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農村社區 志工服務證照建立之企劃書
|
提案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中國農村研究團隊
計劃主持人:王瑞琦,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生助理:楊政鵬 |
一、緣起與目的: 國立政治大學以中國研究與台海兩岸關係研究,以及培育相關領域人才著稱。自2009年迄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團隊連續6年,帶領政大學生到農村村落舉辦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在此過程中,深感中國農村環境、生活、文化的特殊性,不論是從學生志工的適應能力、營隊活動的成效角度,乃至志工人才的培育,參與的學生志工於出發前,應對兩岸鄉村社區發展差異,與兩岸關係均應備有一定的知識。為此,提出中國大陸志工服務證照制度之建議,並獲得多年合作的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以及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的支持。
根據志願服務法規定,志工於從事服務前應完成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與志願服務特殊訓練,得獲志工服務證即服務記錄冊之頒發。
二、辦法: 志工培訓主要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志願服務基礎訓練,為期兩天,內容依教育部之公告規劃,主要關於志願服務的內涵、內涵與分享,完成後取得政治大學核發之基礎訓練修習文件;第二階段為兩岸社區志工特殊訓練,日程暫定為四月中旬至五月底的星期四,共6次,12小時(詳細日期請參考2.兩岸社區志工培訓課程),完成後取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共同核發之特殊訓練修習文件。以上兩階段完成後,核發志願服務證及志願服務紀錄冊。
第三階段為行前培訓,各營隊依目標自行訂定時程內容進行組訓。以上三階段完訓,並於中國當地農村社區服務達64小時以上者,得申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合頒之中國大陸志工服務證書。
三、中國大陸農村志工培訓流程:
本營隊志工培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教育部志工基礎課程證書
表1 國立政治大學103學年度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表
|
備註:由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主辦,英文營團隊全體學員均參加。
(二)兩岸社區志工培訓課程證書
表2 兩岸社區志工特殊訓練課程表
日期 |
課程名稱 |
講師 |
服務單位 |
4/23(四) 12:00~14:00 |
社區培力與社區志工的定位 |
向家弘 |
星火燎原工作室秘書長 |
4/30(四) 12:00~14:00 |
兩岸鄉村發展、文化、教育差異 |
王瑞琦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5/7(四) 12:00~14:00 |
國際志工教育分享 |
賴樹盛 |
泰緬邊境志工服務 |
5/14(四) 12:00~14:00 |
台灣學生營隊在中國大陸的經驗談 |
王瑞琦、凌鳯儀 |
同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指導老師之一 |
5/21(四) 12:00~14:00 |
志工督導工作與性平 |
錢玉芬 |
台灣神學院專任副教授兼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組主任 |
5/28(四) 12:00~14:00 |
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 |
王慧斯 |
NGO工作者 |
●教師學經歷背景:
王瑞琦: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語文教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國立政治大學頂尖計畫中國農村研究計畫主持人;中國農村暑期英文品格營領隊與指導老師。
王慧斯:北京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工程學士;曾任職於綠色和平、樂施會等國際NGO,及秘魯利馬在地組織婦女與社會。
向家弘: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2006-2011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2007-2011水保局台北分局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計畫主持人;2009、2011水保局台北分局北區農村再生宣導推廣計畫計畫主持人;2007農委會鄉村社區營造輔導團隊計畫計畫主持人;2006文建會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協力團隊計畫主持人;2002-2005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專案行政中心計畫主持人。
凌鳯儀:103年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山西蒲韓、河南蘭考兩梯次指導老師;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商學博士;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長、主任秘書;中華科技大學航空服務管理系主任兼航空運輸研究所所長。
賴樹盛:東英格蘭大學社會發展碩士;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領隊;國合會駐聖露西亞志工協調人。
錢玉芬: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專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衛星廣播電視申設、換照審查委員會」;審查委員。
(三)教學培訓:
教學培訓主要包括教學歌曲的練習與教案準備,分兩個集體與小組兩個單元。
1.小組培訓:本年度,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從7月10日開始至8月16日結束,將在河南、福建分別舉辦3個梯次,一共有14名大學隊員參加。自4月初起,每個營梯次每週各自聚會,準備教學歌曲的練習與教案準備。
2.集體培訓:接續專業培訓結束之後,6月初起每週四中午就教學與教材之準備進行集體的專業指導。
(四) 中國農村社區實地服務:
在基層農村服務64小時以上。
四、預期成果
1. 藉由學校、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之合作,推展兩岸大學牛社區志工教育。
2. 建立台灣大專院校唯一的中國大陸農村志工服務證照制度,以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志工進入中國大陸農村。
3. 提升與強化兩岸志工教育交流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