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豫劇

一、主題:豫劇

二、報告人:蘇子芸、楊丹、胡佳慧

三、協助小天使:無

四、參觀地點:拉弦子的老人家裡、豫劇老師分享

五、訪談內容

(一)        分布與現況

        根據調查與訪談,胡寨中僅有一位能唱豫劇的女性,並且因為心臟病的緣故,無法再繼續。胡寨之外,有兩位拉弦子的男性,一位僅當作興趣,不常表演,以養羊、務農為生,另一位則正在籌組豫劇劇團,營生方式不明;另外還有一位唱豫劇的老師,慣常演出角色為老生,平時以種桃子、蘋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非表演,他的兒子也並未有學習接棒的意圖。當地豫劇團通常只在酬神時受邀表演,戲服與化妝皆自力更生。寨中的小學生則普遍沒有接觸豫劇。

             

▲豫劇團在營隊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

(二)        傳承方式

        訪談得到的結果,無論是拉弦子或是唱豫劇,都未有老師教授,無一不是自學;啟蒙通常是藉由觀看河南衛視的戲劇節目《梨園春》(播出時間:每周日19:35,長25分鐘,演出各種傳統戲劇,為傳承、推廣的其中一種主要方式;訪談中老師也曾提到有名的豫劇演員出路多為上電視),產生興趣後則利用豫劇劇譜自學。(豫劇劇譜:以簡譜紀錄音高,數字下方寫歌詞對詞,小字表示角色)

(三)        流派

豫劇和其他劇種的差別並不在於使用的語言,確有普通話為詞的豫劇劇目。訪談中僅提到豫東調與豫西調。根據訪談,豫東調常是大開大闔大放的調子,咬字發音較重;豫西調則比較柔和婉轉,音調優美。

(四)        主要劇目

《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等。現代豫劇則以《朝陽溝》在不同訪談中不斷被提起,描述大躍進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故事。另外也得知,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焦裕祿的故事也曾被改編為一齣豫劇。

(五)        配樂

以弦子(拉奏)和三弦(彈撥)為主;視樂團陣容加入嗩吶、二胡、琵琶、笛甚至大提琴、小提琴與電子琴或是銅管、木管樂器;武戲時則用到鑼鼓。

六、總結

由於村裡的小朋友對豫劇並不熟悉,因此沒有同學選擇這一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於是原先透過英文營老師帶領、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刻認識自己所居住環境的功能就完全沒有達成。與其他許多傳統戲曲一樣,在新的潮流沖洗之下,欣賞豫劇的族群正一代一代減少。訪談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唱劇或是拉弦子的,儘管年紀都已經六、七十多歲都仍然精神矍鑠。對此受訪的老師說:心裡有戲,心情自然愉悅,每天開開心心唱戲,精神就不一般。除了現場表演,豫劇也透過各種管道生存著;而這次透過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讓多數小朋友們第一次接觸到了豫劇,也是小朋友們萌生社區意識與文化傳承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