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農村英文營培訓課程總整

前言

2015年中國農村英文營的培訓課程,已於四月陸續展開。以下,是參與活動的老師與志工們,所記錄的心得及感想。

4月11日:自我瞭解及肯定、服務內涵、經驗分享

講者:打造競爭Lead--李柏賢 老師、曾培祐老師

4月11、12日,整整兩天的志願服務基礎訓練圓滿結束,但這只是開始;2015年英文品格營的夥伴們,在未來三個多月裡,要漸漸讓自己更有力量的去愛人。特別感謝打造競爭Lead、政大課外活動組共同舉辦,讓我們度過一個充實的週末假期。

志願服務的過程就是一種既「捨」又「得」的過程,看似犧牲週末睡眠時間的我們,卻在兩天後獲得更多!對於下個階段的培訓,已經迫不及待啦!

記錄者:政大東亞所 王茂丞

4月12日:服務法規、趨勢、倫理

講者:打造競爭Lead--李柏賢 老師、曾培祐老師

志工經驗分享(服務學習的價值與意義)

1.馬來人&華人/原住民&平地人→他們屬於弱勢團體嗎? 那麼,服務是由政府供給的嗎?

2.少數的力量很重要;少數也能改變多數,

3.硬幣大拇指傳遞:人會沿用相同模式,不會思考改變

4. 訂立目標、找到價值,思考服務的意義,並讓更多人成為幫助的力量。

5..鼓勵是為了讓人不會害怕失敗。

志工服務的內涵

1. 繩子遊戲→透過別人的幫助→雙向的互動

2. 中文字」志」→士/心(服務除了有心,還要有專業)

3. 積木遊戲--透過肢體的互動與瞭解,共同完成任務

記錄者:政大風管系 詹旻

4月23日:社區培力與社區志工的定位

講者:向家弘老師(星火燎原工作室秘書長)

做志工的核心是什麼?為了什麼而想當志工?我們的的服務真的能幫助到我們服務的地方嗎?還是讓在偏鄉地方的孩子們更嚮往都市,對自己的家鄉越來越沒認同感,反而帶來了負面影響呢?星火燎原工作室的向家弘老師一語道破了志工都應正視的問題。

從志工延伸到台灣的70年代的風光時期,「台灣錢淹腳目」很生動地描述了那時的台灣,經濟成長飛速、亞洲四小龍、股市的熱絡及超高的投資報酬率、台股甚至突破萬點……,造就了那時代很多的富人。但是那時候人們過度追求物質慾望,玩各種金錢遊戲,人性的貪婪面完全地顯現出來,生活不但沒有因為富裕而更好,反而帶領台灣社會走向墮落的時代。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改變了物質慾望過剩的台灣,開始有人正視到台灣傳統技藝、產業、生態、美麗的景觀重要性。因而從推動社區當地居民認同社區價值開始做起,讓每個人為了社區的公共利益而自願的服務,凝聚共同意識,讓社區變更好,一個社區再影響另一個社區,漸漸地讓台灣恢復到原本的多元美麗樣貌,這種由下而上推動的改造計畫是最可貴的地方,讓台灣人民的自主性提升,開始瞭解原來自身的力量也可以改變社會。老師舉到三芝共榮社區的改造案例,從原本被視為無朝氣、沒希望的社區,透過社區居民林老師和其他志工夥伴們的努力,到城市學習社區改造的課程,慢慢地推動生態復育,讓整個社區煥然一新,現在成為學者們想來見習的地方。

現在的台灣,開始也懂得追求生活品質,旅行方式的選擇也更多樣化了,舉凡從火車、單車、打工換宿、特色民宿、有機農場體驗……的出現等等,種種跡象都顯現台灣漸漸往一個發展當地特色,小而美的方向前進,走出一條擁有自己特色,多元樣貌的美麗台灣。

願我們都能從自身所處的社區開始行動,做出改變,進而推己及人,讓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累積成台灣變好的一大步!

記錄者 政大會計系 林品君

4月30日:兩岸鄉村發展、文化及教育差異

講者:王瑞琦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出於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第七屆暑期英文營的籌備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於4月30日(四)的培訓中,王瑞琦老師再次與即將到中國農村服務的同學們講解服務學習與志工的意義,希望同學們都能從服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學習。王老師針對『培力』一詞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講解。培力可分成三個層次——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及社區層次。另外,培力也可分為外生培力及內生培力。隨著各個社區發展需求的不同,其培力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一位稱職的志工需具備一顆富有熱誠、樂於服務的心,願意不計較得失地全心投入到工作中。王老師強調,志工需與被服務者保持良好的關係,避免在服務的過程中打擾被服務者的生活,避免引起被服務者的困擾與反感。志工也需要放下優越感,尊重並且接納彼此文化及生活習慣的差異。與他人溝通時,儘可能避免價值判斷的詞句及敏感課題,而異性之間的互動宜謹慎,避免造成誤會。作為代表政治大學及台灣到中國農村服務的同學也需注意自身的行為舉止,務必將志工服務及團隊榮譽放在第一位。

此次暑期英文營將分別到福建培田、河南蘭考及貴州龍額進行服務,希望讓孩子們享受學習英文的樂趣及培養良好的生活品格。為此,王老師進一步介紹中國各個地區及村落間的差異,讓同學們對於中國有初步的瞭解。從王老師的講解可得知中國農村正面對資源匱乏與師資不足的問題,升學競爭的壓力及填鴨式教育模式讓孩子能否快樂學習成了未知數。

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中,暑假的腳步也在慢慢逼近。相信每位同學都能在每一階段的培訓中有所收穫,並且精進自我、做好充分的準備,將暑期英文營辦得有聲有色。

記錄者:政大公行系 陳嘉雯

5月7日:台灣鄉村社區志工培訓經驗談

講者:賴樹盛老師(泰緬邊境服務志工)

於泰緬邊境漂流多年的Sam,藉由故事的分享以及精彩的提問,用短短兩個小時,帶領我們體驗出走的感覺,思考出走時所可能面對的問題。

從學生時期的登山社,到第一份立委助理的工作,再到二十五歲的第一次出國。看似毫無相關的種種經驗,卻造就了一個勇敢出走的心。關鍵在於渴望,常常會心底會有一個疑問,生活裡好像甚麼都不缺,但不知道自己人生到底要的是甚麼?Sam 鼓勵我們勇於作夢,勇於想像。現在的自己,想想五年後的自己,五十年後的自己,會是成為什麼樣的自己,而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皆須以敏銳的雙眼細細觀察,以辛勤的雙手親自體會,以開放的心胸去感受過程,如此才為一次真正完整的學習。

當國際志工已經過度市場化的同時,當自己背上行囊,準備勇敢出走的同時,是否曾問過自己,台灣也有許多需要協助的地方,需要關心的議題,自己為甚麼不留在台灣做志工即可,非要出走不可?前往異鄉服務,到底能夠貼近當地人多少,是帶來必要的協助,還是帶來不必要的心裡感傷?

行前,便須思考種種問題,準備的過程,更是從自身開始。養成服務的習慣,主動關懷弱勢,關注公共議題,將於服務過程中發現更多問題,產生更多想法。累積旅行的經驗,將可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當遇到困難時,也可泰然自若。

服務過程中,認真看待心中的想望,如此將可提供滿滿的服務動力,保持熱忱服務態度。放下姿態,貼近他人,如此才能看見最真實的自己。照顧好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並進行有責任的旅行,藉由觀察、省思,真正落實在地、環保的觀念,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用簡單的行動,體現對於當地的關懷、負責。

服務結束後,繼續保持對公益行動及國際參與的熱忱和持續性,服務結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勇敢出走前,先向自己提問,先和自己對話,以創造一段生命中的美好服務經驗、回憶。

記錄者:政大經濟系 楊建豐

5月14日:中國大農村志工服務之實務與經驗分享

講者:王瑞琦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5月14日的主題是中國農村英文營志工培訓- 中國農村志工服務之實務與經驗分享。已經有豐富帶營隊經驗的王瑞琦老師告訴培訓學員們,在大陸的變數非常多一定要盡快確定行程,這樣行程才能順利。

在營隊過程中,中國地區的小朋友對於平時沒有看過的繁體字,基於對新事物好奇,建議培訓學員們在平時的記錄使用繁體字。如此可以激發小朋友的好奇心,建立與小朋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也能促進兩岸交流。

另外王瑞琦老師提醒在平時的溝通時,要善於當一個聆聽著,當一個默默的聽眾。絕對要避免因為講話太快而有價值判斷的言語。對於講話分寸的拿捏是培訓學員們要學習的地方。

網路上的資料因為時間的關係,與實際總是有一點差異。此營隊期許能夠培訓學員們要機動性的更改事情與實地配合。例如現在計劃好的行程,在當地要配合實際的情況去更改,不能一味的照表操作。

在最後王瑞琦老師講解到成果展現的設計一定要有創意有趣,另外再搭配環境保護課題。關於環境保護的這部分一定要深入的去做,期望將環境保護這件事情成為當地小朋友的習慣。

培訓已將至後期準備工作,此次將營前準備工作時間拉長、培訓次數增加的條件下,希望能讓營隊的準備工作達到最好的結果。

記錄者:政大企管系 林育璁

5月21日:志工督導工作與性平

講者:錢玉芬老師(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濟研究所研究員)

※ 前言:

  志工服務也需要督導──盧雲神父陪方舟之家四個孩子摘蘋果的故事

  分享溫州教學的經驗,在多元文化中發現盲點──分辨帶來的傷害與幫助

※ 解釋服務之目的

  助人的目的、以被服務的對象的服務品質為主

※ 督導的需求

  結構性的督導的需求:不斷精進的知識技巧

  個人性的督導的需求:不斷深化的自我察覺

  分析督導的需求,並與真正到現場的經驗感觸做結合

※ 營隊目的與推動的反思

透過發問使同學反思營隊的阻礙與達成

同學依次發表:對這次營隊的目的與任務的理解

問答:可能影響任務的三個因素

※督導的效果

  以李家同老師為例子請同學反思提供的督導是否有效果,是否符合需求

※ 服務、督導的目的

  1. 分享督導、服務反過來,對自己的意義與快樂

  2. 以志願服務(志工)為一生的執著,以彰顯生命價值為唯一標竿

  3. 描述為人、為己的比重將會逐漸朝為人前進

  4. 以自我實現收結

記錄者:政大政治系 蘇子芸

5月28日: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

講者:王慧思老師(NGO工作者)

最後一次志工培訓,我們有幸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前樂思會工作人員王慧思老師,與我們分享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定位。有資訊專業背景的王老師原本任職於科技公司,因為與自身價值理念有出入,轉換跑道,機緣巧合下進入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也曾在以扶貧及人道救援為宗旨的樂思會工作過,就此投入志工服務領域。

擁有豐富的志工服務經驗,王老師於演講中給即將於暑假到中國農村支教的同學們提醒:「想像與現實是有落差的。」我們想像中的中國是什麼樣貌?實際的中國大陸真的是如此?「鄉村與城市有著極大的差別,但都是存在中國真實的樣貌。」王老師提到。「重要的是,放下主觀成見,慢慢觀察,不要急著下結論。」因為事情往往很複雜,講者以過去於綠色和平組織工作時著眼的環保議題為例,「種樹不一定是好事!」王老師進一步說明「為了種植其他品種的樹而砍伐當地原始樹林,對當地生態其實是一種破壞。」環保議題與當地社區可能是衝突的。

「對當地社區有一定的瞭解後,提前對想瞭解的事情擬問題,找機會與居民進行訪談。當地人非常願意跟你們分享,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曾經於大陸貴州駐點調查、訪談,王老師分享其鄉村經驗,並鼓勵同學應該嘗試探求表面現象背後的原因,瞭解結構性的問題。像是中國農村多半存在垃圾處理的問題,我們最初的想法可能是建議他們不要使用不環保的素材,但探究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只夠消費這些東西。因此,只是叫他們不要使用,效果有限。

透過與訪談者進行深度的溝通, 幫助他們反省思考,藉此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何給予幫助?資源從何而來?思考如何將我們要給予的變成他們所想要的。講者提醒同學們可以試著讓農村的小孩瞭解為什麼要學英文。最後,同學提問如何激發當地居民對服務項目的認同,講者認為從參與到決策都讓受助者自己來是最好的方式。王老師深入淺出的分享與提點,使我們獲益良多。

記錄者:政大外交系 鄒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