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日新國小訪談筆記

前言

2016年3月,隨著「第八屆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工作坊(一):自我瞭解與成長」的展開,英文營團隊亦開始積極聯繫國中、國小參觀英語教學、藝術與人文課 程的參訪,之後並向任課的老師們請教。雖然只是短短半天的時間,很難深入瞭解,卻也深深領會到各學校經營理念和特質的不同。感謝各受訪學校師長們的熱誠支 持和耐心,我們將會陸續刊登由跟隨王瑞琦老師參訪的林育民和鄧文奕兩位研究生所整合的參訪筆記。

基本資料

時間:2016年3月14日,下午1:40至4:40。

目的:(1)瞭解受訪學校的藝術與人文和英文課程;(2)從老師們的課程教學和帶領,找尋出2016暑期英文營課程和課堂經營的調整、提升、拓展之道。

人員:王瑞琦老師、林育民(政大政研所)、鄧文奕(國北教大,教管所)

受訪者:王海秀校長、黃冠穎老師(人文藝術課)、蔡思婷老師(英文課)

流程:2:30~4:00旁聽兩班課程;4:00~5:00與校長、兩位老師座談

台南市日新國小概況

日新國小位於台南市南區,創立於1912年,是台南市擁有豐富辦學歷史的學校之一。日新國小的周圍,曾經是大片的鹽田。目前日新國小與台鹽公司,保持十分密切的合作。日新國小附近,有不少先民興建的傳統廟宇。其中最知名的,是建於清乾隆年間的「鹽埕天后宮」,距今已有258年歷史。鹽埕天后宮除了是鹽埕地區的信仰中心外,近年來更與日新國小合作,提供資金贊助學校推廣在地文史課程等相關活動,比如:元宵燈籠彩繪、出版校本課程與走讀府城書籍等。右圖的校園花圃,是由當地薛里長協助整理的。

日新國小七百多位學生中,除了大部分的一般生外,另有二三十位特殊需求學生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再者,校內約有34%學生為身份弱勢生。為了形塑校園公平正義的價值,日新國小推動融合教育,設計多項活動與課程,促使學生間彼此能以更包容尊重的態度看待差異。此外,校內教師組織專業學習社群「日新樂融榮」,從社群成員的專業討論、教材設計、教學實踐與回饋省思中,期許能夠帶起每一位學生。

多年來,學校積極整合課堂教學及在地人文教育。各班都有自己的「走讀」(課外閱讀)計劃。根據參訪最後階段,和兩位實際參與「走讀」活動的同學及在座的美術老師和校長的座談,此一課外活動是結合跨領域專業教師所設計,其中包含語文領域、閱讀領域、社會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等教師共同設計。利用假日期間,帶領學生運用大台南公車,自行規畫課程,將學習的場域從學校,進入社區、甚至是府城,透過踏查走讀、訪談蒐集資料、聆聽導覽…等,實地瞭解在地的歷史、文化、社區、產業。最後,學生更整理課程學習內容的筆記、集結府城景點介紹與心得、學生手繪插圖、心智圖…等成品,師生共同出版《鹽埕囡仔轉少年:尋根 將家鄉繡在心上》一書。

藝術與人文課

美術課今天教學主題是拼貼畫的創作,為國小四年級的課程。老師請學生們將舊報紙、廣告單帶到課堂上;之後,學生們剪下圖片,再加上自己的圖畫,構成一幅作品。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面展示這學期其它班級的作品,一面藉此介紹各種創作技巧。例如,遠近空間的構圖、運用色彩表現動感、背景色和剪貼圖顏色的反差等。講解結束後,老師讓學生們實作。實作時,老師在各個小組間走動,並和同學們討論,一起將腦中的想法,發展成紙上的構圖。若遇到共同的問題,老師們會請大家注意,然後在黑板上統一解說。在學生實作的期間,老師拿了他教的五、六年級學生作品給我們看。五年級是學習空間設計;六年級是曼陀羅的心靈繪畫,都與原本我們所想像的美術課程大相逕庭,卻是老師帶給學生滿滿的創意揮發。

在課後的交流中,老師提到,美術教學的核心精神,是實用、基礎技巧、與鑑賞眼光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依照學生吸收的程度,逐步調整課程。另外,現在的學生,每天吸收到的資訊量多;然而,他們的社會判斷力,仍在建構的階段。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相關的社會議題,老師也會帶領小朋友們討論。

老師也說到,先前曾帶著日新國小的學生,到社區進行彩繪磚牆的活動。彩繪的主題,是以台江內海的鯨豚為發想。在彩繪之前,老師自己先設計底稿、在課堂說明,才能讓學生開始設計,老師還得看過每一位學生的作品,與學生對談,才能真正地用水泥漆彩繪在牆上。繪圖能力較好的學生,會引導他們進一步發想,設計大鯨魚的圖案;較不拿手的學生,則會鼓勵他們創作,幫忙畫小魚。僅僅半天的工程,前面的準備程序,可能需要老師花費幾個禮拜,甚至是幾個月的功夫。黃老師對學生、對這個學校的奉獻無庸置疑,非常偉大。老師也表示,學生們放學以後,會帶著家人前來,看他們彩繪的作品。整個活動對社區而言,是有著持續的感染力的。

英文課

今天英文課是複習發音和食物的單字,也是四年級的課程。課堂的一開始,老師以活動帶入-ch、-sh發音的練習。全班的學生排成一列。接著,老師一發-ch音的單字,他們就要跳到貼著相應發音的一邊。全班活動結束後,老師進行小組活動,複習食物的單字。上台的同學,只要同時翻出英文單字和相應的圖片,比如water和水的圖片,就能替小組贏得一分,老師利用抽籤的方式,抽到重複的號碼也不會讓上台過的學生再一次,讓每位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課堂的最後,老師利用英文教學軟體,讓同學們一邊聽英文發音,一邊完成課本的習題。習題做完之後,老師放Youtube上的英文兒歌,教學生練習I do與I don't的句型,影片中的內容,也是跟課程中的單字、句型相互呼應。老師的活動設計相當豐富,舉凡前者所提到的遊戲、圖片配對等,學生們都十分喜歡。遊戲的獎勵機制也很多元;記分板、印章、小熊圖卡等,各個都自有用途,也都是小朋友們喜愛的東西。老師提到,這些累計的獎勵點數,可以在學期末的時候讓小朋友們換取東西。

在課後的交流中,老師提到,英文課教學的重心,放在意思的瞭解、說話的表達。文法的教學,並非主要的著力點。以What do you like to do?這句為例,即使不曉得前後兩個do在文法上的區別,也不會妨礙學生唸出、瞭解句子的意思。另外,老師表示,英標的教學,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目前教學的內容,主要是自然發音法的訓練。

參訪結束之後,我們和兩位高年級同學、王海秀校長和教學組長座談,深入瞭解學校「走讀」活動的理念、過程,以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