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王振寰、王瑞琦、劉致賢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732-372-9 全書共416頁
|
|
2012年9月22日及23日,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暨經濟研究所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共同合作,舉辦了「兩岸社會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後,在王振寰、王瑞琦、劉致賢三名主編老師的推動之下,集結兩岸與會學者寫作的會議論文,作為專書出版。
本書的主軸為:「國家」與「社會」如何互動?圍繞著這個主軸,本書提出了兩個宏觀的角度─公民社會的發展與收入分配的現實。在這兩個宏觀角度下,又再區分出三個次主題─市場與社會發展、社區營造與災後重建、第三部門與環境治理。在這三個次主題中,皆囊括了大陸與台灣的案例研究,展現出兩岸對於「國家」與「社會」互動關係的多元看法。
|
|
|
|
|
|
|
|
|
![]() |
學生編輯助理 政治所 碩一 林育民
|
由於先前就十分好奇學術專書是怎麼編出來的,因此當王瑞琦老師要我幫忙「兩岸社會發展的挑戰與轉型」專書的編輯工作時,我立即答應。 在這次的編輯工作中,我負責的是中、後半部份。我工作是按主編會議定下的時間,進行以下事項:聯絡巨流出版社的林瑜璇編輯與三位主篇老師、收齊老師們的文稿、通知交稿的老師們編書的進度。 首先是,收齊老師們的文稿。收齊之後,經巨流的林編輯標閱讀和潤飾之後,再將二校檔分寄給老師們修改。在等待老師們的回音期間,我們同時進行有關專書封面設計事宜的聯絡。進入第三校之後,我們開始蒐集各位老師的簡歷,並將出版同意書、寄送單等文件給老師們填寫。 本專書的校稿工作前後總共進行5次。為了避免疏漏,每次接到老師們寄回的稿件時,都會大略看過一次林編輯要求修改的地方。在最後一次校稿時,為了防止文章中再出現註釋、標點符號與錯字的問題,王老師特別請兩位研究生助理蕭玉品學姐和王茂丞學弟分工合作,將專書的每篇文章都看過一遍。 在編書的過程中,也遇到到一些趣事: 原先,第一版的專書封面,是以箭頭與色塊構成的。王振寰主任感覺設計太過抽象,希望能夠更具體一些。於是,王瑞琦老師按林編輯的建議,挑選了幾張在大陸農村田野調查時拍的相片,作為新封面的素材。根據這些照片,巨流完成了兩個不同版本的封面:一個封面裡有一名挺著背桿站在菜攤上的老農民;另一個封面裡放的是兩名參與英文營活動的農村小女孩。第二個版本比較有朝氣,同時象徵著「迎向未來」,更能突顯本書的主題,被選為本書的封面。 在專書編輯的過程中,王瑞琦老師時常關心,問我會不會工作得太累、時間太長?其實,這些問題在一開始,都曾陸續出現。後來,我調整了工作時間,改成統一在早上處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老師們通常會在晚間寄信,所以一早起來工作,不僅可以一次回所有的信,同時也能在九點的上班時間前,將目前的狀況整理起來,報告給林編輯知道。對我而言,後來採取的這種「早起處理法」,確實讓我的工作順暢了許多。 最後,一開始跟我交接工作的林穎柔學姐,以及和湯京平老師一起發表文章的張元嘉,都是和我曾經修過同一門課的同學,因為這本專書得以再次相聚,值得一書。
|
|
林育民 資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