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兩岸民間社會與公共參與研討會成果報告
壹、籌備狀況
本次兩岸學術研討會為中華基金委辦,由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團隊承辦,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系、國家發展研究所協辦。本次會議有兩大目標。其一,邀請過去十年曾受中華基金補助之政治、社會領域大陸學者返台敍舊,同時就各自研究所得與國內學者交流。其二,邀請宗教等其他領域學者。透過此一學術會議之研討,兩岸學者能針對海峽兩岸社會轉型所衍伸之諸多富涵研究價值的議題,進行廣泛而且具有深度之研究與討論,進而建構一個知識交流之平台,使兩岸學者皆能獲得更加廣闊之學術視野。大會活動共邀請大陸學者與鄉村實務人員共24位,為期八天,包括兩天學術會議,四天台灣社區、農會、景點參訪。
貳、行程及辦理情形
一、行程
大陸學者來台行程表(2010年6月8日 ~6月15日)如下:
時間 |
活動內容 |
地點 |
|
6月8日 (二) |
接機 |
||
休息 |
友泰大飯店 |
||
6月9日 (三) |
08:00- |
出發前往南投 |
|
11:30-12:30 |
午餐 |
||
13:00-15:00 |
參訪魚池鄉農會 |
南投縣魚池鄉農會 |
|
15:30-17:30 |
前往日月潭 |
遊覽孔雀園或文武廟 |
|
17:30-18:00 |
伊達邵特色商圈 |
||
18:00-19:00 |
邵族歌舞展演 |
逐鹿市集 |
|
19:00-20:30 |
晚餐、休息 |
||
6月10日 (四) |
09:30-11:00 |
參訪澀水社區 |
參訪阿薩姆紅茶生產過程 |
11:30-12:30 |
午餐 |
||
12:30-15:00 |
參訪桃米社區 |
◎參訪紙教堂、茅埔坑生態公園、草湳濕地 ◎導覽員進行解說和社區營造分享 |
|
17:30-19:30 |
返回台北 |
||
6月11日 (五) |
08:30-17:20 |
兩岸學術會議 |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國際會議廳 |
6月12日 (六) |
08:30-16:30 |
兩岸學術會議 |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國際會議廳 |
第六天 6月13日 (日) |
08:30-11:40 |
前往花蓮 |
搭乘太魯閣自強號 |
12:00-17:30 |
太魯閣國家公園 |
燕子口、九曲洞、長春祠等 |
|
18:3020:10 |
晚餐、休息 |
||
6月14日 (一) |
10:00-11:30 |
參訪國立東華大學 |
|
11:30-12:30 |
午餐 |
||
13:30-16:00 |
社區營造 |
太巴塱(ㄌㄤˇ)社區營造協會 |
|
17:00-18:30 |
晚餐 |
||
19:07-21:23 |
返回台北 |
||
22:00- |
休息 |
友泰大飯店 |
|
6月15日 (二) |
9:00-11:00 |
中基會與學者座談&送機 |
友泰大飯店附近咖啡店 |
二、辦理情形
(一) 關於研討會
本次論壇由國立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主持開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趙建民副主任委員與彼岸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范文曜副主任二位貴賓致辭。本次會議邀請國內知名社會學、政治學研究者擔任主持人、發表人、評論人、與談人共25名;大陸受邀學者25名,其中有4名為農村發展實務工作者。本次會議內容含蓋七個議題:第三部門與社會發展、地方基層選舉研究、文化和宗教、社區組織、社會網絡、災難防治與農村研究、性別議題。報名參加的學者、社會人士、學生多達150人,議程如下表:
時間 地點 |
六月十一日(週五)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國際會議廳 |
08:30~09:00 |
報到 |
09:00~09:20 |
開幕式暨貴賓(主席)致詞 主持人:王振寰主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1. 吳思華 校長(國立政治大學) 2. 趙建民 副主任委員(陸委會) 3. 范文曜 副主任(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09:20~10:10
|
第一場:兩岸第三部門與社會發展研究﹝一﹞ |
主持人:王振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人:(各15分鐘) 1. 蕭功秦(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大陸公民社會重建的若干思考 2. 呂建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結合傳統慈善與現代組織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宋國誠(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討論:10-15分鐘 |
|
10:10~10:30 |
茶敘與照相 |
10:30~12:10
|
第一場:兩岸第三部門與社會發展研究﹝二﹞ |
主持人: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發表人:(各15分鐘) 1. 戴興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國家保育體制、社經變遷與原住民狩獵—制度互動之實證分析(與莊武龍、林祥偉合著) 2. 孔繁斌(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從限制結社自由到監管公共責任—中國政府社團管制正當性及其制度改革 3. 崔曉倩(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含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年齡與政治參與:2008年面訪調查資料的應用(與吳重禮合著) 4. 李煒(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農民工社會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
|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孫煒(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 趙甦成(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討論:15-20分鐘 |
|
12:10~13:10 |
午餐 |
13:10~14:40 |
第二場:兩岸地方基層選舉研究 |
主持人:黃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發表人:(各15分鐘) 1. 陳路(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院長):多民族地區基層選舉的特點和發展前景 2. 王建民(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不同職業公民的政治認知以及他們對於社會變革的態度 3. 俞振華(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與陳陸輝(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共同發表:解析2009年縣市長選舉:動員失敗還是政績太爛? |
|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游清鑫(台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討論:15-20分鐘 |
|
14:50~15:10 |
茶敘 |
15:10~17:00 |
第三場:兩岸文化(宗教)研究 |
主持人:郭承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發表人:(各15分鐘) 1. 釋昭慧(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九二六澎湖博弈公投─台灣社運以公投對抗金權政治獲勝首例評析 2. 張家麟(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政教關係與宗教法制:論台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形成與影響 3. 劉澎(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如何面對家庭教會? —北京守望教會事件述評 4. 梁麗萍(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宗教團體社會公益事業的現狀、困境與思考—以山西省為例 |
|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趙星光(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郭承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討論:15-20分鐘 |
時間 地點 |
六月十二日(週六)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國際會議廳 |
08:10~08:30 |
報到 |
8:30~10 :20 |
第四場:兩岸社區組織研究 |
主持人:彭立忠(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 發表人:(各15分鐘) 1. 王信賢(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社會力量組織化的進程與差異—中國環保與愛滋NGO的經驗比較與理論反思(與王占璽合著) 2. 魏姝(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中國大陸城市社區治理結構與社區公共生活品質研究報告 3. 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從生態事件的在地詮釋看部落發展的政策迷思—以馬里光封溪護漁為例(與蕭惠中、羅恩加合著) 4. 畢天雲(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副院長):民間組織在大陸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
|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彭立忠(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 盧道杰(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討論:15-20分鐘 |
|
10:20~10:30 |
茶敘 |
10:30~12 :20
|
第五場:社會網絡 |
主持人:熊瑞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發表人:(各15分鐘) 1.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之流域治理機制—以保留地復育團運作為例(與羅恩加、陳亭伊合著) 2.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不平等的災難:九二一大地震下的階級、族群與受災風險(與張宜君合著) 3. 仇雨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社會保障系教授):大陸城鄉醫療保障體系研究: 以臺灣健保為參照 4.趙延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汶川地震災區的社會資本水準分析(與鄧大勝、李睿婕合著) |
|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熊瑞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羅家德(大陸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討論:15-20分鐘 |
|
12:20~13:20 |
午餐 |
13:20~15 :10
|
第六場:災難防治與農村研究 |
主持人:楊松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發表人:(各15分鐘) 1. 邵珮君(長榮大學土地管與開發學系副教授):台灣社區防災推動經驗之探討 2. 王水雄(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注意力機制及其均衡:以5.12地震後企業捐贈行為為例 3. 王德鳳(建始縣新農村綜合發展與治理試點辦公室主任):建始縣新農村綜合發展與治理試點研究(與石遠成合着) 4. 劉志偉(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國家下層結構權力的滲 透與運作:戰後台灣國家與農會互動關係的考察(與陳兆勇合著) 5. 陳永生(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詹為元(政大東亞所博士生):民間社會力量在中國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參與 |
|
與談人:(評論8-12分鐘)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主任) 楊松齡(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劉富善(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討論:15-20分鐘 |
|
15:10~15:20 |
茶敘 |
15:20~17 :30
|
第七場:性別議題 |
主持人: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 發表人:(各15分鐘) 1. 劉梅君(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非典型就業的性別影響與意涵 2. 林紅(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性別課程結構與性別教育的實現途徑—開設全校性選修課《性別與社會》的實踐與思考 3. 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台灣性別價值的世代差異 4. 王金玲(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所長):民主、平等、公正:非政府婦女組織如何做到?以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展網絡例 5. 蔣月(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大陸地區性別平等與婚姻法改革述評(1949-2009) 6. 呂美頤(鄭州大學社會性別研究中心):調節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社會性別視角——周山村修訂“村規民約”的啟示 |
|
與談人:(評論12分鐘)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 討論:15-20分鐘 |
(二) 關於會議
本次會議有24位大陸學者參與,共七個議題,從第三部門的發展到近幾年的災害防治,以至女性議題,共32篇論文:大陸學者專家,17篇,台灣學者15位教授提交論文。會議分7個場次。
在規劃之初即決定於會議結束之後,將透過評審機制,挑選出數篇論文,出版專書,是以特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系主任郭承天教授擬邀請文,對於論文的方向和文體予以規範。
本次會議每一場會議,兩岸的社會和政治學者雙方意見交流熱烈。彼岸幾位學者對於現今中國大陸社會現象的分析與批評,令台灣學界印象深刻。原先令擔,比較冷門的宗教和女性議題,熱烈的討論讓與會的雙方都感到相當的充實。
(三) 關於參訪
此次行程為八天,除去中間(11、12日)二天和入境、出境兩天,參訪只有四天,分別為第一、二天(9、10日)和第五、六天,行程安排十分緊湊。配合社會學者的領域,此次參訪行程是由傳統景點、農會、社區三者結合而成。學者來台的第二、三天先至中部日月潭和魚池鄉的農會與澀水社區。會議結束後即至花東參訪東華大學、太魯閣,以及原住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