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調查報告
一、 主題: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
二、 時間、地點:2015/08/04 – 2015/08/08 於山西省永濟市蒲韓社區寨子小學及聯合社
三、 參與志工:凌鳳儀老師、楊政鵬、梁倩
四、 記錄與報告人:楊政鵬
五、 協助小天使:韓晨(Sunny,升初二)、李帥(Davis,升初一)
六、 訪談內容:
(一) 訪談行程表
2015/08/04 與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三位青年楊晨曦、蘇高波、韓晨(註:與協作學員同名)於寨子小學進行訪談
2015/08/05 與目前轉戰運城的韓磊大哥於聯合社一樓進行訪談
2015/08/06 資訊彙集日
2015/08/07 與聯合社行政幹事趙倩女士於寨子小學進行訪談
2015/08/08 將數日來所見所聞與協助社區調查的老師、志工、學員們一同將成果實體化呈現
圖1 & 2 與蒲韓社區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三位青年楊晨曦、韓晨、蘇高波訪談中
圖3 本主題的志工老師、同學們與學員齊心協力製作成果海報
(二) 實際執行調查之重點歸納與討論
在與此次社區資源調查的訪談對象接觸前,本組便先就此議題向組員中的在地人—梁倩,探得關於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初步的線索。首先,基本上多數人都一定會讀到初中畢業,接下來才是分道揚鑣的開始。通常有三條路,一是學習表現較為良好者,過了考分線便會選擇就讀高中,至於是哪所高中,則視其分數而定;二為課業普通者,多數選擇就讀中專,習得一技之長如廚師、汽車技工、美容美髮等,類似臺灣的高職生一般;三則屬無心學業者,初中畢了業便不再升學,離鄉背井外出打工,行業以飯店(也就是我們一般餐館)服務員居多,至於地點則不固定,近如永濟,遠至浙江。
接下來我將以條列式將三次訪談中的重點或趣事呈現
在與楊韓蘇三位在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工作的青年訪談中得知:
Ø 多數人傾向讀完高中,而其他未就讀高中的青年,選擇就讀中專及選擇棄學出外打工的人口比例為7:3
Ø 若孩子是女兒,多數父母不希望嫁得太遠
Ø 打著山西刀削麵及餃子的招牌,開飯店獲利者為數不少
Ø 不同於70、80年代,家長多較順孩子意,依其興趣任其習一技之長,而非強迫讀書或從事特定行業
Ø 每年春節返鄉潮便是相親潮,而由於男女比例不均,形成「男生找媒(沒)人,媒人找女生」的現象
Ø 蒲韓聯合社提供了一個平台,給在地青年們開創許多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機會
在與韓磊大哥訪談中瞭解:
Ø 聯合社城市消費店面(一在永濟,一在運城)的大略運作模式,為辦公室型態,產品原則上不進店,旨在提供消費者泡茶喝咖啡看書之場所,以利與消費者溝通,並增進他們對農產品的認識。此外,目前皆以面對面為主,暫不考慮使用微信等網路媒介
Ø 青年農場是使聯合社人員年輕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免費提供一畝地給在地青年耕耘,雖然工資不高,但快樂,因為年輕人們閒暇時常相聚喝酒、唱歌、談人生,在這裡,他們找到歸屬
Ø 至於暑期辦給兒童們的營隊諸如生活營、英文營及手工藝營,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畢竟他也說,要學一項東西,十天半月不可能吸收多少,但益處是除了能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關係外,亦能喚醒他們對家鄉的關注,並培養對於農村及自身所處那片土地的情感
最後是與聯合社行政幹事趙倩女士的訪談得知:
Ø 社區內舉辦許多聯誼活動,其實受益者不單只在鄉村社區「內」之青年,同時含蓋了從永濟、運城等社區「外」、從城市來的青年,活動如聯合社參訪及青年農場交流等,無形間拉進了城與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Ø 談到自己在家鄉社區工作的動力或成就感?首先她認為是個人不斷的成長,再者是能見證蒲韓社區的變化,同時,對於自己能逐漸影響父母改變耕作方式,以更加有機、不妨害自然環境的手法種植,她感到特別欣慰。最後,由於蒲韓社區是中國農村建設的模範、各NGO駐點重鎮之一,故來此講授的專家學者老師也為數頗多,是以能接觸的知識面向比起一般農村更加廣泛
七、 心得
社區資源調查是我認為今年的營隊非常關鍵的一環,原因在於它能讓我更加瞭解我所要前往服務地區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加之一人選定調查一個主題,可結果卻是團隊所共享,能吸收的是七個主題。這代表什麼?其意義在於,對於宣稱要前往他地服務他人的志工而言,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一個地區當地人民的需求或難處是極其重要的,而這背後的原因通常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但如因此便放棄去理解,著實可惜,且所謂人道主義,似乎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充其量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打著服務他人但純粹利己的行為。
從他人的文化裡,我學著看見自己的無知並截長補短,而非不自覺地將台灣的一套價值或方法,硬生生移植到他人的生活或文化裡,或是認為自己身懷重任,為了傳福音給當地孩子們,開闊其視野才會來到此地。
當然,在執行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以我的主題為例「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此議題對於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童而言,終究稍嫌晦澀。此時期的孩童白天上學,放學玩耍都來不及了,誰還管你升學,甚至更遠的就業呢?所幸,仍有兩名初中生加入我的陣營,可惜在活動開始後,他們發覺似乎遇人不淑,對訪談內容顯得興致缺缺,可羊已入虎口,只能由我們老師們連哄帶騙完成了調查,並寫下屬於他們自己的發現及感想。
是以我認為本營隊社區資源調查的方向有二,一是關於議題的設定:題目定得淺了,老師們所獲有限;如若又過於艱深,換成孩子們無所適從,師生間齊心協力的效果也就不彰。故第二點便是為此困境能尋求的一條出路。在接下來的營隊之中,以前往社區的歷史、經濟、文化為主軸,列入營前培訓的一環,可先與當地社區聯絡,彙整成最真實可靠的資訊,同時再邀請曾赴此社區的志工分享經驗,從他們的眼裡又看到了些什麼。兩相比較之下,未來將前往的同學必然能先建立起對於目標社區的完整架構,屆時便能更加進入狀況,清楚要問什麼,調整哪些面向。
圖4 成果海報展示
資料整理與上傳:陳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