則。對於這點,王勇全提議,可以調查結束後,請小朋友們一起製作成果發表海報,將他們的調查成果展現出來。此外,育民也分享了在莆田汀塘社區的 經驗,說可以請小朋友在調查的時候,在旁邊寫筆記、畫圖。這樣一來,不僅能讓他們學到東西,志工也比較好在訪談的時候管理秩序、顧及小朋友們的安全。最 後,靖陽提議,與其讓小朋友把筆記和圖寫在自己的紙上,不如我們設計一張學習單給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同時在上面記錄和畫畫。此外,活動結束後,我們可 以把學習單收回來,點出他們寫得好的句子,給予鼓勵。因此,最後我們決定採取靖陽與勇全的提案:一開始時請小朋友們寫學習單;之後,我們再把學習單整併在 一起,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三、實地執行

1.  第一天:

在英語營下午的課程結束後,自願參加的小朋友們來到教室集合,並在朱校長的帶領下展開討論。

首先,我們問到:「有誰知道村裡哪邊有農家樂?」幾位小朋友說,農家樂在新村和舊村都有;接著,又有小朋友舉手,說他們的家裡經營農家樂,可以帶我們去看一看。

接著,我們問到:「大家對於農家樂的印象如何?」幾位家中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喜歡農家樂,因為只要有客人住進來,晚餐的菜色就會變得特別豐富。至於家裡沒有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他們對農家樂的印象模糊,只說農家樂很多,到處都有。

最後,我們問到:「大家對於來到農家樂的客人,有什麼印象?」家中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說,來他們那邊住的客人大多素質不錯,很少出現刁鑽的客人。至於家裡沒有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只說他們都是來培田村觀光的。

第一天的討論結束後,我們詢問小朋友,有沒有人自告奮勇,明天能帶我們去一間位於舊村裡的農家樂參觀?之後,有一位小朋友舉手,說願意帶路。

2.  第二天

在小朋友的帶領下,今天訪談了「八八農家小吃」的曹婆婆。「八八農家小吃」位於培田的舊村,附近有一些觀光客常參觀的明、清時期古宅邸。

帶 小朋友進到「八八農家小吃」的宅院內坐下後,我們首先向曹婆婆問到:「為什麼當初想要開設農家樂?」曹婆婆起先十分靦腆地說,這沒什麼好講的。後來,在朱 校長的鼓勵下,曹婆婆才說,「八八農家小吃」是培田村最早的農家樂之一。開設的原因,是因為她看到來培田觀光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人到了傍晚,就找不到 吃、住的地方。她發現了這個需求後,想到家中的孩子都出去打工,有許多空房間,所以就把它們整修一下,招攬遊客入住。

接著,我們問到:「八 八農家小吃有什麼經營策略?」曹婆婆說,她看到來培田的人,就是想看古代建築,所以她們家後來只把一部份改建成洋樓,保留其它的老屋子。至於招攬房客方 面,曹婆婆說她不懂網路,所以沒辦法像別的年輕人一樣,用網路來吸引遊客入住。目前吸引房客的方法,只靠最傳統的招牌與名片。因為如此,曹婆婆盡力讓遊客 住得舒服,這樣他們回去之後,才能再推薦人回來住。此外,曹婆婆也說,社區大學辦活動時,也會介紹客人到他們這邊。然而,即使依靠招牌、名片和社區大學的 協助,曹婆婆仍舊認為,他們經營上最大的問題,是客源並不穩定。

最後,我們問到:「農家樂對培田村有什麼影響?」曹婆婆說,開了農家樂之後,來住的客人會陪她聊天,因此日子比較不會無聊。另外,曹婆婆也提到,現在農家樂越開越多,都搶著要讓更多人同時入住,不過她並不想這樣做。太多住客,反而會打擾她原本的生活。

3.  第三天

今天訪談的對象,是位於新村的「春熙客棧」。安排小朋友圍著大圓桌坐下後,我們由朱老師領頭,開始向經營客棧的吳伯伯提問。

首先,我們問到:「為什麼當初想要開設農家樂?」接著,吳伯伯就笑著說,以前他去外面到處打工,最遠還跑到新疆去。後來,他覺得這樣四處打工的生活不是辦法,過得很累又不自在;另外,他也想照顧在家裡年老的媽媽,所以最後才決定結束打工生涯,回到培田村經營農家樂。

接 著,我們問到:「春熙客棧有什麼經營策略?」吳伯伯說,他先試著達到政府規定的農家樂經營標準,比如說食品的衛生、床單床鋪的管理等。然後,為了讓客人住 得舒適,再裝設了熱水器與冷氣。除此之外,吳伯伯十分強調,他經營農家樂的理念,就是要讓客人感覺,住在這裡就和在家一樣。所以,只要客人有什麼要求,吳 伯伯都會盡力提供協助,讓客人能夠再來。另外,吳伯伯也利用空閒的時間研究食譜,讓來客能品嚐道地的客家料理。吳伯伯說,培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客家純僕 的風情。

最後,我們問到:「農家樂對培田村有什麼影響?」吳伯伯說,最近培田村的觀光事業起步,農家樂越開越多,因此農家樂之間,彼此也在商量,是不是要成立一個農家樂的合作組織,讓遊客都有能住的地方。

4.  第四天

今天的工作是整理前兩天的調查筆記,並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首先,朱老師先在教室裡頭,引導小朋友在學習單上畫圖,將這幾天活動中他們印象最深的部份畫下來,然後上色。在此同時,勇全帶著其它志工到教室外面,討論要怎麼樣把小朋友的學習單貼在海報上。

接著,小朋友畫好學習單後,我們就一張一張地把他們的成果貼在規畫好的位置上。這樣一來,每個人的作品都能被看到。然後,我們請小朋友們拿起蠟筆,一同在海報上著色。

最後,等小朋友上完色,勇全和其它的志工做最後的修飾,並把志工們合寫的筆記貼上去,完成海報。海報在成果發表會上貼成功貼出。

 

四、調查成果

在這次「農家樂」的社區資源調查中,對於一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我有了以下初步的回答:

第 一,開設「農家樂」的原因,似乎與「外出打工」有關。在曹婆婆的訪談中,她開設農家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家裡的人外出打工,房間空了出來。至於在吳伯伯的 訪談裡,則是因為他有了四處打工的經驗,覺得那樣的生活並不自在,所以才回到培田村經營農家樂。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外出打工作為一個直接、間接的經驗,都 被受訪者提及。因此,可以這樣說,外出打工的經驗,或許是讓村民決定開設農家樂的原因。

第二,「農家樂」的經營策略,重點在於獲得穩定的客 源。在曹婆婆的訪談中,她提到自己的客源並不穩定;其它的農家樂,則是試著想吸引更多人來住。至於吳伯伯的訪談中,他則是認為讓客人能夠再來,是一件十分 重要的事。這兩者都反應出,當地的「農家樂」對於客源的不穩定感到焦慮,並將它視為必須要解決的優先事項之一。至於獲得穩定客源的方法,從兩個案例中可得 出的共同點,是要讓客人住得舒服。不過,對於「舒服」,兩者採取的策略卻不同:曹婆婆的「舒服」,是從讓遊客感受到農村悠閒、古老的氣氛去營造─因此,她 才不願意多收住客,並強調她保留了古代建築。吳伯伯的「舒服」,是讓遊客能一邊享受現代化設備─熱水氣、冷氣─的便利,一邊能體驗當地的客家風情。

第 三,「農家樂」對培田村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更高度的商業競爭。高度商業競爭形成的主因,或許和「客源不穩定」有關。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入住,農家樂必須擴 充宣傳管道與尋找自身特色。這在曹婆婆和吳伯伯的訪談中,都能見到。此外,高度商業競爭形成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高度的合作。由於客源不穩定、經營農家樂 的人又多,因此採取相互合作,把客源平均、穩定地分散到各個農家樂的策略,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在吳伯伯的訪談中,即可得知。

劉靖陽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一年級

一、主題:農家樂

二、報告人:劉靖陽

三、參與者

    台灣志工: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

  大陸志工:王勇全

  小朋友:吳燕青、吳凱輝、謝建濤等十二位小朋友

四、訪調程序

第一天:與小朋友面對面座談

第二天:探訪老村八八農家小吃(吳凱輝同學奶奶家)

第三天:探訪新村春熙農家樂

第四天:小朋友完成學習單並和老師共同完成海報

五、學習單部分之理念

我 們團隊認為所謂社區資源調查應該是雙向的,除了讓我們自身更加認識培田村並寫出社區資源報告外外,更應該讓孩子有參與感,瞭解到自身家鄉的美好並以其為 傲,因此我們決定設計學習單,小朋友以小日記配合圖畫的形式,畫出寫出三天社區資源調查的相關,並在最後一天和老師一起設計海報,在最後成果發表時貼在社 區,讓村民看見小朋友對村莊的熱愛和調查的成果

六、小組分工

問題設計:朱淑英老師、林育民

學習單發想與設計:劉靖陽

記錄與攝影:林育民、劉靖陽

管理小朋友秩序:朱淑英老師

與訪談者互動:朱淑英老師

海報設計指導:王勇全

七、訪談內容統整

  所謂的農家樂,在中國這邊就是在農村裡面,為觀光客提供飲食和居住,甚至是在地民俗體驗的地方,而在福建培田這裡,農家樂的部分大抵可以分為舊村和新村兩個區域作討論,以下利用實地訪談的方式以舊村八八農家小吃和新村春熙客棧來做說明!

   八八農家小吃位於培田村老村,周圍環繞著著名的培田古民居,而這間農家樂的主人是曹文英女士,據曹女士表示八八農家小吃算是在培田農家樂發展脈絡中成立 相當早的一家農家樂,而當時想開農家樂的動機也相當單純,一方面是觀察到培田古民居外來觀光的人流越來越多有所需要,一方面是家中正好有相當多的空房間, 改建一下正好可以供給這些外來觀光人流的需求,而這間在舊村的八八農家小吃也保留了古民居的傳統,在改建之餘,也不忘保留古民居傳統建築的部分,因此八八 農家小吃有個新村農家樂獨有的特點,那就是依舊保存著培田村最傳統最純粹的建築形式,然而曹女士也相當謙虛的表示,他這間老農家樂的設備部分確實不如新村 近年快速擴增的其他農家樂,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問到了曹女士用甚麼型式讓人家知道自己的農家樂,他表示這間農家樂是他們家庭的副業,主要收入來源其實都是 靠兒女出外打工的,而它自身年紀也大了,除了用招牌和名片兩種形式,其他就不如新村的一些年輕人懂得利用網路的形式去做宣傳,然而曹女士也提到,這邊的社 區大學時而也會替他們介紹些客人,總體來說,他們的客源是屬於比較不穩定,但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選擇,太忙碌的生活或許反而會給年紀較大的曹女士帶來許多困 擾,或許這樣偶爾有客人來一起聊天陪伴才是最好的形式,培田舊村的八八農家小吃,傳統風味中帶了點時代的印記,他們是培田區域首先幾個建起農家樂的,但在 新村的農家樂大量增加的時代背景下,他們選擇堅持本來恬適且隨欲則安的生活,不過度追求住宿人數,只是一直默默堅持著,那最純粹傳統的農家生活,或許這真 的是一種"農家,樂"的精神體現吧!

   而緊接著第二天探訪的農家樂,是位於培田新村的春熙客棧,春熙客棧為龍巖地區區域的農家樂示範戶,據春熙客棧的吳老闆表示,他在做農家樂以前,其實是跑遍 新疆山東大江南北到處打工的,然而在新村開發之後加上想要回家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因此就籌資開啟了他的農家樂事業,一開始起步可不簡單,除了籌到一定的資 金外,還要充實農家樂所需要的相關設備,像是衛生設備,冷氣熱水器等等,至於客源的部分,其實截至目前仍然不穩定,雖然大節日往往都會住滿,然而平常有時 沒客人的時候還是需要兼職打零工的,不過近年來社區慢慢開展了旅遊宣傳的事物,也包括了農家樂的協作組織,希望可以讓培田村美麗的八百年古民居給更多人知 道,也順帶促進培田村農家樂的方法,據老闆表示,其實培田村迷人的地方可不只有古民居,這裡的美食,像是鹽酒雞和白毛鴨,以及這裡客家人好客純樸的人情, 都是相當吸引人的,吳老闆認為,培田農家樂未來的發展仍然是非常有潛力的,目前雖然新村的農家樂競爭相當激烈,宣傳不僅僅是傳統更結合了網路以及其他的管 道,但吳老闆堅信,只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好好對待每一位來的客人,終究會做出好口碑的!

  總結這幾天對於農家樂的訪 談,我們可以瞭解,培田這邊的農家樂是因應開放古民居觀光的產物,而這裡的農家樂競爭可說相當激烈,各家農家樂大多也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強,在訪探 中,我們也瞭解到培田村裡的農家樂其實還是在成長中的,不論是未來和社區大學或一些組織合作,或是創建整個培田的農家樂協作組織等,不論是甚麼方式,農家 樂的健全都是培田未來想發展深度旅遊的重要後盾!

 

資料整理與網頁上傳:林品君

培田社區資源調查-手工藝

社區資源調查-手工藝

小隊長 趙思菡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四年級

一、主題:手工藝

二、報告人:趙思菡、鄒惟容、林品君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林徐芳

  小朋友:6人

蘭考與培田比較

    此次培田社區調查與蘭考大大的不同,由於災害的關係,全村的人都忙著清理家園,我們無法很順利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因此,大家想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便是以 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培田的三大主題分別是:手工藝、建築及農家樂,前兩天依照原先討論的方式進行,先與小朋友一起討論有關社區資源調查的部分,然後再出 校園到小朋友家中進行訪談,而這次建築與農家樂團隊還設計了學習單,讓小朋友們寫下訪談時所看到及聽到的東西,再與小朋友將學習單一起貼到海報上,作為成 果發表,在蘭考採用一人一主題的方式做社區資源調查,每個人需要很專注的觀察及記錄自己的部分,下課後需要在短短一小時內完成每天計畫好的環節,然後將資 料整理呈現,然而培田採四人一組團隊方式進行,比起蘭考的社區資源調查,我認為成員們之間透過合作討論更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與意見,甚至想到以學習單的方式 讓小朋友們參與其中,不再只是各做各的報告,而是真正的與小朋友一起完成這項任務。不同於蘭考梯次,小朋友們真切地了解自己家鄉的樣貌,而後展現的成果也 超出原本所預期的,比預想的還要更棒,志工間的互動也因此更加頻繁,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區資源調查方式,也同時創造出不同的效果,各有各的好處及優點, 兩種不同的經驗也能讓往後的梯次更加完善。

林品君

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二年級

一、主題:手工藝

二、報告人:趙思菡、鄒惟容、林品君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林徐芳

  小朋友:6人

四、目的

  走在培田的鄉間石子路上常常見到路邊小店賣的手工藝品,這些小巧可愛的手工藝品深深吸引了我們。培田的主要手工藝為藤編、竹編、及剪紙,因此我們針對這三大藝品來尋找手工藝人,並且想讓小朋友們自願性的參加,和我們一同了解手工藝背後的故事。

五、訪談內容:

   營期的第一天我們讓小朋友回家詢問家人是否願意讓他們和我們一同認識培田的手工藝,以及是否有家人親戚在做手工藝品願意讓我們進行訪談的。透過大班小朋 友吳金蘭(Angel)的引介,我們成功訪談到了容膝居的曹林鳳阿姨。初次來到容膝居,曹阿姨就很熱情的招待我們她自製的地瓜乾,經由訪談我們發現曹阿姨 是天生的手工藝人,凡是藤編、竹編、剪紙都是靠自學。就剪紙來說,其他手工藝人都需要用機器先打版才能剪出人像來,但曹阿姨只要拿張紅紙,就能直接看著人 剪出人像剪形來。一天最高紀錄能剪二十個人像,真的非常厲害!

   除了剪紙之外,竹編和藤編也難不倒曹阿姨。曹阿姨選擇藤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秉持著用天然、回收再利用、不浪費的精神來製作作品,能在環保觀念還不普 及的農村就有這樣的精神著實不容易。她主要用黑頭磨和百級樹(棕樹葉)的葉子編成扇子、帽子及斗笠。竹編則是製成籃子、小勺子。曹阿姨沒有對外的銷售通 路,只能銷售給來培田遊玩的觀光客。之前社區大學曾收購她的勺子,想幫助她銷售,但賣得不好卻全數退回給曹阿姨,令她十分難過,這些勺子至今還堆放在容膝 居。訪談過程中曹阿姨也分享了作品背後辛酸的故事。其中一幅剪紙是計畫生育辦公室為了推廣計畫生育找她幫忙,原先說好完成後付人民幣1000元,但之後卻 反悔只願意付500元,曹阿姨覺得非常生氣及委屈,卻毫無辦法。另外曾經有媒體要做剪紙的專題報導便找上她,雖然於螢光幕前展出她的作品,卻完全未提及她 的名字,無法藉由媒體達到宣傳的效果,也令她相當失望。從她的口中能感受到市民百姓受地方官員欺壓的無奈與無力,我們也建議她每幅作品完成後在角落剪上自 己的名字,這樣可以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曹阿姨對於手工藝傳承也很重視,外來的觀光客一小時收300塊人民幣,當地的小孩則免費教學。前陣子她長期免費教授從龍岩來的孩子們剪紙,這段時間因為 培田淹大水而中斷,相當可惜。訪談中不時感受到曹阿姨對手工藝的熱愛以及推廣的熱情,曹阿姨提及她很想舉辦剪紙大賽,也期望能到大城市舉辦手工藝品的展 演,甚至還自己擬出了一份企劃書,期望能有機會和地方高層的聯繫來幫助她完成夢想,進而推廣培田獨特的手工藝文化。對於企劃書的撰寫,大陸的志工看過後也 給了曹阿姨一些修改的建議,希望對她有幫助。在訪談的過程中,有些小朋友也很認真地聽曹阿姨分享,訪談隔天我們和小朋友們一起畫在容膝居印象最深的東西, 小朋友都很認真的參與。而第四天放學我們一起設計海報,小朋友對海報設計很有自己的想法,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寫字,有人負責美編,有人負責畫畫,海報 很有效率地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

六、感想

  手工藝是需要長時間的傳承才不會讓這傳統獨特的工藝隨時間而消逝,曹阿姨雖然沒有固定的接班人,但她很努力的推廣手工藝的學習,透過免費傳授給當地的小朋 友,希望這項她熱愛的技藝可以傳承下去。訪談中聽到一些作品背後的心酸故事,舉凡售價和一開始談的不一樣,或是作品不容易銷售出去,但曹阿姨有著一顆熱愛 手工藝的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相信她都會繼續堅持下去的!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一個報告還有成果的海報,真的有助於拉近我們和小朋友的感情,做完正事以 後就和小朋友逛村子聊聊天,這過程真的很開心。因為我們獲得的不僅是訪談中所得知的故事,還有和小朋友們歡樂相處的回憶!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一、主題: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二、紀錄與報告人:鄧文奕

三、協助小天使:胡楚望、胡元碩、黃浩然、魏康宇

四、調查行程:

(一)       第一天:訪問學生概況

(二)       第二天:訪問學生概況

(三)       第三天:訪問學生概況

(四)       第四天:訪問胡楚望、胡元碩家長

(五)       第五天:訪問胡寨小學語文教師

 

五、活動紀錄:

在第一天時,因為最一開始界定的主題是課後輔導,殊不知學生們後來都以為是要參加課後輔導,紛紛跑去別組,後來我看到一位沒有參加任何一個組別的學生,在他的答應下把他拉進來。由於他沒有參加過胡寨村的課後輔導,於是就把題目的問題意識改成留守兒童和學生的課後生活。後來在第二天時,他拉了三位他的同班同學一起跟著我,據了解,胡寨小學的放學時間分為兩項,由於學校沒有食堂〈明年才蓋好〉的關係,學生中午十二點放學回家吃午餐,下午兩點回來學校上課;再來則是下午五點放學,而我訪問的數位學生在放學後皆會在外頭玩,通常是在村內遊蕩、或者在小胡同內打牌,玩到天色近暗的時候才回家寫作業,而作業都是孩子自己寫的,家長並沒參與。

第四天,我們訪問了其中兩位學生的家長,由於有地方方言的關係,也請小朋友們在旁邊幫我翻譯,由於兩位學生的家長都在本村工作,因此並無提及任何留守兒童相關的問題。從家長的口中了解到,他們都跟學校老師很熟,而且住很近,拐個彎就到了,家長都會用「校訊通」的方式跟老師對話,而通常是詢問該孩子的學習狀況,不過兩位家長都異口同聲的說孩子成績不好,在課堂上都不認真。

第五天,訪問胡寨小學教4、5年級的語文老師胡老師,主要是關於留守兒童和學校規模的情形,胡老師提到胡寨小學來自5個不同的村子,有320多名學生,卻只有10多位老師,尤其是3~6年級只有一位英文老師負責教學,相當辛苦!而學校的課程分布以語文和數學佔一個禮拜4~5堂;英文和美術則即一個禮拜一堂。學校留守兒童很多,不好管理,爺爺奶奶在家也管不住,很難教,通常來支教的老師也很難適應,因此都待不久。學校很缺體育老師和音樂老師,我也從學生口中得知體育課已經是自由活動,音樂課甚至是沒有的情況。學校也沒有課外活動,與家長的互動除了詢問孩子之外別無他樣。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農作物

一、主題:農作物、經濟來源

二、報告人:楊建豐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張英

  小朋友:胡夢茹、胡夢珂、牛新雨、胡蒙蒙、黃浩然

四、訪談內容:

第一天 於教室訪談小朋友

 

Q:大家知道這兒(胡寨村附近)有甚麼農作物嗎?

A:蘋果、玉米、小麥、葡萄、西瓜、毛桃、黃瓜、生菜(河南特色菜)、花菜、   

  菠菜、芹菜、辣椒、白菜、蘿蔔、紅薯、大蒜、油菜、香蕉

 

Q:你們常吃的食物有哪一些呢?

A:涼皮、豆腐乾、彈糕、油條、烏雞、豬肉、筍子

 

Q:家中有自己種甚麼農作物自用的呢?

A:玉米、棉花、紅薯、毛豆、花生、山藥、黃豆、大蔥、蓮藕

 

Q:有沒有和農作活動相關的節慶?

A:沒有相關的節慶

 

Q:三餐常吃甚麼呢?

A:早餐 蒸豆漿、土豆絲、洋蔥、番茄加白糖、黃瓜、餃子、雞蛋炒番茄

  午餐 蒸蛋、米、炒辣椒、荔枝、堤子、麵條(玉米麵、豆渣麵、綠豆麵)、 

     米湯、西葫蘆、炒土豆、蘋果

  晚餐 蒸饅頭(饃)、茄塊、蒜、西瓜皮(去綠皮留下的部分)、冬瓜、南瓜、  

     豆角、包菜

附記:家中有自製青椒醬。五天趕集一次

 

第二天 拜訪胡蒙蒙的家

受訪者:胡蒙蒙的奶奶

家庭成員:爺爺、奶奶、三個兒子、兒媳、五個小朋友

家庭經濟來源:爺爺奶奶耕種農作物(小麥、玉米、黃豆),一部分賣掉,一部分自用,另外院子種有葡萄、茄子、紅薯自用;兒子、兒媳在杭州打工(過年、採收時節會返家幫忙)

家庭開支:小朋友上學學費、油鹽茶米醬醋、水電費用等。

房屋格局為三間廂房,家中有電視機以及電動三輪車為交通工具。家中儲藏約3000斤小麥,不算大戶,有一兩萬斤的才算。小麥多運送至附近糧站被收購,溼小麥價格每斤約為1.1元,乾小麥價格約為1.15元;

 

奶奶於家門前向我們介紹目前家中概況、接受訪問。粉色衣服和一旁的小朋友為她的孫子們,另外較遠的小朋友為鄰居。

 

第三天 拜訪胡夢珂的家

受訪者:胡夢珂的奶奶

家庭成員狀況:共有九人,其中六人各分得兩畝地,共十二畝地。家中有四位孫女,年紀最大的孫女上初中,暑期回家幫忙奶奶,年紀最小的是仍為兩歲的小朋友,父母皆前往杭州打工。

經濟狀況:家中有飼養羊,公羊賣出,母羊留於家中,尚有三隻小羊;除此之外,也飼養雞隻以及鴛鴦一對。家中原有十二畝地,另外承租了十八畝地,一畝地每年租金為兩百元人民幣。共有三十畝可澆灌的農地供使用,耕種紅薯、玉米以及小麥。另外,有種石榴樹和樹苗,零星販賣。

附記:今年桃子的價格不佳,去年每斤賣1.5至1.6元,今年每斤只能賣0.8至1元,如此的價格讓許多農民連雇人採收的工資都負擔不起,只好讓桃子自然腐爛壞去。

 

第四天 拜訪胡夢茹的家和大棚

奶奶不在家,而是在大棚中務農。

房屋格局為三間廂房,平日家中有一個兩歲大的小孫女。

家中共有兩個大棚,一個主要種植葡萄,另一個主要栽種桃樹,前往大棚需經過一個地道,七月份時,平時大棚並未開放,而是利用炎熱高溫,進行密閉殺菌的程序。

 

重點歸納

蘭考胡寨村附近的經濟作物為小麥、玉米、紅薯。蔬果種類繁多,但主要為毛桃和蘋果。大棚主要為合作社的相關輔導成果,也藉由合作社的協助,農作物的附加價值提升,價格更佳。普遍而言,附近農民仍屬於看天吃飯,收成良好也別高興太早,因為量多價跌,有時產量過剩,更是血本無歸。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村容

村容組分為三天進行社區資源調查。第一天請參與同學繪製村內地圖,第二天則前往參與同學家中拜訪,第三天則讓同學們自己介紹自己的家鄉。我們根據以下幾點方向得到的調查結果。

一、地圖

第一天社區資源調查時間,請組裡面的小朋友幫忙繪製,得到一個還算完整的胡寨村地圖。

 

    下圖為小朋友手繪地圖

 

二、胡寨村從前與現在的差別

以前的胡寨村的農民較窮困,現在因經濟發展,生活條件逐漸改善,有不少家庭重建其住宅房屋(扒房),重建的方式就是磚砌,然後漆上漆。

以前的胡寨村幾乎沒有公共建設的道路,僅有黃土經人行走自然形成的小道,而現在,農民有多餘的錢財來建設道路,村中已有一條水泥硬化而成的主幹道。

 

三、建築型態

胡寨村的家庭的建築形式有庭院,廚房、廁所跟住的臥房分開,如有養家禽(如羊、兔),在庭院內會另外隔出養家禽的地方,或者,有農作物需要存放,則另外置有倉庫。而浴室則跟臥室處在同一棟房屋內。其中,我們特別發現,較年長的村民(小朋友的爺爺奶奶輩)仍習慣住在較為舊式的建築(無上漆,僅用磚房堆砌而成),而年輕一輩(父母親及小孩)則住在新式的房屋內。

河南地區特色建築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胡寨村內的大門都特別大,但會在大門上另外開個小門,詢問過小朋友之後,得知大門是為了車子進出的便利,而小門則是為了讓人行走方便。胡寨村主要的交通工具為三輪電動車,而有些家庭另外購置四輪轎車,這樣的大門可以讓車子進出庭院更為方便,庭院也有車庫的功能。

 

四、水源及排水設施

胡寨村內的水源主要是井水及自來水。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從水龍頭流出的水一開始會呈白色混濁狀態,而使用起來也會感覺的到水滑滑的,向小朋友詢問過後,得知那些白色異體及滑溜感是漂漂粉(漂白水),而校園、小朋友的家裡皆是如此,我們懷疑,胡寨村水源的管路可能有被汙染的可能性。

至於排水設施,村內的排水系統採純天然土壤滲入的方式,由於土壤滲透的速度並不快速,因此村內只要一下暴雨,則會積水。但是,我們參訪的幾位小朋友的家,經詢問後,發現並不會發生淹水的狀況,原因在於,他們的家會特別墊高,或是在庭院中有個排水的洞,有利雨水排除。

 

五、燃料

胡寨村的村民大多使用太陽能作為燃料,而太陽能受天氣影響,故其能源有不確定性。但在炊煮方面則會使用瓦斯,故若是陽光不夠強烈,太陽能熱水器無法燒熱水,則可以煮的方式代替。

 

六、村景

上圖可看出房子裡的庭院很大,也可以看到其住宅大門與旁邊圍牆相比特別高大

 

上圖為幼兒園內一景,可以看出其院子並無排水溝,而是藉由泥土自然滲透,將水排出。只要一遇雨,其院內將會泥濘不堪。

 

上圖右側為農業合作社,處理簡易的存款業務(七月才剛成立)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胡寨哥哥合作社

 

一、    主題:胡寨哥哥合作社

二、    記錄與報告人:趙思菡

三、    協助志工:梁倩

協助小天使:胡佳欣、秦夢雅、魏夢茹、魏婉婷、張棪棪

四、    訪談內容:

(一)    第一天:在教室訪談小朋友

Q:大家認不認識胡寨哥哥合作社的人?

A:兩個大部分都認識,四個沒去過合作社,兩個只去過但不認識人

 

Q:那有沒有去過大棚?

A:大家都去過

 

Q:大家知不知道英文營是胡寨哥哥合作社舉辦的?

A:大部分的人皆不知道

 

Q:有沒有人家裡的人是合作社的成員?

A:僅有一個小朋友的爺爺是合作社成員

 

(二)    第二天:訪問資金互助部王大姐

1.僅有社員才能放款

2.主要成員皆是和合作社合作,入股需要1000元

3.最一開始,只要是願意加入合作社者即可加入,並無限制

4.目前財務部成員有四人

5.社員調查目前為王大姐與理事長加上其他成員約三至四人一起主導

6.合作社目前活動有:文藝方面(腰鼓、廣場舞)、兒童、婦女、老人、資金互助

7.目前加入資金互助部的成員不多,僅有十來個

8.資金互助部七月才開放入股

9.合作社幹部會主動去了解村民需求,同時村民也可以自行來尋求幫助

(三)    第三天:訪問學生家長,家裡是開麵條加工廠

1.在家裡開設廠房,在家加工

2.只收加工費用

3.少與合作社接觸

4.村里所有的麵粉幾乎都在此加工成麵條

5.當天送來原料便可當天拿到加工品

6.目前生產的麵條不賣商店,也不曾試過賣商店

7.雖與胡寨村相鄰,卻不屬同一管轄區

 

 

(四)    第四天:訪問監事會成員王師傅

1.王師傅為去年加入之成員,是大棚管理員

2.目前合作社有幾十幾戶大棚

3.大棚內所有的農作物皆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4.目前大約有四十多戶人家加入合作社

5.合作社工作:大棚管理、運輸、幼兒園管理、化肥、農產、養殖

6.養殖只有一戶,養豬,大約一百多頭

7.大棚不用化學肥料而是用雞屎當作肥料

8.一大棚大約產2-3萬斤黃瓜,今年黃瓜售價一顆約8-9元

9.大棚農產包括胡瓜、黃瓜、豆角及包菜

10.菜苗皆為合作社自己種,但種子是在外邊購買

11.目前合作社理事會成員約5-6人

12.監事會成員2人

13.合作社工作人員有12人

14.大家皆是自願加入合作社,社員孩子上學不需繳學費

15.合作社舉辦的活動皆不收費

16.合作社採年底分紅,依入股金額給予分紅

17.目前合作社服務範圍約7-8個村莊

18.只要參加合作社一項業務,便可以加入合作社,並不一定要是大棚戶

19.成員皆有社員證,合作社裡也會有成員家庭檔案

20.合作社成員參加活動時需要出示社員證

五、    重點歸納

    胡寨哥哥合作社目前服務的部分有:農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資金互助、老年活動、幼兒園、文藝活動等,合作社將土地進行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達到糧、果、油、菜、養殖、加工協調發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使老人到小孩都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健康文化生活,逐漸完善社區服務功能,解決村民需求。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生活環境

觀察紀錄者: 凌鳳儀老師、許自在同學

小天使: 胡中傑、牛新雨

    想要了解一個陌生的環境,並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而是必須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深深刻刻地去體會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唯有從生活作息、周遭環境才能清楚的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這次來到了胡寨村,為了瞭解他們,我們也必須從他們的生活周遭找尋他們的生活足跡,「生活環境」主題也因此孕育而生,其中又細分為「廚餘」、「排泄物」、「水資源」和「垃圾」四個部分,下方將以牛新雨(受訪小朋友)家為例一一探討。

 

一、廚餘

    首先,吃的菜來自於自家的菜園,種類豐富,有土豆、豆莢等;肉品的部分,則是一個禮拜一次至鄰近村落的市場購買,一次便購買一整星期的份,當天吃不完的即冰在冰箱作保存。家裡的三餐皆由新雨的奶奶負責,而吃不完的剩菜多半會留在下餐繼續食用,少部分則會拿去餵狗或家禽,這部分的習慣有別於我們會將廚餘拿去回收的習慣。

 

二、排泄物

    廁所,是每戶人家庭院裡的坑,不管大小便都在同一個坑解決,直到快滿之際,便會將之挑去自家的田裡當作肥料來使用;當作肥料的過程中皆不經任何處理,直接使用。

 

三、水資源處理

    以前,家中所有的用水來自於庭院裡的井水,整家的生活都依賴這口水井;最近家中裝了新的管線,免費的自來水源來自於大棚,啟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而不論是廚房、浴室等生活用水,使用過後都是直接流向房子外面,並無任何排水相關設施,也無經過任何處理便直接排放。

 

四、垃圾

垃圾問題也是此四個項目中最為重要的。走在街道上會看到有不少的垃圾遍布,但是越往叢林或農地走,會發現垃圾堆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地勢較低的地方堆積愈來愈多,慢慢形成一個個垃圾坑;聽小朋友提到無數個垃圾坑,其中以「南坑」規模最大,裡面的規模尤其可觀。為甚麼村里的人不太喜歡把垃圾到垃圾桶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村中垃圾桶擺放的位置不多且較分散,所以大家懶得拎著一堆垃圾去丟,而選擇住家較近的「坑」來丟置;但這並不表示村中沒有人在收垃圾,每星期一、四早上7:30在幼兒園門口會有騎著三輪車的人固定來收,但是調查期間因為正值暑假期間,收垃圾的時間不固定,所以無法觀察到此現象,蠻可惜的。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豫劇

一、主題:豫劇

二、報告人:蘇子芸、楊丹、胡佳慧

三、協助小天使:無

四、參觀地點:拉弦子的老人家裡、豫劇老師分享

五、訪談內容

(一)        分布與現況

        根據調查與訪談,胡寨中僅有一位能唱豫劇的女性,並且因為心臟病的緣故,無法再繼續。胡寨之外,有兩位拉弦子的男性,一位僅當作興趣,不常表演,以養羊、務農為生,另一位則正在籌組豫劇劇團,營生方式不明;另外還有一位唱豫劇的老師,慣常演出角色為老生,平時以種桃子、蘋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非表演,他的兒子也並未有學習接棒的意圖。當地豫劇團通常只在酬神時受邀表演,戲服與化妝皆自力更生。寨中的小學生則普遍沒有接觸豫劇。

             

▲豫劇團在營隊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

(二)        傳承方式

        訪談得到的結果,無論是拉弦子或是唱豫劇,都未有老師教授,無一不是自學;啟蒙通常是藉由觀看河南衛視的戲劇節目《梨園春》(播出時間:每周日19:35,長25分鐘,演出各種傳統戲劇,為傳承、推廣的其中一種主要方式;訪談中老師也曾提到有名的豫劇演員出路多為上電視),產生興趣後則利用豫劇劇譜自學。(豫劇劇譜:以簡譜紀錄音高,數字下方寫歌詞對詞,小字表示角色)

(三)        流派

豫劇和其他劇種的差別並不在於使用的語言,確有普通話為詞的豫劇劇目。訪談中僅提到豫東調與豫西調。根據訪談,豫東調常是大開大闔大放的調子,咬字發音較重;豫西調則比較柔和婉轉,音調優美。

(四)        主要劇目

《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等。現代豫劇則以《朝陽溝》在不同訪談中不斷被提起,描述大躍進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故事。另外也得知,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焦裕祿的故事也曾被改編為一齣豫劇。

(五)        配樂

以弦子(拉奏)和三弦(彈撥)為主;視樂團陣容加入嗩吶、二胡、琵琶、笛甚至大提琴、小提琴與電子琴或是銅管、木管樂器;武戲時則用到鑼鼓。

六、總結

由於村裡的小朋友對豫劇並不熟悉,因此沒有同學選擇這一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於是原先透過英文營老師帶領、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刻認識自己所居住環境的功能就完全沒有達成。與其他許多傳統戲曲一樣,在新的潮流沖洗之下,欣賞豫劇的族群正一代一代減少。訪談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唱劇或是拉弦子的,儘管年紀都已經六、七十多歲都仍然精神矍鑠。對此受訪的老師說:心裡有戲,心情自然愉悅,每天開開心心唱戲,精神就不一般。除了現場表演,豫劇也透過各種管道生存著;而這次透過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讓多數小朋友們第一次接觸到了豫劇,也是小朋友們萌生社區意識與文化傳承的開始。

 

2015-蘭考社區資源調查

河南蘭考胡寨村

2015年7月10日~7月21日

 

                                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鄧文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一年級..............................1

                                生活環境

                                     許自在  風險管理學系三年級.................................................................3

                                 村容

                                      詹旻    風險管理學系二年級..................................................................6 

                                 農作物

                                      楊建豐  經濟學系三年級.......................................................................10

                                 胡寨哥哥合作社

                                       趙思菡  地政系四年級...........................................................................12 

                                  豫劇

                                        蘇子芸  政治學系二年級.......................................................................15 

 

 

 

鄧文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一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一、 主題: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二、 紀錄與報告人:鄧文奕

三、 協助小天使:胡楚望、胡元碩、黃浩然、魏康宇

四、 調查行程:

(一) 第一天:訪問學生概況

(二) 第二天:訪問學生概況

(三) 第三天:訪問學生概況

(四) 第四天:訪問胡楚望、胡元碩家長

(五) 第五天:訪問胡寨小學語文教師

 

五、 活動紀錄:

在第一天時,因為最一開始界定的主題是課後輔導,殊不知學生們後來都以為是要參加課後輔導,紛紛跑去別組,後來我看到一位沒有參加任何一個組別的學生,在他的答應下把他拉進來。由於他沒有參加過胡寨村的課後輔導,於是就把題目的問題意識改成留守兒童和學生的課後生活。後來在第二天時,他拉了三位他的同班同學一起跟著我,據了解,胡寨小學的放學時間分為兩項,由於學校沒有食堂〈明年才蓋好〉的關係,學生中午十二點放學回家吃午餐,下午兩點回來學校上課;再來則是下午五點放學,而我訪問的數位學生在放學後皆會在外頭玩,通常是在村內遊蕩、或者在小胡同內打牌,玩到天色近暗的時候才回家寫作業,而作業都是孩子自己寫的,家長並沒參與。

第四天,我們訪問了其中兩位學生的家長,由於有地方方言的關係,也請小朋友們在旁邊幫我翻譯,由於兩位學生的家長都在本村工作,因此並無提及任何留守兒童相關的問題。從家長的口中了解到,他們都跟學校老師很熟,而且住很近,拐個彎就到了,家長都會用「校訊通」的方式跟老師對話,而通常是詢問該孩子的學習狀況,不過兩位家長都異口同聲的說孩子成績不好,在課堂上都不認真。

第五天,訪問胡寨小學教4、5年級的語文老師胡老師,主要是關於留守兒童和學校規模的情形,胡老師提到胡寨小學來自5個不同的村子,有320多名學生,卻只有10多位老師,尤其是3~6年級只有一位英文老師負責教學,相當辛苦!而學校的課程分布以語文和數學佔一個禮拜4~5堂;英文和美術則即一個禮拜一堂。學校留守兒童很多,不好管理,爺爺奶奶在家也管不住,很難教,通常來支教的老師也很難適應,因此都待不久。學校很缺體育老師和音樂老師,我也從學生口中得知體育課已經是自由活動,音樂課甚至是沒有的情況。學校也沒有課外活動,與家長的互動除了詢問孩子之外別無他樣。

 

 

許自在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學系三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生活環境

觀察紀錄者: 凌鳳儀老師、許自在同學

小天使: 胡中傑、牛新雨

    想要了解一個陌生的環境,並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而是必須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深深刻刻地去體會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唯有從生活作息、周遭環境才能清楚的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這次來到了胡寨村,為了瞭解他們,我們也必須從他們的生活周遭找尋他們的生活足跡,「生活環境」主題也因此孕育而生,其中又細分為「廚餘」、「排泄物」、「水資源」和「垃圾」四個部分,下方將以牛新雨(受訪小朋友)家為例一一探討。

 

一、 廚餘

    首先,吃的菜來自於自家的菜園,種類豐富,有土豆、豆莢等;肉品的部分,則是一個禮拜一次至鄰近村落的市場購買,一次便購買一整星期的份,當天吃不完的即冰在冰箱作保存。家裡的三餐皆由新雨的奶奶負責,而吃不完的剩菜多半會留在下餐繼續食用,少部分則會拿去餵狗或家禽,這部分的習慣有別於我們會將廚餘拿去回收的習慣。

 

二、 排泄物

    廁所,是每戶人家庭院裡的坑,不管大小便都在同一個坑解決,直到快滿之際,便會將之挑去自家的田裡當作肥料來使用;當作肥料的過程中皆不經任何處理,直接使用。

 

三、 水資源處理

    以前,家中所有的用水來自於庭院裡的井水,整家的生活都依賴這口水井;最近家中裝了新的管線,免費的自來水源來自於大棚,啟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而不論是廚房、浴室等生活用水,使用過後都是直接流向房子外面,並無任何排水相關設施,也無經過任何處理便直接排放。

 

四、 垃圾

    垃圾問題也是此四個項目中最為重要的。走在街道上會看到有不少的垃圾遍布,但是越往叢林或農地走,會發現垃圾堆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地勢較低的地方堆積愈來愈多,慢慢形成一個個垃圾坑;聽小朋友提到無數個垃圾坑,其中以「南坑」規模最大,裡面的規模尤其可觀。為甚麼村里的人不太喜歡把垃圾到垃圾桶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村中垃圾桶擺放的位置不多且較分散,所以大家懶得拎著一堆垃圾去丟,而選擇住家較近的「坑」來丟置;但這並不表示村中沒有人在收垃圾,每星期一、四早上7:30在幼兒園門口會有騎著三輪車的人固定來收,但是調查期間因為正值暑假期間,收垃圾的時間不固定,所以無法觀察到此現象,蠻可惜的。

 

 

 詹旻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學系二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村容

村容 - 蘇昱璇、詹旻

    村容組分為三天進行社區資源調查。第一天請參與同學繪製村內地圖,第二天則前往參與同學家中拜訪,第三天則讓同學們自己介紹自己的家鄉。我們根據以下幾點方向得到的調查結果。

一、地圖

    第一天社區資源調查時間,請組裡面的小朋友幫忙繪製,得到一個還算完整的胡寨村地圖。

    

 

 

 

 

 

 

 

 

 

 

 

 

 

上圖為小朋友手繪地圖(其線條長度不代表實際比例)

 

二、胡寨村從前與現在的差別

   以前的胡寨村的農民較窮困,現在因經濟發展,生活條件逐漸改善,有不少家庭重建其住宅房屋(扒房),重建的方式就是磚砌,然後漆上漆。

   以前的胡寨村幾乎沒有公共建設的道路,僅有黃土經人行走自然形成的小道,而現在,農民有多餘的錢財來建設道路,村中已有一條水泥硬化而成的主幹道。

 

三、建築型態

   胡寨村的家庭的建築形式有庭院,廚房、廁所跟住的臥房分開,如有養家禽(如羊、兔),在庭院內會另外隔出養家禽的地方,或者,有農作物需要存放,則另外置有倉庫。而浴室則跟臥室處在同一棟房屋內。其中,我們特別發現,較年長的村民(小朋友的爺爺奶奶輩)仍習慣住在較為舊式的建築(無上漆,僅用磚房堆砌而成),而年輕一輩(父母親及小孩)則住在新式的房屋內。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胡寨村內的大門都特別大,但會在大門上另外開個小門,詢問過小朋友之後,得知大門是為了車子進出的便利,而小門則是為了讓人行走方便。胡寨村主要的交通工具為三輪電動車,而有些家庭另外購置四輪轎車,這樣的大門可以讓車子進出庭院更為方便,庭院也有車庫的功能。

 

 

 

 

 

 

 

 

 

 

 

 

↑河南地區特色建築!超大且華麗的門,大門中有小門。

四、水源及排水設施

   胡寨村內的水源主要是井水及自來水。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從水龍頭流出的水一開始會呈白色混濁狀態,而使用起來也會感覺的到水滑滑的,向小朋友詢問過後,得知那些白色異體及滑溜感是漂漂粉(漂白水),而校園、小朋友的家裡皆是如此,我們懷疑,胡寨村水源的管路可能有被汙染的可能性。

   至於排水設施,村內的排水系統採純天然土壤滲入的方式,由於土壤滲透的速度並不快速,因此村內只要一下暴雨,則會積水。但是,我們參訪的幾位小朋友的家,經詢問後,發現並不會發生淹水的狀況,原因在於,他們的家會特別墊高,或是在庭院中有個排水的洞,有利雨水排除。

 

五、燃料

   胡寨村的村民大多使用太陽能作為燃料,而太陽能受天氣影響,故其能源有不確定性。但在炊煮方面則會使用瓦斯,故若是陽光不夠強烈,太陽能熱水器無法燒熱水,則可以煮的方式代替。

 

六、村景

                         上圖可看出房子裡的庭院很大,也可以看到其住宅大門與旁邊圍牆相比特別高大

上圖為幼兒園內一景,可以看出其院子並無排水溝,而是藉由泥土自然滲透,將水排出。只要一遇雨,其院內將會泥濘不堪。

 

 

楊建豐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三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農作物

一、主題:農作物、經濟來源

二、報告人:楊建豐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張英

  小朋友:胡夢茹、胡夢珂、牛新雨、胡蒙蒙、黃浩然

四、訪談內容:

第一天 於教室訪談小朋友

Q:大家知道這兒(胡寨村附近)有甚麼農作物嗎?

A:蘋果、玉米、小麥、葡萄、西瓜、毛桃、黃瓜、生菜(河南特色菜)、花菜、   

  菠菜、芹菜、辣椒、白菜、蘿蔔、紅薯、大蒜、油菜、香蕉

 

Q:你們常吃的食物有哪一些呢?

A:涼皮、豆腐乾、彈糕、油條、烏雞、豬肉、筍子

 

Q:家中有自己種甚麼農作物自用的呢?

A:玉米、棉花、紅薯、毛豆、花生、山藥、黃豆、大蔥、蓮藕

 

Q:有沒有和農作活動相關的節慶?

A:沒有相關的節慶

 

Q:三餐常吃甚麼呢?

A:早餐 蒸豆漿、土豆絲、洋蔥、番茄加白糖、黃瓜、餃子、雞蛋炒番茄

  午餐 蒸蛋、米、炒辣椒、荔枝、堤子、麵條(玉米麵、豆渣麵、綠豆麵)、 

     米湯、西葫蘆、炒土豆、蘋果

  晚餐 蒸饅頭(饃)、茄塊、蒜、西瓜皮(去綠皮留下的部分)、冬瓜、南瓜、  

     豆角、包菜

附記:家中有自製青椒醬。五天趕集一次

 

第二天 拜訪胡蒙蒙的家

受訪者:胡蒙蒙的奶奶

家庭成員:爺爺、奶奶、三個兒子、兒媳、五個小朋友

家庭經濟來源:

  爺爺奶奶耕種農作物(小麥、玉米、黃豆),一部分賣掉,一部分自用,另外院子種有葡萄、茄子、紅薯自用;兒子、兒媳在杭州打工(過年、採收時節會返家幫忙)

家庭開支:小朋友上學學費、油鹽茶米醬醋、水電費用等。

房屋格局:

  為三間廂房,家中有電視機以及電動三輪車為交通工具。家中儲藏約3000斤小麥,不算大戶,有一兩萬斤的才算。小麥多運送至附近糧站被收購,溼小麥價格每斤約為1.1元,乾小麥價格約為1.15元;

奶奶於家門前向我們介紹目前家中概況、接受訪問。粉色衣服和一旁的小朋友為她的孫子們,另外較遠的小朋友為鄰居。

 

第三天 拜訪胡夢珂的家

受訪者:胡夢珂的奶奶

家庭成員狀況:

   共有九人,其中六人各分得兩畝地,共十二畝地。家中有四位孫女,年紀最大的孫女上初中,暑期回家幫忙奶奶,年紀最小的是仍為兩歲的小朋友,父母皆前往杭州打工。

經濟狀況:

   家中有飼養羊,公羊賣出,母羊留於家中,尚有三隻小羊;除此之外,也飼養雞隻以及鴛鴦一對。家中原有十二畝地,另外承租了十八畝地,一畝地每年租金為兩百元人民幣。共有三十畝可澆灌的農地供使用,耕種紅薯、玉米以及小麥。另外,有種石榴樹和樹苗,零星販賣。

附記:

   今年桃子的價格不佳,去年每斤賣1.5至1.6元,今年每斤只能賣0.8至1元,如此的價格讓許多農民連雇人採收的工資都負擔不起,只好讓桃子自然腐爛壞去。

第四天 拜訪胡夢茹的家和大棚

  奶奶不在家,而是在大棚中務農。

  房屋格局為三間廂房,平日家中有一個兩歲大的小孫女。

  家中共有兩個大棚,一個主要種植葡萄,另一個主要栽種桃樹,前往大棚需經過一個地道,七月份時,平時大棚並未開放,而是利用炎熱高溫,進行密閉殺菌的程序。

 

 

 

 

 

 

重點歸納:

    蘭考胡寨   村附近的經濟作物為小麥、玉米、紅薯。蔬果種類繁多,但主要為毛桃和蘋果。大棚主要為合作社的相關輔導成果,也藉由合作社的協助,農作物的附加價值提升,價格更佳。普遍而言,附近農民仍屬於看天吃飯,收成良好也別高興太早,因為量多價跌,有時產量過剩,更是血本無歸。

 

 

趙思菡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四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胡寨哥哥合作社

一、 主題:胡寨哥哥合作社

二、 記錄與報告人:趙思菡

三、 協助志工:梁倩

協助小天使:胡佳欣、秦夢雅、魏夢茹、魏婉婷、張棪棪

四、 訪談內容:

(一) 第一天:在教室訪談小朋友

Q:大家認不認識胡寨哥哥合作社的人?

A:兩個大部分都認識,四個沒去過合作社,兩個只去過但不認識人

 

Q:那有沒有去過大棚?

A:大家都去過

 

Q:大家知不知道英文營是胡寨哥哥合作社舉辦的?

A:大部分的人皆不知道

 

Q:有沒有人家裡的人是合作社的成員?

A:僅有一個小朋友的爺爺是合作社成員

 

(二) 第二天:訪問資金互助部王大姐

1.僅有社員才能放款

2.主要成員皆是和合作社合作,入股需要1000元

3.最一開始,只要是願意加入合作社者即可加入,並無限制

4.目前財務部成員有四人

5.社員調查目前為王大姐與理事長加上其他成員約三至四人一起主導

6.合作社目前活動有:文藝方面(腰鼓、廣場舞)、兒童、婦女、老人、資金互助

7.目前加入資金互助部的成員不多,僅有十來個

8.資金互助部七月才開放入股

9.合作社幹部會主動去了解村民需求,同時村民也可以自行來尋求幫助

 

(三) 第三天:訪問學生家長,家裡是開麵條加工廠

1.在家裡開設廠房,在家加工

2.只收加工費用

3.少與合作社接觸

4.村里所有的麵粉幾乎都在此加工成麵條

5.當天送來原料便可當天拿到加工品

6.目前生產的麵條不賣商店,也不曾試過賣商店

7.雖與胡寨村相鄰,卻不屬同一管轄區

 

 

(四) 第四天:訪問監事會成員王師傅

1.王師傅為去年加入之成員,是大棚管理員

2.目前合作社有幾十幾戶大棚

3.大棚內所有的農作物皆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4.目前大約有四十多戶人家加入合作社

5.合作社工作:大棚管理、運輸、幼兒園管理、化肥、農產、養殖

6.養殖只有一戶,養豬,大約一百多頭

7.大棚不用化學肥料而是用雞屎當作肥料

8.一大棚大約產2-3萬斤黃瓜,今年黃瓜售價一顆約8-9元

9.大棚農產包括胡瓜、黃瓜、豆角及包菜

10.菜苗皆為合作社自己種,但種子是在外邊購買

11.目前合作社理事會成員約5-6人

12.監事會成員2人

13.合作社工作人員有12人

14.大家皆是自願加入合作社,社員孩子上學不需繳學費

15.合作社舉辦的活動皆不收費

16.合作社採年底分紅,依入股金額給予分紅

17.目前合作社服務範圍約7-8個村莊

18.只要參加合作社一項業務,便可以加入合作社,並不一定要是大棚戶

19.成員皆有社員證,合作社裡也會有成員家庭檔案

20.合作社成員參加活動時需要出示社員證

五、 重點歸納

    胡寨哥哥合作社目前服務的部分有:農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資金互助、老年活動、幼兒園、文藝活動等,合作社將土地進行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達到糧、果、油、菜、養殖、加工協調發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使老人到小孩都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健康文化生活,逐漸完善社區服務功能,解決村民需求。

 

 

蘇子芸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二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豫劇

一、 主題:豫劇

二、 報告人:蘇子芸、楊丹、胡佳慧

三、 協助小天使:無

四、 參觀地點:拉弦子的老人家裡、豫劇老師分享

五、 訪談內容

(一) 分布與現況

    根據調查與訪談,胡寨中僅有一位能唱豫劇的女性,並且因為心臟病的緣故,無法再繼續。胡寨之外,有兩位拉弦子的男性,一位僅當作興趣,不常表演,以養羊、務農為生,另一位則正在籌組豫劇劇團,營生方式不明;另外還有一位唱豫劇的老師,慣常演出角色為老生,平時以種桃子、蘋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非表演,他的兒子也並未有學習接棒的意圖。當地豫劇團通常只在酬神時受邀表演,戲服與化妝皆自力更生。寨中的小學生則普遍沒有接觸豫劇。

▲豫劇團在營隊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

 

(二) 傳承方式

   訪談得到的結果,無論是拉弦子或是唱豫劇,都未有老師教授,無一不是自學;啟蒙通常是藉由觀看河南衛視的戲劇節目《梨園春》(播出時間:每周日19:35,長25分鐘,演出各種傳統戲劇,為傳承、推廣的其中一種主要方式;訪談中老師也曾提到有名的豫劇演員出路多為上電視),產生興趣後則利用豫劇劇譜自學。(豫劇劇譜:以簡譜紀錄音高,數字下方寫歌詞對詞,小字表示角色)

(三) 流派

   豫劇和其他劇種的差別並不在於使用的語言,確有普通話為詞的豫劇劇目。訪談中僅提到豫東調與豫西調。根據訪談,豫東調常是大開大闔大放的調子,咬字發音較重;豫西調則比較柔和婉轉,音調優美。

(四) 主要劇目

   《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等。現代豫劇則以《朝陽溝》在不同訪談中不斷被提起,描述大躍進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故事。另外也得知,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焦裕祿的故事也曾被改編為一齣豫劇。

(五) 配樂

   以弦子(拉奏)和三弦(彈撥)為主;視樂團陣容加入嗩吶、二胡、琵琶、笛甚至大提琴、小提琴與電子琴或是銅管、木管樂器;武戲時則用到鑼鼓。

 

六、總結

   由於村裡的小朋友對豫劇並不熟悉,因此沒有同學選擇這一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於是原先透過英文營老師帶領、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刻認識自己所居住環境的功能就完全沒有達成。與其他許多傳統戲曲一樣,在新的潮流沖洗之下,欣賞豫劇的族群正一代一代減少。訪談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唱劇或是拉弦子的,儘管年紀都已經六、七十多歲都仍然精神矍鑠。對此受訪的老師說:心裡有戲,心情自然愉悅,每天開開心心唱戲,精神就不一般。除了現場表演,豫劇也透過各種管道生存著;而這次透過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讓多數小朋友們第一次接觸到了豫劇,也是小朋友們萌生社區意識與文化傳承的開始。

 

 
 

2015-培田社區資源調查

福建培田村

 

2015年7月22日~8月1日

 

                             手工藝組

  趙思菡  地政學系四年級.......................................................................................1

  林品君  會計學系二年級.......................................................................................2

                             農家樂組

  林育民  政治研究所二年級...................................................................................4

  劉靖陽  地政學系一年級.......................................................................................8

                             建築組

  王茂丞  東亞研究所三年級.................................................................................11

 

註:培田營隊社區調查原為6個主題,後因該村淹水,村民忙於救災,主題數量縮減至3個,分別是手工藝、農家樂、以及建築組,平均每個組別由1~2位政大志工一起完成。本梯次報告是按主題分類。

 

 

 

手工藝組

 趙思菡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四年級

一、主題:手工藝

二、報告人:趙思菡、鄒惟容、林品君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林徐芳

  小朋友:6人

 

蘭考與培田比較

    此次培田社區調查與蘭考大大的不同,由於災害的關係,全村的人都忙著清理家園,我們無法很順利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因此,大家想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便是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培田的三大主題分別是:手工藝、建築及農家樂,前兩天依照原先討論的方式進行,先與小朋友一起討論有關社區資源調查的部分,然後再出校園到小朋友家中進行訪談,而這次建築與農家樂團隊還設計了學習單,讓小朋友們寫下訪談時所看到及聽到的東西,再與小朋友將學習單一起貼到海報上,作為成果發表,在蘭考採用一人一主題的方式做社區資源調查,每個人需要很專注的觀察及記錄自己的部分,下課後需要在短短一小時內完成每天計畫好的環節,然後將資料整理呈現,然而培田採四人一組團隊方式進行,比起蘭考的社區資源調查,我認為成員們之間透過合作討論更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與意見,甚至想到以學習單的方式讓小朋友們參與其中,不再只是各做各的報告,而是真正的與小朋友一起完成這項任務。不同於蘭考梯次,小朋友們真切地了解自己家鄉的樣貌,而後展現的成果也超出原本所預期的,比預想的還要更棒,志工間的互動也因此更加頻繁,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區資源調查方式,也同時創造出不同的效果,各有各的好處及優點,兩種不同的經驗也能讓往後的梯次更加完善。

 

 

 

林品君

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二年級

 

一、主題:手工藝

二、報告人:趙思菡、鄒惟容、林品君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林徐芳

  小朋友:6人

 

四、目的

  走在培田的鄉間石子路上常常見到路邊小店賣的手工藝品,這些小巧可愛的手工藝品深深吸引了我們。培田的主要手工藝為藤編、竹編、及剪紙,因此我們針對這三大藝品來尋找手工藝人,並且想讓小朋友們自願性的參加,和我們一同了解手工藝背後的故事。

 

五、訪談內容:

  營期的第一天我們讓小朋友回家詢問家人是否願意讓他們和我們一同認識培田的手工藝,以及是否有家人親戚在做手工藝品願意讓我們進行訪談的。透過大班小朋友吳金蘭(Angel)的引介,我們成功訪談到了容膝居的曹林鳳阿姨。初次來到容膝居,曹阿姨就很熱情的招待我們她自製的地瓜乾,經由訪談我們發現曹阿姨是天生的手工藝人,凡是藤編、竹編、剪紙都是靠自學。就剪紙來說,其他手工藝人都需要用機器先打版才能剪出人像來,但曹阿姨只要拿張紅紙,就能直接看著人剪出人像剪形來。一天最高紀錄能剪二十個人像,真的非常厲害!

  除了剪紙之外,竹編和藤編也難不倒曹阿姨。曹阿姨選擇藤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秉持著用天然、回收再利用、不浪費的精神來製作作品,能在環保觀念還不普及的農村就有這樣的精神著實不容易。她主要用黑頭磨和百級樹(棕樹葉)的葉子編成扇子、帽子及斗笠。竹編則是製成籃子、小勺子。曹阿姨沒有對外的銷售通路,只能銷售給來培田遊玩的觀光客。之前社區大學曾收購她的勺子,想幫助她銷售,但賣得不好卻全數退回給曹阿姨,令她十分難過,這些勺子至今還堆放在容膝居。訪談過程中曹阿姨也分享了作品背後辛酸的故事。其中一幅剪紙是計畫生育辦公室為了推廣計畫生育找她幫忙,原先說好完成後付人民幣1000元,但之後卻反悔只願意付500元,曹阿姨覺得非常生氣及委屈,卻毫無辦法。另外曾經有媒體要做剪紙的專題報導便找上她,雖然於螢光幕前展出她的作品,卻完全未提及她的名字,無法藉由媒體達到宣傳的效果,也令她相當失望。從她的口中能感受到市民百姓受地方官員欺壓的無奈與無力,我們也建議她每幅作品完成後在角落剪上自己的名字,這樣可以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曹阿姨對於手工藝傳承也很重視,外來的觀光客一小時收300塊人民幣,當地的小孩則免費教學。前陣子她長期免費教授從龍岩來的孩子們剪紙,這段時間因為培田淹大水而中斷,相當可惜。訪談中不時感受到曹阿姨對手工藝的熱愛以及推廣的熱情,曹阿姨提及她很想舉辦剪紙大賽,也期望能到大城市舉辦手工藝品的展演,甚至還自己擬出了一份企劃書,期望能有機會和地方高層的聯繫來幫助她完成夢想,進而推廣培田獨特的手工藝文化。對於企劃書的撰寫,大陸的志工看過後也給了曹阿姨一些修改的建議,希望對她有幫助。在訪談的過程中,有些小朋友也很認真地聽曹阿姨分享,訪談隔天我們和小朋友們一起畫在容膝居印象最深的東西,小朋友都很認真的參與。而第四天放學我們一起設計海報,小朋友對海報設計很有自己的想法,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寫字,有人負責美編,有人負責畫畫,海報很有效率地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

六、感想

 手工藝是需要長時間的傳承才不會讓這傳統獨特的工藝隨時間而消逝,曹阿姨雖然沒有固定的接班人,但她很努力的推廣手工藝的學習,透過免費傳授給當地的小朋友,希望這項她熱愛的技藝可以傳承下去。訪談中聽到一些作品背後的心酸故事,舉凡售價和一開始談的不一樣,或是作品不容易銷售出去,但曹阿姨有著一顆熱愛手工藝的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相信她都會繼續堅持下去的!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一個報告還有成果的海報,真的有助於拉近我們和小朋友的感情,做完正事以後就和小朋友逛村子聊聊天,這過程真的很開心。因為我們獲得的不僅是訪談中所得知的故事,還有和小朋友們歡樂相處的回憶!

 

 

 

 

 

 

 

 

 

 

 

 

 

 

 

農家樂組

林育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二年級

一、 概況

1. 調查主題:農家樂

2. 參與者:

(1) 台灣志工: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

(2) 大陸志工:王勇全

(3) 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共12名

3. 調查行程:

(1) 第一天:與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座談。座談結束後,志工寫筆記,小朋友寫學習單。

(2) 第二天:探訪位於培田老村的「八八農家小吃」。

(3) 第三天:探訪位於培田新村的「春熙農家樂」。

(4) 第四天:匯整志工的筆記與小朋友的學習單,共同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4. 調查分工:

(1) 行前規劃與討論: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王勇全

(2) 學習單設計:劉靖陽

(3) 攝影與記錄:林育民、劉靖陽

(4) 活動秩序管理:朱淑英老師

(5) 與受訪者互動:朱淑英老師

(6) 海報設計:王勇全

二、 行前規劃

在執行社區資源調查之前,參與活動的台灣、大陸志工對調查的內容,進行了以下的討論:

      第一,社區資源調查的原則為何?在討論的過程中,劉靖陽首先拋出「讓村內的小朋友一同參與,一起瞭解村莊」的構想。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以靖陽的提議作為本活動的基本原則。

      第二,社區資源調查的主題是什麼?對此,朱淑英老師說,她來到培田村以後,發現這個村子裡有許多的「農家樂」。這些「農家樂」到底是什麼時候開的?經營的方法又是什麼?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後來,經過討論,覺得朱老師的提案不僅有趣,而且可行性也高─除了可以請小朋友帶路外,去農家樂參觀也比較安全。因此,我們決定以朱老師的提案─「農家樂」作為我們的調查主題。

      第三,社區資源調查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主題之後,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如何將農家樂這個大的主題,限縮成幾個更為具體的研究問題。對此,林育民提議,從先前大家的討論看來,可以形成以下幾個研究問題:「為什麼要開設農家樂?」、「農家樂的經營策略是什麼?」、「農家樂對於培田村的影響為何?」

      第四,要如何讓小朋友們一起參與?「讓小朋友參與」是我們這次社區資源調查活動的基本原則。對於這點,王勇全提議,可以調查結束後,請小朋友們一起製作成果發表海報,將他們的調查成果展現出來。此外,育民也分享了在莆田汀塘社區的經驗,說可以請小朋友在調查的時候,在旁邊寫筆記、畫圖。這樣一來,不僅能讓他們學到東西,志工也比較好在訪談的時候管理秩序、顧及小朋友們的安全。最後,靖陽提議,與其讓小朋友把筆記和圖寫在自己的紙上,不如我們設計一張學習單給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同時在上面記錄和畫畫。此外,活動結束後,我們可以把學習單收回來,點出他們寫得好的句子,給予鼓勵。因此,最後我們決定採取靖陽與勇全的提案:一開始時請小朋友們寫學習單;之後,我們再把學習單整併在一起,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三、 實地執行

1. 第一天:

在英語營下午的課程結束後,自願參加的小朋友們來到教室集合,並在朱校長的帶領下展開討論。

      首先,我們問到:「有誰知道村裡哪邊有農家樂?」幾位小朋友說,農家樂在新村和舊村都有;接著,又有小朋友舉手,說他們的家裡經營農家樂,可以帶我們去看一看。

      接著,我們問到:「大家對於農家樂的印象如何?」幾位家中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喜歡農家樂,因為只要有客人住進來,晚餐的菜色就會變得特別豐富。至於家裡沒有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他們對農家樂的印象模糊,只說農家樂很多,到處都有。

      最後,我們問到:「大家對於來到農家樂的客人,有什麼印象?」家中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說,來他們那邊住的客人大多素質不錯,很少出現刁鑽的客人。至於家裡沒有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只說他們都是來培田村觀光的。

      第一天的討論結束後,我們詢問小朋友,有沒有人自告奮勇,明天能帶我們去一間位於舊村裡的農家樂參觀?之後,有一位小朋友舉手,說願意帶路。

2. 第二天

      在小朋友的帶領下,今天訪談了「八八農家小吃」的曹婆婆。「八八農家小吃」位於培田的舊村,附近有一些觀光客常參觀的明、清時期古宅邸。

      帶小朋友進到「八八農家小吃」的宅院內坐下後,我們首先向曹婆婆問到:「為什麼當初想要開設農家樂?」曹婆婆起先十分靦腆地說,這沒什麼好講的。後來,在朱校長的鼓勵下,曹婆婆才說,「八八農家小吃」是培田村最早的農家樂之一。開設的原因,是因為她看到來培田觀光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人到了傍晚,就找不到吃、住的地方。她發現了這個需求後,想到家中的孩子都出去打工,有許多空房間,所以就把它們整修一下,招攬遊客入住。

      接著,我們問到:「八八農家小吃有什麼經營策略?」曹婆婆說,她看到來培田的人,就是想看古代建築,所以她們家後來只把一部份改建成洋樓,保留其它的老屋子。至於招攬房客方面,曹婆婆說她不懂網路,所以沒辦法像別的年輕人一樣,用網路來吸引遊客入住。目前吸引房客的方法,只靠最傳統的招牌與名片。因為如此,曹婆婆盡力讓遊客住得舒服,這樣他們回去之後,才能再推荐人回來住。此外,曹婆婆也說,社區大學辦活動時,也會介紹客人到他們這邊。然而,即使依靠招牌、名片和社區大學的協助,曹婆婆仍舊認為,他們經營上最大的問題,是客源並不穩定。

      最後,我們問到:「農家樂對培田村有什麼影響?」曹婆婆說,開了農家樂之後,來住的客人會陪她聊天,因此日子比較不會無聊。另外,曹婆婆也提到,現在農家樂越開越多,都搶著要讓更多人同時入住,不過她並不想這樣做。太多住客,反而會打擾她原本的生活。

3. 第三天

      今天訪談的對象,是位於新村的「春熙客棧」。安排小朋友圍著大圓桌坐下後,我們由朱老師領頭,開始向經營客棧的吳伯伯提問。

      首先,我們問到:「為什麼當初想要開設農家樂?」接著,吳伯伯就笑著說,以前他去外面到處打工,最遠還跑到新疆去。後來,他覺得這樣四處打工的生活不是辦法,過得很累又不自在;另外,他也想照顧在家裡年老的媽媽,所以最後才決定結束打工生涯,回到培田村經營農家樂。

      接著,我們問到:「春熙客棧有什麼經營策略?」吳伯伯說,他先試著達到政府規定的農家樂經營標準,比如說食品的衛生、床單床鋪的管理等。然後,為了讓客人住得舒適,再裝設了熱水器與冷氣。除此之外,吳伯伯十分強調,他經營農家樂的理念,就是要讓客人感覺,住在這裡就和在家一樣。所以,只要客人有什麼要求,吳伯伯都會盡力提供協助,讓客人能夠再來。另外,吳伯伯也利用空閒的時間研究食譜,讓來客能品嘗道地的客家料理。吳伯伯說,培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客家純僕的風情。

      最後,我們問到:「農家樂對培田村有什麼影響?」吳伯伯說,最近培田村的觀光事業起步,農家樂越開越多,因此農家樂之間,彼此也在商量,是不是要成立一個農家樂的合作組織,讓遊客都有能住的地方。

4. 第四天

今天的工作是整理前兩天的調查筆記,並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首先,朱老師先在教室裡頭,引導小朋友在學習單上畫圖,將這幾天活動中他們印象最深的部份畫下來,然後上色。在此同時,勇全帶著其它志工到教室外面,討論要怎麼樣把小朋友的學習單貼在海報上。

      接著,小朋友畫好學習單後,我們就一張一張地把他們的成果貼在規畫好的位置上。這樣一來,每個人的作品都能被看到。然後,我們請小朋友們拿起蠟筆,一同在海報上著色。

      最後,等小朋友上完色,勇全和其它的志工做最後的修飾,並把志工們合寫的筆記貼上去,完成海報。海報在成果發表會上貼成功貼出。

 

四、 調查成果

在這次「農家樂」的社區資源調查中,對於一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我有了以下初步的回答:

      第一,開設「農家樂」的原因,似乎與「外出打工」有關。在曹婆婆的訪談中,她開設農家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家裡的人外出打工,房間空了出來。至於在吳伯伯的訪談裡,則是因為他有了四處打工的經驗,覺得那樣的生活並不自在,所以才回到培田村經營農家樂。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外出打工作為一個直接、間接的經驗,都被受訪者提及。因此,可以這樣說,外出打工的經驗,或許是讓村民決定開設農家樂的原因。

      第二,「農家樂」的經營策略,重點在於獲得穩定的客源。在曹婆婆的訪談中,她提到自己的客源並不穩定;其它的農家樂,則是試著想吸引更多人來住。至於吳伯伯的訪談中,他則是認為讓客人能夠再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這兩者都反應出,當地的「農家樂」對於客源的不穩定感到焦慮,並將它視為必須要解決的優先事項之一。至於獲得穩定客源的方法,從兩個案例中可得出的共同點,是要讓客人住得舒服。不過,對於「舒服」,兩者採取的策略卻不同:曹婆婆的「舒服」,是從讓遊客感受到農村悠閒、古老的氣氛去營造─因此,她才不願意多收住客,並強調她保留了古代建築。吳伯伯的「舒服」,是讓遊客能一邊享受現代化設備─熱水氣、冷氣─的便利,一邊能體驗當地的客家風情。

      第三,「農家樂」對培田村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更高度的商業競爭。高度商業競爭形成的主因,或許和「客源不穩定」有關。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入住,農家樂必須擴充宣傳管道與尋找自身特色。這在曹婆婆和吳伯伯的訪談中,都能見到。此外,高度商業競爭形成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高度的合作。由於客源不穩定、經營農家樂的人又多,因此採取相互合作,把客源平均、穩定地分散到各個農家樂的策略,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在吳伯伯的訪談中,即可得知。

↑與參與調查活動的小朋友們在吳伯伯的客棧前合影

 

 

 

劉靖陽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農家樂

二、報告人:劉靖陽

三、參與者

Ø 台灣志工: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

Ø 大陸志工:王勇全

Ø 小朋友:吳燕青、吳凱輝、謝建濤等十二位小朋友

四、訪調程序

Ø 第一天:與小朋友面對面座談

Ø 第二天:探訪老村八八農家小吃(吳凱輝同學奶奶家)

Ø 第三天:探訪新村春熙農家樂

Ø 第四天:小朋友完成學習單並和老師共同完成海報

 

五、學習單部分之理念

      我們團隊認為所謂社區資源調查應該是雙向的,除了讓我們自身更加認識培田村並寫出社區資源報告外外,更應該讓孩子有參與感,瞭解到自身家鄉的美好並以其為傲,因此我們決定設計學習單,小朋友以小日記配合圖畫的形式,畫出寫出三天社區資源調查的相關,並在最後一天和老師一起設計海報,在最後成果發表時貼在社區,讓村民看見小朋友對村莊的熱愛和調查的成果

 

六、小組分工

Ø 問題設計:朱淑英老師、林育民

Ø 學習單發想與設計:劉靖陽

Ø 記錄與攝影:林育民、劉靖陽

Ø 管理小朋友秩序:朱淑英老師

Ø 與訪談者互動:朱淑英老師

Ø 海報設計指導:王勇全

 

七、訪談內容統整

  所謂的農家樂,在中國這邊就是在農村裡面,為觀光客提供飲食和居住,甚至是在地民俗體驗的地方,而在福建培田這裡,農家樂的部分大抵可以分為舊村和新村兩個區域作討論,以下利用實地訪談的方式以舊村八八農家小吃和新村春熙客棧來做說明!

       八八農家小吃位於培田村老村,周圍環繞著著名的培田古民居,而這間農家樂的主人是曹文英女士,據曹女士表示八八農家小吃算是在培田農家樂發展脈絡中成立相當早的一家農家樂,而當時想開農家樂的動機也相當單純,一方面是觀察到培田古民居外來觀光的人流越來越多有所需要,一方面是家中正好有相當多的空房間,改建一下正好可以供給這些外來觀光人流的需求,而這間在舊村的八八農家小吃也保留了古民居的傳統,在改建之餘,也不忘保留古民居傳統建築的部分,因此八八農家小吃有個新村農家樂獨有的特點,那就是依舊保存著培田村最傳統最純粹的建築形式,然而曹女士也相當謙虛的表示,他這間老農家樂的設備部分確實不如新村近年快速擴增的其他農家樂,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問到了曹女士用甚麼型式讓人家知道自己的農家樂,他表示這間農家樂是他們家庭的副業,主要收入來源其實都是靠兒女出外打工的,而它自身年紀也大了,除了用招牌和名片兩種形式,其他就不如新村的一些年輕人懂得利用網路的形式去做宣傳,然而曹女士也提到,這邊的社區大學時而也會替他們介紹些客人,總體來說,他們的客源是屬於比較不穩定,但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選擇,太忙碌的生活或許反而會給年紀較大的曹女士帶來許多困擾,或許這樣偶爾有客人來一起聊天陪伴才是最好的形式,培田舊村的八八農家小吃,傳統風味中帶了點時代的印記,他們是培田區域首先幾個建起農家樂的,但在新村的農家樂大量增加的時代背景下,他們選擇堅持本來恬適且隨欲則安的生活,不過度追求住宿人數,只是一直默默堅持著,那最純粹傳統的農家生活,或許這真的是一種"農家,樂"的精神體現吧!

  而緊接著第二天探訪的農家樂,是位於培田新村的春熙客棧,春熙客棧為龍巖地區區域的農家樂示範戶,據春熙客棧的吳老闆表示,他在做農家樂以前,其實是跑遍新疆山東大江南北到處打工的,然而在新村開發之後加上想要回家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因此就籌資開啟了他的農家樂事業,一開始起步可不簡單,除了籌到一定的資金外,還要充實農家樂所需要的相關設備,像是衛生設備,冷氣熱水器等等,至於客源的部分,其實截至目前仍然不穩定,雖然大節日往往都會住滿,然而平常有時沒客人的時候還是需要兼職打零工的,不過近年來社區慢慢開展了旅遊宣傳的事物,也包括了農家樂的協作組織,希望可以讓培田村美麗的八百年古民居給更多人知道,也順帶促進培田村農家樂的方法,據老闆表示,其實培田村迷人的地方可不只有古民居,這裡的美食,像是鹽酒雞和白毛鴨,以及這裡客家人好客純樸的人情,都是相當吸引人的,吳老闆認為,培田農家樂未來的發展仍然是非常有潛力的,目前雖然新村的農家樂競爭相當激烈,宣傳不僅僅是傳統更結合了網路以及其他的管道,但吳老闆堅信,只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好好對待每一位來的客人,終究會做出好口碑的!

  總結這幾天對於農家樂的訪談,我們可以瞭解,培田這邊的農家樂是因應開放古民居觀光的產物,而這裡的農家樂競爭可說相當激烈,各家農家樂大多也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強,在訪探中,我們也瞭解到培田村裡的農家樂其實還是在成長中的,不論是未來和社區大學或一些組織合作,或是創建整個培田的農家樂協作組織等,不論是甚麼方式,農家樂的健全都是培田未來想發展深度旅遊的重要後盾!

 

 

 

建築組

王茂丞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三年級

一、活動緣起

    本次社區資源調查乃以英文品格營為主線之下的社區交流活動,由政大學生帶領,分組完成相關主題,藉由與營隊學員在放課後到晚餐之間的空檔,與之一起走訪社區,並由學員引介相關專業人士介紹社區並參與討論;期間加入政大教師、陸籍志願者,共同完成議題報告與呈現。

    意料之外地,一行人從廈門搭乘火車一路慢駛進閩西地區時,只見陰雨不斷、河水高漲;在途中欲與培田客家社區大學合作方聯絡,竟全面失聯。在火車上焦急地我們輾轉得知,龍岩地區遭逢豪大雨侵襲,連城培田更是遭逢七十年大水災,村里溪水暴漲淹過路面,電纜、基地台也因此故障。還好,有驚無險,抵達時順利與社大人員對接上,並得知大水已退,但後續能否舉辦英文品格營,一切都是未知數,在全村斷水斷電下來到熟悉的春熙客棧就此安頓。

 

二、調查議題

    後來在全員共識下,決定繼續舉辦營隊,一來是為了不失約、一來則是希望能夠為村子注入正向的能量,讓孩子在這幾天有個令家長安心的去處,並且透過社區資源調查能與村民有所連接。然而,事實上是,今年的學員比起去年又更少了些,不知是否和這場大雨有關,但凡大水淹過的路段皆受到嚴重衝擊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房子是紅土混合而成的,很遺憾的不是倒閉就是成了危房,屋內、路面泥濘不堪,衛生問題也浮上檯面。

    這場水災,對於以培田古村落來說,不啻是一場重大考驗,考驗的不只是這群古建築的耐受程度,也考驗著災害過後,村民如何快速地恢復家園。不能忘記的是,培田村─是被列為國家AAAA級之旅遊景區,愈快恢復景區樣貌、營運機能,才有能力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只要到過培田村的人都明白,培田的建築特色絕對是讓這個村子揚名全國的關鍵,而建築藝術是一種表現形式,支撐著如此絕妙工藝則是培田村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

 

三、調查過程

    在培田,因各方面資源有所調整與限縮,故調整為三個主題:建築與藝術、手工藝、農家樂。建築與藝術組之成員有凌鳳儀老師、胡佳慧老師、五位學員和我一起共同完成。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有三到四天),營隊志工馬上就建築與藝術感興趣的題目提出討論。我們認為在現有的資料中,可以輕易地在網路上找到每座建築、宅院的介紹;於是,小組認為培田此地有人居以來約兩千年歷史、建村也已超過八百年,如此悠遠的背景可以窺視其村落何以長久、其社會機能完整也讓這個村落得以延續。在這樣的小型社會中,客家文化是重點,在傳統漢人社會的家族體系裡,父權觀念又是能夠主導村落發展的主線;培田村屬單姓吳氏家族則讓村落關係更加緊密。在每個社會的主流社群控制著社會,但其他的社會功能則又不能缺少,於是我們認為婦女與孩童等弱勢群體成為建築與藝術的觀察重點,因為文化除了造就建築藝術、也因此提供居所供給各式群體活動居住。

    因此,我們特別鎖定「容膝居」與「明經第」兩個舊時空間,除了參觀建築外,也了解在這兩個場域裡的故事。「容膝居」是十八世祖吳昌同家族所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婦女的地位不及於男性,需要謹守本分、學習三從四德,在培田這一個儒家文明鼎盛的村落也不例外。然而,婦女雖然地位低,但不表示無法有任何的學習,尤其學習如何作為一名「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女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何以有「容膝居」的誕生。在這間小屋內,牆上提了四個大字「可談風月」,意義在於婦女們能在此學習如何相夫教子、侍奉家族長輩、處理家務、識字、甚至是夫妻相處之道等等,並且學習應有婦德;這些在平時可能難以與人探討,但在「容膝居」可以得到解答,換句話說,這裡是培田的「婦女學堂」。到了現在,沿著千米古街走到「容膝居」,走近一看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現在是販售剪紙手工藝的商家。其實,現在的培田古村,雖說老房子依舊是政府保護單位,但是裡頭分住著吳氏家族後代,無論現在作為什麼用途,有人居住的房子擁有「人氣」也讓房子不容易腐朽凋敝。

 

    

「明經第」在村子的西北邊,位於千米古街旁。「明經第」的故事頗為傳奇,其為十九世祖吳泰均的故居。吳泰均是村裡的出名的秀才,但未中舉人;科舉制度從未因此限制住吳泰均開明的思想。「明經第」這一地點又被稱作「拯嬰社」,顧名思義,這裡是拯救女嬰的地方;封建社會無處不重男輕女,吳泰均為了拯救女嬰,發動募款,希望如果有欲棄嬰而走的父母,可以把嬰孩帶來這裡,吳泰均發給棄者銀兩,女嬰留下並擔負起養育之責。實為違背當時當思想,而吳泰均可說是打破傳統觀念的第一槍,儘管只有秀才資歷。此外,「明經第」又稱「雙善堂」,在屋內,可隨時見著雙門樓、雙圍牆、雙池塘、雙廳堂、雙屏風等,這是取好事成雙之意,並且將其思想表現其建築格局之中,也對風水有所呼應。

 

    

      在這幾天的走訪下,還走訪了恩榮牌坊、大夫第、衍慶堂、衡公祠、久公祠、都閫府…等等培田村著名建築大屋,在在都為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為我們介紹的皆是學員的家長,有導遊、有耆老,在下課後短短兩小時內,關於培田的故事,是說不盡的,他們一面講、我們一面聽,感覺沒有在這待上十天半月是無法深入理解培田古村的。

 

 

四、後記

    藉由英文品格營這座橋梁,我們來到培田村,和村落、學員有了連結,也藉由學員與村民有了互相理解的管道。雖然在了解培田的過程中,我們幾乎插不上話,只能不斷拋出疑問,試圖更加了解,沒辦法分享我們的心得互相交流;然而,從中卻能很深刻的體會到,培田的孩子、大人對於自己的村落都非常了解,村民之間因為這座古村落感到自豪,是培田村民除了血緣相通之外,另一個能夠產生緊密連結的原因。這是在培田村最令人驚豔之處。

 

2015-蒲韓社區資源調查

山西蒲韓寨子村

 

2015年8月2日~8月12日

 

李羽婷  財政學系三年級....................................................................................1

王茂丞  東亞研究所三年級................................................................................4

林育璁  企業管理學系一年級............................................................................7

楊政鵬  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9

廖紫涵  法律學系三年級..................................................................................13

陳嘉雯  公行學系一年級..................................................................................19

 

 

 

李羽婷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三年級

一、 概況

甲、 調查主題:寨子村史、謝蘇梁姓家族流動

乙、 參與者:

(1) 台灣志工:李羽婷

(2) 大陸志工:李玉

(3) 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約12名

丙、 調查行程:

(1) 第一天:與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說明主題、並訊問有無相關姓氏的親戚。

(2) 第二天:探訪蘇姓、梁姓兩戶居民

(3) 第三天:探訪參與寨子村史校稿者仁氏、謝姓兩戶居民

(4) 第四天:匯整志工的筆記與小朋友的學習單,共同製作古今對照表。

 

二、 行前規劃

    此社區資源主題來自於寨子村前村長的提議,在對話中得知謝、梁、蘇為寨子村三大主要姓氏,因而開始其主題內容,而後確定主要主題後,從三大姓氏的起源以及流動著手,並以與村民訪談為主要方法進行,進行過程中再連結至寨子村的歷史。「各姓氏的起源為何?是原居民又或是遷移自寨子村。」、「三大姓氏在寨子村如何流動?又如何成為三大主要姓氏」。在行前規畫中以兩個主要問題引導小朋友參與,並做訪談開頭。

 

三、 實地執行

訪談內容主要為寨子村史及姓氏流動,以下報告呈現除了每日記錄之外,亦會以兩大內容為主。

(一) 第一天:

    第一天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地點為小學餐廳,主要目的在於使小朋友了解此主題內容,首先以行前討論的兩大主題來引導,引導的過程中意外獲得了一本當地居民擁有的寨子村史,接著引導出梁姓的家族的地理位置。在相當寨子村的地理方位的小朋友引導下,到了梁姓爺爺及蘇姓爺爺家做訪談,訪談的內容記錄如下。

1. 寨子村史: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軍由於駐軍的需要將寨子村附近的老城設為日軍總部,在前進老城的途中會經過寨子村,那時當地居民形容日本軍為極壞,不僅搶奪村民亦會欺侮婦女們,有那麼的一次機會下,寨子村民及附近村民們將通往道路封起,與日本軍決一死戰,當時死傷嚴重,許多的屍體均丟棄在一個井中,目前井已封起,大致位置為火車路西邊、寨子村小學附近。

2. 蘇姓流動:蘇姓來自於芮城,約四百年前因為原居住地饑荒因而遷移自寨子村史,寨子村相對為較富有之地,是為遷移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寨子村的分部主要在三族。

3. 梁姓流動:梁姓為最晚遷往寨子村,主要分布在一族。

 

(二) 第二天

     在整理前一天的訪談後,藉由小朋友的幫忙來到了謝家及梁家三家戶,其中一戶梁家的祖母是為高齡,因而經歷過日治時期,並且很幸運的在與居民訪談後,得知有一名參與寨子村史的村民,雖是為仁氏但對於寨子村有相當了解,下面為整理後訪談內容。

1. 寨子村史:「老城」是為先今「譚庄」亦為昔前日軍駐軍地,約略1946年附近,在日本軍已逐漸從中國退兵時,譚庄跟寨子村的城牆附近被發現藏著一名日本軍,打算趁無人注意時離開,居民由於對日軍心懷怨恨,對於這無武器的日軍,雖苦苦哀求但仍狠下心來殺害。在日軍剛開始在附近駐軍時,解放軍亦進入寨子村及譚庄,而後寨子村逐漸成為永濟最大桃子產地,在聯合社成立後,之所以稱為「蒲韓社區」是因為位於蒲州附近,但並不能將寨子村與蒲韓社區視為相同。在村子裡流通的寨子村史本並不能算是正史,只能算是野史,是因為書上並未經過省籍章印。

2. 謝姓流動:謝姓為原本就居住在寨子村的主要姓氏,現居住在二族居多。

 

(三) 第三天

    在前兩天經過寨子村史上記載及訪談過程後,對於三大姓氏的流變已有初略的了解,因而在第三天安排社區資源調查在養老院進行,養老院裡頭多為高齡奶奶們,因而對於寨子村歷史較為了解。

1. 寨子村史:再次提到日本軍與寨子村民的死傷慘重之事,當年日本軍經過寨子村時,對於反抗的村民極為慘忍,不僅利用武器傷害亦欺侮婦女們,婦女們只要聽到日本軍一來,並會將視為已婚的髮髻盤上,躲在隱密之處以免欺侮。「垃圾處理」從一開始的無人認同,到現在由許多婦女投入並沿襲到至今。另外「族」是為政府為便於管理,將寨子村的街道分為三族。

 

(四) 第四天

    在整理前三天訪談內容以及寨子村史上的地圖後,大致了解三姓氏的分布圖,再加上有寨子村的古圖分部,因而打算利用古今對照圖來呈現。

 

四、 調查心得

      社區資源調查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點在於溝通,不像於臺灣可以利用臺語對話,在寨子村裡很多時候,與長輩們對談時需利用方言,這時才明瞭「語言」如何共通,是探索歷史很大的問題,好在有當地志工以及小朋友的幫忙,終於能在訪談過程中稍稍了解寨子村的變化,但歷史是演變的,若沒有文字寫下,很多時候只能成為口傳,若沒有那本寨子村史,我想,訪問再多的長輩們得到的答案都將是未知,因為有了文字記錄,我們才能透過文字回憶以及透過文字開始注意到周遭的環境。在訪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訪問參與寨子村史的何爺爺時,我問他為何會有想要開始編纂歷史的想法,他說他很小開始就有興趣,因而長大後參與此計畫,看了寨子村史的前言再加上何爺爺的話後,我開始了解到歷史的「蒐集者」是多麼的偉大,儘管寨子村在廣大的中國裡是一個多麼小的村落,但這麼小的村落仍有它的文化、歷史及美好的地方,若沒有人開始起念,想要記錄這一切,那麼這個地方的所有都將成為歷史而不被人所記。真的很高興能夠在這四天藉由訪談認識更多寨子村的文化,也希望一同參與的小朋友在這過程中能夠更了解自己故鄉的歷史。

 

 

 

王茂丞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三年級

一、活動緣起

    今年在山西蒲韓舉辦英文品格營已是第二屆。去年的規模不如今年那麼壯大,主要是政大師生和蒲韓幾位在地志願者,每天放學後的白天時光(天黑較晚)我們坐上車子在當地到處遊歷。今年因為增加了其他陸籍志願者,課程設計比較嚴謹之外,同樣增加了社區資源調查的活動。我想,雖說去年也曾來過蒲韓,對當地有一定的熟悉;趁著今年再度歸來,能夠藉由與孩子們、村民、聯合社職員互動中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實屬幸運!

 

二、調查議題

  本梯次因人手充足,可擴充到七組議題供我們探索。同樣由政大學生為主,希望我們能夠主動去發掘問題並歸納結果;我和聯合社職員楊單一組,去年就和她合作過了,所以一切顯得駕輕就熟,也讓我很放心。我們選擇「經濟農作物」作為主題,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蒲韓社區種植專業聯合合作社」就設立在我們所服務的「寨子村」裡,透過他們在當地長期的耕耘,不只為農產品服務,也為農民服務,更為整個農村發展服務。因此,當我們著手要進行調查時,仰賴著村民對村子、社區的關心,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找到調查與受訪對象。也因如此,我們認為調查「經濟農作物」也是件輕而易舉之事。

 

三、調查過程

  找到了三位學員願意和我們一起分享他們所認識的經濟農作物,我們一起探討在蒲韓地區的農作物都有哪些(在此之前,我一無所知),並且希望找出最符合當令時節的作物,好讓我能夠一探究竟。事實上,「經濟農作物」這五個字可以拆開成兩個部分,一是「經濟」,亦即這些產品可以為生產者帶來經濟效益、收入,雖然這個部分會使得本組的問題無限擴大,卻有必要了解該農作物的「產、銷」方式,這些問題自然和聯合社產生聯結。另一是「農作物」,農作物的問題相對單純,即了解該作物的栽培方式、風險,以及農戶會合選擇該作物種植。

    

    在頭兩天,我剛好搭了趟順風車,本次活動另一個主題「青少年就業」邀請了三位在聯合社工作的男性職員,他們正好針對我們第一個問題「經濟」有所回應,因為他們平時的工作便是在處理供需兩方面的調研與協調,另外為了擴大市場,也必須到城裡面與消費者互動。某一天,在訪問了學生家長後,她概述了聯合社的運作方式以及聯合社會員應履行的義務。這才明白,經濟農作物百百種,難道聯合社有能力承攬所有經銷業務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聯合社希望能夠服務更多農民,但除了人力資源有限外,他們更在意的是對於品質的要求,逐步要求讓農產品有機化,讓消費者更安心;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當下不符合聯合社需求,於是有些農民便將農作物交由其他的承包商收購。普遍來說,能夠加入聯合社的會員都能滿意其享受的服務,除了最重要的經濟功能,也發揮了社福功能、教育功能等等,例如舉辦夏令營、興趣班。

    正好,我們在當地的約十天的時間裡,碰上了油葵的採收時間,家家戶戶摘採油葵、將油葵子敲出、曝曬、榨油,這些葵花油並非經濟作物,而是每家農戶未來一年份的食用油。有趣的是,在寨子村裡,將油葵子打出的機器約莫兩三台,他們互相借用,所以每天都可以看到同一台機器輪流出現在各家門前,打完的油葵最後便拿來堆肥,一舉兩得。

    

    本來覺得容易的觀察農作物課題,在時間一天天過去後,發生了困難。我們本想實地到農田裡與農民對談,但是在下午四點至五點這段期間,由於天氣炎熱,農民根本不在田裡工作,大多是休息時間。鼓起勇氣走到田裡,正好碰上我的房東要到田裡摘油葵,我們五個一屁股坐上他的「碰碰車」,不得了,一坐就是三十分鐘約七八里路,到了目的地,我們相視而笑,心中只有「趕快走回頭路」的想法,也順利完成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田野調查」。

 

 

四、後記

    雖然回來時有些狼狽,但是卻讓我享受這段過程,在一大遍田野只有我們五個人時,開始著天南地北地什麼都聊。離開教室後,更能發掘孩子們內心的真實的想法,也和他們分享我的看法。因為天氣炎熱,我一直提醒他們如果身體不適一定要趕緊告訴我,結果沒有人說半句話,就是一直向前進;不由得讓我想到城市孩子與鄉下孩子的差別。藉由這個活動,我不僅了解了經濟農作物的產銷狀況,也認識更多從未謀面的農作物,可謂大開眼界。謝謝蒲韓社區,一趟集知識與歡樂的一趟旅程。

 

 

 

 

林育聰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環境整體資源調查

二、 時間:2015/08/04–2015/08/07

        地點:中國山西省

三、 參與志工:林育璁、朱丹娜、李河清老師

四、 記錄與報告人:林育璁

五、 協助小天使:Michael、James、Jeremy、Shawn

六、 訪談內容:

     8/4:透過與小天使的溝通中了解到當地的環境。如當地如何處理垃圾、家庭廢水留向哪裡以及農地使用化學肥料的狀況。

     8/5:小天使帶領參與社區調查的志工們進入附近的農地。農地中間的道路上,發現很多塑膠袋、寶特瓶、肥料和農藥的袋子。詢問小天使得知當地的農地經常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

     8/6:訪談合作社之前處理附近垃圾的人員。從訪談得知,附近的垃圾處理是靠掩埋為主。後來將這一部分的業務移交給市裡的單位處理。市裡的單位有要求居民將垃圾做簡單的分類,期望能夠將一些可以回歸的田地的垃圾做另外的處理。

七、 心得

          小朋友們在農地的知識上遠遠超過我們志工們,可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正。例如在施肥的時候,不能夠過度不然會造成優氧化。透過幾天課後做社區調查時的相處。我深深的感覺到小朋友是喜歡農地的。他們穿著拖鞋在農地噠噠噠的跑,我穿著運動鞋在後面苦苦的追趕,可見他們是多麼的熟悉農地。到了農地他們跟我說這是蘋果樹、這是芝麻、這是核桃,讓我非常驚訝。他們僅僅透過遠處的觀察,就可以簡單的分辨。另外在從農地回來的時候,他們手上拿著撿來的寶特瓶,告訴我說這不是本來農地的產物。那時我十分的感動,透過幾天的一起調查,他們知道了什麼可以回收,什麼屬於可以回歸農地的。或許,這幾天的相處不能改變他們太多,但他們至少有了一些觀念。希望他們以後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可以想起來這些事情。

 

 

 

楊振鵬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一、 主題: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

二、 時間、地點:2015/08/04 – 2015/08/08
        於山西省永濟市蒲韓社區寨子小學及聯合社

三、 參與志工:凌鳳儀老師、楊政鵬、梁倩

四、 記錄與報告人:楊政鵬

五、 協助小天使:韓晨(Sunny,升初二)、李帥(Davis,升初一)

六、 訪談內容:

甲、 訪談行程表

Ø 2015/08/04 與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三位青年楊晨曦、蘇高波、韓晨(註:與協作學員同名)於寨子小學進行訪談

Ø 2015/08/05 與目前轉戰運城的韓磊大哥於聯合社一樓進行訪談

Ø 2015/08/06 資訊彙集日

Ø 2015/08/07 與聯合社行政幹事趙倩女士於寨子小學進行訪談

Ø 2015/08/08 將數日來所見所聞與協助社區調查的老師、志工、學員們一同將成果實體化呈現

 

 

圖1 & 2 與蒲韓社區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三位青年楊晨曦、韓晨、蘇高波訪談中

圖3 本主題的志工老師、同學們與學員齊心協力製作成果海報

 

乙、 實際執行調查之重點歸納與討論

在與此次社區資源調查的訪談對象接觸前,本組便先就此議題向組員中的在地人—梁倩,探得關於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初步的線索。首先,基本上多數人都一定會讀到初中畢業,接下來才是分道揚鑣的開始。通常有三條路,一是學習表現較為良好者,過了考分線便會選擇就讀高中,至於是哪所高中,則視其分數而定;二為課業普通者,多數選擇就讀中專,習得一技之長如廚師、汽車技工、美容美髮等,類似臺灣的高職生一般;三則屬無心學業者,初中畢了業便不再升學,離鄉背井外出打工,行業以飯店(也就是我們一般餐館)服務員居多,至於地點則不固定,近如永濟,遠至浙江。

 

接下來我將以條列式將三次訪談中的重點或趣事呈現,在與楊韓蘇三位在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工作的青年訪談中得知:

Ø 多數人傾向讀完高中,而其他未就讀高中的青年,選擇就讀中專及選擇棄學出外打工的人口比例為7:3

Ø 若孩子是女兒,多數父母不希望嫁得太遠

Ø 打著山西刀削麵及餃子的招牌,開飯店獲利者為數不少

Ø 不同於70、80年代,家長多較順孩子意,依其興趣任其習一技之長,而非強迫讀書或從事特定行業

Ø 每年春節返鄉潮便是相親潮,而由於男女比例不均,形成「男生找媒(沒)人,媒人找女生」的現象

Ø 蒲韓聯合社提供了一個平台,給在地青年們開創許多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機會

 

在與韓磊大哥訪談中了解:

Ø 聯合社城市消費店面(一在永濟,一在運城)的大略運作模式,為辦公室型態,產品原則上不進店,旨在提供消費者泡茶喝咖啡看書之場所,以利與消費者溝通,並增進他們對農產品的認識。此外,目前皆以面對面為主,暫不考慮使用微信等網路媒介

Ø 青年農場是使聯合社人員年輕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免費提供一畝地給在地青年耕耘,雖然工資不高,但快樂,因為年輕人們閒暇時常相聚喝酒、唱歌、談人生,在這裡,他們找到歸屬

Ø 至於暑期辦給兒童們的營隊諸如生活營、英文營及手工藝營,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畢竟他也說,要學一項東西,十天半月不可能吸收多少,但益處是除了能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關係外,亦能喚醒他們對家鄉的關注,並培養對於農村及自身所處那片土地的情感

 

最後是與聯合社行政幹事趙倩女士的訪談得知:

Ø 社區內舉辦許多聯誼活動,其實受益者不單只在鄉村社區「內」之青年,同時含蓋了從永濟、運城等社區「外」、從城市來的青年,活動如聯合社參訪及青年農場交流等,無形間拉進了城與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Ø 談到自己在家鄉社區工作的動力或成就感?首先她認為是個人不斷的成長,再者是能見證蒲韓社區的變化,同時,對於自己能逐漸影響父母改變耕作方式,以更加有機、不妨害自然環境的手法種植,她感到特別欣慰。最後,由於蒲韓社區是中國農村建設的模範、各NGO駐點重鎮之一,故來此講授的專家學者老師也為數頗多,是以能接觸的知識面向比起一般農村更加廣泛

 

七、 心得

    社區資源調查是我認為今年的營隊非常關鍵的一環,原因在於它能讓我更加了解我所要前往服務地區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加之一人選定調查一個主題,可結果卻是團隊所共享,能吸收的是七個主題。這代表什麼?其意義在於,對於宣稱要前往他地服務他人的志工而言,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一個地區當地人民的需求或難處是極其重要的,而這背後的原因通常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但如因此便放棄去理解,著實可惜,且所謂人道主義,似乎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充其量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打著服務他人但純粹利己的行為。

    從他人的文化裡,我學著看見自己的無知並截長補短,而非不自覺地將台灣的一套價值或方法,硬生生移植到他人的生活或文化裡,或是認為自己身懷重任,為了傳福音給當地孩子們,開闊其視野才會來到此地。

    當然,在執行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以我的主題為例「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此議題對於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童而言,終究稍嫌晦澀。此時期的孩童白天上學,放學玩耍都來不及了,誰還管你升學,甚至更遠的就業呢?所幸,仍有兩名初中生加入我的陣營,可惜在活動開始後,他們發覺似乎遇人不淑,對訪談內容顯得興致缺缺,可羊已入虎口,只能由我們老師們連哄帶騙完成了調查,並寫下屬於他們自己的發現及感想。

    是以我認為本營隊社區資源調查的方向有二,一是關於議題的設定:題目定得淺了,老師們所獲有限;如若又過於艱深,換成孩子們無所適從,師生間齊心協力的效果也就不彰。故第二點便是為此困境能尋求的一條出路。在接下來的營隊之中,以前往社區的歷史、經濟、文化為主軸,列入營前培訓的一環,可先與當地社區聯絡,匯整成最真實可靠的資訊,同時再邀請曾赴此社區的志工分享經驗,從他們的眼裡又看到了些什麼。兩相比較之下,未來將前往的同學必然能先建立起對於目標社區的完整架構,屆時便能更加進入狀況,清楚要問什麼,調整哪些面向。

圖4 成果海報展示

 

 

 

廖紫涵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三年級

一、主題: 老人生活與照護

二、時間、地點: 8月4號~8月7號;寨子村

三、參與志工

  臺灣志工:廖紫涵

  中國志工:牛英格、崔婧瑤

四、記錄與報告人:廖紫涵

五、協助小天使: 常金、謝陽陽、任璐、張睿、王雨晴……等七位小朋友

六、訪談內容:

  第一天分完組後,初步調查發現本組的小朋友中,只有一位是寨子村,其餘都是來自其他村落,且皆未拜訪過寨子村的養老院,亦未涉及、了解過和老人照護相關的議題,故重新調整這次社區調查的定位,希望以小朋友為主、大人為輔,在每一次的訪談前,先進行小組討論,大概跟小朋友簡介今天要訪談的地點,和我們可能可以從該處獲得的資訊,引導小朋友思考並寫下自己在訪談時所要詢問的一個問題,於實際訪談時,由小朋友先進行詢問,大人再針對訪談對象的回答,詢問更為深入的問題。希望透過此種訪談方式,讓小朋友更有參與感,並能有所收獲。

 

(一)第一天:拜訪寨子村的養老院

  一進入養老院,映入眼簾的是一群奶奶們愉快的唱著童謠,並配合著雙手打節拍。

  透過訪談,我們得知奶奶們每天一大早就會到養老院,按照已排定的行程進行鍛鍊和活動,活動內容如唱童謠、說謎語、剪窗花等。奶奶們熱情的現場表演童謠給小朋友們聽,說了幾個有趣的謎語讓小朋友們猜。而我們在訪談最後也請小朋友們表演英語歌曲以感謝奶奶們撥空接受我們的訪談。

  在臨走前,我們受邀參觀奶奶們的繪畫和窗花作品。奶奶們精湛的手藝讓所有人都讚嘆不已。訪談結束,回到學校,進行心得分享時,小朋友皆表示最印象深刻的是參觀奶奶們的作品,且都表達如果有機會希望可以再次參訪。

 

(二)第二天:拜訪大陸志工牛英格在寨子村寄住的村民家的奶奶,和我在寨子村寄住的爺爺奶奶家。

  第二天訪談的重點是了解爺爺奶奶的日常生活。第一戶拜訪的是大陸志工牛英格寄住的村民家的奶奶。奶奶今年69歲,爺爺今年70歲,兩人有一子二女七孫,爺爺因到田裡從事農務而不在家。奶奶平時多在家裡處理家務(如做飯、洗衣、用磨麵機磨麵粉自己做面條……等),爺爺平時到田裡種菜、養雞,有時下午會和朋友們打麻將。另外,爺爺奶奶也會結伴參加大隊辦的免費活動。

  第二戶拜訪的是我寄住的爺爺奶奶家。爺爺今天72歲,奶奶今年74歲,有2個兒子(一個與其同住,一個在北京定居),3個孫子。爺爺平時多在從事農務,如種玉米、核桃、養雞,奶奶平時則在家處理家務。每天除星期一外,早上7點和下午6點會到大隊院參加大隊辦的活動。此時有小朋友接著詢問那星期一要做什麼?爺爺害羞的笑著說,要和奶奶過單獨的兩人世界。

      另外有小朋友問爺爺最喜歡吃奶奶煮的什麼菜,爺爺開心的說,只要是奶奶煮的都喜歡吃,如果硬要選一道最喜歡的話,那就是西紅柿炒雞蛋。

  訪談結束後,小朋友們詢問是否可以到後院參觀雞,爺爺很大方的邀請我們到後院,甚至把後院的門關上,把雞從雞籠中全放出來,小朋友們有不少人是第一次近距離和雞接觸,有人緊張的躲在角落,有人興奮的追逐雞。在心得分享時,多數小朋友皆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雞玩耍。

 

(三)第三天:拜訪國品協會的任淑列老師

  第三天的訪談重點是了解老人照護的相關措施。在第一天到養老院訪談時,得知背後的支持者為國品協會,故特邀國品協會的任淑列老師進行訪談。

       現養老院裡共有12位老人,平均年齡80多歲,多數老人的子女皆與其同住,但白天需要工作,所以才將奶奶們送至養老院。子女每個月必須支付200元,並每個月安排一次到養老院協助做飯,養老院不提供住宿,但每天皆提供早餐和午餐。國品協會每日會安排一位志願者(帶老人們進行活動)和二位護工(無工資,但一個月會給予生活補助金四元,主要工作內容為做飯、協祝活動的進行)至養老院幫忙,國品協會亦會讓老人們進行每個月一次的體檢和洗頭理髮。

  養老院僅收75歲以上的老人,且需有自理能力。老人們會彼此互相照顧,如眼力較不好者,其它人會幫助她,且多數老人雖不識字,但擁有許多才藝,如捏花、剪紙,故護工們雖無酬到養老院做飯,但老人們會教導護工剪紙等相關手工藝。至於為什麼養老院的老人皆是奶奶,沒有爺爺?是因為寨子村中,75歲以上的爺爺只有5位,然皆因為腦血管的相關疾病,而不具備自理能力,故無法來到養老院。

  另外,國品協會亦有提供無法自理的老人另一種居家照護的方式,子女需每月支付600元,每天會有二位護工至該老人家中,幫老人洗衣、洗澡、做飯。

 

(四)成果呈現

  每位小朋友皆有一張學習單,學習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每日訪談的摘要和心得,第二部分是整個社區調查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請小朋友畫下來。最後將小朋友的學習單和活動照片,黏貼成一串一串的燈籠(如下圖),掛在成果發表會的會場作為佈置,及社區調查的成果展現。

 

(五)心得

  藉由此次的社區調查,對於中國農村中老人的一般日常生活有初步的了解,對於寨子村的老人照護方式亦有所認識,發現國品協會對於老人照護相關工作有完善的分工,另養老院的目的並非單純的僅是確保老人們有人得以照顧而已,養老院用心的幫老人們規劃好一整天的行程,有適當的休息和均衡的飲食外,帶領其進行身體鍛鍊,讓老人們適當的活動筋骨,背誦謎語、背唱童謠和作手工藝,讓老人的生活增添趣味。在訪談的過程中,有詢問奶奶們對於來養老院的感受,皆是正面的評價,多是自願性且以此為樂。如此人性化且體貼的老人照護方式,是值得學習和效法的。

  也希望透過這次社區調查的活動,讓小朋友們更了解爺爺奶奶們在他們到學校上課的這段期間做的事,體認到爺爺奶奶們的辛勞,亦體認到爺爺奶奶甚或爸爸媽媽將來有一天皆會因為年紀大而行動不便,那時的我們更應該多陪伴、照顧他們,就如同小時候長輩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

 

 

 

陳嘉雯

國立政治大學公行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手工藝傳承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常江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15位小朋友

五、 行程:
第一天:拜訪紅娘手工藝作坊
第二天:拜訪芬芳同樂屋
第三天:整理學習單,製作各自的訪談札記。
第四天:學習剪紙,製作展覽作品。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與蒲韓社區志工交流後得知當地設有織布坊,一匹布的製作工序複雜、耗時,每一樣成品都需要經歷棉花種植與收成再紡成線、染線、織布、裁剪等二十個繁瑣的步驟方能完成。因此,我們希望藉由社區資源調查活動帶領小朋友了解農村的手工藝文化,並將重點聚焦在當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

       在第一天的社會資源調查活動中,我們一行十七人前往紅娘手工藝作坊,並訪問一名工作人員。在一次參賽者都是銀髮族的剪紙比賽,傳統手藝的傳承問題浮出檯面,讓村民意識到年輕一輩並沒有繼承老一輩的技藝,而老一輩卻又終將離開我們,造成寶貴技藝的失傳。這促使紅娘手工藝作坊的成立。

       作坊的成立凝聚村里的婦人一起學習紡線、織布的傳統技藝並向老一輩的人討教經驗,達成其傳承的目的。作坊內有數台紡織機,工作人員平日便在此進行紡線、織布的工作。織好的布匹便會製作成各式的成品,如衣服、鞋子、被單、皮夾、布偶等並往外銷售,這也讓這一技藝成為能夠謀生的工具。為了讓小朋友多了解農村文化,作坊於暑假舉辦營隊,讓小朋友有機會體驗紡線、織布的傳統技藝。

       我發現多數小朋友在社區資源調查活動前便曾參觀紅娘手工藝作坊或是曾有過紡線、織布的體驗。他們之中有人是在在父母陪同下,有人是在參與營隊活動時進行上述的活動。因此,大部分小朋友對於紡線、織布這一技藝有一定的認知,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左二的婦人為紅娘手工藝作坊工作人員,正在接受訪談。

上圖為織布機。

上圖為布匹成品。

 

       第二天,我們出發前往芬芳同樂屋,並在行前引導小朋友以小記者的身份去訪問老奶奶們有關他們所會的傳統手工藝的問題。訪問過程以兩人一組訪問一位老奶奶的形式進行。訪問結束回到校園後,我們以輪流分享的方式讓小朋友分享他們的訪談內容。

       綜合所有小朋友的訪談內容,我們發現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多以母女、師徒、朋友互相切磋的關係進行。如紡線、織布的手藝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剪紙手藝是閒來無事和朋友互相討教、不斷精進的成果等。多位小朋友指出,老奶奶們年輕時都曾以自家種的棉花來紡線、織布,給全家老小做衣服、鞋子。他們說當時候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而外邊賣的衣服很貴,因此只能靠自己為全家添衣添褲。由此可見,紡線、織布是當時候的婦女的必備技能之一。

       我覺得訪談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語言溝通問題,因為老一輩都說當地的方言,而我們完全無法理解他們說些什麼,但所幸有小朋友在一旁幫忙翻譯。另外,我覺得第二天的訪談狀況遠比第一天的訪談狀況來得好,因為小朋友在行前已經羅列好想問的問題,確認問題方向。

上圖為小朋友訪問老奶奶。

 

       第三天、第四天都在製作展覽作品。我們在第三天請小朋友依據前兩天的訪談內容進行整理、摘錄,謄寫在各自的顏色紙上。第四天則是讓小朋友進行剪紙活動,請他們在五顏六色的紙上揮灑創意。隨著展覽作品的成功展出,我們為期四天的社區資源調查活動也落下帷幕。

左圖為手工藝傳承海報。右圖為小朋友剪紙作品。

 

上圖為小朋友製作訪談札記。

 

       我原先以為小朋友對於村子裡的傳統手工藝不甚了解,但交談後發現大部分人都有接觸過紡線、織布的技藝,因此決定以此為題,讓小朋友帶著我去認識村子裡的紡線、織布技藝。在過程中,會有許多小朋友很興奮地和我分享他們以往的經驗,像個小導遊、小講解員一樣地帶著我往目的地去。這是我所樂見的,也是社區資源調查活動的用意。透過角色的轉換,讓小朋友帶著初來咋到的我認識村子、認識農村文化。

       我相信了解當地文化之後,我們才能體會其中的美,欣賞它的獨特之處。因為親眼看見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一對鴛鴦,親耳聽見紡線機轉動時所傳出的勞作的聲音,親手剪出繁複圖樣的剪紙,我們才能領略其中的樂趣或是辛勞。在往後的日子裡看見那一匹匹布、那一張張剪紙,我們會懂得這些東西其實承載着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我們一行十七人在這個夏天走出教室,成為彼此的小老師,互相學習、互相分享,透過實地走訪、實際操作給自己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