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內丘 美濃空間
2018/7/22-2018/7/31
主題一:佩琪的新年.................................................1
傅馨慧.........................................................................1
王元蓁 ........................................................................3
主題二:綠色小精靈.................................................4
黃品蓉........................................................................4
施虹伶.......................................................................6
主題三:綠野仙蹤.............................................................7
王鴻陞......................................................................7
張以臻......................................................................9
..
主題一:河北佩琪的新年
一、 參與志工:傅馨慧、王元蓁
二、 參與學生:15位學生
三、 流程:
第一天:前導、以問答確定瞭解學生對新年的瞭解程度
第二天:整理古今新年習俗
第三天:采訪當地長輩
第四天:製作新年習俗時間軸
第五天:整合新年習俗、繪製桌遊
第六天:製作新年相關的手工藝品
第七天:完成桌遊與手工藝品
記錄與報告人:傅馨慧
(一)營前規劃
在去到河北之前,我們一開始以去年做過的婚禮習俗為基礎,想要以人生歷程,也就是出生、高考、結婚、離世這幾段人生中的大事,去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後來聚焦於當地的喪葬習俗,詢問當地的志願者相關的習俗。
(二)實際操作
在活動的第一天,我們以從當地志願者了解到的新年相關習俗作為基礎去設計問題,藉此了解學生對於當地新年習俗的了解程度。我們這一組的學生約有15名左右,大小班的學生各班,以女生為主,因此在整體活動的帶領過程中,較少有學生不甚配合的情況。而後以第一天的提問,請學生回家請問家長相關的問題。
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則是請學生們告訴大家回家詢問的答案,然後再帶領學生們一起整理現在的新年習俗,以及過去長輩們的新年習俗相關的問題。在這一個過程中,我們採取大小班各分為兩組,由我和元蓁兩人分別帶領兩組的討論,準備次日讓學生對當地的長輩進行採訪。
採訪的過程中,則是讓學生選擇幾個題目,是由他負責提問長輩並做記錄,以讓大家能夠才採訪結束後進行整合。在第四天的活動中,我們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新年習俗相關的時間軸,並繪製屬於自己的新年習俗時間軸。
而後,由我帶領大班的學生進行新年相關習俗的整合,而元蓁則是帶領學生繪製桌遊以及製作新年相關的手工藝品,像是紅包、春聯、倉官帽等。將最後兩組的作品進行結合並做最後的調整以及美化。
(三)困境與解決
經過了解後,為了避免輕浮,或是過於直板,最後我們選擇放棄喪葬習俗這一題目,選擇以當地過農曆新年相關的習俗作為社區小學堂的題目。
(四)活動心得
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對於河北內丘當地的新年習俗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可以了解到過去的新年和現在的新年有什麼相同以及不同之處。
記錄與報告人:王元蓁
(一)營前規劃
這個活動的發想是上一個梯次──河南梯次的靈感,並且結合上一年在河北實施的「偷偷告訴你,囍囍!」我們希望小學生們成為一個小小記者,在這幾天詢問家中長輩與社區老者,透過一個個問題,完成現在河北內丘的過年習俗,再透過這些內容製作桌上遊戲,使古板的調查結合遊戲,讓小朋友們以後遊玩遊戲時也能回想起新年的習俗。
(二)實際操作
在規劃這個課程時,我們不是一張白紙便要去帶領小學員們,而是在開營前兩天,於當地詢問長者有關於這裡風俗民情。起初我們預先規畫三個主題,但是最後因為其他兩個主題的內容沒有預想中的豐富而決定以新年為這次的社區小學堂主題,訪問的過程中,因為習俗並不是像數學的加減乘除般,有一定的規律與答案,而是每個家庭會有些微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訪問不同人、不同年齡層,並且結合以上,製作出一份過年禮節時辰,並藉由這份時間序帶領小學員們製作。
(三)困境與解決
雖然在規劃時,我們預想小學員們成為一個個小記者,詢問長者問題並且記錄下來,而實際上在要求他們分享他們所記下的內容時,能明顯感受到高年級的學生與中年級的學生之差,中年級的學生不擅長於文字的組織與抄寫,所以無法紀錄,而高年級的學生已經略具備這個能力,因此最後製作桌上遊戲時,我們採取高、中年級分工,高年級的整理過年的時間序並謄寫在桌遊的方格內,而中年級的學員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製作出一個個精緻的年貨。
(四)活動心得
社區活動是英文營營隊架構的三大重點之一,透過參與社區小學堂,小朋友們可以更了接當地的歷史、環境、人文風情,而我們也可以更加瞭解我們服務的鄉村,在社區小學堂中,學員們不只是小朋友,我們更是學員之一。
在河北梯次總共有三個社區小學堂,其中一個就是「佩琪的新年」,為什麼名為「佩琪」呢?河北梯次的合作夥伴有山東煙台大學的學生,而與他們溝通時,他們說:「現在正火紅的卡通,就是小豬佩琪呀!」於是我們希望透過「佩琪的新年」這個活潑的名字,吸引到小學員們參與我們這個社區小學堂,更加了解當地的過年風俗民情。
16位學生與4位老師,我們一起完成這個桌遊,一起瞭解河北內丘的過年習俗,社區小學堂這個單元,可以讓我放下老師的身分,成為一個學習者,聽長者或是學生分享他們的文化,這些民情有些令我驚奇,而有些又令我感到有難過。透過社區小學堂,既可以達到英文營的宗旨──英文營的學習走出教室,也能促進彼此的連接,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英文營最喜歡的課程是社區小學堂了!
主題二:河北綠色小精靈
一、 參與志工:黃品蓉、施虹伶
二、 參與學生:9位學生
三、流程:
第一天:1. 整體活動介紹2. 複習環保概念3. 分組討論在家中垃圾是隨地扔還是自己收拾,若沒有收拾,反思自己沒有做到的原因。公布小任務:美化家中垃圾桶(可請家長傳照片到微信群)
第二天:1. 分享前一天任務完成結果2. 公布今日小任務:採訪家中長輩或鄰居(學習單) 3. 分組練習回家訪問方法
第三天: 1. 分享前一天任務完成結果2. 討論海報設計理念(想像海報為塗鴉牆) 3. 分組製作海報草稿
第四天: 1. 分成繪圖組、著色組、標語組三組,分別由不同老師帶
第五天:1. 分組進行海報製作2. 在右下角蓋上手印表示承諾(不亂扔垃圾)
第六天:1. 分組進行海報製作2. 在右下角蓋上手印表示承諾(不亂扔垃圾)
第七天:1. 完成所有作品2. 訓練小小解說員
記錄與報告人:黃品蓉
(一)營前規劃
在台灣時,聽聞老師及當地志工們說河北當地居民的垃圾分類、環保等意識都稍嫌不足,因此我與另一位團員─施虹伶便共同著手以「環保」為主題的社區教育課程,希望能透過這七天的社區課程讓學生們更深入了解環保相關知識,並且能夠實際運用至生活,而非僅是紙上談兵。原先我和虹伶規劃的課程包含了:
一、實際探訪當地垃圾場,讓學生親眼觀察當地垃圾集中的情況
二、美化垃圾桶並在美農空間新增紙類、塑膠類等垃圾桶以落實垃圾分類
三、製作創意標語、海報並張貼於美農空間
四、訓練小小解說員於成果發表會時向家長介紹
(二)實際操作
「綠色小精靈」是與當地志工腦力激盪後決定的主題名稱,因為綠色是大自然、永續等概念象徵的顏色,與我們的主題「環保」相契合,借用藍色小精靈此部電影,改為綠色小精靈。而在綠色小精靈班級中有五位大班學生及四位小班學生,總共是九位,我與一位中國志工共同帶領兩位大班生和兩位小班生,在課堂過程中能輕易發現大班生的環保相關知識明顯比起小班生更加豐富、多元,為了讓小班學生有更多發言機會,我們改為讓小班生先發表,再由大班生補充、延伸,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闡述所知所學。另一個挑戰是發生在製作海報時,我們發現小班生的繪畫、文字撰寫較弱,因此大班生不願相信小班生的能力,執意0將工作全都扛下,所以在製作過程我們需要不斷介入,要讓小班學生也有參與感,於是我們讓一些較基本,例如描邊框,打草稿等工作交由小班負責,其餘的再交由大班完成。
(三)困境與解決
在與當地志工討論以及實際抵達營地後,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垃圾集中場」,因此踏出教室探查這個活動迫於現實因素必須取消;此外,我們認為若製作了不同類別的垃圾桶,但最後所有垃圾還是統一收走,而沒有分類處理,製作垃圾桶這個活動不就有些多此一舉了嗎?因此最後我們決定留下製作創意標語、海報及訓練解說員,並且新增家庭小任務和製作環保決議書的活動,家庭任務能讓學生回家後和家人宣導、討論環保相關知識,而環保決議書則是代表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紙上寫上宣示並蓋上手印,形同一種對自我的承諾,並將這些作品張貼在美農空間中,宣傳環保概念同時達到警惕自我的效果。
(四)活動心得
英文營除了由英文歌曲教學組成外,還有生活及社區教育;而比起正課,我認為生活、社區教育操作起來更具難度,因為在前往營地前,我們其實可以說是對當地環境、學生情況一無所知,所以從一開始寫教案到營前與當地志工討論以及最後呈現都一直不斷修改、討論,才有最後的成果得以展現。
普遍來說,學生們的環保知識其實是足夠的,但如同當地志工、老師所說的,很多學生其實都是知道,但卻沒做到,所以在這次的社區教育中,我們也特別注重最基本的「垃圾不落地」此概念,先從最基本的開始著手,以解決最根本的環境髒亂問題,再進而討論環保議題。這七天的社區課程也許只佔了這些孩子們人生中的數萬分之七,但我們努力想留下的是能讓他們有好的習慣、好的觀念,在這漫漫人生中,對自己也對整個環境、整個地球產生正面的影響,實踐「綠色小精靈」的理念!
記錄與報告人:施虹伶
在台灣時,原先計畫在這八天課程中帶入環保、垃圾回收分類觀念,並且帶領學生到村中的垃圾集中地,讓學生了解他們並未進行回收分類以及實際勘查垃圾的丟棄狀況,之後再讓學生實作環保標語、環保海報、訓練解說員等。
2.實際操作
到了美農空間與當地居民、志工討論後,發現當地學生不只沒有落實垃圾分類,垃圾隨地亂丟的現象更是當務之急,此外,當地志工認為環保標語與海報的效果不大,建議省去兩者,改為直接將標語結合圖畫以漫畫形式在美農空間的入口兩側牆上塗鴉,並讓學生押上手印,增加儀式、承諾感。但是和王老師討論過後,由於我們營隊並沒有專業美術設計背景,直接在美農空間的入口處作畫風險過高,我們改變成一樣用漫畫格式但是畫在海報紙上,保持學生的創意發想也避免發生問題,並且在成果發表時在美農空間門口由學生親自向鄉親們介紹宣傳,一樣能達到推廣環保的效果。
3.困境與解決
因去年到內丘辦過英文營且在生活教育課程中有一堂環保課程,就學生反應得知當地學生對環保概念已有初步認識,並且熟悉3R(reduce, reuse, recycle)。但是在營隊八天中,在營隊地點(美農空間)裡卻只有一個垃圾桶,不論是廚餘或是紙類等可回收物,不分大人小孩一律都直接往桶裡丟。在與當地組織討論過後,我們希望透過每日社區課程,從學生生活周遭開始落實垃圾分類,培養學生落實環保的良好習慣,並且將美農空間打造成社區環保推廣中心,宣導當地環保概念。
主題三:河北綠野仙蹤
二、 參與學生:22位學生
三、 流程:
第一天:互動式問答(大壘東村有什麼問題?)與課後學習單發放(大壘東村的過去)
第二天:社區踏查/踏查統整
第三天:踏查統整與社區地圖繪製(大壘東村的現在)
第四天:學習單統整與社區立體模型製作 / 掃地時間:代表樹選舉
第五天:社區立體模型結合黏土製作(大壘東村的末來)
第六天:完成社區立體模型
第七天:訓練小小解說員
記錄與報告人:王鴻陞
河北省內丘縣金店鎮大壘東村,該村位於河北省西南部,鄰近有高速公路,交通尚屬便利,距內丘縣城大約有20分鐘的路程。該村約有300至400戶居民,共約1300人左右,村莊的人口結構是以老人、婦女和小孩為主,青壯年的男性基本都到外地去打工。村莊的產業結構也較為單一,主要以農業為生計來源,但其作物種植過於單一化,村莊周邊基本上都是種植小麥和玉米,極為倚賴市場價格的波動,以至於這10年來,大壘東村原從金店鎮的發展大村之一轉變成如今金店鎮主要的貧窮村之一。
其次,現今我們所看到大壘東村的格局主要是在10年前大抵確定,當年郝姐的公公是時任大壘東村的村支書,是屬於當地的能人領袖,具有群眾號召的能力。其為配合當時政府推動的農村修路政策,欲將村莊主要的聯外道路拓寬,然早年該道路的兩旁主要是家戶民宅的旱廁,因此老村支書帶領村民將自家的旱廁改為抽水式的馬桶或是將其移至民宅的後方,藉此騰出空間以進行道路的拓寬,進而確定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大壘東村。
經過訪談得知,早年的大壘東村其實種植許多的樹木,然在現代規模化的農業經營的影響下,原本的樹林都被砍伐殆盡,轉而種植經濟作物玉米及小麥,其造成的結果是村莊裡頭極為缺乏樹木的遮蔽。
2.實際操作
綠野仙蹤是希望藉由社區踏查和親友訪問的方式,帶領學員一步一步地了解大壘東村的過去樣貌以及尋找社區目前所遭遇到的難題為何,進而激發學員的創意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本課程的活動設計會藉由社區探查和親友訪談並進,透過社區踏查讓學員繪製大壘東村的社區地圖,觀察大壘東村有什麼樣的社區資源(店家、植物、環境),使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從小到大所生長的社區,進而引導學員思考這個社區存在哪些問題,而我們又該如何去解決他?透過一系列的引導,幫助學員勾畫出大壘東村「現在」的樣貌。
其次,我們還設計一個問卷讓學員帶回家與父母親討論大壘東村的過去是長什麼樣的?而如今又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其變遷過程又是如何?讓學員把社區課程的作業帶回家,是希望讓學員和其家庭與家鄉進行連結,學員透過和父母親的討論來了解社區的過去,除了更加認識大壘東村是什麼樣的地方之外,進而幫助我們外來志工勾畫出大壘東村「過去」的樣貌。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引導學員思考怎麼解決村莊非常炎熱的問題,透過一番引導使學員得出「種樹」這個選項,進而拋出「你希望10年後的大壘東村是什麼樣的地方?」一步一步的引導使其想像以前所不曾想像的,並在營隊期間中讓所有參與英文營的學員進行「大壘東村‧代表樹選舉」,從民主選舉的投票結果選出大壘東村的代表樹。
最後,透過隨手可得的廢棄物將社區資源地圖立體化,進而製作出一個大壘東村的立體模型,該模型會呈現出學員所看待大壘東村的樣貌為何。其次結合「你希望10年後的大壘東村是什麼樣的地方?」從而在大壘東村立體模型中種植了一顆又一顆的樹苗,讓學員們做出10年後大壘東村可能的未來樣貌。
綠野仙蹤的核心重點是把握住社區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等三種面貌,透過不同的課程設計將三個元素呈現,藉此讓學員了解社區的過去以及轉變歷史,進而希望能啟迪學員在未來能夠改變社區,解決社區的問題。
3.困境與解決
綠野仙蹤在河北內丘所遭遇到的挑戰主要有三;一是參與的學員人數過多且多為小男生,將近有24個人參加,23男1女,其所造成的問題是工作非常不好分配導致有許多的閒置人力無法發揮,另外課程較偏向知識性,對於小小男學員而言,他們無法吃下這些東西,以至於時常會搗亂課堂的秩序。其次是教室的使用,因美農空間的場地限制,僅有兩個班級可以使用空調,而社區有三個組別,所以大家必須輪流使用沒有空調的教室,但是該間教室對於我們眾多人數而言其實是非常地擁擠,以至於學員們無法很專心的在課堂中,再加上天氣的炎熱,浮躁是他們一踏入這間教室的整體反應,無論他原本是否乖巧。
最後,帶領老師如何在浮躁的情況下引導學員繼續進行社區課程,老實說我在這塊的處理就非常地糟糕,以至於課程的執行出了些問題。
4.活動心得
首先,我本身沒有帶領過小小學員的經驗,所以當他們浮躁不停時,我不知道要怎麼使用技巧性的手段讓學員們停止躁動,或是有效地將注意力吸回到對課堂;其次,主帶老師們之間的溝通並沒有做到位,以至於時常有情況不能默契地做到位。所幸結果一切順利,只是最後時間配置未妥,無法向家長們展示學員們這八天的努力。
記錄與報告人:張以臻
綠野仙蹤的俗名其實叫做「種樹隊」。「綠」代表著樹,而「蹤」代表著「走過的痕跡」,也就是課程中我們將學生帶出去探索社區、畫出社區地圖的概念。為何要做這個主題則是因為我們到了當地之後,發現到大壘東村的路兩旁並沒有許多路樹,但卻可以看到許多人在少部分房屋產生的陰影下遮陽,那為何不多種點樹來遮陽?這是我們想要去探討的問題。希望藉由這次的課程來增進學生對大壘東村的認識以及綠化等知識概念。
2.困境與解決
也許是因為別組的內容都為較靜態且有接觸到畫畫的部分較多的原因,在讓小朋友選擇完自己想要待的組別後,我這組總共為二十二個人,且為二十一個男生以及一個女生。這讓秩序的管理成為了最大的考驗,也成為了一個完全考驗老師控場能力的情況。
調整的速度是這次社區沒有好好掌握的部分。一直到第四天我們才真正的抓到他們的性格和上課的速度。因為都是男生,若沒有明確的工作分配,讓每一個人都有工作做,不然沒事做的學生很容易就開始亂跑或是想要逃到外面去踢足球等等。因此一步一步把要做的事情簡短並清楚的表達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一堂課讓我非常印象深刻,那堂課的課程內容非常簡單,就是讓學生一人拿一坨黏土,然後捏出自己想要放在社區地圖當中的東西。那堂課是所有課程中最安靜的一堂課,因為他們都非常認真的去做自已想要做的東西,若想要別的顏色也會主動去問別人說可不可以跟我交換一點,最終的成品也非常出人意料棒,讓我們看見了好動活潑的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3.活動心得
這個課程還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那就是我們利用一點打掃時間去集合所有的學生做一個投「大壘東村代表樹」的活動。這個活動一開始我個人其實是抱持著悲觀的狀態,因為我認為學生並不會那麼看重這個投票,也許隨便選一個數字就把答案寫下了,但結果出人意料地獲得熱烈的反應。每當我唸出一張票,支持那個隊伍的學生就會非常高興的吶喊,那短短的十分鐘內我們可以感受到真的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了這個活動,無一例外。這也種下了他們對於選舉投票的小小種子。
雖然最終我們並未能真正的種一棵樹在大壘東村裡面,但我希望繼由我們的課程,我們有成功的在學生的心理種下了一個名叫「種樹」的種子,並期望某天他能開花結果,真正實踐到他們所處的社會上。
整理及上傳:王鴻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