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兩岸鄉村論壇參訪行程介紹

行程景點介紹

深溝國小

 

深溝國小坐落在好山好水的宜蘭縣員山鄉。『土地、綠水、人才』是深溝地區最豐富的資產。如何永續經營這片土地,發展健全的下一代,更是他們持續關注與努力的課題。秉持著精緻化教育的理念,多年來默默推動環保融入生活教育,他們堅信,在自然懷抱中成長的孩子,才能得到生命最真實的喜悅;對人、對學校、對一草一木存有一份最真誠的情感。

白米社區

白米社區位於蘇澳砲台山麓蘇花公路入口處更是蘇花古道的起點,在歷史、地理及人文上有其特別之貢獻與時代意義。白米社區蘊藏了豐富的礦藏,更造就了社區內集結十多家礦石加工廠。其所生產之「石米仔」產量高居全國第一(佔80%以上),遠東最大規模之台泥蘇澳水泥廠,於日據時代便已成立,形成了本社區另一個特色,在台灣近代發展史上亦有相當的貢獻。唯在此項成就背後,所造成的惡劣環境,鎮日生活在塵土飛揚的世界,即使大門不開,桌上仍是厚厚一層的景象,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在無聲的抗議下,許多人遷離了生長的地方。白米的居住環境正一寸寸的被吞食,居民的社區生活文化也難以維繫。於是,經歷環保意識抬頭的年代,面對著灰濛濛街道的白米居民,在幾年前就開始思索,如何在這樣一個深具工業性格的社區內,擁有較舒適的生活環境有所覺醒,發現對於自己生活環境應有著自主權,把環境回歸給自己所期待的生活感受,讓白米的精神呈現出來。

經由社區居民與工廠方面的協調理論,工廠對於社區在環境上已有回應,對於社區的發展也提供了財務上的資金回饋,居民便將爭取來的工廠回饋基金全數投入社區環境改善的基礎工作上。社區意識的覺醒,居民強烈改善社區環境的共識,也成為白米自以為豪的風格之一。

從民國86年全國社區博覽會的參加,經由社區營造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居民再重新審視自己社區珍貴獨特的經驗,確立以塑造一個全台灣唯一具特色的「木屐村」為自己家園未來的願景,以文化產業的手法來帶動整個區域的品質提昇與振興發展。在此共同的願景企盼下,協會一方面向政府各部門爭取適當資源與經費補助,一方面在社區內強化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機制與能力,努力地共同來恢復白米人過去的光榮感、凝聚社區共同體意識,踏實地把原本受創的土地逐步地美化改善,把過去習以為常的髒亂環境漸漸整理營造,讓這個全台獨一無二的木屐村不只是因為它製作的產品出名,更因為它是一處人人安居樂業,舒適富足的現代桃花源。

新北市三芝共榮社區

 

(一)社區困境

社區向心力不足居民精神生活貧瘠人口老化、農業失根

 

(二)計畫組織

共榮社區發展協會、八連溪農村資源發展工作室 、八賢家政班 、八連溪農村再生促進會 、三芝鄉關懷社區協會 、生產班(筊白筍)

 

(三)階段計畫

人:先有和尚再蓋廟-災害與環境-弱勢族群

 

(四)計畫工作

l   整合社區組織並定期改選

l   培根教育與社區營造

l   硬體建設

l   社會化參與:降低城鄉差距

l   回饋社會:進一步協助鄰近社區發展

 

(五)實施成效

加強社區連結與認同、社區自治潛能得到發揮、農村經營知能獲得培養、自然生態改善、農村簡易污水生態淨化示範點與停車場等建設、休閒文化得到發展、農產(筊白筍)銷量增加

 

台灣藍鵲茶與新鄉村平台

 

(一)關於台灣藍鵲茶

台灣藍鵲茶,為坪林茶農林道賢和台大城鄉所師生合作,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茶葉栽培,進而打造出的地方特色品牌。以下宗旨擷取於藍鵲茶的官方網站:

 

台灣藍鵲茶的宗旨,在將坪林推動為重視棲地保存的生態村,也同時注重山村生活及茶學地。該計畫以「流域收復」的概念為策略,在12個小型流域的村裡舉行PPGIS(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當一流域的環境友善茶農們,興高采烈地說著自己的茶園在哪裡時,哪裡就是藍鵲茶接著要契作的茶園。這樣,此一流域的水,之後就沒有農藥流入溪流。

無農藥的環境友善茶園、深度旅行、茶地景、生態節氣觀等,是藍鵲茶的另外一個宗旨;最終目的,是讓大家在山村裡戲水玩沙,品茗喝茶。而要達成生態村,需要有良商人幫助茶農,茶農在資本市場的規範下,讓出土地給大自然。我們提出建立土地品牌的策略,作為「半農半X」的進一步實踐;也就是唯有我們的農家,做的農作是自己的茶葉,不再是為他人代工的農產;講述的農作是自己品牌,不再是他人的上游,台灣的農產價值才能提升,拉高台灣鄉村的整體價值,真正從土里長出來的鄉村規劃,才有可能實現。『臺灣藍鵲,為您選茶』

 

(二)關於新鄉村平台

新鄉村平台是台大城鄉所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為了推廣食養城市與人文農創發展的推廣平台。現階段,此一平台的功能在於整合地方以及相關的國際學校和非營利組織,大家為坪林的環境友善茶產業盡一份心力。目前新鄉村平台亦結合台大城鄉所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與台灣新鄉村協會。以保育城鄉生態環境、培力社區居民及促進地方產業經濟,融合生活地景為方針,提升鄉村及城市邊緣的裡山地區的生活、生產、生態之和諧共生為宗旨。

 

桃米生態村

 

(一)歷史背景

清道光年間洪雅族先進駐墾植,咸豐後閩粵漢人陸續進入開[墾遂形成聚落。早期因魚池五城缺乏米糧,需至埔里購米,挑米經過之坑谷故取名「挑米坑」,光復後因戶籍普查調整時筆誤改為「桃米坑」;921震災後積極社區營造,因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教育極為成功,故取名「桃米生態村」。

 

(二)社區素描

桃米里位於埔里鎮西南方約五公里處,面積十八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二百多人,海拔高度介於四百二十至八百公尺之間,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必經之地,區內林木遍佈綠意盎然,蜿蜒的桃米坑溪、種瓜坑溪及大小支流,就像母親的臍帶滋養萬物,孕育桃米豐美的生態樣貌。

 

(三)人文資源

全村369戶,人口約1264人,主要寺廟有福同宮、祿天台,其他大小寺廟、道場達16座,以道教為主,佛教為輔。學校2所(暨南大學、桃源國小)。

(四)自然資源

擁有好山、好水的桃米,地勢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位,維持相當面積的自然及低開發地區。具有得天獨厚多釆多姿,複雜而多樣性的森林、河川、溼地及農業生態區,野生動植物及原野景觀豐沛。溪流大小共6條,溼地有草湳溼地、田份仔溼地、茅埔坑溼地,可供生態旅遊、教育研究之用。水上瀑布擁有幽美的景色及豐富的森林資源。原生植被有水生植物、濱溪植物,天然林次生林各種林木,及近百種的蕨類。蛙類23種、蜻蜓56種,鳥類72種。這豐富的生態資源,比其他鄉鎮更具優勢,也是發展生態村的利基點。

 

(五)產業概況

農業以竹荀、筊白筍、菇類、薑、蘿蔔、茶、花卉及金線蓮為主要。民宿有16家。餐飲業有4家、竹炭1家、石雕1家、靈芝1家。竹荀加工廠1家,農場3家,馬場1家,簡餐2家。而生態旅遊也結合村內導覽解說及產業體各種套裝遊程設計,己漸漸成為社區居民另一項收入來源之一。

 

 

達娜伊谷

 

(一)   地理位置

山美村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區,曾文溪中游的向南平地區域,東連裡佳村,西為番路鄉,南毗新美村,北銜接野村,是一個典型的原住民部落。海拔高度從500到1,200公尺左右。山美社區人口約700人,共有144戶,居民百分之九十九為阿里山鄒族人,在人類學的分類上屬北鄒。居民都保有原住民濃厚人的情味,好客、熱情且純樸。

(二)部落生活

在山美村的鄒族人大都以農業為生,主要作物有茶葉、竹筍、及其他短期蔬菜作物,近年在政府的輔導之下種植了一些果樹如鳳梨釋迦、甜柿、玫瑰李、加州李等約十公頃。也有少數居民從事休閒農業,餐飲及住宿、露營、烤肉區等,隨著達娜伊谷生態園區的開發,山美村的產業結構逐漸轉型成為休閒產業。

達娜伊谷(Tanayiku)為鄒語,是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境內的地名,屬於曾文溪上支流,海拔500公尺,溪長18公里。沿岸氣候宜人,風景秀麗,青翠蜿蜒的山脈向遠處伸展,靜謐小徑透過陽光,顯得優靜溫暖。溪中巨石嶙峋,溪水清澈見底,清澄藍綠亮的像面鏡子,河流在山谷裡閃耀,魚兒成群水中游,兩岸鳥蝶兒振飛翔,是人間一處世外桃源。

(三)近幾年復育的鯝魚的成果

在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裡不僅欣賞一擁而上的魚群,區內層巒疊,河水清澈見底,水媚風情美景無限,讓你能遠離塵囂回歸自然享受其中。目前達娜伊谷聲名遠播,其所帶來的商機一方面讓山美的經濟型態有轉型的契機,另一方面也成為山美村的收入來源。

 

   
   
       

西螺老街

 

西螺早期為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等,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其盛況非今日所能及。西螺老街指的就是延平路,西螺延平老街的建築是日據時代時所引進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約有六十多年的歷史。西螺老街著名美食有三角大水餃、炭烤鵝肉面、碗粿、麥芽酥等;著名景點有西螺大橋、福興宮、東市場、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華南國小

 

2006年時,雲林縣華南國小由於學生人數在30人以下,列入雲林縣第一波裁併名單,面臨裁併校危機。連續兩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發展特色學校特優成績,背負轉型責任來到古坑華南國小的陳清圳校長在轉型成果報告書上寫道:「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學校內進行,必須超越學校校園,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而社區即為三者融合的基本單位…學校必需肩負起社區文化傳承、產業振興和弱勢關懷的義務,這在台灣偏遠小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難取代的。」陳清圳校長認為,不只是面臨裁併的小學在生存關鍵下才需要優質轉型,人數多的大型學校也應該優質化,優質化才是全面提升各級學校教育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