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木柵志工分享

台北木柵社區英文營心得報告

2020/07/15-2020/07/22

台北木柵社區英文營心得報告... 1

黃湘怡(中國文學系一年級)2

王貝羽(英國語文系一年級)... 5

林廷珍(教育學系二年級)7

劉語涵(資訊管理學系一年級)... 10

傅馨慧(統計學系四年級)... 12

林育民(政治系博士班三年級)... 15

 

黃湘怡(中國文學系一年級)

       最近和學弟聊天,他說到自己最近帶姐姐小孩的經歷,說他在那個小孩身上看見了自己過去的影子,看見那個,一看見投幣式的搖搖馬就會眼睛放光的年紀。

「以前你一定會注意到的事物,現在你卻視而不見,」

「以前很容易就可以獲得快樂……而我們都變得越來越複雜。」

我很喜歡他詩裡的其中一句,

我期待有人能陪我到最後

最後摸地的當鬼

我會拼命的想當人

小時候對於遊戲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明明是虛幻的規則、虛幻的關係,卻常常奮不顧身的為了獲得「人」的身分而努力著。

「要是有機會的話,就去帶帶看小孩吧!」學弟這麼說道。

        一個禮拜前我很常發動態消息,一天一篇,寫了八天,內容都是和我在營期碰到的小孩有關。不得不說,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是令我感到驚奇又好笑,有時也伴隨疑惑不解。小孩的行為模式、其間的氛圍,我很陌生,也很熟悉,有時甚至會被某個片段點起生命中的某個段落--那時的我較為沉默,骨子裡卻已透著些許剛強、不攀附他人的骨氣--又驚覺也許自己從來沒有變過,血液裡其實一樣的求愛、一樣的渴望認同,不過經由一輪又一輪的四季的錘鍊,我們可以更長更久的淡忘這些情緒,哪怕它們一次又一次的襲來依舊令我們如此心驚膽戰。

        面對小孩,不需要那麼多的勾心鬥角,不需要那麼多的人情往來,不需要那麼多的心思去經營一段關係,偶而會想起自己,會想起他/她,會想起很多曾經,在小孩們的眼眸裡。

        溯及參加營隊的原因,是有些誤打誤撞的。那時暑假的約都安排到了一個段落,發現七月有一段長長的空閒時間,正好收到營隊招新的郵件,地點在學校附近,又可以抵銷服務時數,就去報名了。為了最後8天的營期,我們接受了近3個禮拜的訓練,包含了解營隊規則、試教、走訪社區、課程發想,每一天都有分組發表的活動,學長姐會不停的問,我們就要絞盡腦汁去想解決辦法,真的想不出來了學長姊才會給更明顯的提示。所有培訓項目中比較有挑戰性的也比較有趣的大概就是試教了!可以看其他人是如何教學的,看老師和學長姐是如何反饋的,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再依此去精進自己的部分。記得老師看完我的教學後給我的評價是,臺風、聲量等等都無可挑剔,但過於受白板限制,可以試著再柔軟、靈活一些。

        我第一個面對的課題就是如何跳脫制式的框架了。

        開營後,面對班上16位學生,所有紙上的計畫都轉化為真實,更讓我明白甚麼是計畫趕不上變化。不知道算不算是在意料內,學生對我們準備的英文歌曲展現出了極大的不耐(營隊的教學主軸是透過英文歌曲教唱來激發他們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可能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歌都太簡單了(營隊之前都是去一些偏鄉,教一些沒有資源可以另外補習的學生,這些歌對於上過補習班的小孩子來說,自然容易一些),又覺得「自己已經夠大了,為甚麼還要學這種童謠?」,所以一開始是充滿抗拒的,這也讓我對他們充滿了排斥的感受,這種感受在營隊的最後幾天尤其強烈,像即將拉斷的弦。

        脾氣差,我在營隊的第二個課題。

        營隊之下又再分為兩個班級,我和Jessie是MISS.J.J.班(大班),Betty和Melody是石虎班(小班)。說來有趣,我和Jessie早在上學期就在體育課中認識,有著一些對抗脂肪的革命情感。要參加營隊前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會參加,直到Jessie傳給我一張名單,問這是不是我,我才知道原來我和她的緣分還要延續到暑假。我和Jessie的搭配可謂是互補又相互制衡,她的教學方法比較嚴謹且有邏輯,可以很好的幫學生建構出一張圖表且囊括了所有歌曲裡的生難字,英文好是她的利器,她為人也比較溫和,看她教學總會讓我提醒自己,笑容要多一些。有演說經驗的我則是在肢體與聲調表現上比較游刃有餘,輔以可以令小孩閉嘴的強大氣場,雖然課程結構較為鬆散,但也還算能抓住小孩的眼球。而Jessie相較我比較不足一些的地方,正是在於聲量。

       如何和不同長才的隊友配合的好,也是我在營隊必須要學習的事情。

       在班級之下又分小組,考慮到國小學生同性意識較強的關係,我們以性別做為分組,Jessie負責女生組,我則是男生組,我們通常會在教完一首歌曲後分組進行動作的發想。分組時間是我最最痛苦的時間,我帶的小孩不是過於內斂,就是總是在狀況外的;不是說我不會我沒想法,就是不知道晃到哪裡去。瞥見女生組總是很快地就完成任務休息,我就越發不耐,小孩們也很無奈,不知道為甚麼另一組總是能很快的休息,他們卻還要被一個兇巴巴的老師強迫重複誦念。

       記得某天集訓,我到的早,老師也來的早。老師說我是一個會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若是沒有,就會非常的苛責自己。她說她從集訓開始的那一天就在觀察我們每位新生,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要過,但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聚集在這裡的原因,我們的任務不是把學生的英文教到好,是要激發他們對英文的興趣的;我們來這裡的目的也不只是服務社區,也是來學習的,是來「犯錯」的,況且犯錯有甚麼好怕的,上面還有學長姊和老師扛著。

       越鄰近成果表演的時間,我們的心理就益發不安,因為小孩們的進度很落後,Jessie感嘆自己在上台前一定會練習很多次,現在卻要逼小孩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剩餘的歌背好背熟。最後我們還是採取了比較偏激的作法,就是分別帶開後進行加強,彼時我的精神狀態已經瀕臨失控,帶小孩時完全就靠一張冷臉施壓,反觀Jessie卻還是很努力的鼓勵她帶的那個孩子。最後一天就這麼兵荒馬亂的過去了,連原本規劃好的大地游戲都被取消,然後就迎來了最終的成果發表。

       因為是平日晚上的關係,我原本以為不會有太多家長前來的,沒想到最後還是座無虛席(也許也是因為場地小的關係),我原本就有司儀、帶舞老師的任務在身,更是主動提出要當攝影。我在台前台後間穿梭,一會拿起講稿,一會擺弄相機、一會上台帶領隊伍吟唱。雖然累但是累得很有成就感。

       有時會想為何明明同樣是早起出門,以前去打工時心裡卻沉甸甸的有如壓了千斤重擔,來營隊卻總不會有這個困擾?又像是之前在補習班的打工內容明明很簡單,最後卻依舊待不下去?我想是因為這兩份工作都沒有空間讓我發揮我的價值,在營隊裡,雖然沒有拿到什麼實質的報酬,但我真切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我很心甘情願的付出一切我所能付出的一切。

       帶舞老師會站在小孩的前面,帶領他們敬禮。當我轉過身面對觀眾席時,面對的是一隻隻的手機和一雙雙慈藹的眼神。我曾經也是在台上表演的小孩,但如今我已經不會在這一雙雙眼睛裡找到最熟悉的那一對。我優雅地彎下腰,然後轉回去,手指比出1、2……

小孩們張開嘴唱:

「I’m a policeman dressed in blue……」

       合照結束後我默默地縮在一隅,某位學生的家長找到了我,邀請我和她的小孩合照。

「可別和你媽說我的壞話啊!」我笑著對小孩說道。

       一路上最感謝的還是Jessie,在我情緒最疲弱的時候是她拉著我前進,從集訓前一直到MISS J.J.班的解散。我雖然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變的很強大獨立,但以我這種蠻幹的性格大概只會催化事物的衰敗吧!也很開心她有突破自己的界限,把聲量加大。其他還有一起努力的夥伴們、學長姊以及老師們,尤其是學長姐和老師們,耗費這麼多心神在營隊以及帶領我們上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辛苦,也謝謝那群「誤上賊船」的小鬼們啊!

       謝謝你們來當我的學生。

王貝羽(英國語文系一年級)

一、前言

       回顧一開始參加營隊的契機,是因為對「當老師」有一定的興趣,覺得品格營會是個生涯探索的好機會,於是當時的我沒想太多,就寄出了報名的信件,沒想到在短短的培訓和營期期間,自己所收穫的,遠遠超過自己原先想像的。

二、營前培訓

       還記得第一次跟品格營團隊見面,是在圖書館內,午後的圖書館大廳十分喧鬧,我一邊刷著信箱、一邊左顧右盼,深怕一個不小心,就錯過了任何訊息,好不容易終於見著了馨慧、訿雁學姊和育民學長,又突然覺得莫名緊張,圖書館的冷氣也瞬間變得完全不涼,讓我一直頻頻地冒汗,還好學長姐們對我的驚慌失措完全見怪不怪,甚至在我聽到營隊第一天就要試教時,告訴我一切都會沒事的。走出圖書館時,內心感到踏實許多,雖然我完全不認為自己能夠做好,一個不會唱歌又完全沒有教學經驗的人,怎麼在8天的營隊裡,教會學員們英文歌曲、生活教育課程、社區課程呢?

       為期兩週的培訓,從所有新生們的試教開始,上台之前我害怕到不行,擔心自己等會的表現會遭到批評,結果在試教結束之後,我才了解到,品格營的老師和學長姐們,都會誠實的提出回饋,並且不藏私的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技巧,大家對彼此的尊重、包容,是團隊之所以能夠順利運作的原因。第一次歌曲教學結束後,便進入了培訓的教學環節,營隊和學校的上課方式迥異,在營隊中,沒有不間斷的資訊輸入,而是以小組討論進行,在舊生們的引導之下,我們需要不停的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我來說這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在討論時間結束後,就要及時發表剛剛討論出的結果,然而在多次練習之後,我相信自己的表達能力已經有大幅的進步,隨著培訓進入尾聲,所有人也加緊腳步、緊鑼密鼓的準備自己的行政事項和教案們。

三、八天營期

       明興里的白屋和生態館是我們這次營隊的主要上課地點,開營的第一天,大家都手忙腳亂的,記得第一個學員抵達時,我們都還正享用著早餐,在等待所有學員抵達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與早到學生的攀談過程,藉由與不同學生的相處,可以略知他們不同的個性,在某些學生身上,我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影子,讓我十分驚訝,於是短短半小時,就在不停觀察中過去了。

       第一次上台,是和語涵合作的理財小達人,整節課進行得非常流暢,學員們似乎也玩得十分開心,一邊演著小獅子辛巴的我,其實正一邊擔心著下午的複習課程,懷疑著自己能否做好。上午咻地一下便過去了,下午我上場教Sharing Caring Friends 的複習課,上課時,一方面因為我還不夠熟練,另一方面也因為老師和學員們還互不熟悉,因此課堂氣氛並不熱絡,晚上開完會後,漫長的第一天總算過去了,在搖搖擺擺的公車上,我期許自己能接受更多挑戰,獲得更多的成長。

       第二天,我負責的行政工作是攝影,拍照時特別神奇的事,是可以把自己從當下的情境中拉出來,變成旁觀者的角色,也因為這樣,讓我能更客觀學習其他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技巧,進而轉化成自己的養分,當天下午我首次帶了一整節複習課,但音量還是不夠大,無法像其他老師那樣制住學生,令我感到有些挫折,也對隔天的合班生活教育課程,產生極度不安及恐慌,好在身旁的好夥伴給了我精神鼓勵,讓我決心明天一定要克服這項挑戰。

       營期第三天,是我情緒起伏最大的一天,早上的生活教育「食萬個為什麼」,實際上比想像中順利,看到學生們一組組地做出海報,輪流上台發表時,我內心非常欣慰,不幸的是這股成就感並沒有持續太久,下午在大班教How do you do時,因為旋律抓的不好,把課上得死氣沉沉的,到最後是靖陽學長看不下去,跳上來替我救場,才稍稍挽回了一點氣氛,這讓我的情緒盪到了谷底,神奇的是當天晚上,在得知要教朗誦,並且之後幾天會變成兩人帶班後,我反而真心的感謝老師和學長姐們相信我們,並且願意給我們挑戰的機會,於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盡全力做好。

        第四天之後,我認為自己在教學、在與小學員們的相處上,都比較順手了,很快地我主教的Working on trash和Stay Healthy皆在不知不覺中結束,營期也準備進入尾聲,唯一的問題在於,班級內的背歌進度差距顯著,因此我和湘怡每天晚上都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想讓所有學員都能取得進展,每天晚上我們會依照當天的情況去做調整,從一對二到一對一,學員們最終都以各自的步調,最大限度地學習,雖然並非所有學員都背完全部的歌曲,但我們認為他們都已經達到上台的水準,可以向大家展現他們8天的努力成果。

        營隊的最後一天,我們除了讓小隊員們排練外,還讓他們進行問卷作答和團體尋寶,緊接著就是正式的發表會,看著小學員們唱出8天營隊中,我們教給他們的歌曲,內心覺得非常感動,這幾天和小學員們的努力,終於在發表會上看見了成果,也許未來他們可能不會記得我們,但希望總有某些時刻,當他們想起2020年的暑假營隊,會輕輕的哼出那些我們一起唱過的旋律。

四、反思

        對我而言,在營隊期間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溝通,除了向帶領我們的老師們、學長姊們、同期進入培訓的新生朋友們溝通以外,在正式上營之後,也要學習與小學員們溝通,這對我而來說,完全是一項全新的嘗試,畢竟在營隊以外的地方,我也僅是個大學生而已,但進入「老師」這個角色,我不能再期待交談對象會給我建議或指導,反倒是我需要調整自己,發號施令和引導學員。除此之外,在學員們發生爭執或產生不快時,也要學會聆聽、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調解學生們的心結,適度的要求他們調整自己的行為(特別是有些學員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舉動,很可能在無意間中傷他人),在這部分真的很感謝王老師替我處理了調解工作,並讓我在一旁了解狀況和進行的方式。

       因為有了溝通基礎(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免除掉溝通間隙,進而避免失誤),我才能好整以暇的面對營期間的各式挑戰。其一便是音量大小的問題,記得王老師曾在一次的營隊會議上,強調聲音大小的重要性,她說:「聲音不夠大的話,你要怎麼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這句話戳中了我一直以來的痛處,讓我不禁想起高中參加模擬聯合國社團的經歷,雖然上台闡述意見時有麥克風輔助,但一進入議場的休會討論,不管我有多麽好的想法,卻總是被其他音量大的代表淹沒,讓當時的我非常無力,好在營隊期間,眾多的夥伴和老師們相信我,並鼓勵我衝破自己的框架,我才能在音量問題上突破。第二項也是最主要的挑戰,是要擁有柔軟度和彈性,因為在營隊裡的每一天,都充滿著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比方說營隊前期,我們發現學員們的英語程度,比預設的還要高出很多,所以為了讓課程更充實,我們加入了朗誦,即時加入的課程,就是對應變力的考驗,最後好險有王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認真,我們將朗誦的兩首歌都成功教完。除了朗誦之外,另一項意料之外的挑戰,就是擔任最後一天成果展演的司儀,我和夥伴按照學姊的建議,參考之前的營隊司儀稿,再加上我們的想法,把內容串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直到上台之前我們都還在做調整(真心感謝馨慧學姊和王老師,一直在旁邊幫助我們),雖然在正式表演中,我仍犯下小錯誤,然而整場演出仍是流暢且完整的,我認為這就是應變力訓練的成效吧。

       儘管在營隊期間,有了飛速的成長,但我認為自己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像是在社區教學的部分,幾乎都是學姊們在引導學員們做海報、寫劇本,如果沒有學姊們的督促和引導,我想我們這組也無法進行的如此順利。還有就是教學的趣味性也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希望往後如果有機會,能試著讓學生也感受到學習英文的樂趣,在這兩點上,我仍須再多多努力。最後,參加營隊的收穫真的不計其數,從個人的訓練、成長、到突破,所有的經歷都是我原先無法想像的,撇除個人之外,在品格營也認識到許多自己舒適圈以外的人們,大家都帶著不同的身份、背景、專業來到營隊,但在營期裡我們就是一個團隊,大家會互相幫忙、互相體諒,培訓時的午休,我們一起吃飯,營期間的炎炎夏夜,我們一起訂飲料,在白屋裡,我們一起嚐盡五味雜陳的情緒,道別,但我知道我們都在彼此的生命軌跡裡,留下了一抹痕跡。

      謝謝營隊的每個人。

 

 

林廷珍(教育學系二年級)

       我參加這個木柵英文品格營動機是因為想要改變自己,希望能藉由走進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環境並接觸從未遭遇的人事物,讓自己能產生巨大的變化,並將自己的弱點逐一改善。我主要的三個弱點分別是消極被動、害羞怯場以及懶惰,首先,消極被動的性格使我從來不會想主動地去嘗試新事物或者獨立地思考如何去完成某一件事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幾乎不帶有自己的想法,長久以來,都是聽從其他人的指示並加以執行;再來,害羞怯場的性格使得我不敢站在舞台上,只要一站在台上,我就會四肢發軟並且緊張到說不出一句話來,因此,過去學校的分組活動中我都想盡辦法將上台發表的任務推給別人,同時,這樣的性格也讓我相當不擅長與別人交流,很容易在與其他人的談話中造成尷尬的場面,因而讓我成為群體中的邊緣人;最後,懶惰的性格使我在應該努力的時候找藉口去逃避而沒有完成當下應該去做的事情,去年以及前年的暑假,我原本可以利用那段期間去進行考駕照、尋找工讀機會、參加營隊等活動來充實自己,然而,後來我卻因為懶惰和怕麻煩的想法因而找藉口逃避這些活動,整天宅在家裡看動畫或與朋友出去玩。今年這個暑假之後,我的大學生活就過了一半,因此發覺自己不能再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下去了,必須開始為兩年後出社會做準備才行。由於我就讀教育系,未來有極大的機率會從事教職,所以想要累積一些教學經驗並學習一些教學技巧,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克服自身的舞台恐懼症,讓自己能夠自然地站在台上進行教學。所以,我選擇參加這次的英文品格營,希望這次的營隊經驗能成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在兩個禮拜的培訓期間,我認為最困難的事情便是設計教案與上台試教。一直以來,我都是遵照他人的想法行事,別人叫我做甚麼我就做甚麼;然而,設計教案卻是需要自己去思索用哪種教學方式才不會讓小朋友感到無聊,要設計怎麼樣的遊戲代入教學才能讓小朋友在享受遊戲之餘,也能學到英文單字或知識,我剛開始對於如何去設計教案感到一籌莫展,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此外,上台試教的時候,由於舞台恐懼症使我在台上感到十分緊張及害怕,不但無法大聲說話,也無法順利的將教案上所寫的流程實際的進行下去,每次試教到最後,心裡總想著「要到何時才能從台上下來啊!我不想再繼續丟臉了!」更讓我感到沮喪萬分的是其他三位參加營隊的大一女生都在台上侃侃而談,所想的教學方式也都很有趣;相較之下,我的教學方式太過死板與制式化,感覺會讓人聽得昏昏欲睡。後來,我決定參考其他同學的教學方式,將他們用的遊戲、分組活動、教唱順序套用進我的教學方式之中,同時也聽取了老師和學長姐的意見;畢竟我知道自己的腦袋根本空空如也,一點具體的想法也沒有,所以只好模仿別人並加上他人的建議,不過在這麼做的過程中,我也開始萌生出自己對於教學的想法,將上述的東西總結起來,最後形成了一份屬於我自己的教案,看到教案完成的那個瞬間,內心有種「自己應該跟之前比起來進步了很多吧!」然而,上台教學的部分卻一直無法改善,無論如何我都無法控制上台後的緊張感,也無法在台上自然地講話,也許長久以來的習慣要在兩個禮拜之內徹底改善還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遲遲無法克服的舞台恐懼症令我在營隊第二天帶小朋友寫課本的習作和教每日一句的英文句子時吃足了苦頭,在台上的緊張感加上害怕會展現出自己破爛的英文發音,導致聲音不夠大並且語調平淡,過度的緊張也令我無法正常思考,對於較難的英文單字也不知道該如何向學生解釋;帶學生寫習作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分配教學和讓他們寫習作的時間,導致教學間隔過長,學生們感到無聊因而開始講話,結果還要學姐以及同學來幫忙打圓場。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當天晚上,我試著將隔天要教的英文句子、其中的生難單字的解釋方法、分組活動的順序一項一項地列出來,試圖藉由將要做的每一件事記在腦海中以避免在教學現場不知道接下來該做甚麼的窘況,也希望能藉此緩解緊張感。然而,課程的順序與內容突然變動,前一天制定的計畫被打亂,令我不知所措並感到十分恐慌,不知道接下來要做甚麼事,導致教英文句子的時候,由於過於緊張又把事情搞砸了。這次的慘痛經驗讓我發覺如果不從根本解決舞台恐懼症的問題,無論是前座怎麼樣的準備都是徒勞,畢竟教學現場的狀況隨時會發生變化,不可能完全照著我的劇本來進行,因而當務之急便是要學習上台教學與克服緊張感的技巧,只要在台上能正常發揮,就算計畫突然改變也能嘗試去臨機應變。因此,當天晚上,我便向老師請教上台教學與克服緊張感的技巧。老師首先教導我正確的姿勢,接著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將聲音發出來;在回家的路上以及洗澡時,我一直重複念著明天要教的英文句子,認為如果我將句子念到滾瓜爛熟的話,應該就不會因為擔心自己英文發音沒念好而感到緊張吧!第四天教導英文句子的時候,我把昨天老師教導的方法運用於教學,這次總算在台上沒有因為過度緊張而慌了手腳,雖然還談不上是侃侃而談的程度,但是有把句子大聲地唸出來,也有將較難的生字解釋清楚,這是營隊期間第一次不需要學姊來救場,這讓我感到很高興,覺得自己總算踏出了轉變的第一步,也產生了獨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與信心。接下來幾天,雖然我帶整班的時間就只有教導每日一句的短短幾分鐘,不過起碼在那數分鐘之內,我漸漸地可以自然地在台上進行教學了,不會因為緊張而發抖或說不出話來了;也許在開學之後的小組活動中,我可以去多多嘗試上台發表的任務,試著將站在台上的時間拉長並鍛鍊自己的臺風,畢竟將來當老師的話,必須要站在台上幾十分鐘呢!

       然而,接下來幾天與小朋友的相處中,卻發現了過去自己從未察覺到的缺點,那就是自身的情緒管理。原本我的個性比較好強而且容易嫉妒別人,並且希望事事都能照我希望的方向發展;後來,為了交到朋友,更為了能融入群體當中,我開始扮演著溫柔、隨和、不與他人計較、凡事都順他人意願的角色,這樣的角色設定我認為最不會受到他人討厭,即使無法與他人打成一片,至少可以得到他人的友善對待。後來,如我所願,在與外人相處之時,我都能扮演好這個角色,我原本以為自己也逐漸的成為這個角色;不過,在這八天與小朋友的相處之中,卻讓小朋友認為我是個很好說話甚至是很好欺負的人,無論我怎麼去管他們,這些學生好像沒有把我當成老師尊重的感覺;雖然在表面上仍然努力把溫柔的角色扮演好,但是不被尊重的委屈與煩躁感卻不斷地累積,其中還包含看見學生們和另外三個學妹都能相處融洽的嫉妒。這些不斷累積的不滿情緒在最後三天爆發了兩次,第一次是生氣地朝他們大吼,用很兇的語氣命令學生不要繼續玩鬧趕快回教室上課;第二次是在分組活動時由於學生的搗亂和糾紛,因而導致情緒失控對學生破口大罵。情緒失控的當下,我只是想要學生們不要再搗亂了,希望他們能好好聽我的指示完成現在該做的事情。不過,冷靜下來之後,於驚訝的同時又覺得自己的處理方式不妥當,驚訝的是自己竟然有膽子在外人面前吼那麼大聲以及表現出生氣的樣子,過去的我在外人面前都不敢大聲說話,即使感到不滿也會極力地忍耐,避免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兩次情緒失控之後,學生們雖然因此照著我的話行動了,但是我的劇烈的情緒變化可能會讓他們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是不滿。這兩次事件讓我察覺到自己平時如果將不滿的情緒過度壓抑,它會在某個時間點一次性大爆發,因此,學會如何管理情緒是今後的重要課題;同時,跟小朋友的相處模式也要改一改,表現出溫和好說話的樣子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必須告訴他們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在他們快要越過這條底線之前就嚴厲的警告他們,這麼做的話,應該能夠避免突然的情緒失控對小朋友造成傷害或讓他們對我產生反感吧!

       這次的營隊最大的收穫是我終於能站在台上進行幾分鐘的教學了,雖然時間很短,起碼站在台上時不會因為恐懼和緊張而講不出話來,接下來該做的就是之後多多爭取上台的機會,將自己能夠站在台上的時間延長,同時訓練自己的臺風。而最大的問題便是情緒管理的問題,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時一直隱忍似乎不是好的解決方法,有時候需要適時地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避免一次性大爆發時造成更大的傷害,此外,不要對某一件事情過於鑽牛角尖,有時候退一步思考反而會找到更好的方法。總而言之,這次的營隊讓我在有所收穫的同時,也使我看到自己過去未曾發現的缺點,雖然相當辛苦與疲累,但我還是覺得有來參加這個營隊真是太好了!

 

 

劉語涵(資訊管理學系一年級)

       兩週的培訓加上八天的營期,竟然真的結束了─在打心得的此時,我才確切的體認到「這二十幾天的時間真的過完了」的事實。還記得當初很煩惱暑假該做什麼,那封招募志工的信簡直是拯救了我空白的暑假。也不知道當時我哪來自信,明明沒有上台教學的經驗,卻在確認時間都可以配合後,便毫不猶豫地填完了表單。當然,現在想起來只有滿滿慶幸,不然我哪能收獲這麼豐富的一個月呢?由於感觸實在太多,為避免內容過於繁雜,我將心得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培訓階段、營隊階段和總結。

第一部分:培訓階段

       培訓階段共兩週,是真真切切的「培訓」,學到了許多非常實用的技巧。還記得培訓的第一天便是試教,雖然有所準備,但是上台後整個感覺都和在家練習時完全不一樣,簡直「挫」到不行,連背好的歌詞都忘記泰半。現在想起當時試教的我,真的會感受到自己的顯著進步啊!培訓除了幾次試教的重頭戲外,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每次的討論和分享。培訓團隊非常認真的設計每一張討論學習單,希望藉由討論讓我們闡述自己的想法,而非單方面的聽他們講述。畢竟「教育」本身就是很活的領域,也實在不太適合坐在台下乾聽講。每次和伙伴的討論總會讓我發現許多我沒想到的觀點和想法,透過意見的交流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除此之外,因為討論完後還要立即將剛才的內容發表給其他學長姐和同學們聽,也因而鍛鍊到快速整理想法和清楚表達的能力。除了上述之外,課程的內容也都十分扎實,從隨機分組技巧到班級經營管理、學生的認知發展等等都有涉獵,也讓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識庫,因為這些都是現在的科系不太會學到的新知。儘管每日的培訓都不輕鬆,但回家後看著滿滿字的筆記和學習單,心中的充實感早已大過每天早九的疲累感。撰寫教案也是個對我而言並不輕鬆的任務,尤其是主歌教學的教案撰寫,既害怕學生們唱太多遍歌曲會厭煩,也擔心會不會留太多空白時間。好在老師們和學長姊總會耐心地幫我看過教案並提出建議,也撥空讓我們能練習試教,讓我不會像個無頭蒼蠅般的竄,而是能往很明確的方向前進,真的很感謝他們!

第二部分:營隊階段

       但是儘管經過了兩週的密集培訓,開營的前一天還是覺得很沒把握,加上第一天的上午就有我主教的生活教育(理財)和下午的複習課,心情其實是十分慌亂的。當然時間是不等人的,就在我的心慌意亂之中,營隊第一天已經悄悄降臨,逼得我只能踏上旅程。

       第一天的第一堂是學姊主教的營歌──sharing caring,我和其他夥伴作為助教老師則要在學生的走道之間逡巡,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況和上課表現,以便之後的分組有個依據。還記得當時我站在兩個很吵的女孩們旁邊,只聽見她們不停說著「唱歌好無聊好幼稚」、「我想回家我不想在這裡」等等,其實心中是有點難過的,也不禁擔心萬一之後教到這兩個人該怎麼辦,因為營隊就是以唱歌為主軸,不可能不讓她們唱歌呀!但是經驗老到的學長姐們叫我不必先擔心這些事情,先準備好今天要做的事情就好。(題外:八天之後的營隊問卷上,她們都填了「非常喜歡」英文營,其中一個女孩還老追著問下一屆還是不是同一批人馬,真令人開心啊)主歌課一上完,我們立刻全體集合討論待會的分組,先大致依程度、年齡分成大、小班,再把班級拆成兩組,這裡真的非常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和學長姐,她們的觀察能力真的很細膩,注意到學生之間相處的許多眉角。第一堂分組課基本上都是學姐在帶領,真的很感謝有她幫忙,不然我肯定制不住當時的組別……很快地來到上午的最後一堂,也就是我主教的理財課程,在這裡也要特別感謝這堂課的搭檔Jessie,在一片混亂中幫我分組和管人,我一個人的話肯定無法做這麼多的事情的。整體而言,雖然秩序在後期的分組遊戲中不免有些混亂(也辛苦下去帶學生的夥伴們),但是學生反應還算不錯,也讓我從前一天到當下的慌亂心情少了許多,比較有踏實的感覺。不知不覺中,第一天迅速地過完了,在送走學生們後,我們也開始了每日例行的開會,從今天一整天的狀況開始逐節討論,再擬定明日細流,最後分班討論分班課和學生們的狀況。也正因有這些討論,面對明日的挑戰時能多一份安全感。

       第二到四天是我的挫折期,因為基本上每個環節都已經主帶過一次,發現自己的嚴重不足,尤其以第四天的心情最低落。我記得那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沒辦法控制新的小組,喊的喉嚨很累但是沒什麼效果,緊接著又要主帶動態複習、社區開場和隔天的主歌等等,總而言之,就是遭遇一個大挫折後我開始想到之後的一大堆要完成的任務,突然覺得很疲累。但是敏銳的學姊很快地發現我的異常,找我談了許多,讓我的情緒能夠適當宣洩,其他老師和學長姐們也以鼓勵的性質說出各種建議,我記得靖陽學長在當天非常混亂、還要麻煩學長救場的社區課程結束後就對我說過:「教學方面已經不是大問題,管秩序再加強點就更好了」,那幾天只要聽到這種鼓勵的話語我就會很想哭,因為覺得自己遠遠不夠好,沒達到培訓兩週應有的成果,憑什麼還能得到鼓勵?但調適好自己的情緒後,我知道除了自怨艾外,嘗試改變才是重點。雖然轉變可能沒有非常明顯,但我嘗試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原則,像是在組內學生失控時會用較為嚴肅的語氣和他們說話,並且用約定的方式讓他們冷靜下來,而非像前幾天那樣完全順著他們的想法走;身為主教老師時也開始注意自己是否被學生帶跑,該回到軌道時就要直接拉回來,但是這部分我想我還得再多加學習。

       後四天的時間真的過得特別快,感覺是前四天的四分之一而已。許是因為事情開始走上軌道、我們適應了營隊生活,以及和學生們也逐漸熟絡的原因吧!在倒數第二天寫給學生卡片的時候,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八天即將畫下句點,手機裡的各種照片、影片也要即將成為一本相簿裡的過去回憶,下午的背歌唸歌時光也是最後一次和學生們這麼長時間的個別相處。最後一天過得更加快速,才剛現場排完一遍就已經五點多,即將要正式看著學生們上場,展示他們八天的學習成果。我站在Joyous 專業的相機腳架旁邊,一邊提醒孩子們不要撞到否則他們就會spoil(還配上spoil 的動作:眼睛上翻加手橫在脖子前比劃)、一邊在最後的時光裡幫學生們再多拍點照片。幾個上台下台的程序過後,我聽見司儀宣告了成果發表會的結束。啊,真的結束了!明明學生吵著要演的戲也還沒拍完、他們最後學的一首唸謠好像也還沒背完全,但是這八天的營期卻是真的結束了。匆匆用米粉填滿手中的小碗後,我們回到了陪我們八天的白屋,也訂了最後一次飲料,開始了營隊的總結。

第三部分:總結

       兩週的培訓和八天的營期,我總覺得收穫了太多,卻又成長得太少;抱怨得太多、珍惜的太少;想說的話和感謝太多、但是最後說出口的太少。或許我的本質依舊還是不擅長表露自己真實感情,但在一次次聽夥伴們的分享後,我也嘗試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包含後悔、不捨和各種的情緒。最感謝的就是品格營的所有人,包含老師、學長姐、同期的朋友們和學生們,前兩者的豐富經驗教了我許多事情,包含人生道理,也在我遭遇低潮時陪我說話;朋友們則是陪我一起度過了從開始的培訓到最後營期,從零開始到現在,吃飯的時光、開會的時光、分享學生可愛照片的時光、一起回家的時光……我們每個人都獲得了只屬於自己的珍貴收穫和回憶;而學生們,主宰了我從營期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心情,從一開始對你們的陌生到最後的不捨,希望你們以後都還是如這八天一樣的開心。要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前幾天沒有好好拍照,只能依靠後幾天瘋狂拍照來彌補(還被學生說老師沉迷3C產品QWQ);還有沒有從第一天就開始寫每日的紀錄,導致現在只能靠照片和不靈光的腦子回憶之前的事情。

       這十幾天的收穫程度早已遠超我送出報名表時的預想,尤其是收獲了一群共同努力的夥伴,讓這段時光變的更加無可取代,且彌足珍貴。我不會忘記每個朝七晚十的日子,更不會忘記是誰陪我一起度過辛苦的每一天。

 

 

傅馨慧(統計學系四年級)

一、前言

       這是我第十次參加英文營。原以為去年暑假之後,英文營這一篇章已然翻過,但因疫情的爆發,回家不得不一再延期,而原定在忠順明興社區舉辦的冬令營改到暑期舉辦,讓我有機會再次回到英文營團隊。經過和忠順里、明興里的里長討論之後,暑期英文營的時間定在7月中,這時我們只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此外,首次和台北的社區合作舉辦英文營,也讓其中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很多事情都只能走一步做一步。

       英文營這麼多年以來,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也是一直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路上。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的有非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和其延伸問題需要我們一一討論,促使我們在這一過程中進行對話、反思和調整,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不同的人溝通與協作,以期能發現並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每一個人在這過程中,都曾面對不同的衝擊和壓力,也許是夥伴直言不諱的意見,也許是學生無法預料的反應。這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最終都將會反饋在每一個人身上,成為自身前進的動力和成長的養分。下面,我將從我的角度,依序道出在這段時間,英文營這個團隊所經歷的事情,以及我在這之中的收穫。

二、招新和培訓期間

       英文營向來都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因此在5月中確定開辦英文營的時間後,首重之事就是召集人手。所幸在這之前,王韻老師已經成功開辦下學期的服務學習課程,經過一系列的宣傳以及和報名參加的學生進行面談之後,最終有4位新生加入團隊,也有兩位資深隊員回到營隊支援。不同背景和思考層面的成員讓這一次團隊碰撞出和之前迥然的火花。

       營前的培訓,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為即將到來的營隊做好準備。營隊中的活動,主歌的教學、生活教育、社區活動等,都會在營前培訓期間進行構思,並經過大家的討論和調整,建立起完整的課程架構,以便在營隊期間,能夠根據實際狀況,做及時的應變和調整。前一年寒暑假兩個梯次的隊員多是已有出隊經驗的資深隊員,因此前次培訓的重心主要放在課程設計和討論,並減少架構層面的介紹。但是,這一次的4位新生近乎沒有教學或營隊的經驗,同時受限於時間因素,只剩下期末考後營隊開始前兩週的時間進行。要讓大家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去了解並吸收原本一學期培訓課程的內容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經過討論後,我們把這一次培訓的重心放在讓新生在了解英文營的結構的同時,亦能夠習慣英文營的模式:大量的討論和即時性的調整。在這個目標之下,我們抓出營隊活動的主軸,也就是歌曲教學、生活教育、社區活動這三大項。在歌曲教學這一項目中,將過去營隊的經驗整理成問題提綱,以主題式、大量、即時的討論,讓大家能夠持續進行思考和思想的碰撞,而後讓迅速整理並用自己的話去告訴大家討論的結果,再輔以大量的試教讓大家能夠嘗試去運用;後兩者則是各自進行設計之後,再和大家一同討論出較為適用的版本。

       以這方式進行培訓,如何適當地引導討論成了最大的難題。這是整堂培訓課是否能達到其目的最主要的因素,不足量的引導會讓討論走入迷霧,沒能建立起整體的架構;過多的引導,則會讓只是白紙的新生不自覺地跟著帶領者的思緒,沒能在問題中進行個人的思辯。同時,小組討論中引領討論的方向需一致,才能讓大家趨近培訓所要達到目標。為此,營隊的指導老師王瑞琦老師、另一位營隊輔導育民和我,在這段時間不間斷地進行溝通和討論,從整體培訓的架構、每一天培訓的內容到每一個新生的狀況。同時,我也和兩位資深隊員靖陽和訿雁討論,綜合大家的討論和意見,以期能將我們所知的凝練成簡單、適當、有架構的討論提綱,同時兼顧培訓的分額,讓大家不至於過於鬆散或是過度緊繃。

       培訓進行的同時,與合作方確認英文營準備的細節也是不可少的,從學生人數、使用的場地等,都需要和這一次合作的兩個里進行討論。此外,生活教育課程和社區課程也需要和當地討論,以期營隊的課程內容能夠更加適切及貼合學生。經過幾次討論,最終確定生活教育課程分別為:理財、酵素、添加劑、視力和毒品;社區活動則是明興里的空間運用和生活教育添加劑的延伸課程。同時,我們也得知營隊過程中,有近半的時間只有明興里的白屋這一活動場所。為此英文營原本分為兩班上課的模式需因應調整,沿用多年的課表架構和歌曲教學流程也必然要修改。在學生人數不多的情況之下,我們將僅有一個活動場所的時間調整為合班上課,後再依學生的情況進行分班與分組。

       兩週緊密的培訓時程,讓大家迅速熟悉英文營的運作模式,也讓這一團隊在短時間內熟悉彼此。緊湊、大量的討論的也讓大家得以訓練自己的思維模式,也給英文營的後續培訓架構和方式帶來新的啟發。

三、營隊期間

        時至七月中旬,英文營緊接在兩週的培訓之後展開。這梯次的營隊,我所在的是4、5年級的學生的小班,和資深隊員訿雁、兩名新生廷珍,語涵組成這一班的團隊。在營隊的第一天的第一堂課,有別於過往兩班以簡單的歌曲進行破冰,我們以合班的形式進行主歌教唱,藉此了解學生的英文程度。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次的學生的程度超過原本所設想的。在第一堂課後,我們依循慣例趁短暫的下課時間進行討論,根據學生的性格和大致的程度分為兩個班級,並將之分為小組,由各班的負責老師帶各班的小組,而不是以隨機方式進行分組,以此測試我們在第一節課對於學生的觀察,以及討論後的分班是否合適。

       隨後,我們在下午時段進行分班的教學。由第一天的整體教學可以發現,學生長期參加各式各樣補習班,對於英文課多是排斥的心態;同時,學生多有參加康樂性質的活動,或是學校的教學方式相較於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更多的融入各種活動和遊戲,學生對於過於靜態、單一的教學,很快就會不耐煩。因此,如果主教老師的教學節奏過慢或是重複性較高時,全班的學習心態很快就會盪到谷底,沒有辦法跟著老師的教學。而這次在課程安排上以新隊員上台為主,對於沒有教學經驗的她們來說,這教學現場無疑給她們相當大的挑戰。而英文營以教師團隊的模式進行教學,就是為了讓在旁邊的夥伴能夠作為主教老師的支援和扶持,幫助主教老師觀察每一個學生的狀況同時,也觀察主教老師的需要,依據現場所需提供支援,幫助主教老師去控制整個班級的上課情況,並在隨後的休息時間或是晚上的討論時間進行复盤討論。我和訿雁作為團隊當中的有經驗者,適時地提供支援是我們在教學現場中最主要的任務,

 

林育民(政治系博士班三年級)

、前言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原本預計在寒假舉辦的英文營最後改成在暑假舉辦。在此十分感謝那些在寒假開始前就已經報名,並且一路支持我們到暑假的家長和學生們。有了大家的參與,才能讓這一次的英文營順利舉行。

       除此之外,疫情的發展也影響到志工的訓練。大學採取一系列的防疫政策之後,使用教學空間的管理變得十分嚴格。以往晚上學生借用教室舉辦社團活動、志工訓練的光景,一瞬間消沉下來。一些學校的志工團體,也陸續調整今年的服務規劃。那個時候實在很難預期,英文營還有沒有機會招收新的志工,以及招收到了以後,能夠在什麼地方培訓。

       不過,英文營最後還是在木柵的忠順、明興社區順利登場。這一次究竟做了哪一些調整,才讓英文營有能力面對各種困難呢?

 

※2020木柵英文營品格營,以明興社區的白屋和生態館作為教室

 

 

營前準備

       招募志工一向是剛開始準備英文營的活動時,需要投注心力的地方。由於得知有機會舉辦英文營的時候,已經是五月,所以這一次的志工招募,以在短時間內盡可能接觸到更多學生為目標。除了透過大學的信件系統,將招募志工的消息發送給全校的學生之外,也在校園的海報柱、側門及社會科學院的公布欄張貼海報。這大概是英文營第一次在校園內,用顯眼的海報公開活動消息吧。在這一次的招募中,招收到了6名新進志工。其中有4位完成培訓,並跟著英文營到社區服務。跟以往相比,新進志工的人數明顯高出許多。希望下一次招募的時候,無論是跟這一次的服務擦身而過,還是想更瞭解志願服務的學生,都能順利參與英文營的活動。

       另外,在營前的準備當中,也要連結大學的專業老師與在地的服務組織。這一次與英文營一起辦理活動的在地組織,是木柵的明興社區和忠順社區。從五月開始,英文營團隊與兩個社區的里長保持聯絡,並且見面開會。在討論當中,逐步確定了學生名單、教學場地、午餐供應、學生接送等事情。十分感謝明興社區的鄢健民里長,以及忠順社區的曾寧旖里長,在這段時間內的熱心協助。到社區開會的時候,政大東亞所的王韻老師也加入了討論。王韻老師相當鼓勵英文營張貼海報、發送全校學生信件招募志工。在培訓的時候,王韻老師也來到現場,給每一位上台演練教學的志工建議。開始營隊以後,老師總是會在社區活動,跟新進志工一起帶學生製作成果發表會的展示品。

       在大學專業老師和社區的幫忙之下,許多讓英文營運作得更順利的事情,都逐漸步上軌道。接下來,就輪到資深志工登場了。由於離七月舉辦營隊,只剩下兩個月的時間,所以這一次採取了將過往的課程濃縮,集中在兩個星期完成的培訓方法。為了讓新進志工們一方面能夠瞭解英語教學、生活教育、社區活動的技巧,一方面又不會因為吸收太多東西,感到頭暈目眩,英文營的資深志工馨慧,經常跟王瑞琦老師討論,設計出每天一個主題的培訓課程。在培訓期間,幾乎每天晚上也跟我和老師討論。依照每天學生的情況,調整明天的培訓內容和方式。此外,也要邀請在高中具有實際教學經驗的資深志工,靖陽,還有台北市立植物園的專業解說志工,楊家偉和鄭秀卿老師,帶給新進志工不同面向的專業知識。英文營之前,很少採取集中培訓的策略。這一次的經驗雖然十分辛苦,但也讓英文營團隊曉得,在集中培訓的時候,適合的培訓時間有多長,以及教學方式會是什麼樣子。

 

※營前培訓時走訪社區,在地志工介紹忠順社區的服務

 

英文營教學

       在這一次的英文營教學當中,我除了跟新進志工以外,也跟3名資深志工互相搭配。每一名資深志工的角色並不相同。馨慧在五升六年級的班上,跟新進志工搭配,帶歌曲和複習課的教學。同一班的訿雁,在下課及每日的教學會議中給予建議。看見新進志工在教學時遇到困難,也適時提供幫助。協助新進志工的教學。同一班的訿雁,在下課及每日的教學會議中給予建議。靖陽待在六年級升國一的班上。下課的時候,會經常召集班上的老師,說明教學上表現優秀的地方,以及提醒哪些事情之後能做得更好。

       同樣待在六年級升國一班上的我,則是幫忙複習課的教學。讓學生們寫完習題後,會請他們分享自己的答案。這樣一來,班上的每一位老師,就能更仔細抓住每一位學生的程度。除此之外,也預先介紹在後來的歌曲中會出現的困難單字,還有跟課本主題結合的每日一句。這些教學,都能夠讓學生之後的學習變得更順利。至於教學建議,我通常在每日的教學會議中提起。提到的內容,大多與靖陽下課時提醒的互補。

       在營隊的第四天之後,訿雁和靖陽兩位資深志工結束支援。由於在教學會議上,認為需要我去協助五升六年級班的教學,所以接下來的兩天,我離開了原本的六升國一班。原本打算利用時間,來回瞭解兩班的教學情況,但因為在五升六年級班一方面要帶小組教學,一方面要上台教歌曲,所以最後並未實現上述的想法。接著,在第六天的教學會議上,「六升國一班級的學生,背歌的數量似乎不太夠」被提了出來。因為如此,隔天立刻採取補救措施。我回到原本的班級,利用下課時間帶學生練歌、背歌。另外也跟同班的老師討論,擬定策略。我們在課堂上特別讓學生練習不熟的歌曲。至於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上手的新歌,就用一堂課的時間,帶著全班唱與做動作,藉此強化大家的記憶。在成果發表會的前一天,班上程度不錯的學生,大部份已經將歌曲背了起來。老師們則專心帶那一些還有一些歌不熟的學生努力。最後在成果發表會上,六年級升國一班的同學站上舞台時,都有精彩的表現。

       這是我參加英文營的服務以來,第一次在營隊期間,同時參與兩班的教學。由於對兩班教學的涉入程度比較深,因此最後沒辦法做到在兩班間走動、同時照顧到兩班的情況的構想。之後會再針對這樣的情況,思考應對的方法。除此之外,曾經參與過3、4梯次以上的資深志工回來支援教學,對英文營來說,也是第一次出現的情景。如何善用資深志工的力量,並且讓新進志工的教學變得更順暢,會是英文營之後值得拓展的方向。

 

※六年級升國一班(Miss Jessie & Joyous班)的英文歌曲教學

 

四、社區活動:老房子的心聲

       在都市型的環境中設計社區活動教案,實在不容易。原本跟王瑞琦老師、語涵、廷珍討論的時候,打算以服務、資源、生態等三個角度,讓學生瞭解營隊教室所在的明興社區。然而這樣的設計,在決定成果發表會的製作方向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整合問題。究竟要讓同一門課中的每個小組製作主題,然後分別展示呢,還是要想出辦法,將所有主題串起來發表比較好?

       在營隊服務開始之前,明興社區的鄢健民里長提到,上課教室的「白屋」旁邊,還有三座老屋。目前社區正在討論,要如何活化它們。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我們連忙修改教學設計。社區活動的課程變成,先讓學生們瞭解,社區內有哪一些服務。之後馬上帶學生們去看三間有待活化的老屋,然後讓他們想一想,這些老屋能夠跟什麼樣的社區服務結合。

       在老屋探險的時候,還發生一件插曲。以食品安全為主題的另外一組社區活動,「食萬個為什麼」,考慮到從洋芋片認識食品添加劑的活動,由於設備了試吃,所以擔心沒參與到的學生會覺得不公平。剛好那一天,我們這一組請了社區的伍光祖執行長,前來解說老屋再生的規劃。因為如此,我們兩組討論過後,將那一天變成兩組社區活動的交流日。前半部份是全部學生的食品添加劑的洋芋片體驗,後面由伍執行長帶大家參觀老屋和社區菜園。

       規劃老屋再生對於營隊的學生來說,是一項挑戰性不低的任務。為了幫助學生在發揮想像力的同時,又能形成貼近實際情況的可行方案,王韻老師和資深志工靖陽分別前來幫忙。靖陽在教學會議中,帶著大家討論,擬定了四個能夠幫助課堂學生聚焦的問題。接著,王韻老師整理了老屋再生的成功案例,並做成投影片介紹給班上的學生。在那之後,一併說出老屋再生計劃的限制,然後請學生們調整自己的方案。最後,班上的學生分別提出4個創意方案:健身房、托嬰中心、多媒體室、圖書咖啡廳。

       當學生們依照自己的方案繪製海報、製作模型的時候,王瑞琦老師找出了有興趣寫東西的學生,帶著他們寫老屋的故事。之後又讓每一組的學生過來,介紹自己的構想,並把它變成文字。經過幾天的努力,名為「老屋的心聲」的一篇故事終於成形。在這篇故事當中,提到居民搬走後,老屋變得又髒又舊。但是,班上的學生過去探查後,提出了4個創意方案。最後老屋希望大家不要害怕。只要多關心它,它一樣能再度成為社區居民活動的好地方。在成果發表會上,班上的學生上台朗頌「老屋的心聲」。4個小組也帶著海報上台,輪流介紹自己的創意方案。相信對來到台下欣賞的爸爸媽媽,以及上台發表的學生來說,都是一場兼具知性和感情的表演。

       這一次的社區活動能夠在最後順利結束,實在很感謝老師們、資深志工,以及一開始就投入設計的小組夥伴的幫忙。沒有大家的協助,要讓學生們在參觀老屋後提出這麼多有創意的方案,想必會相當困難。後退一步看,大家的互相幫助,其實也是社區活動的根本精神之一。希望在這一次的活動之後,大家也跟課堂上的學生一樣,對於社區的發展有更多的瞭解。

※王韻老師利用投影片,向學生介紹老屋再生的故事

 

結語

       2020年的木柵英文品格營原本打算在二月的寒假舉辦。然而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然流行,最後延到了暑假。在這一次營隊的準備工作中,首先以張貼海報和寄送群組信的方式,試著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最多對志工有興趣的大學生。在招募志工的同時,也跟忠順社區、明興社區保持聯絡,確定辦理營隊的種種細節。政大東亞所的王韻老師也加入營隊。從一開始的討論到現場服務,都熱心幫忙。在這麼多不同的人的幫助之下,英文營的服務終於順利登場。

       這一次的志工培訓和英文營服務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曾經參加過3、4梯次的資深志工的大量參與。營隊的集中培訓由資深志工和老師討論,設計出基本的架構。接著在其它資深志工的協助下,依照每一天新進志工的情況,安排適合的主題和內容。在營隊服務的現場,4位資深志工在各自的班級與營隊事務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我來說,前面4天的角色是直接支援六年級升國一班的複習課教學。透過讓學生寫練習題和發表,讓班上的每一位老師都能掌握學生的程度。預先教後面歌曲的困難單字,以及與課本主題結合的每日一句,能夠讓學生對英文更熟悉。此外,之後老師上台教學時,也不會感到費力。之後的4天,由於教學會議的討論,我換成到五升六年級班。在那裡支援的是小組活動和歌曲教學。在這段期間,本來打算兩班輪流走動,顧及全體的情況,但因為在教學活動的涉入較深,所以最後未能達成。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在營隊服務當中,同時參與兩班的教學。之後會思考,如何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更全面照顧到兩班教學的情況。

       社區活動的設計和教學,十分感謝老師們、資深志工和同組夥伴們的合作。在都市的環境中,設計社區活動的教學並不容易。後來在鄢里長的介紹下,才順利將原本的主題聚焦,變成活化社區的三間老屋。在教學時,也與另一組社區活動合作。先讓全部的學生參加從洋芋片認識食品添加劑的體驗,然後再請社區的伍執行長帶領,探訪老屋。之後在王韻老師和靖陽的協助下,透過問題和投影片,讓學生在發揮想像力的同時,也能顧及老屋再生的限制與困難。最後班上的學生分成4組,並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健身房、托嬰中心、多媒體室和圖書咖啡廳。在製作的過程中,王瑞琦老師找出對寫故事有興趣的學生,並帶著他們創作「老屋的心聲」,把4個方案串了起來。成果發表會時,除了朗讀「老屋的心聲」每一組的學生也帶著自己的海報上台,介紹老屋再生的方案。

       參加這次英文的服務,除了讓我有機會能夠回饋大學附近的忠順、明興社區,同時也讓我更加瞭解社會網絡的運作。相信這些經驗,會以不同的方式,回饋到英文營團隊的運作,以及我的學術論文上面。

 

※成果發表會的時候,兩班學生一起上台表演英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