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蒲韓社區資源調查

山西蒲韓寨子村

 

2015年8月2日~8月12日

 

李羽婷  財政學系三年級....................................................................................1

王茂丞  東亞研究所三年級................................................................................4

林育璁  企業管理學系一年級............................................................................7

楊政鵬  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9

廖紫涵  法律學系三年級..................................................................................13

陳嘉雯  公行學系一年級..................................................................................19

 

 

 

李羽婷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三年級

一、 概況

甲、 調查主題:寨子村史、謝蘇梁姓家族流動

乙、 參與者:

(1) 台灣志工:李羽婷

(2) 大陸志工:李玉

(3) 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約12名

丙、 調查行程:

(1) 第一天:與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說明主題、並訊問有無相關姓氏的親戚。

(2) 第二天:探訪蘇姓、梁姓兩戶居民

(3) 第三天:探訪參與寨子村史校稿者仁氏、謝姓兩戶居民

(4) 第四天:匯整志工的筆記與小朋友的學習單,共同製作古今對照表。

 

二、 行前規劃

    此社區資源主題來自於寨子村前村長的提議,在對話中得知謝、梁、蘇為寨子村三大主要姓氏,因而開始其主題內容,而後確定主要主題後,從三大姓氏的起源以及流動著手,並以與村民訪談為主要方法進行,進行過程中再連結至寨子村的歷史。「各姓氏的起源為何?是原居民又或是遷移自寨子村。」、「三大姓氏在寨子村如何流動?又如何成為三大主要姓氏」。在行前規畫中以兩個主要問題引導小朋友參與,並做訪談開頭。

 

三、 實地執行

訪談內容主要為寨子村史及姓氏流動,以下報告呈現除了每日記錄之外,亦會以兩大內容為主。

(一) 第一天:

    第一天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地點為小學餐廳,主要目的在於使小朋友了解此主題內容,首先以行前討論的兩大主題來引導,引導的過程中意外獲得了一本當地居民擁有的寨子村史,接著引導出梁姓的家族的地理位置。在相當寨子村的地理方位的小朋友引導下,到了梁姓爺爺及蘇姓爺爺家做訪談,訪談的內容記錄如下。

1. 寨子村史: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軍由於駐軍的需要將寨子村附近的老城設為日軍總部,在前進老城的途中會經過寨子村,那時當地居民形容日本軍為極壞,不僅搶奪村民亦會欺侮婦女們,有那麼的一次機會下,寨子村民及附近村民們將通往道路封起,與日本軍決一死戰,當時死傷嚴重,許多的屍體均丟棄在一個井中,目前井已封起,大致位置為火車路西邊、寨子村小學附近。

2. 蘇姓流動:蘇姓來自於芮城,約四百年前因為原居住地饑荒因而遷移自寨子村史,寨子村相對為較富有之地,是為遷移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寨子村的分部主要在三族。

3. 梁姓流動:梁姓為最晚遷往寨子村,主要分布在一族。

 

(二) 第二天

     在整理前一天的訪談後,藉由小朋友的幫忙來到了謝家及梁家三家戶,其中一戶梁家的祖母是為高齡,因而經歷過日治時期,並且很幸運的在與居民訪談後,得知有一名參與寨子村史的村民,雖是為仁氏但對於寨子村有相當了解,下面為整理後訪談內容。

1. 寨子村史:「老城」是為先今「譚庄」亦為昔前日軍駐軍地,約略1946年附近,在日本軍已逐漸從中國退兵時,譚庄跟寨子村的城牆附近被發現藏著一名日本軍,打算趁無人注意時離開,居民由於對日軍心懷怨恨,對於這無武器的日軍,雖苦苦哀求但仍狠下心來殺害。在日軍剛開始在附近駐軍時,解放軍亦進入寨子村及譚庄,而後寨子村逐漸成為永濟最大桃子產地,在聯合社成立後,之所以稱為「蒲韓社區」是因為位於蒲州附近,但並不能將寨子村與蒲韓社區視為相同。在村子裡流通的寨子村史本並不能算是正史,只能算是野史,是因為書上並未經過省籍章印。

2. 謝姓流動:謝姓為原本就居住在寨子村的主要姓氏,現居住在二族居多。

 

(三) 第三天

    在前兩天經過寨子村史上記載及訪談過程後,對於三大姓氏的流變已有初略的了解,因而在第三天安排社區資源調查在養老院進行,養老院裡頭多為高齡奶奶們,因而對於寨子村歷史較為了解。

1. 寨子村史:再次提到日本軍與寨子村民的死傷慘重之事,當年日本軍經過寨子村時,對於反抗的村民極為慘忍,不僅利用武器傷害亦欺侮婦女們,婦女們只要聽到日本軍一來,並會將視為已婚的髮髻盤上,躲在隱密之處以免欺侮。「垃圾處理」從一開始的無人認同,到現在由許多婦女投入並沿襲到至今。另外「族」是為政府為便於管理,將寨子村的街道分為三族。

 

(四) 第四天

    在整理前三天訪談內容以及寨子村史上的地圖後,大致了解三姓氏的分布圖,再加上有寨子村的古圖分部,因而打算利用古今對照圖來呈現。

 

四、 調查心得

      社區資源調查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點在於溝通,不像於臺灣可以利用臺語對話,在寨子村裡很多時候,與長輩們對談時需利用方言,這時才明瞭「語言」如何共通,是探索歷史很大的問題,好在有當地志工以及小朋友的幫忙,終於能在訪談過程中稍稍了解寨子村的變化,但歷史是演變的,若沒有文字寫下,很多時候只能成為口傳,若沒有那本寨子村史,我想,訪問再多的長輩們得到的答案都將是未知,因為有了文字記錄,我們才能透過文字回憶以及透過文字開始注意到周遭的環境。在訪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訪問參與寨子村史的何爺爺時,我問他為何會有想要開始編纂歷史的想法,他說他很小開始就有興趣,因而長大後參與此計畫,看了寨子村史的前言再加上何爺爺的話後,我開始了解到歷史的「蒐集者」是多麼的偉大,儘管寨子村在廣大的中國裡是一個多麼小的村落,但這麼小的村落仍有它的文化、歷史及美好的地方,若沒有人開始起念,想要記錄這一切,那麼這個地方的所有都將成為歷史而不被人所記。真的很高興能夠在這四天藉由訪談認識更多寨子村的文化,也希望一同參與的小朋友在這過程中能夠更了解自己故鄉的歷史。

 

 

 

王茂丞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三年級

一、活動緣起

    今年在山西蒲韓舉辦英文品格營已是第二屆。去年的規模不如今年那麼壯大,主要是政大師生和蒲韓幾位在地志願者,每天放學後的白天時光(天黑較晚)我們坐上車子在當地到處遊歷。今年因為增加了其他陸籍志願者,課程設計比較嚴謹之外,同樣增加了社區資源調查的活動。我想,雖說去年也曾來過蒲韓,對當地有一定的熟悉;趁著今年再度歸來,能夠藉由與孩子們、村民、聯合社職員互動中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實屬幸運!

 

二、調查議題

  本梯次因人手充足,可擴充到七組議題供我們探索。同樣由政大學生為主,希望我們能夠主動去發掘問題並歸納結果;我和聯合社職員楊單一組,去年就和她合作過了,所以一切顯得駕輕就熟,也讓我很放心。我們選擇「經濟農作物」作為主題,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蒲韓社區種植專業聯合合作社」就設立在我們所服務的「寨子村」裡,透過他們在當地長期的耕耘,不只為農產品服務,也為農民服務,更為整個農村發展服務。因此,當我們著手要進行調查時,仰賴著村民對村子、社區的關心,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找到調查與受訪對象。也因如此,我們認為調查「經濟農作物」也是件輕而易舉之事。

 

三、調查過程

  找到了三位學員願意和我們一起分享他們所認識的經濟農作物,我們一起探討在蒲韓地區的農作物都有哪些(在此之前,我一無所知),並且希望找出最符合當令時節的作物,好讓我能夠一探究竟。事實上,「經濟農作物」這五個字可以拆開成兩個部分,一是「經濟」,亦即這些產品可以為生產者帶來經濟效益、收入,雖然這個部分會使得本組的問題無限擴大,卻有必要了解該農作物的「產、銷」方式,這些問題自然和聯合社產生聯結。另一是「農作物」,農作物的問題相對單純,即了解該作物的栽培方式、風險,以及農戶會合選擇該作物種植。

    

    在頭兩天,我剛好搭了趟順風車,本次活動另一個主題「青少年就業」邀請了三位在聯合社工作的男性職員,他們正好針對我們第一個問題「經濟」有所回應,因為他們平時的工作便是在處理供需兩方面的調研與協調,另外為了擴大市場,也必須到城裡面與消費者互動。某一天,在訪問了學生家長後,她概述了聯合社的運作方式以及聯合社會員應履行的義務。這才明白,經濟農作物百百種,難道聯合社有能力承攬所有經銷業務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聯合社希望能夠服務更多農民,但除了人力資源有限外,他們更在意的是對於品質的要求,逐步要求讓農產品有機化,讓消費者更安心;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當下不符合聯合社需求,於是有些農民便將農作物交由其他的承包商收購。普遍來說,能夠加入聯合社的會員都能滿意其享受的服務,除了最重要的經濟功能,也發揮了社福功能、教育功能等等,例如舉辦夏令營、興趣班。

    正好,我們在當地的約十天的時間裡,碰上了油葵的採收時間,家家戶戶摘採油葵、將油葵子敲出、曝曬、榨油,這些葵花油並非經濟作物,而是每家農戶未來一年份的食用油。有趣的是,在寨子村裡,將油葵子打出的機器約莫兩三台,他們互相借用,所以每天都可以看到同一台機器輪流出現在各家門前,打完的油葵最後便拿來堆肥,一舉兩得。

    

    本來覺得容易的觀察農作物課題,在時間一天天過去後,發生了困難。我們本想實地到農田裡與農民對談,但是在下午四點至五點這段期間,由於天氣炎熱,農民根本不在田裡工作,大多是休息時間。鼓起勇氣走到田裡,正好碰上我的房東要到田裡摘油葵,我們五個一屁股坐上他的「碰碰車」,不得了,一坐就是三十分鐘約七八里路,到了目的地,我們相視而笑,心中只有「趕快走回頭路」的想法,也順利完成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田野調查」。

 

 

四、後記

    雖然回來時有些狼狽,但是卻讓我享受這段過程,在一大遍田野只有我們五個人時,開始著天南地北地什麼都聊。離開教室後,更能發掘孩子們內心的真實的想法,也和他們分享我的看法。因為天氣炎熱,我一直提醒他們如果身體不適一定要趕緊告訴我,結果沒有人說半句話,就是一直向前進;不由得讓我想到城市孩子與鄉下孩子的差別。藉由這個活動,我不僅了解了經濟農作物的產銷狀況,也認識更多從未謀面的農作物,可謂大開眼界。謝謝蒲韓社區,一趟集知識與歡樂的一趟旅程。

 

 

 

 

林育聰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環境整體資源調查

二、 時間:2015/08/04–2015/08/07

        地點:中國山西省

三、 參與志工:林育璁、朱丹娜、李河清老師

四、 記錄與報告人:林育璁

五、 協助小天使:Michael、James、Jeremy、Shawn

六、 訪談內容:

     8/4:透過與小天使的溝通中了解到當地的環境。如當地如何處理垃圾、家庭廢水留向哪裡以及農地使用化學肥料的狀況。

     8/5:小天使帶領參與社區調查的志工們進入附近的農地。農地中間的道路上,發現很多塑膠袋、寶特瓶、肥料和農藥的袋子。詢問小天使得知當地的農地經常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

     8/6:訪談合作社之前處理附近垃圾的人員。從訪談得知,附近的垃圾處理是靠掩埋為主。後來將這一部分的業務移交給市裡的單位處理。市裡的單位有要求居民將垃圾做簡單的分類,期望能夠將一些可以回歸的田地的垃圾做另外的處理。

七、 心得

          小朋友們在農地的知識上遠遠超過我們志工們,可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正。例如在施肥的時候,不能夠過度不然會造成優氧化。透過幾天課後做社區調查時的相處。我深深的感覺到小朋友是喜歡農地的。他們穿著拖鞋在農地噠噠噠的跑,我穿著運動鞋在後面苦苦的追趕,可見他們是多麼的熟悉農地。到了農地他們跟我說這是蘋果樹、這是芝麻、這是核桃,讓我非常驚訝。他們僅僅透過遠處的觀察,就可以簡單的分辨。另外在從農地回來的時候,他們手上拿著撿來的寶特瓶,告訴我說這不是本來農地的產物。那時我十分的感動,透過幾天的一起調查,他們知道了什麼可以回收,什麼屬於可以回歸農地的。或許,這幾天的相處不能改變他們太多,但他們至少有了一些觀念。希望他們以後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可以想起來這些事情。

 

 

 

楊振鵬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三年級

一、 主題: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

二、 時間、地點:2015/08/04 – 2015/08/08
        於山西省永濟市蒲韓社區寨子小學及聯合社

三、 參與志工:凌鳳儀老師、楊政鵬、梁倩

四、 記錄與報告人:楊政鵬

五、 協助小天使:韓晨(Sunny,升初二)、李帥(Davis,升初一)

六、 訪談內容:

甲、 訪談行程表

Ø 2015/08/04 與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三位青年楊晨曦、蘇高波、韓晨(註:與協作學員同名)於寨子小學進行訪談

Ø 2015/08/05 與目前轉戰運城的韓磊大哥於聯合社一樓進行訪談

Ø 2015/08/06 資訊彙集日

Ø 2015/08/07 與聯合社行政幹事趙倩女士於寨子小學進行訪談

Ø 2015/08/08 將數日來所見所聞與協助社區調查的老師、志工、學員們一同將成果實體化呈現

 

 

圖1 & 2 與蒲韓社區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三位青年楊晨曦、韓晨、蘇高波訪談中

圖3 本主題的志工老師、同學們與學員齊心協力製作成果海報

 

乙、 實際執行調查之重點歸納與討論

在與此次社區資源調查的訪談對象接觸前,本組便先就此議題向組員中的在地人—梁倩,探得關於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初步的線索。首先,基本上多數人都一定會讀到初中畢業,接下來才是分道揚鑣的開始。通常有三條路,一是學習表現較為良好者,過了考分線便會選擇就讀高中,至於是哪所高中,則視其分數而定;二為課業普通者,多數選擇就讀中專,習得一技之長如廚師、汽車技工、美容美髮等,類似臺灣的高職生一般;三則屬無心學業者,初中畢了業便不再升學,離鄉背井外出打工,行業以飯店(也就是我們一般餐館)服務員居多,至於地點則不固定,近如永濟,遠至浙江。

 

接下來我將以條列式將三次訪談中的重點或趣事呈現,在與楊韓蘇三位在聯合社城鄉互動部門工作的青年訪談中得知:

Ø 多數人傾向讀完高中,而其他未就讀高中的青年,選擇就讀中專及選擇棄學出外打工的人口比例為7:3

Ø 若孩子是女兒,多數父母不希望嫁得太遠

Ø 打著山西刀削麵及餃子的招牌,開飯店獲利者為數不少

Ø 不同於70、80年代,家長多較順孩子意,依其興趣任其習一技之長,而非強迫讀書或從事特定行業

Ø 每年春節返鄉潮便是相親潮,而由於男女比例不均,形成「男生找媒(沒)人,媒人找女生」的現象

Ø 蒲韓聯合社提供了一個平台,給在地青年們開創許多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機會

 

在與韓磊大哥訪談中了解:

Ø 聯合社城市消費店面(一在永濟,一在運城)的大略運作模式,為辦公室型態,產品原則上不進店,旨在提供消費者泡茶喝咖啡看書之場所,以利與消費者溝通,並增進他們對農產品的認識。此外,目前皆以面對面為主,暫不考慮使用微信等網路媒介

Ø 青年農場是使聯合社人員年輕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免費提供一畝地給在地青年耕耘,雖然工資不高,但快樂,因為年輕人們閒暇時常相聚喝酒、唱歌、談人生,在這裡,他們找到歸屬

Ø 至於暑期辦給兒童們的營隊諸如生活營、英文營及手工藝營,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畢竟他也說,要學一項東西,十天半月不可能吸收多少,但益處是除了能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關係外,亦能喚醒他們對家鄉的關注,並培養對於農村及自身所處那片土地的情感

 

最後是與聯合社行政幹事趙倩女士的訪談得知:

Ø 社區內舉辦許多聯誼活動,其實受益者不單只在鄉村社區「內」之青年,同時含蓋了從永濟、運城等社區「外」、從城市來的青年,活動如聯合社參訪及青年農場交流等,無形間拉進了城與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Ø 談到自己在家鄉社區工作的動力或成就感?首先她認為是個人不斷的成長,再者是能見證蒲韓社區的變化,同時,對於自己能逐漸影響父母改變耕作方式,以更加有機、不妨害自然環境的手法種植,她感到特別欣慰。最後,由於蒲韓社區是中國農村建設的模範、各NGO駐點重鎮之一,故來此講授的專家學者老師也為數頗多,是以能接觸的知識面向比起一般農村更加廣泛

 

七、 心得

    社區資源調查是我認為今年的營隊非常關鍵的一環,原因在於它能讓我更加了解我所要前往服務地區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加之一人選定調查一個主題,可結果卻是團隊所共享,能吸收的是七個主題。這代表什麼?其意義在於,對於宣稱要前往他地服務他人的志工而言,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一個地區當地人民的需求或難處是極其重要的,而這背後的原因通常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但如因此便放棄去理解,著實可惜,且所謂人道主義,似乎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充其量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打著服務他人但純粹利己的行為。

    從他人的文化裡,我學著看見自己的無知並截長補短,而非不自覺地將台灣的一套價值或方法,硬生生移植到他人的生活或文化裡,或是認為自己身懷重任,為了傳福音給當地孩子們,開闊其視野才會來到此地。

    當然,在執行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以我的主題為例「蒲韓青年升學與就業」,此議題對於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童而言,終究稍嫌晦澀。此時期的孩童白天上學,放學玩耍都來不及了,誰還管你升學,甚至更遠的就業呢?所幸,仍有兩名初中生加入我的陣營,可惜在活動開始後,他們發覺似乎遇人不淑,對訪談內容顯得興致缺缺,可羊已入虎口,只能由我們老師們連哄帶騙完成了調查,並寫下屬於他們自己的發現及感想。

    是以我認為本營隊社區資源調查的方向有二,一是關於議題的設定:題目定得淺了,老師們所獲有限;如若又過於艱深,換成孩子們無所適從,師生間齊心協力的效果也就不彰。故第二點便是為此困境能尋求的一條出路。在接下來的營隊之中,以前往社區的歷史、經濟、文化為主軸,列入營前培訓的一環,可先與當地社區聯絡,匯整成最真實可靠的資訊,同時再邀請曾赴此社區的志工分享經驗,從他們的眼裡又看到了些什麼。兩相比較之下,未來將前往的同學必然能先建立起對於目標社區的完整架構,屆時便能更加進入狀況,清楚要問什麼,調整哪些面向。

圖4 成果海報展示

 

 

 

廖紫涵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三年級

一、主題: 老人生活與照護

二、時間、地點: 8月4號~8月7號;寨子村

三、參與志工

  臺灣志工:廖紫涵

  中國志工:牛英格、崔婧瑤

四、記錄與報告人:廖紫涵

五、協助小天使: 常金、謝陽陽、任璐、張睿、王雨晴……等七位小朋友

六、訪談內容:

  第一天分完組後,初步調查發現本組的小朋友中,只有一位是寨子村,其餘都是來自其他村落,且皆未拜訪過寨子村的養老院,亦未涉及、了解過和老人照護相關的議題,故重新調整這次社區調查的定位,希望以小朋友為主、大人為輔,在每一次的訪談前,先進行小組討論,大概跟小朋友簡介今天要訪談的地點,和我們可能可以從該處獲得的資訊,引導小朋友思考並寫下自己在訪談時所要詢問的一個問題,於實際訪談時,由小朋友先進行詢問,大人再針對訪談對象的回答,詢問更為深入的問題。希望透過此種訪談方式,讓小朋友更有參與感,並能有所收獲。

 

(一)第一天:拜訪寨子村的養老院

  一進入養老院,映入眼簾的是一群奶奶們愉快的唱著童謠,並配合著雙手打節拍。

  透過訪談,我們得知奶奶們每天一大早就會到養老院,按照已排定的行程進行鍛鍊和活動,活動內容如唱童謠、說謎語、剪窗花等。奶奶們熱情的現場表演童謠給小朋友們聽,說了幾個有趣的謎語讓小朋友們猜。而我們在訪談最後也請小朋友們表演英語歌曲以感謝奶奶們撥空接受我們的訪談。

  在臨走前,我們受邀參觀奶奶們的繪畫和窗花作品。奶奶們精湛的手藝讓所有人都讚嘆不已。訪談結束,回到學校,進行心得分享時,小朋友皆表示最印象深刻的是參觀奶奶們的作品,且都表達如果有機會希望可以再次參訪。

 

(二)第二天:拜訪大陸志工牛英格在寨子村寄住的村民家的奶奶,和我在寨子村寄住的爺爺奶奶家。

  第二天訪談的重點是了解爺爺奶奶的日常生活。第一戶拜訪的是大陸志工牛英格寄住的村民家的奶奶。奶奶今年69歲,爺爺今年70歲,兩人有一子二女七孫,爺爺因到田裡從事農務而不在家。奶奶平時多在家裡處理家務(如做飯、洗衣、用磨麵機磨麵粉自己做面條……等),爺爺平時到田裡種菜、養雞,有時下午會和朋友們打麻將。另外,爺爺奶奶也會結伴參加大隊辦的免費活動。

  第二戶拜訪的是我寄住的爺爺奶奶家。爺爺今天72歲,奶奶今年74歲,有2個兒子(一個與其同住,一個在北京定居),3個孫子。爺爺平時多在從事農務,如種玉米、核桃、養雞,奶奶平時則在家處理家務。每天除星期一外,早上7點和下午6點會到大隊院參加大隊辦的活動。此時有小朋友接著詢問那星期一要做什麼?爺爺害羞的笑著說,要和奶奶過單獨的兩人世界。

      另外有小朋友問爺爺最喜歡吃奶奶煮的什麼菜,爺爺開心的說,只要是奶奶煮的都喜歡吃,如果硬要選一道最喜歡的話,那就是西紅柿炒雞蛋。

  訪談結束後,小朋友們詢問是否可以到後院參觀雞,爺爺很大方的邀請我們到後院,甚至把後院的門關上,把雞從雞籠中全放出來,小朋友們有不少人是第一次近距離和雞接觸,有人緊張的躲在角落,有人興奮的追逐雞。在心得分享時,多數小朋友皆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雞玩耍。

 

(三)第三天:拜訪國品協會的任淑列老師

  第三天的訪談重點是了解老人照護的相關措施。在第一天到養老院訪談時,得知背後的支持者為國品協會,故特邀國品協會的任淑列老師進行訪談。

       現養老院裡共有12位老人,平均年齡80多歲,多數老人的子女皆與其同住,但白天需要工作,所以才將奶奶們送至養老院。子女每個月必須支付200元,並每個月安排一次到養老院協助做飯,養老院不提供住宿,但每天皆提供早餐和午餐。國品協會每日會安排一位志願者(帶老人們進行活動)和二位護工(無工資,但一個月會給予生活補助金四元,主要工作內容為做飯、協祝活動的進行)至養老院幫忙,國品協會亦會讓老人們進行每個月一次的體檢和洗頭理髮。

  養老院僅收75歲以上的老人,且需有自理能力。老人們會彼此互相照顧,如眼力較不好者,其它人會幫助她,且多數老人雖不識字,但擁有許多才藝,如捏花、剪紙,故護工們雖無酬到養老院做飯,但老人們會教導護工剪紙等相關手工藝。至於為什麼養老院的老人皆是奶奶,沒有爺爺?是因為寨子村中,75歲以上的爺爺只有5位,然皆因為腦血管的相關疾病,而不具備自理能力,故無法來到養老院。

  另外,國品協會亦有提供無法自理的老人另一種居家照護的方式,子女需每月支付600元,每天會有二位護工至該老人家中,幫老人洗衣、洗澡、做飯。

 

(四)成果呈現

  每位小朋友皆有一張學習單,學習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每日訪談的摘要和心得,第二部分是整個社區調查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請小朋友畫下來。最後將小朋友的學習單和活動照片,黏貼成一串一串的燈籠(如下圖),掛在成果發表會的會場作為佈置,及社區調查的成果展現。

 

(五)心得

  藉由此次的社區調查,對於中國農村中老人的一般日常生活有初步的了解,對於寨子村的老人照護方式亦有所認識,發現國品協會對於老人照護相關工作有完善的分工,另養老院的目的並非單純的僅是確保老人們有人得以照顧而已,養老院用心的幫老人們規劃好一整天的行程,有適當的休息和均衡的飲食外,帶領其進行身體鍛鍊,讓老人們適當的活動筋骨,背誦謎語、背唱童謠和作手工藝,讓老人的生活增添趣味。在訪談的過程中,有詢問奶奶們對於來養老院的感受,皆是正面的評價,多是自願性且以此為樂。如此人性化且體貼的老人照護方式,是值得學習和效法的。

  也希望透過這次社區調查的活動,讓小朋友們更了解爺爺奶奶們在他們到學校上課的這段期間做的事,體認到爺爺奶奶們的辛勞,亦體認到爺爺奶奶甚或爸爸媽媽將來有一天皆會因為年紀大而行動不便,那時的我們更應該多陪伴、照顧他們,就如同小時候長輩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

 

 

 

陳嘉雯

國立政治大學公行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手工藝傳承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常江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15位小朋友

五、 行程:
第一天:拜訪紅娘手工藝作坊
第二天:拜訪芬芳同樂屋
第三天:整理學習單,製作各自的訪談札記。
第四天:學習剪紙,製作展覽作品。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與蒲韓社區志工交流後得知當地設有織布坊,一匹布的製作工序複雜、耗時,每一樣成品都需要經歷棉花種植與收成再紡成線、染線、織布、裁剪等二十個繁瑣的步驟方能完成。因此,我們希望藉由社區資源調查活動帶領小朋友了解農村的手工藝文化,並將重點聚焦在當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

       在第一天的社會資源調查活動中,我們一行十七人前往紅娘手工藝作坊,並訪問一名工作人員。在一次參賽者都是銀髮族的剪紙比賽,傳統手藝的傳承問題浮出檯面,讓村民意識到年輕一輩並沒有繼承老一輩的技藝,而老一輩卻又終將離開我們,造成寶貴技藝的失傳。這促使紅娘手工藝作坊的成立。

       作坊的成立凝聚村里的婦人一起學習紡線、織布的傳統技藝並向老一輩的人討教經驗,達成其傳承的目的。作坊內有數台紡織機,工作人員平日便在此進行紡線、織布的工作。織好的布匹便會製作成各式的成品,如衣服、鞋子、被單、皮夾、布偶等並往外銷售,這也讓這一技藝成為能夠謀生的工具。為了讓小朋友多了解農村文化,作坊於暑假舉辦營隊,讓小朋友有機會體驗紡線、織布的傳統技藝。

       我發現多數小朋友在社區資源調查活動前便曾參觀紅娘手工藝作坊或是曾有過紡線、織布的體驗。他們之中有人是在在父母陪同下,有人是在參與營隊活動時進行上述的活動。因此,大部分小朋友對於紡線、織布這一技藝有一定的認知,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左二的婦人為紅娘手工藝作坊工作人員,正在接受訪談。

上圖為織布機。

上圖為布匹成品。

 

       第二天,我們出發前往芬芳同樂屋,並在行前引導小朋友以小記者的身份去訪問老奶奶們有關他們所會的傳統手工藝的問題。訪問過程以兩人一組訪問一位老奶奶的形式進行。訪問結束回到校園後,我們以輪流分享的方式讓小朋友分享他們的訪談內容。

       綜合所有小朋友的訪談內容,我們發現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多以母女、師徒、朋友互相切磋的關係進行。如紡線、織布的手藝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剪紙手藝是閒來無事和朋友互相討教、不斷精進的成果等。多位小朋友指出,老奶奶們年輕時都曾以自家種的棉花來紡線、織布,給全家老小做衣服、鞋子。他們說當時候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而外邊賣的衣服很貴,因此只能靠自己為全家添衣添褲。由此可見,紡線、織布是當時候的婦女的必備技能之一。

       我覺得訪談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語言溝通問題,因為老一輩都說當地的方言,而我們完全無法理解他們說些什麼,但所幸有小朋友在一旁幫忙翻譯。另外,我覺得第二天的訪談狀況遠比第一天的訪談狀況來得好,因為小朋友在行前已經羅列好想問的問題,確認問題方向。

上圖為小朋友訪問老奶奶。

 

       第三天、第四天都在製作展覽作品。我們在第三天請小朋友依據前兩天的訪談內容進行整理、摘錄,謄寫在各自的顏色紙上。第四天則是讓小朋友進行剪紙活動,請他們在五顏六色的紙上揮灑創意。隨著展覽作品的成功展出,我們為期四天的社區資源調查活動也落下帷幕。

左圖為手工藝傳承海報。右圖為小朋友剪紙作品。

 

上圖為小朋友製作訪談札記。

 

       我原先以為小朋友對於村子裡的傳統手工藝不甚了解,但交談後發現大部分人都有接觸過紡線、織布的技藝,因此決定以此為題,讓小朋友帶著我去認識村子裡的紡線、織布技藝。在過程中,會有許多小朋友很興奮地和我分享他們以往的經驗,像個小導遊、小講解員一樣地帶著我往目的地去。這是我所樂見的,也是社區資源調查活動的用意。透過角色的轉換,讓小朋友帶著初來咋到的我認識村子、認識農村文化。

       我相信了解當地文化之後,我們才能體會其中的美,欣賞它的獨特之處。因為親眼看見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一對鴛鴦,親耳聽見紡線機轉動時所傳出的勞作的聲音,親手剪出繁複圖樣的剪紙,我們才能領略其中的樂趣或是辛勞。在往後的日子裡看見那一匹匹布、那一張張剪紙,我們會懂得這些東西其實承載着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我們一行十七人在這個夏天走出教室,成為彼此的小老師,互相學習、互相分享,透過實地走訪、實際操作給自己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