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農村社區 志工服務證照建立之企劃書

 

 

 

 

中國大陸農村社區

志工服務證照建立之企劃書

 

 

 

 

 

提案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中國農村研究團隊

 

                     計劃主持人:王瑞琦,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生助理:楊政鵬


 一、緣起與目的:   國立政治大學以中國研究與台海兩岸關係研究,以及培育相關領域人才著稱。自2009年迄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團隊連續6年,帶領政大學生到農村村落舉辦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在此過程中,深感中國農村環境、生活、文化的特殊性,不論是從學生志工的適應能力、營隊活動的成效角度,乃至志工人才的培育,參與的學生志工於出發前,應對兩岸鄉村社區發展差異,與兩岸關係均應備有一定的知識。為此,提出中國大陸志工服務證照制度之建議,並獲得多年合作的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以及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的支持。

根據志願服務法規定,志工於從事服務前應完成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與志願服務特殊訓練,得獲志工服務證即服務記錄冊之頒發。

二、辦法:   志工培訓主要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志願服務基礎訓練,為期兩天,內容依教育部之公告規劃,主要關於志願服務的內涵、內涵與分享,完成後取得政治大學核發之基礎訓練修習文件;第二階段為兩岸社區志工特殊訓練,日程暫定為四月中旬至五月底的星期四,共6次,12小時(詳細日期請參考2.兩岸社區志工培訓課程),完成後取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共同核發之特殊訓練修習文件。以上兩階段完成後,核發志願服務證及志願服務紀錄冊。

    第三階段為行前培訓,各營隊依目標自行訂定時程內容進行組訓。以上三階段完訓,並於中國當地農村社區服務達64小時以上者,得申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合頒之中國大陸志工服務證書。

 

 


三、中國大陸農村志工培訓流程:  

本營隊志工培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教育部志工基礎課程證書

表1  國立政治大學103學年度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表

日期

時間

課程名稱

講師

服務單位

4/11

(六)

10:00-12:00

自我了解及自我肯定

李柏賢

競爭LEAD教育中心執行長

13:00-15:00

志願服務的內涵

黃明鎮

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

15:10-17:10

志願服務經驗分享

曾培祐

競爭LEAD教育中心

4/12

(日)

10:00-12:00

志願服務發展趨勢

邱佳慧

臺北醫學院服務學習中心主任

13:00-15:00

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

何在群

中華康輔教育推廣協會  理事長

15:10-17:10

志願服務倫理

林正鄆

新北市生命線協會主任

       

備註:由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主辦,英文營團隊全體學員均參加。

(二)兩岸社區志工培訓課程證書

表2  兩岸社區志工特殊訓練課程表

 

日期

課程名稱

講師

服務單位

4/23(四) 12:00~14:00

社區培力與社區志工的定位

向家弘

星火燎原工作室秘書長
台灣社造聯盟副理事長

4/30(四) 12:00~14:00

兩岸鄉村發展、文化、教育差異

王瑞琦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5/7(四) 12:00~14:00

國際志工教育分享

賴樹盛

泰緬邊境志工服務

5/14(四) 12:00~14:00

台灣學生營隊在中國大陸的經驗談

王瑞琦、凌鳯儀

同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指導老師之一

5/21(四) 12:00~14:00

志工督導工作與性平

錢玉芬

台灣神學院專任副教授兼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組主任

5/28(四) 12:00~14:00

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

王慧斯

NGO工作者

●教師學經歷背景:

 

王瑞琦: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語文教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國立政治大學頂尖計畫中國農村研究計畫主持人;中國農村暑期英文品格營領隊與指導老師。

王慧斯:北京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工程學士;曾任職於綠色和平、樂施會等國際NGO,及秘魯利馬在地組織婦女與社會。

向家弘: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2006-2011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2007-2011水保局台北分局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計畫主持人;2009、2011水保局台北分局北區農村再生宣導推廣計畫計畫主持人;2007農委會鄉村社區營造輔導團隊計畫計畫主持人;2006文建會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協力團隊計畫主持人;2002-2005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專案行政中心計畫主持人。

凌鳯儀:103年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山西蒲韓、河南蘭考兩梯次指導老師;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商學博士;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長、主任秘書;中華科技大學航空服務管理系主任兼航空運輸研究所所長。

賴樹盛:東英格蘭大學社會發展碩士;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領隊;國合會駐聖露西亞志工協調人。

錢玉芬: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專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衛星廣播電視申設、換照審查委員會」;審查委員。

 

(三)教學培訓:

教學培訓主要包括教學歌曲的練習與教案準備,分兩個集體與小組兩個單元。

1.小組培訓:本年度,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從7月10日開始至8月16日結束,將在河南、福建分別舉辦3個梯次,一共有14名大學隊員參加。自4月初起,每個營梯次每週各自聚會,準備教學歌曲的練習與教案準備。

2.集體培訓:接續專業培訓結束之後,6月初起每週四中午就教學與教材之準備進行集體的專業指導。

(四) 中國農村社區實地服務:

在基層農村服務64小時以上

四、預期成果

1.    藉由學校、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之合作,推展兩岸大學牛社區志工教育。

2.    建立台灣大專院校唯一的中國大陸農村志工服務證照制度,以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志工進入中國大陸農村。

3.    提升與強化兩岸志工教育交流之品質。 

 

 

2015年中國農村英文營培訓課程總整

前言

2015年中國農村英文營的培訓課程,已於四月陸續展開。以下,是參與活動的老師與志工們,所記錄的心得及感想。

4月11日:自我瞭解及肯定、服務內涵、經驗分享

講者:打造競爭Lead--李柏賢 老師、曾培祐老師

4月11、12日,整整兩天的志願服務基礎訓練圓滿結束,但這只是開始;2015年英文品格營的夥伴們,在未來三個多月裡,要漸漸讓自己更有力量的去愛人。特別感謝打造競爭Lead、政大課外活動組共同舉辦,讓我們度過一個充實的週末假期。

志願服務的過程就是一種既「捨」又「得」的過程,看似犧牲週末睡眠時間的我們,卻在兩天後獲得更多!對於下個階段的培訓,已經迫不及待啦!

記錄者:政大東亞所 王茂丞

4月12日:服務法規、趨勢、倫理

講者:打造競爭Lead--李柏賢 老師、曾培祐老師

志工經驗分享(服務學習的價值與意義)

1.馬來人&華人/原住民&平地人→他們屬於弱勢團體嗎? 那麼,服務是由政府供給的嗎?

2.少數的力量很重要;少數也能改變多數,

3.硬幣大拇指傳遞:人會沿用相同模式,不會思考改變

4. 訂立目標、找到價值,思考服務的意義,並讓更多人成為幫助的力量。

5..鼓勵是為了讓人不會害怕失敗。

志工服務的內涵

1. 繩子遊戲→透過別人的幫助→雙向的互動

2. 中文字」志」→士/心(服務除了有心,還要有專業)

3. 積木遊戲--透過肢體的互動與瞭解,共同完成任務

記錄者:政大風管系 詹旻

4月23日:社區培力與社區志工的定位

講者:向家弘老師(星火燎原工作室秘書長)

做志工的核心是什麼?為了什麼而想當志工?我們的的服務真的能幫助到我們服務的地方嗎?還是讓在偏鄉地方的孩子們更嚮往都市,對自己的家鄉越來越沒認同感,反而帶來了負面影響呢?星火燎原工作室的向家弘老師一語道破了志工都應正視的問題。

從志工延伸到台灣的70年代的風光時期,「台灣錢淹腳目」很生動地描述了那時的台灣,經濟成長飛速、亞洲四小龍、股市的熱絡及超高的投資報酬率、台股甚至突破萬點……,造就了那時代很多的富人。但是那時候人們過度追求物質慾望,玩各種金錢遊戲,人性的貪婪面完全地顯現出來,生活不但沒有因為富裕而更好,反而帶領台灣社會走向墮落的時代。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改變了物質慾望過剩的台灣,開始有人正視到台灣傳統技藝、產業、生態、美麗的景觀重要性。因而從推動社區當地居民認同社區價值開始做起,讓每個人為了社區的公共利益而自願的服務,凝聚共同意識,讓社區變更好,一個社區再影響另一個社區,漸漸地讓台灣恢復到原本的多元美麗樣貌,這種由下而上推動的改造計畫是最可貴的地方,讓台灣人民的自主性提升,開始瞭解原來自身的力量也可以改變社會。老師舉到三芝共榮社區的改造案例,從原本被視為無朝氣、沒希望的社區,透過社區居民林老師和其他志工夥伴們的努力,到城市學習社區改造的課程,慢慢地推動生態復育,讓整個社區煥然一新,現在成為學者們想來見習的地方。

現在的台灣,開始也懂得追求生活品質,旅行方式的選擇也更多樣化了,舉凡從火車、單車、打工換宿、特色民宿、有機農場體驗……的出現等等,種種跡象都顯現台灣漸漸往一個發展當地特色,小而美的方向前進,走出一條擁有自己特色,多元樣貌的美麗台灣。

願我們都能從自身所處的社區開始行動,做出改變,進而推己及人,讓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累積成台灣變好的一大步!

記錄者 政大會計系 林品君

4月30日:兩岸鄉村發展、文化及教育差異

講者:王瑞琦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出於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第七屆暑期英文營的籌備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於4月30日(四)的培訓中,王瑞琦老師再次與即將到中國農村服務的同學們講解服務學習與志工的意義,希望同學們都能從服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學習。王老師針對『培力』一詞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講解。培力可分成三個層次——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及社區層次。另外,培力也可分為外生培力及內生培力。隨著各個社區發展需求的不同,其培力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一位稱職的志工需具備一顆富有熱誠、樂於服務的心,願意不計較得失地全心投入到工作中。王老師強調,志工需與被服務者保持良好的關係,避免在服務的過程中打擾被服務者的生活,避免引起被服務者的困擾與反感。志工也需要放下優越感,尊重並且接納彼此文化及生活習慣的差異。與他人溝通時,儘可能避免價值判斷的詞句及敏感課題,而異性之間的互動宜謹慎,避免造成誤會。作為代表政治大學及台灣到中國農村服務的同學也需注意自身的行為舉止,務必將志工服務及團隊榮譽放在第一位。

此次暑期英文營將分別到福建培田、河南蘭考及貴州龍額進行服務,希望讓孩子們享受學習英文的樂趣及培養良好的生活品格。為此,王老師進一步介紹中國各個地區及村落間的差異,讓同學們對於中國有初步的瞭解。從王老師的講解可得知中國農村正面對資源匱乏與師資不足的問題,升學競爭的壓力及填鴨式教育模式讓孩子能否快樂學習成了未知數。

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中,暑假的腳步也在慢慢逼近。相信每位同學都能在每一階段的培訓中有所收穫,並且精進自我、做好充分的準備,將暑期英文營辦得有聲有色。

記錄者:政大公行系 陳嘉雯

5月7日:台灣鄉村社區志工培訓經驗談

講者:賴樹盛老師(泰緬邊境服務志工)

於泰緬邊境漂流多年的Sam,藉由故事的分享以及精彩的提問,用短短兩個小時,帶領我們體驗出走的感覺,思考出走時所可能面對的問題。

從學生時期的登山社,到第一份立委助理的工作,再到二十五歲的第一次出國。看似毫無相關的種種經驗,卻造就了一個勇敢出走的心。關鍵在於渴望,常常會心底會有一個疑問,生活裡好像甚麼都不缺,但不知道自己人生到底要的是甚麼?Sam 鼓勵我們勇於作夢,勇於想像。現在的自己,想想五年後的自己,五十年後的自己,會是成為什麼樣的自己,而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皆須以敏銳的雙眼細細觀察,以辛勤的雙手親自體會,以開放的心胸去感受過程,如此才為一次真正完整的學習。

當國際志工已經過度市場化的同時,當自己背上行囊,準備勇敢出走的同時,是否曾問過自己,台灣也有許多需要協助的地方,需要關心的議題,自己為甚麼不留在台灣做志工即可,非要出走不可?前往異鄉服務,到底能夠貼近當地人多少,是帶來必要的協助,還是帶來不必要的心裡感傷?

行前,便須思考種種問題,準備的過程,更是從自身開始。養成服務的習慣,主動關懷弱勢,關注公共議題,將於服務過程中發現更多問題,產生更多想法。累積旅行的經驗,將可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當遇到困難時,也可泰然自若。

服務過程中,認真看待心中的想望,如此將可提供滿滿的服務動力,保持熱忱服務態度。放下姿態,貼近他人,如此才能看見最真實的自己。照顧好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並進行有責任的旅行,藉由觀察、省思,真正落實在地、環保的觀念,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用簡單的行動,體現對於當地的關懷、負責。

服務結束後,繼續保持對公益行動及國際參與的熱忱和持續性,服務結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勇敢出走前,先向自己提問,先和自己對話,以創造一段生命中的美好服務經驗、回憶。

記錄者:政大經濟系 楊建豐

5月14日:中國大農村志工服務之實務與經驗分享

講者:王瑞琦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5月14日的主題是中國農村英文營志工培訓- 中國農村志工服務之實務與經驗分享。已經有豐富帶營隊經驗的王瑞琦老師告訴培訓學員們,在大陸的變數非常多一定要盡快確定行程,這樣行程才能順利。

在營隊過程中,中國地區的小朋友對於平時沒有看過的繁體字,基於對新事物好奇,建議培訓學員們在平時的記錄使用繁體字。如此可以激發小朋友的好奇心,建立與小朋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也能促進兩岸交流。

另外王瑞琦老師提醒在平時的溝通時,要善於當一個聆聽著,當一個默默的聽眾。絕對要避免因為講話太快而有價值判斷的言語。對於講話分寸的拿捏是培訓學員們要學習的地方。

網路上的資料因為時間的關係,與實際總是有一點差異。此營隊期許能夠培訓學員們要機動性的更改事情與實地配合。例如現在計劃好的行程,在當地要配合實際的情況去更改,不能一味的照表操作。

在最後王瑞琦老師講解到成果展現的設計一定要有創意有趣,另外再搭配環境保護課題。關於環境保護的這部分一定要深入的去做,期望將環境保護這件事情成為當地小朋友的習慣。

培訓已將至後期準備工作,此次將營前準備工作時間拉長、培訓次數增加的條件下,希望能讓營隊的準備工作達到最好的結果。

記錄者:政大企管系 林育璁

5月21日:志工督導工作與性平

講者:錢玉芬老師(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濟研究所研究員)

※ 前言:

  志工服務也需要督導──盧雲神父陪方舟之家四個孩子摘蘋果的故事

  分享溫州教學的經驗,在多元文化中發現盲點──分辨帶來的傷害與幫助

※ 解釋服務之目的

  助人的目的、以被服務的對象的服務品質為主

※ 督導的需求

  結構性的督導的需求:不斷精進的知識技巧

  個人性的督導的需求:不斷深化的自我察覺

  分析督導的需求,並與真正到現場的經驗感觸做結合

※ 營隊目的與推動的反思

透過發問使同學反思營隊的阻礙與達成

同學依次發表:對這次營隊的目的與任務的理解

問答:可能影響任務的三個因素

※督導的效果

  以李家同老師為例子請同學反思提供的督導是否有效果,是否符合需求

※ 服務、督導的目的

  1. 分享督導、服務反過來,對自己的意義與快樂

  2. 以志願服務(志工)為一生的執著,以彰顯生命價值為唯一標竿

  3. 描述為人、為己的比重將會逐漸朝為人前進

  4. 以自我實現收結

記錄者:政大政治系 蘇子芸

5月28日: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

講者:王慧思老師(NGO工作者)

最後一次志工培訓,我們有幸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前樂思會工作人員王慧思老師,與我們分享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定位。有資訊專業背景的王老師原本任職於科技公司,因為與自身價值理念有出入,轉換跑道,機緣巧合下進入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也曾在以扶貧及人道救援為宗旨的樂思會工作過,就此投入志工服務領域。

擁有豐富的志工服務經驗,王老師於演講中給即將於暑假到中國農村支教的同學們提醒:「想像與現實是有落差的。」我們想像中的中國是什麼樣貌?實際的中國大陸真的是如此?「鄉村與城市有著極大的差別,但都是存在中國真實的樣貌。」王老師提到。「重要的是,放下主觀成見,慢慢觀察,不要急著下結論。」因為事情往往很複雜,講者以過去於綠色和平組織工作時著眼的環保議題為例,「種樹不一定是好事!」王老師進一步說明「為了種植其他品種的樹而砍伐當地原始樹林,對當地生態其實是一種破壞。」環保議題與當地社區可能是衝突的。

「對當地社區有一定的瞭解後,提前對想瞭解的事情擬問題,找機會與居民進行訪談。當地人非常願意跟你們分享,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曾經於大陸貴州駐點調查、訪談,王老師分享其鄉村經驗,並鼓勵同學應該嘗試探求表面現象背後的原因,瞭解結構性的問題。像是中國農村多半存在垃圾處理的問題,我們最初的想法可能是建議他們不要使用不環保的素材,但探究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只夠消費這些東西。因此,只是叫他們不要使用,效果有限。

透過與訪談者進行深度的溝通, 幫助他們反省思考,藉此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何給予幫助?資源從何而來?思考如何將我們要給予的變成他們所想要的。講者提醒同學們可以試著讓農村的小孩瞭解為什麼要學英文。最後,同學提問如何激發當地居民對服務項目的認同,講者認為從參與到決策都讓受助者自己來是最好的方式。王老師深入淺出的分享與提點,使我們獲益良多。

記錄者:政大外交系 鄒惟容

 

 

中國大陸社區營造實踐與反思-以莆田汀塘社區大學為例

一、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閩贛基地協調人─張俊娜老師

二、承辦單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和兩岸鄉村論壇

三、簡介:

        主講人张俊娜是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院長助理,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閩贛基地協調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在讀博士。

        其於2009年開始參與福建地區的鄉村建設工作,2011年從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畢業後,帶領其他三位大學畢業生創辦莆田汀塘社區大學。社區大學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推動當地成立“愛鄉協會”等村民組織,開展鄉村組織創新的社會試驗。2014年起任職于海峽鄉村建設學院。學院深入開展當代鄉村建設研究,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合作,探索具有海峽兩岸特色的城鄉結合、鄉村建設實踐的工作方法。

        本次座談已邀請朝陽科技大學─陳茂祥教授為與談人。

 

時間:時間:1月5日(一)9:00~11:00

地點: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舊簡報室

 

 

資料整理:趙思菡

林瑞華老師「主觀偏見對群際接觸的影響:大陸台人當地融入之分析

一、時間:104年2月26日 中午12時

二、地點: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舊簡報室

三、講者:林瑞華 老師

四、主題:「主觀偏見對群際接觸的影響:大陸台人當地融入之分析」

 

       2/26中午,由「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舉辦的講座;邀請林瑞華老師(上海財經大學)為大家演講:「主觀偏見對群際接觸的影響:大陸台人當地融入之分析」。

        吸引多位大陸研究的學者和多名同學蒞臨聽講,席間針對此議題甚感興趣、互動熱烈。冀望藉由更多相關之活動促進對中國大陸研究議題的探討和關懷。

 

 

 

 

研討會:從農村網絡的建立看農村土地流轉的成效

題目:從農村網絡的建立看農村土地流轉的成效

作者:王瑞琦、林育民

發表處:第七屆台灣發展年會研討會論文集

日期:2015年11月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大會網址:http://conference.nccu.edu.tw/actnews/?Sn=121

摘要

在當前城市與農村矛盾擴大的情形下,中共中央推出土地流轉政策,期待集中閒置的荒地,發展規模經營以提高農民收入。針對土地流轉所遭遇之瓶頸,中國學者多以國家政策、經濟效益及宏觀制度的觀點分析。然而,土地流轉中大農與企業挾其優勢擴張,使規模經營成為其專屬,導致小農面臨邊緣化、農村社會階層化加劇之社會困境。本研究立基於多年的田野調查,以社會資本紐代關係之觀點切入問題。通過3個案例的比較分析,本文指出農民合作網絡得以扭轉小農的劣勢,使其在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中成為積極的角色。透過農民之間的強紐帶與弱紐帶、農民與國家之間的垂直紐帶,小農能夠引入技術、銷售管道等資源,進而從規模經營中獲利。由此觀之,農民合作網絡的建立或為未來促進中國農村發展、縮小城市與農村差距的可能途徑之一。

期刊:國家資本主導的中國農村發展與村落原子化困境

題目:國家資本主導的中國農村發展與村落原子化困境

作者:王瑞琦

刊登期刊:台灣政治學刊第19卷第2期

日期:2015年12月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ISSN:1027-0221

期刊網址:http://www.tpsr.tw/zh-hant

摘要

農村是中國共產黨政權發展與穩固的基礎,而城鄉均衡發展也一直是其現代化過程中一直被強調的重點。然而,其透過國家介入、規模化經營、市場競爭三合一的農村發展模式,卻造成社會力發展遲滯的後果。缺乏社會力參與治理與自主發展能力的農村,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其對於國家扶助的過分依賴,以及國家引進市場力量後所造成的階級剝削及貧富差距擴大,導致其維持社會穩定的目的不易達成。本研究透過歷史資料的檢視以及實證調查,指出中國農村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強國家、弱農民,農民不能」現象的癥結,實源於文革結束後,資本主義被引進之初,由於擔心草根組織對政權產生威脅,共產黨刻意以國家資本主導農村發展,壓抑其社會組織,因此造成農村村落原子化、公共生活貧乏、社會資本低度發展的結果。如何在不威脅國家權威的前提下重建草根力量,使其在穩定社會的工作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是中共無可迴避的挑戰。

 

2013頂大中國農村研究團隊成果報告(101-103年)

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2013頂大中國農村研究團隊成果報告(101-103年)

王瑞琦

 

 

一、研究團隊之「核心學術主張」為何?已形成之學術亮點?以及目前在此領域是否已具備權威性,掌握學術話語權?

 

中國農村研究團隊的主旨在於探討中國三農問題與農村發展。總結文革結束以來,農村的發展,中國的三農問題的根源在於長期以來由上而下與經濟掛帥的治理模式,使得農民參與的空間遭到不斷的壓縮,走向原子化,終至失去動能。為了重振農村發展,中共中央開始推動社會創新,卻仍是延續過去30年發展的路徑,採取重點和菁英的策略,使得中國農村內部貧富差距。中國本土的學界亦開始注意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但是至今未見實質、深入之分析。本研究指出,中國農村之重建關鍵在於重建長久忽略的社會信賴、社會網絡的重建,也就是社會資本的重建,而此繫於農民的參與,以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此,5年前,本研究團隊以基層農民為核心,以2007年政策鬆綁之後的中國農民組織的發展為起點,成立了始台灣第一個農村發展研究團隊。在與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合作之下,經過2年的投入和摸索,於101年起至今,農民組織發展之田野調查的點從湖北省的農村落,拓展至山西、吉林、河南,累積了豐厚的資料,逐漸開花結果。在此其間,藉年輕新血的注入,農村的研究議題亦拓展至農村民間金融、糧食安全,以至農村城鎮化。每一個議題均與基層農民的參與、社會資本的建造和累積息息相關。除此之後,本研團隊亦邀請研究愛滋病、企業、環境保護之同仁加入。劉致賢助理研究員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架構(產權理論與委託代理理論)檢驗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現象。

 

二、研究團隊執行概況

1.田野調查

人名

日期

目的與地點

劉致賢

2012/2/15/2/20;4/19-4/22

北京、上海。拜訪單位包括中石油、北大地空學院、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北京行政學院等。

於有慧

2011 8/6-8/19

湖北省建始縣農村英文營、河水坪綜合農協參訪、湖北荊門參訪老人協會

2012 3/21-4/10

山西永濟巿蒲州鎮與韓陽鎮觀察該地農民合作組織發展

趙甦成

2012/11/22-

12/2

赴北京針對全球基金項目等相關之愛滋病領域民間組織進行12個單位19人次之訪談。

2011/5/6-5/13

赴四川省成都進行藥毒癮、性傳播的愛滋病跨國防治先導研究。

王瑞琦

2011/4-4/13

湖南長沙參訪城中村,湖北省建始縣河水坪綜合農協參訪

2012/7/29-8/17

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鄉南泉村農村英文營與田野調查

2013/7/28-8/7

河南省蘭考縣胡寨村英文營與田野調查

陳永生

2012/3/21-3/29

赴山西永濟巿蒲州鎮與韓陽鎮

林義鈞

2013/6/27-7/6

2013/7/28-8/7

雲南省昆明、普洱、西雙版臘田野調查

河南省蘭考縣胡寨村英文營與田野調查

宋國誠

2013/9/12-9/23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發展學院合作進行田野調查

 

2.農村暑期英文營

農村暑期英文營是結合國立政治大學師生、中國農禾之家、中國農村志願者、中國基層農村組織的合作社多方的合作而達成。英文營於2009夏天試辦,初始的目的在於突破農村幹部的限制,透過在農村英文教學活動,突破幹部的限制,進入農村村落,並藉學童與村民互動。英文營初始以「快樂英文營」為名,透過英文兒歌的教學,提升學童對英語學習之興趣。次年,有見於學童之間相處競爭多於合作,即以「關懷與分享」為主題,引導學童之間相互尊重和關懷。2012年,改名為「農村暑期英語品格營」,教材中加入了每日生活禮儀。由於活動深受農村學童和農民的喜愛,英文營持續至今,前3年都在胡北省建始縣的基層村落,2012年,拓展至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鄉南泉村鳳翔糧食信託合作社合作,2013年至河南胡寨村,與胡寨哥哥合作社合作。2013年,加入了生活安全與環保。透過這些活動的舉辦,本研究團隊不僅與立案的北京農禾之家和地方的農村組織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基礎,對於農村研究,以至大學志工培育方面,均有相當具體的收穫:

(1)透過與村民、村幹部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研究者獲得第一手的資料。

(2)擴展研究領域:在舉辦英文營的同時,研究者亦協助村落組織和推動社區活動展:諸如協助村落規畫各自未來一年發展,舉辦婦女美食展,以及垃圾分類等。

(3)開拓政大志工學生的視野和人文關懷。

 

3.工作坊(論壇):一方面由於中國農村議題台灣研究者屈指可數,另方面,中國農村村落社會封閉,同時官方對於台灣之研究者,具有相當大的防備心,為突破這些困難,過去3年,在頂大的經費支持下,持續舉辦午餐座談,邀請兩岸相關學者專家專題報告(見下表)。

日期

主講

職稱

 

2011/11/23

周嘉辰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Mixed Methods in China Studies: Using Field Work and Official Yearbooks to Study China's Labor Policy-making

2011/11/25

王瑞琦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研究員

中國農村組織發展何去何從?─從台灣農會發展經驗論之

2011/12/6

曾聖文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系

國際非政府組織進入中國大陸模式及其成效

2011/12/13

趙甦成

政治大學四所研究員

援助創新與中國愛滋病民間組織的發展

2012/5/28

楊團

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十八大之後中國農村組織的發展

2012/5/29

肖唐鏢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大陸宗族型鄉村的治理狀況

2012/6/8

童涵浦

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in Sub-Saharan Africa

2012/6/19

Penelope Prime

Mercer University Stetson School of Business & Economics.Professor

Confront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Insights from Small Latecomers

2012/9/17

張維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主任

中國科學基金委的功能與運作

2012/10/11

李凡

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

中共18大與社會挑戰

2012/10/30

蔡中民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Regulating China: the State, Market, and Industry

2012/12/4

李路路

 

關於大陸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觀性認知

2012-12-11

林義均

助理研究員(第四所)

Reorienting Taiwan into the Chinese Orbit: Power Analysis of Structural Pow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One-China Principle to Global Governance

2013-03-11

洪伯邑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綠色金山──中國西南邊疆的茶產業,地景變遷與少數民族

2013-07-19

胡潔人
鍾振明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同濟大學國關學院副教授

中國大陸衝突解決與執政合法性增強:作為糾紛解決方式的大調解機制研究

 

3. 「兩岸社會治理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19至9月28日):

    本次兩岸學術研討會為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委辦,由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承辦,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系、社會系協辦。本次會議的目之一在於傳遞台灣社區發展之經驗與理念,並就近兩年兩岸社會治理與未來走向進行學術對話。其二,為台灣研究中國大陸的社會學者拓展大陸學術網絡。大會活動為期八天,包括兩天學術會議,以及四天臺灣鄉村和都市社區參訪,共邀請大陸社會學者13位。本次活動包含2天學術會議與4天的參訪。會議結束之後,本研究團隊即精選會議論文22篇,目前已完成文篇論文之審查,預計2013年付梓出版。

三、出版成果:

1. 專書出版:(請提供作者、書籍名稱、出版商等資訊)

《21世紀兩岸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危機、創新與轉型》(暫定),「兩岸社會治理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精選,預計12月底出版。

 

2. 中、英文期刊論文

 

宋國誠(2011)。氣候論述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公約的立場與論辯。中國大陸研究(TSSCI),第53卷第3期,頁1-32。

劉致賢:

(1) 2013. 「Dual Transition in Reformed China: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ase of Zhongguancun.」 Taiwa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7(1): 227-258.

(2) 2013. 「Between Hierarchy and Market: Managerial Career Paths in China's Energy Sector,」 with Chung-min Tsai. In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eds., Choosing China's Leaders, Routledge.

(3) 2011.Book Review. Socialist Insecurity: Pens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Mark W.Frazie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1(3): 501-504

 

於有慧(2012)。後農業稅時代中國農村村幹部角色變化與地方治理。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

    第3期,頁35-55。

 

3.送審論文:(指已提供或預計提供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之working paper)

趙甦成(2012)。全球基金在地實踐對民間組織發展的影響:以中國愛滋病防治專案為例。中

    國大陸研究(TSSCI)。

王瑞琦(2013)。農民組織、社會互動與中國原子化村落再生之契機。送審中。

 

4.會議論文:

Wang, Jueichi(2011)。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Farmer's Organizations in Centr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0th Taiwan-US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a,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eld on December 8-9, 2011, hosted by American University at Washington D.C.

王瑞琦(2012)。中國農民組織何去何從? 從原子化村落之再生論之。2012年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1-22日,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宋國誠(2012)三重鎖定-兼論中國低碳經濟的制度困境。2012年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1-22日,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趙甦成(2012)。中國政府在愛滋病治理中的角色:以全球抗愛滋病基金國際援助為例。2012年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2012年3月9-10日,台灣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趙甦成(2012)。非政府組織在愛滋病跨域治理中的角色與發展:以中國雲南省為例。2012年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1-22日,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趙甦成(2011)。培力與非營利組織災難救援: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區重建的經驗。災後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暨全國日本經濟學會2011年會,2011年5月6-9日,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林義鈞(2012)。Going Global – Change and Continuit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of 『Global Studies,』」 發表於2012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2012年10月20-21日,國立台灣大學。

林義鈞(2012)。Weighing up Market Mechanism and Regulated Distribution: China's Food Security under Spatially-imbalance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Conference, Singapore. August 2013.

陳永生(2011)。從河水坪到那瑪夏:兩岸農村基層組織角色與功能之比較。兩岸基層治理與農村社會發展研討會。2011年7月3日-- 6日,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領導科學》雜誌社。

專書 《兩岸鄉村發展與農村治理》2010/5

基本資料  

             

               主編:王振寰、王瑞琦、陳永生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1-5924-9  

               全書共467頁

成書緣起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的「中國農村研究團隊」於2008年8月前往湖北省考察後,有感於中國農村的發展及需要,即於2009年4月24、25日召開「兩岸農村治理與鄉村發展研討會」。會中邀集了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的40多位專家、學者,對當前中國農村發展的議題進行多方探討。

本書集結了研討會中16名學者之文章,期望能展現當前兩岸農村發展的議題與方向。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軸為「兩岸農村的發展與治理」。依此,本書劃分為1個總論及3個次主題。總論的部份,本書著重於勾勒兩岸農村發展的歷史脈絡及當前情況,以期能帶給讀者一個全面性的觀點。緊接著,本書依序討論了「農民組織與轉型」、「農業金融與工業化」、「農村社會與人力」等次主題,更為深入且細膩地探討兩岸農村的發展、治理問題。

 

編者的話

 

 

 

 

本書目次

 

 

 

 

林育民  資料整理

趙思菡  網頁上傳

   

 

 

 

專書 《兩岸社會發展的挑戰與轉型》2014/6

  基本資料  

        主編:王振寰、王瑞琦、劉致賢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732-372-9

        全書共416頁

  

成書緣起

   2012年9月22日及23日,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暨經濟研究所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共同合作,舉辦了「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後,在王振寰、王瑞琦、劉致賢三名主編老師的推動之下,集結兩岸與會學者寫作的會議論文,作為專書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軸為:「國家」與「社會」如何互動?圍繞著這個主軸,本書提出了兩個宏觀的角度─公民社會的發展與收入分配的現實。在這兩個宏觀角度下,又再區分出三個次主題─市場與社會發展、社區營造與災後重建、第三部門與環境治理。在這三個次主題中,皆囊括了大陸與台灣的案例研究,展現出兩岸對於「國家」與「社會」互動關係的多元看法。

 

編者的話

 

 

 

 

 

本書目次

   

 

   

 

編後記

學生編輯助理 政治所 碩一 林育民  

 

        由於先前就十分好奇學術專書是怎麼編出來的,因此當王瑞琦老師要我幫忙「兩岸社會發展的挑戰與轉型」專書的編輯工作時,我立即答應。

        在這次的編輯工作中,我負責的是中、後半部份。我工作是按主編會議定下的時間,進行以下事項:聯絡巨流出版社的林瑜璇編輯與三位主篇老師、收齊老師們的文稿、通知交稿的老師們編書的進度。

        首先是,收齊老師們的文稿。收齊之後,經巨流的林編輯標閱讀和潤飾之後,再將二校檔分寄給老師們修改。在等待老師們的回音期間,我們同時進行有關專書封面設計事宜的聯絡。進入第三校之後,我們開始蒐集各位老師的簡歷,並將出版同意書、寄送單等文件給老師們填寫。

        本專書的校稿工作前後總共進行5次。為了避免疏漏,每次接到老師們寄回的稿件時,都會大略看過一次林編輯要求修改的地方。在最後一次校稿時,為了防止文章中再出現註釋、標點符號與錯字的問題,王老師特別請兩位研究生助理蕭玉品學姐和王茂丞學弟分工合作,將專書的每篇文章都看過一遍。

        在編書的過程中,也遇到到一些趣事:

        原先,第一版的專書封面,是以箭頭與色塊構成的。王振寰主任感覺設計太過抽象,希望能夠更具體一些。於是,王瑞琦老師按林編輯的建議,挑選了幾張在大陸農村田野調查時拍的相片,作為新封面的素材。根據這些照片,巨流完成了兩個不同版本的封面:一個封面裡有一名挺著背桿站在菜攤上的老農民;另一個封面裡放的是兩名參與英文營活動的農村小女孩。第二個版本比較有朝氣,同時象徵著「迎向未來」,更能突顯本書的主題,被選為本書的封面。

        在專書編輯的過程中,王瑞琦老師時常關心,問我會不會工作得太累、時間太長?其實,這些問題在一開始,都曾陸續出現。後來,我調整了工作時間,改成統一在早上處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老師們通常會在晚間寄信,所以一早起來工作,不僅可以一次回所有的信,同時也能在九點的上班時間前,將目前的狀況整理起來,報告給林編輯知道。對我而言,後來採取的這種「早起處理法」,確實讓我的工作順暢了許多。

        最後,一開始跟我交接工作的林穎柔學姐,以及和湯京平老師一起發表文章的張元嘉,都是和我曾經修過同一門課的同學,因為這本專書得以再次相聚,值得一書。

                                   

 

林育民 資料整理
史佳欣 網頁上傳

 

 

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

 

      溫鐵軍,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鄉村建設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

     1968年插隊起,有11年工農兵生活經歷,大學畢業後有11年農村試驗區基層調研經驗;20年來,先後在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從事政策研究;為多個國際組織提供研究和諮詢,並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交流。曾任《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

     2004年被校內聘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和農林經濟管理分委員會主席。2005年被校外聘為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部戰略環評專家,農業部、國家林業總局、衛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2008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任為第六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

 

►生平簡介

♦ 1979-83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學習期滿,獲文學士學位。

♦ 1987年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銀行進修,獲抽樣調查專業結業證書。

♦ 1991年,自費公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並到康奈爾大學和南加州大學講學交流,其間參加密執安大學夏季學院量化分析培訓,獲ICPSR(國際社科聯)頒發的統計分析專業結業證書。

♦ 1995-99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和經管學院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 1996年7月-97年2月通過碩士研究生必修課考試和教委外語統考後轉修博士課程,1998年7月修滿學分通過各科考試獲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

♦ 1983年畢業分配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研究室。

♦ 1985年末調入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聯絡室從事農村調查研究工作。

♦ 1987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正式組建後調入,1988年任監測處副處長,1993年任調研處長,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

♦ 1998年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

♦ 2004年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生平簡介

♦ 國際方面——發展中國家比較發展研究

♦ 國內(中國)方面——國情與增長、制度變遷、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及農村財政金融稅費體制改革等。

♦ 承擔了多個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的重大、重點、一般、應急課題,以及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

♦ 是國家985計畫「中國農村發展試驗創新基地(I類)」首席專家、北京市重點「農村發展管理交叉學科建設」項目首席專家。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資料整理:趙思菡 

子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