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2013頂大中國農村研究團隊成果報告(101-103年)
王瑞琦
一、研究團隊之「核心學術主張」為何?已形成之學術亮點?以及目前在此領域是否已具備權威性,掌握學術話語權?
中國農村研究團隊的主旨在於探討中國三農問題與農村發展。總結文革結束以來,農村的發展,中國的三農問題的根源在於長期以來由上而下與經濟掛帥的治理模式,使得農民參與的空間遭到不斷的壓縮,走向原子化,終至失去動能。為了重振農村發展,中共中央開始推動社會創新,卻仍是延續過去30年發展的路徑,採取重點和菁英的策略,使得中國農村內部貧富差距。中國本土的學界亦開始注意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但是至今未見實質、深入之分析。本研究指出,中國農村之重建關鍵在於重建長久忽略的社會信賴、社會網絡的重建,也就是社會資本的重建,而此繫於農民的參與,以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此,5年前,本研究團隊以基層農民為核心,以2007年政策鬆綁之後的中國農民組織的發展為起點,成立了始台灣第一個農村發展研究團隊。在與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合作之下,經過2年的投入和摸索,於101年起至今,農民組織發展之田野調查的點從湖北省的農村落,拓展至山西、吉林、河南,累積了豐厚的資料,逐漸開花結果。在此其間,藉年輕新血的注入,農村的研究議題亦拓展至農村民間金融、糧食安全,以至農村城鎮化。每一個議題均與基層農民的參與、社會資本的建造和累積息息相關。除此之後,本研團隊亦邀請研究愛滋病、企業、環境保護之同仁加入。劉致賢助理研究員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架構(產權理論與委託代理理論)檢驗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現象。
二、研究團隊執行概況
1.田野調查
人名 |
日期 |
目的與地點 |
劉致賢 |
2012/2/15/2/20;4/19-4/22 |
北京、上海。拜訪單位包括中石油、北大地空學院、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北京行政學院等。 |
於有慧 |
2011 8/6-8/19 |
湖北省建始縣農村英文營、河水坪綜合農協參訪、湖北荊門參訪老人協會 |
2012 3/21-4/10 |
山西永濟巿蒲州鎮與韓陽鎮觀察該地農民合作組織發展 |
|
趙甦成 |
2012/11/22- 12/2 |
赴北京針對全球基金項目等相關之愛滋病領域民間組織進行12個單位19人次之訪談。 |
2011/5/6-5/13 |
赴四川省成都進行藥毒癮、性傳播的愛滋病跨國防治先導研究。 |
|
王瑞琦 |
2011/4-4/13 |
湖南長沙參訪城中村,湖北省建始縣河水坪綜合農協參訪 |
2012/7/29-8/17 |
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鄉南泉村農村英文營與田野調查 |
|
2013/7/28-8/7 |
河南省蘭考縣胡寨村英文營與田野調查 |
|
陳永生 |
2012/3/21-3/29 |
赴山西永濟巿蒲州鎮與韓陽鎮 |
林義鈞 |
2013/6/27-7/6 2013/7/28-8/7 |
雲南省昆明、普洱、西雙版臘田野調查 河南省蘭考縣胡寨村英文營與田野調查 |
宋國誠 |
2013/9/12-9/23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發展學院合作進行田野調查 |
2.農村暑期英文營
農村暑期英文營是結合國立政治大學師生、中國農禾之家、中國農村志願者、中國基層農村組織的合作社多方的合作而達成。英文營於2009夏天試辦,初始的目的在於突破農村幹部的限制,透過在農村英文教學活動,突破幹部的限制,進入農村村落,並藉學童與村民互動。英文營初始以「快樂英文營」為名,透過英文兒歌的教學,提升學童對英語學習之興趣。次年,有見於學童之間相處競爭多於合作,即以「關懷與分享」為主題,引導學童之間相互尊重和關懷。2012年,改名為「農村暑期英語品格營」,教材中加入了每日生活禮儀。由於活動深受農村學童和農民的喜愛,英文營持續至今,前3年都在胡北省建始縣的基層村落,2012年,拓展至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鄉南泉村鳳翔糧食信託合作社合作,2013年至河南胡寨村,與胡寨哥哥合作社合作。2013年,加入了生活安全與環保。透過這些活動的舉辦,本研究團隊不僅與立案的北京農禾之家和地方的農村組織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基礎,對於農村研究,以至大學志工培育方面,均有相當具體的收穫:
(1)透過與村民、村幹部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研究者獲得第一手的資料。
(2)擴展研究領域:在舉辦英文營的同時,研究者亦協助村落組織和推動社區活動展:諸如協助村落規畫各自未來一年發展,舉辦婦女美食展,以及垃圾分類等。
(3)開拓政大志工學生的視野和人文關懷。
3.工作坊(論壇):一方面由於中國農村議題台灣研究者屈指可數,另方面,中國農村村落社會封閉,同時官方對於台灣之研究者,具有相當大的防備心,為突破這些困難,過去3年,在頂大的經費支持下,持續舉辦午餐座談,邀請兩岸相關學者專家專題報告(見下表)。
日期 |
主講 |
職稱 |
|
2011/11/23 |
周嘉辰 |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Mixed Methods in China Studies: Using Field Work and Official Yearbooks to Study China's Labor Policy-making |
2011/11/25 |
王瑞琦 |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研究員 |
中國農村組織發展何去何從?─從台灣農會發展經驗論之 |
2011/12/6 |
曾聖文 |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系 |
國際非政府組織進入中國大陸模式及其成效 |
2011/12/13 |
趙甦成 |
政治大學四所研究員 |
援助創新與中國愛滋病民間組織的發展 |
2012/5/28 |
楊團 |
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
十八大之後中國農村組織的發展 |
2012/5/29 |
肖唐鏢 |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
大陸宗族型鄉村的治理狀況 |
2012/6/8 |
童涵浦 |
政治大學東亞所助理教授 |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in Sub-Saharan Africa |
2012/6/19 |
Penelope Prime |
Mercer University Stetson School of Business & Economics.Professor |
Confront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Insights from Small Latecomers |
2012/9/17 |
張維 |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主任 |
中國科學基金委的功能與運作 |
2012/10/11 |
李凡 |
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 |
中共18大與社會挑戰 |
2012/10/30 |
蔡中民 |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
Regulating China: the State, Market, and Industry |
2012/12/4 |
李路路 |
關於大陸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觀性認知 |
|
2012-12-11 |
林義均 |
助理研究員(第四所) |
Reorienting Taiwan into the Chinese Orbit: Power Analysis of Structural Pow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One-China Principle to Global Governance |
2013-03-11 |
洪伯邑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
綠色金山──中國西南邊疆的茶產業,地景變遷與少數民族 |
2013-07-19 |
胡潔人 |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同濟大學國關學院副教授 |
中國大陸衝突解決與執政合法性增強:作為糾紛解決方式的大調解機制研究 |
3. 「兩岸社會治理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19至9月28日):
本次兩岸學術研討會為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委辦,由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承辦,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系、社會系協辦。本次會議的目之一在於傳遞台灣社區發展之經驗與理念,並就近兩年兩岸社會治理與未來走向進行學術對話。其二,為台灣研究中國大陸的社會學者拓展大陸學術網絡。大會活動為期八天,包括兩天學術會議,以及四天臺灣鄉村和都市社區參訪,共邀請大陸社會學者13位。本次活動包含2天學術會議與4天的參訪。會議結束之後,本研究團隊即精選會議論文22篇,目前已完成文篇論文之審查,預計2013年付梓出版。
三、出版成果:
1. 專書出版:(請提供作者、書籍名稱、出版商等資訊)
《21世紀兩岸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危機、創新與轉型》(暫定),「兩岸社會治理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精選,預計12月底出版。
2. 中、英文期刊論文
宋國誠(2011)。氣候論述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公約的立場與論辯。中國大陸研究(TSSCI),第53卷第3期,頁1-32。
劉致賢:
(1) 2013. 「Dual Transition in Reformed China: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ase of Zhongguancun.」 Taiwa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7(1): 227-258.
(2) 2013. 「Between Hierarchy and Market: Managerial Career Paths in China's Energy Sector,」 with Chung-min Tsai. In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eds., Choosing China's Leaders, Routledge.
(3) 2011.Book Review. Socialist Insecurity: Pens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Mark W.Frazie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1(3): 501-504
於有慧(2012)。後農業稅時代中國農村村幹部角色變化與地方治理。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
第3期,頁35-55。
3.送審論文:(指已提供或預計提供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之working paper)
趙甦成(2012)。全球基金在地實踐對民間組織發展的影響:以中國愛滋病防治專案為例。中
國大陸研究(TSSCI)。
王瑞琦(2013)。農民組織、社會互動與中國原子化村落再生之契機。送審中。
4.會議論文:
Wang, Jueichi(2011)。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Farmer's Organizations in Centr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0th Taiwan-US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a,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eld on December 8-9, 2011, hosted by American University at Washington D.C.
王瑞琦(2012)。中國農民組織何去何從? 從原子化村落之再生論之。2012年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1-22日,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宋國誠(2012)三重鎖定-兼論中國低碳經濟的制度困境。2012年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1-22日,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趙甦成(2012)。中國政府在愛滋病治理中的角色:以全球抗愛滋病基金國際援助為例。2012年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2012年3月9-10日,台灣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趙甦成(2012)。非政府組織在愛滋病跨域治理中的角色與發展:以中國雲南省為例。2012年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21-22日,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趙甦成(2011)。培力與非營利組織災難救援: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區重建的經驗。災後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暨全國日本經濟學會2011年會,2011年5月6-9日,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林義鈞(2012)。Going Global – Change and Continuit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of 『Global Studies,』」 發表於2012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2012年10月20-21日,國立台灣大學。
林義鈞(2012)。Weighing up Market Mechanism and Regulated Distribution: China's Food Security under Spatially-imbalance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Conference, Singapore. August 2013.
陳永生(2011)。從河水坪到那瑪夏:兩岸農村基層組織角色與功能之比較。兩岸基層治理與農村社會發展研討會。2011年7月3日-- 6日,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領導科學》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