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主題:2009「兩岸農村治理與鄉村發展」學術研討會
填報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填報時間:民國98年05月05日
「兩岸農村治理與鄉村發展」研討會是台海兩岸首次大規模之農村學術會議,由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和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協辦。本次會議乃為去年七月,國立政治大學農村團隊與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合作,赴湖北省建始縣田野調查之成果,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強化雙方合作關係,鞏固台灣學界在建始縣田野調查的據點;其二,落實「兩岸鄉村現代化論壇」之成立,以為兩岸合作研究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之平臺。
本次活動邀請大陸學者與實務經驗之官員共14位,為期九天,包括一天半學術會議,五天的參訪,結合台灣景點與農會參訪。
一、行程
大陸學者來台行程表(2009年4月22日 ~4月30日)如下:
日期 |
時間 |
行程 |
4月22日(三) |
16:30-18:30 |
中正機場接機 |
19:00 |
晚餐-海世界餐廳 |
|
住宿:台北 |
||
4月23日(四) |
08:30 |
政大集合出發 |
10:00 |
宜蘭縣三星鄉農會參訪 |
|
12:00-14:00 |
午餐,出發離開宜蘭 |
|
14:40-16:30 |
坪林鄉農會參訪 |
|
18:30-20:00 |
歡迎宴 |
|
4月24日(五) |
08:30-17:20 |
兩岸鄉村論壇(國關中心) |
18:20-20:00 |
晚宴:Holiday Inn (王振寰老師主持) |
|
4月25日(週六) |
08:30-12:00 |
兩岸鄉村論壇(國關中心) |
13:30-15:00 |
圓桌論壇與閉幕 |
|
15:30-16:30 |
兩岸整合型合作規劃討論 |
|
16:30-20:00 |
東區/自由活動 |
|
4月26日(週日) |
9:00-11:00 |
故宮(專人導覽) |
11:00-18:30 |
出發往日月潭,住宿日月潭碼頭休閒大飯店 |
|
4月27日(週一) |
07:00-07:40 |
早餐 |
07:40-9:30 |
遊湖 |
|
10:30-14:00 |
彰化縣田尾鄉農會參訪(花卉) |
|
14:00-17:00 |
離開往嘉義縣阿里山,住宿神木賓館 |
|
4月28日(週二) |
03:40- |
阿里山看日出 |
7:30-9:30 |
自由活動 |
|
9:30 |
下山,抵達山美部落 |
|
11:00-11:30 |
迎賓歌舞表演 |
|
11:30-12:30 |
當地特色餐廳中餐 |
|
12:30-13:30 |
賞魚步道 |
|
13:30-17:00 |
出發往墾丁,住宿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
|
4月29日(週二) |
8:30 |
抵達墾管處接解說員 |
8:30-11:30 |
社頂公園鵝鸞鼻公園 |
|
12:00~15:00 |
午餐、出發往枋寮 |
|
15:00-18:30 |
參訪枋寮農會,與農會聚餐(鄭總幹事) |
|
18:30 |
出發往高雄 |
|
住宿:高雄麗景酒店 |
||
4月30日 |
早上,高雄中山大學;下午賦歸 |
二、 辦理情形
(一) 關於研討會
本次論壇由國立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主持開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趙建民副主任委員與彼岸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院長二位貴賓致辭。本次會議邀請國內知名大學研究者擔任主持人、發表人、評論人、與談人共25名;大陸受邀學者13名和1名香港學者。大陸人士當中除了2名湖北省建始縣官員,去年四月成立的綜合農協總幹事,尚有5位直接參與綜合農協發展。本次會議內容含蓋以下五個議題:鄉村治理的演進、農村金融、社區發展與人力資源、農民組織與轉型、經驗的傳承與創新。
本次會議報名參加的學者、社會人士、學生多達120人,議程如下表:
時間地點 |
「兩岸農村治理與鄉村發展」研討會議程表 第一天(4/24) |
08:30~09:00 |
報到 |
09:00~09:20 |
開幕式暨貴賓致詞 開幕式:吳思華 校長 貴賓致詞: 1.趙建民(行政院陸委會副主委/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2.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
09:20~10:00 |
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專題演講:鄉土中國的“三治”問題——關於地方治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
10:00~10:30 |
茶敘和照像 |
10:30~12:10
|
第一場:鄉村治理的演進 |
主持人:王振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引言人:(各12分鐘) 1.賴爾柔(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 台灣鄉村社區發展概述 2.廖俊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 農糧署與農會夥伴信任關係之研究 3.孫炳耀(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社區治理架構的演變 4.郭虹(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 扶貧中的參與、治理和制度化保障 |
|
與談人:(各10分鐘) 台灣學者: 1.董時叡(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主任) 2.宋國誠(國立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大陸學者: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討論:20分鐘 |
|
12:10~13:10 |
午餐 |
13:10~15:00 |
第二場:農村金融 |
主持人: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引言人:(各12分鐘) 1. 丁文郁(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高級研究員兼訓練處長) 從農業金融法之制定論台灣農業金融制度 2. 高向軍(西南財經大學西部經濟中心特邀研究員) 中國特色的農村自主金融體系與農民組織建設的實踐與反思 3. 劉志偉(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戰後台灣糧食政策之轉變與農村商品化的驅動及深化 4. 李金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選擇 5. 董建宏(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助理教授) 農村土地所有權商品化與農村發展及治理―對台灣農村地權的一個初步歷史分析 |
|
與談人(各10分鐘): 台灣學者 1. 顏淑玲(農委會農業金融局組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秘書長) 2. 黃琮琪(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大陸學者: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討論:20分鐘 |
|
15:00~15:20 |
茶敘 |
15:20~17:10 |
第三場:社區發展與人力資源 |
主持人: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引言人:(各12分鐘) 1.黃詩涵(遠景基金會研究助理)、湯京平(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災後農村社區重建的草根行動與政策:南投縣橙花村之案例研究 2.范先佐(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大陸農村中國小佈局調整的背景、目的、模式、成效、 問題及對策:基於中西部地區6省區38個縣市177個鄉鎮的 調查與分析 3.施正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經濟結構調整下兩岸勞動力移轉之機遇與挑戰 4.馮述平(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中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民教育培養訓練 5.呂學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 東亞三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特徵比較研究─以中日韓為例」 |
|
與談人(各10分鐘): 台灣學者 1. 傅豐誠(育達商業技術學院國企系副教授) 2.蕭崑杉(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 香港學者:施育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討論:20分鐘 |
時間 |
第二天(4/25) |
08:30 |
報到 |
08:30~10:20 |
第四場:農民組織與轉型 |
|
主持人:鄭端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引言人:(各12分鐘) 1.畢天雲(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 當代中國大陸農民組織的發展模式初探: 促進農民組織發展的主導力量為視角 2.施育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農民合作組織的形式與效果 3.耿曙(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 人情關係、政治參與與基層治理:台灣農村的案例研究 4.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農村綜合性合作體系建立的現實根據和策略: 基於對農戶分化和資本、部門下鄉的分析 |
與談人(各10分鐘);討論:20分鐘 台灣學者 1. 劉富善(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兼任教授、前行政院農委會主任秘書) 2. 廖坤榮(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主任) 大陸學者:孫炳耀(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
|
10:20~10:35 |
茶敘 |
10:35~12 :00 |
第五場:經驗的傳承與創新 |
主持人:謝雨生(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 引言人:(各12分鐘) 1.林寶安(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農會是誰的?:戰後早期台灣農會體制之演變及其影響(1945-1974) 2.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移植台灣農會經驗,發展大陸綜合農協 3.李振剛(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 綜合農協的個案研究:關於山西省永濟市農民協會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4.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台灣集村興建農舍政策施行成效之探討―以新竹縣為例 |
|
與談人(各10分鐘): 台灣學者 1.蔡宏進(亞洲大學兼任教授) 2.陳清淵(羅東鎮農會主任秘書) 大陸學者:畢天雲(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 討論:20分鐘 |
|
12:00~13:30 |
午餐 |
13:30~15:00 |
圓桌論壇:兩岸農村研究與合作 |
主持人:王振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 1.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2.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3.謝雨生(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 4.王金維(湖北省建始縣書記) |
|
15:00- |
閉幕 |
(二) 關於會議
本次會議為兩岸第一次最具規模的鄉村學術會議,受邀之大陸人士來自北京和內陸,實務經驗豐富,對於台灣農會的發展亦有相當的瞭解。台灣方面參與的人士亦是學界與實務界兼具,尤其是公務體系。會議中,雙方意見交流熱烈,我方眾多與會學者兩天全程參與,因此全程會議在國際會議廳舉辦,並未如當初所計畫的於第二天改為對面較小的會議室。
此次研討會共有22篇論文,大陸學者專家有12篇(包括1名香港學者),以及由溫鐵軍院長進行專題演講,我方有10位教授於會議中報告。會議分5個場次,每人報告12分鐘,評論人10分鐘。本次會議內容如下:涵蓋以下5個議題:鄉村治理的演進(4篇)、農村金融(5篇)、社區發展與人力資源(5篇)、農民組織與轉型(5篇)、經驗的傳承與創新(4篇)。
本次會議在規劃之初即告知大陸學者,會議結束之後,將透過評審機制,挑選出數篇論文,出版兩岸鄉村治理專書,由之而保障對岸論文的基本品質。
本次會議於圓桌會議結束之後,雙方即進行內部會議,就未來合作之方向對話。初步決定,今年我方學者將持續湖北省建始縣之田野調查。
(三)關於參訪
此次行程為九天,除去開會二天和入境、出境兩天,參訪只有五天,時間相當短暫,行程安排十分緊湊。對於此次參訪,大陸學者的目的相當明確:瞭解台灣農會的實際運作與社區發展。參訪行程的設計結合了傳統景點、農會、社區三者合成,可以說是台灣鄉村之旅。學者來台的第二天就先至宜蘭與坪林農會參訪,兩天會議之後,又於26日中午南下,開始了台灣中南部鄉村之旅,包括魚池鄉的農會與社區、田尾鄉農會、阿里山茶農、山美社區、枋寮區農會。在這些參訪過程中,在領隊楊團的帶動之下,對話熱烈,常是欲罷不能,需要陪同老師的多次催促,方得結束。
如前所提,大陸學於來台之前,透過楊團研究員去年四月至五月期間訪台研究,以及七月政大學者至湖北省建始縣田野調查,對於台灣農會的特質已有初步瞭解。此行除了實地瞭解,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理清以下三個問題:
1. 農會三巨頭(理事長、監事、總幹事)之間的關係與分工
2. 農會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政府扮演的角色
3. 農會是否一定需要信用部方得以發展
4. 農會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參訪過程中,枋寮農會過去12年在沒有信用部的情況之下,仍得蓬勃發展,給予大陸學者相當大的激勵。從與農會三巨頭的對話,陸方學者體認到三巨頭之間分工的重要,以同時體會到台灣的社區與農會的發展,已具有後工業社會的特質。
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長楊團研究員不放過任何機會,帶著農協總幹事與我方農會人員請問,到了晚上休息時間,又帶著團員討論心得。在結束最後一站,與枋寮農會總幹事互相道別之後,楊研究員將自己個人所得之資訊與車上人員分享,並邀請每位研究者輪流將過去幾天的訪談的心得做一總結,同時對於台灣農會經驗發展提出具體建議。這一次的參訪可以說一個知性和學習之旅。
本次會議,有來自大陸北京、中部地區(湖北、四川等)、上海,與香港的學者和人士,大致分兩類:一批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大陸地方官員,另一批是對大陸農村研究十分深入的學者專家。主要收獲如下:
一、大陸地方官員方面:包括了2名湖北省建始縣官員,湖北建始縣縣委書記王金維與去年四月成立的湖北建始縣綜合農協總幹事馮述平。另有四川儀隴縣政協副主席高向軍。
二、大陸相關研究單位人員:楊團、孫炳耀、郭虹、呂學靜均具備所謂學科帶頭人身份,溫鐵軍教授是主導大陸鄉村學術研究的重要學者,仝志輝、范先佐則位居大陸三農學者的前列,均具有全國性的知名度,此外,李振剛、施育曉、李金珊、畢天雲諸位則專精農民組織、產銷協會、農村金融等議題,在專研領域中不作第二人想,施育曉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長期觀察大陸農村治理發展。
一、 關於受邀者:本研討會所邀訪學者,均具備高度的代表性,對岸學者共14位,諸如楊團、孫炳耀、郭虹、呂學靜均具備所謂學科帶頭人身份,可以主導學術單位的研究方向,仝志輝、范先佐則位居大陸三農學者的前列,均具有全國性的知名度。李振剛、施育曉、李金珊諸位則專精農民組織、產銷協會、農村金融等議題。此外,高向軍、馮述平、畢天雲則具備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以及地方人脈。
二、關於參訪單位:在參訪中,楊團研究員不放過任何機會,帶著農協總幹事與我方農會人員請問。每一晚上,楊研究員帶著團員討論心得,在與農會互相道別之後,楊研究員又將自己個人所得之資訊與車上人員分享。在這些參訪過程中,大陸學者與訪問單位對話熱列,常是欲罷不能,需要陪同老師的多次催促,方得結束。最後一天,從枋寮回高雄途中,每位研究者輪流將這些天的訪談的心得總結,同時對於台灣農會經驗發展提出具體建議。這一次的參訪可以說一個知性和學習之旅。
三、關於台灣的景點參訪:此次行程為九天,除去開會二天和入境、出境兩天,參訪只有五天,時間相當短暫,加之經費有限,行程安排十分緊湊。結合本次來訪之主題與本計劃之宗旨,參訪行程的設計是由傳統景點、農會、社區三者給合成,可以說是台灣鄉村之旅,開始了台灣中南部鄉村之旅,包括魚池鄉的農會與社區、田尾鄉農會、阿里山茶農、山美社區、枋寮區農會。
四、 對於台灣總體的瞭解:本次受邀學者之農村領域學者和地方黨委,除兩三位名校的老師,均為第一次來台。九天行程結束之時,這些學者們的共同感受是,台灣的學術界、基層,並非如想像中不能對話,也就是說台灣的學界和民間都很友善。此一體會,看似平常,但就研究者卻是代表了信任的建立。深信今年八月,政大師生赴建始縣訪談時,將會具有比去年擁有較大的自由度。
此次會議自籌備之初即遭遇挑戰,直到四月下旬會議如期舉行。
一、 主題設計:如前所提,由於這是台灣首次籌辦有關兩岸農村治理的大型研討會,尤其邀請人士中有地方黨部領導,因此在籌備過程中,聯繫大陸學者如同摸著石頭過河一般,遇到一些阻礙;加上,本研討會之目的在於建立兩岸未來有關農村研究合作,因此在主題的選定必須得到雙邊的共識,就此承辦人員在籌備過程中花費許多心力。
二、邀請對象:如前所提,本次會議邀邀請的大陸學者中,多位未曾來過台灣,同時還包括地方高層幹部,因此在辦理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尚幸最後只有賀雪峰教授未能成行。
三、由於楊團對於台灣農會甚為熟悉,因此抵台之後,曾提出一些新的參訪,例如紙教堂等。基於其對農村研究和兩岸合作的熱誠,主辦單位亦加入新行程,而受訪單位的熱誠與專業亦使得大陸學者參訪行程更為豐富。據瞭解,新加入的受訪單位亦曾向當地警察報備,唯因時間緊迫,同時人手缺乏,本籌備處未及向移民署和貴會報備,尚請諒解。
此次會議有幾項成就:
(一)成功的將兩岸鄉村學者聚集一堂。台灣的學者也能夠抓住這個機會,與研究相近的大陸學者建立關係。
(二)此次會議有三個特色:其一,報名參與者見到許多具實務經驗之公務員;其二,學者們討論熱烈,並具深度,聽眾獲益甚多;其三,許多參與者堅持至最後一分鐘。
(三)會議之後,雙方聚在一起,就未來合作交換意見。台灣大學謝雨生教授還為之提出合作的方向。雖然當時雙方並未達成具體的結論,但是在後續參訪的陪同中,陸方學者提出相當明確的資訊:
1. 願意與政大合作
2. 很希望政大能夠整合研究力量
3. 歡迎台灣學者能抽空至大陸給予短期的培訓
(四)讓大陸的地方官員與實務工作者親身體驗台灣鄉村與農會發展的特質,由之對於中國綜合農協因在地因素,所面對的一些特有問題,更為瞭解,並因應之,同時也對未來發展的方向能夠有更具體的規劃,使此一台灣經驗的移植於在地化的過程中,能夠更順利。
(五)有助於大陸的學界與實務工作者對於台灣社會學者的特質有所瞭解,由之降低各種疑慮。
一、此次活動舉辦,有兩大缺憾:一個是工讀經費不足,另一個是大陸學者宿食費用不足。前者迫使籌備工作仰賴時間零散的大學部學生幫忙,而四月底會議將至時,正逢期中考試,學生消失無踪,導致開會的第一天,遇到突發事件,無法即時因應。後者則需仰賴學校經費支援,方得以解決證照費與保險費用。
二、農村的發展是中國大陸經濟,乃至政治發展的基礎,不瞭解中國農村發展之特質,難以深入瞭解中國,尤其是新世紀之後,新農村建設政策推出之後,其成效已成為政府施政的指標。長久以來,由於大陸農村的封閉,台灣學界難以進入,對於中國的瞭解均從台商或是沿海發展為出發點。在過去年一年會議的籌備過程中,可看到台灣研究大陸農村研究人力匱乏的問題。
三、去夏,政大學者建始縣之田野調查,再加上今年四月會議之舉辦,已為台灣學界進入中國農村,以及兩岸鄉村社會學者合作奠下基礎,若政府部門能對這個才在起步階段的領域適時的給予扶持,使之成長,在未來的五年,必可見到中國鄉村研究社群的建立,也為兩岸關係的互動與瞭解建立更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