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培田社區資源調查

福建培田村

 

2015年7月22日~8月1日

 

                             手工藝組

  趙思菡  地政學系四年級.......................................................................................1

  林品君  會計學系二年級.......................................................................................2

                             農家樂組

  林育民  政治研究所二年級...................................................................................4

  劉靖陽  地政學系一年級.......................................................................................8

                             建築組

  王茂丞  東亞研究所三年級.................................................................................11

 

註:培田營隊社區調查原為6個主題,後因該村淹水,村民忙於救災,主題數量縮減至3個,分別是手工藝、農家樂、以及建築組,平均每個組別由1~2位政大志工一起完成。本梯次報告是按主題分類。

 

 

 

手工藝組

 趙思菡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四年級

一、主題:手工藝

二、報告人:趙思菡、鄒惟容、林品君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林徐芳

  小朋友:6人

 

蘭考與培田比較

    此次培田社區調查與蘭考大大的不同,由於災害的關係,全村的人都忙著清理家園,我們無法很順利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因此,大家想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便是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培田的三大主題分別是:手工藝、建築及農家樂,前兩天依照原先討論的方式進行,先與小朋友一起討論有關社區資源調查的部分,然後再出校園到小朋友家中進行訪談,而這次建築與農家樂團隊還設計了學習單,讓小朋友們寫下訪談時所看到及聽到的東西,再與小朋友將學習單一起貼到海報上,作為成果發表,在蘭考採用一人一主題的方式做社區資源調查,每個人需要很專注的觀察及記錄自己的部分,下課後需要在短短一小時內完成每天計畫好的環節,然後將資料整理呈現,然而培田採四人一組團隊方式進行,比起蘭考的社區資源調查,我認為成員們之間透過合作討論更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與意見,甚至想到以學習單的方式讓小朋友們參與其中,不再只是各做各的報告,而是真正的與小朋友一起完成這項任務。不同於蘭考梯次,小朋友們真切地了解自己家鄉的樣貌,而後展現的成果也超出原本所預期的,比預想的還要更棒,志工間的互動也因此更加頻繁,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區資源調查方式,也同時創造出不同的效果,各有各的好處及優點,兩種不同的經驗也能讓往後的梯次更加完善。

 

 

 

林品君

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二年級

 

一、主題:手工藝

二、報告人:趙思菡、鄒惟容、林品君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林徐芳

  小朋友:6人

 

四、目的

  走在培田的鄉間石子路上常常見到路邊小店賣的手工藝品,這些小巧可愛的手工藝品深深吸引了我們。培田的主要手工藝為藤編、竹編、及剪紙,因此我們針對這三大藝品來尋找手工藝人,並且想讓小朋友們自願性的參加,和我們一同了解手工藝背後的故事。

 

五、訪談內容:

  營期的第一天我們讓小朋友回家詢問家人是否願意讓他們和我們一同認識培田的手工藝,以及是否有家人親戚在做手工藝品願意讓我們進行訪談的。透過大班小朋友吳金蘭(Angel)的引介,我們成功訪談到了容膝居的曹林鳳阿姨。初次來到容膝居,曹阿姨就很熱情的招待我們她自製的地瓜乾,經由訪談我們發現曹阿姨是天生的手工藝人,凡是藤編、竹編、剪紙都是靠自學。就剪紙來說,其他手工藝人都需要用機器先打版才能剪出人像來,但曹阿姨只要拿張紅紙,就能直接看著人剪出人像剪形來。一天最高紀錄能剪二十個人像,真的非常厲害!

  除了剪紙之外,竹編和藤編也難不倒曹阿姨。曹阿姨選擇藤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秉持著用天然、回收再利用、不浪費的精神來製作作品,能在環保觀念還不普及的農村就有這樣的精神著實不容易。她主要用黑頭磨和百級樹(棕樹葉)的葉子編成扇子、帽子及斗笠。竹編則是製成籃子、小勺子。曹阿姨沒有對外的銷售通路,只能銷售給來培田遊玩的觀光客。之前社區大學曾收購她的勺子,想幫助她銷售,但賣得不好卻全數退回給曹阿姨,令她十分難過,這些勺子至今還堆放在容膝居。訪談過程中曹阿姨也分享了作品背後辛酸的故事。其中一幅剪紙是計畫生育辦公室為了推廣計畫生育找她幫忙,原先說好完成後付人民幣1000元,但之後卻反悔只願意付500元,曹阿姨覺得非常生氣及委屈,卻毫無辦法。另外曾經有媒體要做剪紙的專題報導便找上她,雖然於螢光幕前展出她的作品,卻完全未提及她的名字,無法藉由媒體達到宣傳的效果,也令她相當失望。從她的口中能感受到市民百姓受地方官員欺壓的無奈與無力,我們也建議她每幅作品完成後在角落剪上自己的名字,這樣可以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曹阿姨對於手工藝傳承也很重視,外來的觀光客一小時收300塊人民幣,當地的小孩則免費教學。前陣子她長期免費教授從龍岩來的孩子們剪紙,這段時間因為培田淹大水而中斷,相當可惜。訪談中不時感受到曹阿姨對手工藝的熱愛以及推廣的熱情,曹阿姨提及她很想舉辦剪紙大賽,也期望能到大城市舉辦手工藝品的展演,甚至還自己擬出了一份企劃書,期望能有機會和地方高層的聯繫來幫助她完成夢想,進而推廣培田獨特的手工藝文化。對於企劃書的撰寫,大陸的志工看過後也給了曹阿姨一些修改的建議,希望對她有幫助。在訪談的過程中,有些小朋友也很認真地聽曹阿姨分享,訪談隔天我們和小朋友們一起畫在容膝居印象最深的東西,小朋友都很認真的參與。而第四天放學我們一起設計海報,小朋友對海報設計很有自己的想法,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寫字,有人負責美編,有人負責畫畫,海報很有效率地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

六、感想

 手工藝是需要長時間的傳承才不會讓這傳統獨特的工藝隨時間而消逝,曹阿姨雖然沒有固定的接班人,但她很努力的推廣手工藝的學習,透過免費傳授給當地的小朋友,希望這項她熱愛的技藝可以傳承下去。訪談中聽到一些作品背後的心酸故事,舉凡售價和一開始談的不一樣,或是作品不容易銷售出去,但曹阿姨有著一顆熱愛手工藝的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相信她都會繼續堅持下去的!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一個報告還有成果的海報,真的有助於拉近我們和小朋友的感情,做完正事以後就和小朋友逛村子聊聊天,這過程真的很開心。因為我們獲得的不僅是訪談中所得知的故事,還有和小朋友們歡樂相處的回憶!

 

 

 

 

 

 

 

 

 

 

 

 

 

 

 

農家樂組

林育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二年級

一、 概況

1. 調查主題:農家樂

2. 參與者:

(1) 台灣志工: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

(2) 大陸志工:王勇全

(3) 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共12名

3. 調查行程:

(1) 第一天:與當地自願協助的小朋友座談。座談結束後,志工寫筆記,小朋友寫學習單。

(2) 第二天:探訪位於培田老村的「八八農家小吃」。

(3) 第三天:探訪位於培田新村的「春熙農家樂」。

(4) 第四天:匯整志工的筆記與小朋友的學習單,共同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4. 調查分工:

(1) 行前規劃與討論: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王勇全

(2) 學習單設計:劉靖陽

(3) 攝影與記錄:林育民、劉靖陽

(4) 活動秩序管理:朱淑英老師

(5) 與受訪者互動:朱淑英老師

(6) 海報設計:王勇全

二、 行前規劃

在執行社區資源調查之前,參與活動的台灣、大陸志工對調查的內容,進行了以下的討論:

      第一,社區資源調查的原則為何?在討論的過程中,劉靖陽首先拋出「讓村內的小朋友一同參與,一起瞭解村莊」的構想。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以靖陽的提議作為本活動的基本原則。

      第二,社區資源調查的主題是什麼?對此,朱淑英老師說,她來到培田村以後,發現這個村子裡有許多的「農家樂」。這些「農家樂」到底是什麼時候開的?經營的方法又是什麼?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後來,經過討論,覺得朱老師的提案不僅有趣,而且可行性也高─除了可以請小朋友帶路外,去農家樂參觀也比較安全。因此,我們決定以朱老師的提案─「農家樂」作為我們的調查主題。

      第三,社區資源調查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主題之後,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如何將農家樂這個大的主題,限縮成幾個更為具體的研究問題。對此,林育民提議,從先前大家的討論看來,可以形成以下幾個研究問題:「為什麼要開設農家樂?」、「農家樂的經營策略是什麼?」、「農家樂對於培田村的影響為何?」

      第四,要如何讓小朋友們一起參與?「讓小朋友參與」是我們這次社區資源調查活動的基本原則。對於這點,王勇全提議,可以調查結束後,請小朋友們一起製作成果發表海報,將他們的調查成果展現出來。此外,育民也分享了在莆田汀塘社區的經驗,說可以請小朋友在調查的時候,在旁邊寫筆記、畫圖。這樣一來,不僅能讓他們學到東西,志工也比較好在訪談的時候管理秩序、顧及小朋友們的安全。最後,靖陽提議,與其讓小朋友把筆記和圖寫在自己的紙上,不如我們設計一張學習單給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同時在上面記錄和畫畫。此外,活動結束後,我們可以把學習單收回來,點出他們寫得好的句子,給予鼓勵。因此,最後我們決定採取靖陽與勇全的提案:一開始時請小朋友們寫學習單;之後,我們再把學習單整併在一起,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三、 實地執行

1. 第一天:

在英語營下午的課程結束後,自願參加的小朋友們來到教室集合,並在朱校長的帶領下展開討論。

      首先,我們問到:「有誰知道村裡哪邊有農家樂?」幾位小朋友說,農家樂在新村和舊村都有;接著,又有小朋友舉手,說他們的家裡經營農家樂,可以帶我們去看一看。

      接著,我們問到:「大家對於農家樂的印象如何?」幾位家中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喜歡農家樂,因為只要有客人住進來,晚餐的菜色就會變得特別豐富。至於家裡沒有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他們對農家樂的印象模糊,只說農家樂很多,到處都有。

      最後,我們問到:「大家對於來到農家樂的客人,有什麼印象?」家中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說,來他們那邊住的客人大多素質不錯,很少出現刁鑽的客人。至於家裡沒有經營農家樂的小朋友,只說他們都是來培田村觀光的。

      第一天的討論結束後,我們詢問小朋友,有沒有人自告奮勇,明天能帶我們去一間位於舊村裡的農家樂參觀?之後,有一位小朋友舉手,說願意帶路。

2. 第二天

      在小朋友的帶領下,今天訪談了「八八農家小吃」的曹婆婆。「八八農家小吃」位於培田的舊村,附近有一些觀光客常參觀的明、清時期古宅邸。

      帶小朋友進到「八八農家小吃」的宅院內坐下後,我們首先向曹婆婆問到:「為什麼當初想要開設農家樂?」曹婆婆起先十分靦腆地說,這沒什麼好講的。後來,在朱校長的鼓勵下,曹婆婆才說,「八八農家小吃」是培田村最早的農家樂之一。開設的原因,是因為她看到來培田觀光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些人到了傍晚,就找不到吃、住的地方。她發現了這個需求後,想到家中的孩子都出去打工,有許多空房間,所以就把它們整修一下,招攬遊客入住。

      接著,我們問到:「八八農家小吃有什麼經營策略?」曹婆婆說,她看到來培田的人,就是想看古代建築,所以她們家後來只把一部份改建成洋樓,保留其它的老屋子。至於招攬房客方面,曹婆婆說她不懂網路,所以沒辦法像別的年輕人一樣,用網路來吸引遊客入住。目前吸引房客的方法,只靠最傳統的招牌與名片。因為如此,曹婆婆盡力讓遊客住得舒服,這樣他們回去之後,才能再推荐人回來住。此外,曹婆婆也說,社區大學辦活動時,也會介紹客人到他們這邊。然而,即使依靠招牌、名片和社區大學的協助,曹婆婆仍舊認為,他們經營上最大的問題,是客源並不穩定。

      最後,我們問到:「農家樂對培田村有什麼影響?」曹婆婆說,開了農家樂之後,來住的客人會陪她聊天,因此日子比較不會無聊。另外,曹婆婆也提到,現在農家樂越開越多,都搶著要讓更多人同時入住,不過她並不想這樣做。太多住客,反而會打擾她原本的生活。

3. 第三天

      今天訪談的對象,是位於新村的「春熙客棧」。安排小朋友圍著大圓桌坐下後,我們由朱老師領頭,開始向經營客棧的吳伯伯提問。

      首先,我們問到:「為什麼當初想要開設農家樂?」接著,吳伯伯就笑著說,以前他去外面到處打工,最遠還跑到新疆去。後來,他覺得這樣四處打工的生活不是辦法,過得很累又不自在;另外,他也想照顧在家裡年老的媽媽,所以最後才決定結束打工生涯,回到培田村經營農家樂。

      接著,我們問到:「春熙客棧有什麼經營策略?」吳伯伯說,他先試著達到政府規定的農家樂經營標準,比如說食品的衛生、床單床鋪的管理等。然後,為了讓客人住得舒適,再裝設了熱水器與冷氣。除此之外,吳伯伯十分強調,他經營農家樂的理念,就是要讓客人感覺,住在這裡就和在家一樣。所以,只要客人有什麼要求,吳伯伯都會盡力提供協助,讓客人能夠再來。另外,吳伯伯也利用空閒的時間研究食譜,讓來客能品嘗道地的客家料理。吳伯伯說,培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客家純僕的風情。

      最後,我們問到:「農家樂對培田村有什麼影響?」吳伯伯說,最近培田村的觀光事業起步,農家樂越開越多,因此農家樂之間,彼此也在商量,是不是要成立一個農家樂的合作組織,讓遊客都有能住的地方。

4. 第四天

今天的工作是整理前兩天的調查筆記,並製作成果發表海報。

      首先,朱老師先在教室裡頭,引導小朋友在學習單上畫圖,將這幾天活動中他們印象最深的部份畫下來,然後上色。在此同時,勇全帶著其它志工到教室外面,討論要怎麼樣把小朋友的學習單貼在海報上。

      接著,小朋友畫好學習單後,我們就一張一張地把他們的成果貼在規畫好的位置上。這樣一來,每個人的作品都能被看到。然後,我們請小朋友們拿起蠟筆,一同在海報上著色。

      最後,等小朋友上完色,勇全和其它的志工做最後的修飾,並把志工們合寫的筆記貼上去,完成海報。海報在成果發表會上貼成功貼出。

 

四、 調查成果

在這次「農家樂」的社區資源調查中,對於一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我有了以下初步的回答:

      第一,開設「農家樂」的原因,似乎與「外出打工」有關。在曹婆婆的訪談中,她開設農家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家裡的人外出打工,房間空了出來。至於在吳伯伯的訪談裡,則是因為他有了四處打工的經驗,覺得那樣的生活並不自在,所以才回到培田村經營農家樂。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外出打工作為一個直接、間接的經驗,都被受訪者提及。因此,可以這樣說,外出打工的經驗,或許是讓村民決定開設農家樂的原因。

      第二,「農家樂」的經營策略,重點在於獲得穩定的客源。在曹婆婆的訪談中,她提到自己的客源並不穩定;其它的農家樂,則是試著想吸引更多人來住。至於吳伯伯的訪談中,他則是認為讓客人能夠再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這兩者都反應出,當地的「農家樂」對於客源的不穩定感到焦慮,並將它視為必須要解決的優先事項之一。至於獲得穩定客源的方法,從兩個案例中可得出的共同點,是要讓客人住得舒服。不過,對於「舒服」,兩者採取的策略卻不同:曹婆婆的「舒服」,是從讓遊客感受到農村悠閒、古老的氣氛去營造─因此,她才不願意多收住客,並強調她保留了古代建築。吳伯伯的「舒服」,是讓遊客能一邊享受現代化設備─熱水氣、冷氣─的便利,一邊能體驗當地的客家風情。

      第三,「農家樂」對培田村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更高度的商業競爭。高度商業競爭形成的主因,或許和「客源不穩定」有關。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入住,農家樂必須擴充宣傳管道與尋找自身特色。這在曹婆婆和吳伯伯的訪談中,都能見到。此外,高度商業競爭形成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高度的合作。由於客源不穩定、經營農家樂的人又多,因此採取相互合作,把客源平均、穩定地分散到各個農家樂的策略,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在吳伯伯的訪談中,即可得知。

↑與參與調查活動的小朋友們在吳伯伯的客棧前合影

 

 

 

劉靖陽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一年級

一、 主題:農家樂

二、報告人:劉靖陽

三、參與者

Ø 台灣志工:朱淑英老師、林育民、劉靖陽

Ø 大陸志工:王勇全

Ø 小朋友:吳燕青、吳凱輝、謝建濤等十二位小朋友

四、訪調程序

Ø 第一天:與小朋友面對面座談

Ø 第二天:探訪老村八八農家小吃(吳凱輝同學奶奶家)

Ø 第三天:探訪新村春熙農家樂

Ø 第四天:小朋友完成學習單並和老師共同完成海報

 

五、學習單部分之理念

      我們團隊認為所謂社區資源調查應該是雙向的,除了讓我們自身更加認識培田村並寫出社區資源報告外外,更應該讓孩子有參與感,瞭解到自身家鄉的美好並以其為傲,因此我們決定設計學習單,小朋友以小日記配合圖畫的形式,畫出寫出三天社區資源調查的相關,並在最後一天和老師一起設計海報,在最後成果發表時貼在社區,讓村民看見小朋友對村莊的熱愛和調查的成果

 

六、小組分工

Ø 問題設計:朱淑英老師、林育民

Ø 學習單發想與設計:劉靖陽

Ø 記錄與攝影:林育民、劉靖陽

Ø 管理小朋友秩序:朱淑英老師

Ø 與訪談者互動:朱淑英老師

Ø 海報設計指導:王勇全

 

七、訪談內容統整

  所謂的農家樂,在中國這邊就是在農村裡面,為觀光客提供飲食和居住,甚至是在地民俗體驗的地方,而在福建培田這裡,農家樂的部分大抵可以分為舊村和新村兩個區域作討論,以下利用實地訪談的方式以舊村八八農家小吃和新村春熙客棧來做說明!

       八八農家小吃位於培田村老村,周圍環繞著著名的培田古民居,而這間農家樂的主人是曹文英女士,據曹女士表示八八農家小吃算是在培田農家樂發展脈絡中成立相當早的一家農家樂,而當時想開農家樂的動機也相當單純,一方面是觀察到培田古民居外來觀光的人流越來越多有所需要,一方面是家中正好有相當多的空房間,改建一下正好可以供給這些外來觀光人流的需求,而這間在舊村的八八農家小吃也保留了古民居的傳統,在改建之餘,也不忘保留古民居傳統建築的部分,因此八八農家小吃有個新村農家樂獨有的特點,那就是依舊保存著培田村最傳統最純粹的建築形式,然而曹女士也相當謙虛的表示,他這間老農家樂的設備部分確實不如新村近年快速擴增的其他農家樂,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問到了曹女士用甚麼型式讓人家知道自己的農家樂,他表示這間農家樂是他們家庭的副業,主要收入來源其實都是靠兒女出外打工的,而它自身年紀也大了,除了用招牌和名片兩種形式,其他就不如新村的一些年輕人懂得利用網路的形式去做宣傳,然而曹女士也提到,這邊的社區大學時而也會替他們介紹些客人,總體來說,他們的客源是屬於比較不穩定,但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選擇,太忙碌的生活或許反而會給年紀較大的曹女士帶來許多困擾,或許這樣偶爾有客人來一起聊天陪伴才是最好的形式,培田舊村的八八農家小吃,傳統風味中帶了點時代的印記,他們是培田區域首先幾個建起農家樂的,但在新村的農家樂大量增加的時代背景下,他們選擇堅持本來恬適且隨欲則安的生活,不過度追求住宿人數,只是一直默默堅持著,那最純粹傳統的農家生活,或許這真的是一種"農家,樂"的精神體現吧!

  而緊接著第二天探訪的農家樂,是位於培田新村的春熙客棧,春熙客棧為龍巖地區區域的農家樂示範戶,據春熙客棧的吳老闆表示,他在做農家樂以前,其實是跑遍新疆山東大江南北到處打工的,然而在新村開發之後加上想要回家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因此就籌資開啟了他的農家樂事業,一開始起步可不簡單,除了籌到一定的資金外,還要充實農家樂所需要的相關設備,像是衛生設備,冷氣熱水器等等,至於客源的部分,其實截至目前仍然不穩定,雖然大節日往往都會住滿,然而平常有時沒客人的時候還是需要兼職打零工的,不過近年來社區慢慢開展了旅遊宣傳的事物,也包括了農家樂的協作組織,希望可以讓培田村美麗的八百年古民居給更多人知道,也順帶促進培田村農家樂的方法,據老闆表示,其實培田村迷人的地方可不只有古民居,這裡的美食,像是鹽酒雞和白毛鴨,以及這裡客家人好客純樸的人情,都是相當吸引人的,吳老闆認為,培田農家樂未來的發展仍然是非常有潛力的,目前雖然新村的農家樂競爭相當激烈,宣傳不僅僅是傳統更結合了網路以及其他的管道,但吳老闆堅信,只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好好對待每一位來的客人,終究會做出好口碑的!

  總結這幾天對於農家樂的訪談,我們可以瞭解,培田這邊的農家樂是因應開放古民居觀光的產物,而這裡的農家樂競爭可說相當激烈,各家農家樂大多也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強,在訪探中,我們也瞭解到培田村裡的農家樂其實還是在成長中的,不論是未來和社區大學或一些組織合作,或是創建整個培田的農家樂協作組織等,不論是甚麼方式,農家樂的健全都是培田未來想發展深度旅遊的重要後盾!

 

 

 

建築組

王茂丞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三年級

一、活動緣起

    本次社區資源調查乃以英文品格營為主線之下的社區交流活動,由政大學生帶領,分組完成相關主題,藉由與營隊學員在放課後到晚餐之間的空檔,與之一起走訪社區,並由學員引介相關專業人士介紹社區並參與討論;期間加入政大教師、陸籍志願者,共同完成議題報告與呈現。

    意料之外地,一行人從廈門搭乘火車一路慢駛進閩西地區時,只見陰雨不斷、河水高漲;在途中欲與培田客家社區大學合作方聯絡,竟全面失聯。在火車上焦急地我們輾轉得知,龍岩地區遭逢豪大雨侵襲,連城培田更是遭逢七十年大水災,村里溪水暴漲淹過路面,電纜、基地台也因此故障。還好,有驚無險,抵達時順利與社大人員對接上,並得知大水已退,但後續能否舉辦英文品格營,一切都是未知數,在全村斷水斷電下來到熟悉的春熙客棧就此安頓。

 

二、調查議題

    後來在全員共識下,決定繼續舉辦營隊,一來是為了不失約、一來則是希望能夠為村子注入正向的能量,讓孩子在這幾天有個令家長安心的去處,並且透過社區資源調查能與村民有所連接。然而,事實上是,今年的學員比起去年又更少了些,不知是否和這場大雨有關,但凡大水淹過的路段皆受到嚴重衝擊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房子是紅土混合而成的,很遺憾的不是倒閉就是成了危房,屋內、路面泥濘不堪,衛生問題也浮上檯面。

    這場水災,對於以培田古村落來說,不啻是一場重大考驗,考驗的不只是這群古建築的耐受程度,也考驗著災害過後,村民如何快速地恢復家園。不能忘記的是,培田村─是被列為國家AAAA級之旅遊景區,愈快恢復景區樣貌、營運機能,才有能力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只要到過培田村的人都明白,培田的建築特色絕對是讓這個村子揚名全國的關鍵,而建築藝術是一種表現形式,支撐著如此絕妙工藝則是培田村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

 

三、調查過程

    在培田,因各方面資源有所調整與限縮,故調整為三個主題:建築與藝術、手工藝、農家樂。建築與藝術組之成員有凌鳳儀老師、胡佳慧老師、五位學員和我一起共同完成。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有三到四天),營隊志工馬上就建築與藝術感興趣的題目提出討論。我們認為在現有的資料中,可以輕易地在網路上找到每座建築、宅院的介紹;於是,小組認為培田此地有人居以來約兩千年歷史、建村也已超過八百年,如此悠遠的背景可以窺視其村落何以長久、其社會機能完整也讓這個村落得以延續。在這樣的小型社會中,客家文化是重點,在傳統漢人社會的家族體系裡,父權觀念又是能夠主導村落發展的主線;培田村屬單姓吳氏家族則讓村落關係更加緊密。在每個社會的主流社群控制著社會,但其他的社會功能則又不能缺少,於是我們認為婦女與孩童等弱勢群體成為建築與藝術的觀察重點,因為文化除了造就建築藝術、也因此提供居所供給各式群體活動居住。

    因此,我們特別鎖定「容膝居」與「明經第」兩個舊時空間,除了參觀建築外,也了解在這兩個場域裡的故事。「容膝居」是十八世祖吳昌同家族所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婦女的地位不及於男性,需要謹守本分、學習三從四德,在培田這一個儒家文明鼎盛的村落也不例外。然而,婦女雖然地位低,但不表示無法有任何的學習,尤其學習如何作為一名「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女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何以有「容膝居」的誕生。在這間小屋內,牆上提了四個大字「可談風月」,意義在於婦女們能在此學習如何相夫教子、侍奉家族長輩、處理家務、識字、甚至是夫妻相處之道等等,並且學習應有婦德;這些在平時可能難以與人探討,但在「容膝居」可以得到解答,換句話說,這裡是培田的「婦女學堂」。到了現在,沿著千米古街走到「容膝居」,走近一看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現在是販售剪紙手工藝的商家。其實,現在的培田古村,雖說老房子依舊是政府保護單位,但是裡頭分住著吳氏家族後代,無論現在作為什麼用途,有人居住的房子擁有「人氣」也讓房子不容易腐朽凋敝。

 

    

「明經第」在村子的西北邊,位於千米古街旁。「明經第」的故事頗為傳奇,其為十九世祖吳泰均的故居。吳泰均是村裡的出名的秀才,但未中舉人;科舉制度從未因此限制住吳泰均開明的思想。「明經第」這一地點又被稱作「拯嬰社」,顧名思義,這裡是拯救女嬰的地方;封建社會無處不重男輕女,吳泰均為了拯救女嬰,發動募款,希望如果有欲棄嬰而走的父母,可以把嬰孩帶來這裡,吳泰均發給棄者銀兩,女嬰留下並擔負起養育之責。實為違背當時當思想,而吳泰均可說是打破傳統觀念的第一槍,儘管只有秀才資歷。此外,「明經第」又稱「雙善堂」,在屋內,可隨時見著雙門樓、雙圍牆、雙池塘、雙廳堂、雙屏風等,這是取好事成雙之意,並且將其思想表現其建築格局之中,也對風水有所呼應。

 

    

      在這幾天的走訪下,還走訪了恩榮牌坊、大夫第、衍慶堂、衡公祠、久公祠、都閫府…等等培田村著名建築大屋,在在都為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為我們介紹的皆是學員的家長,有導遊、有耆老,在下課後短短兩小時內,關於培田的故事,是說不盡的,他們一面講、我們一面聽,感覺沒有在這待上十天半月是無法深入理解培田古村的。

 

 

四、後記

    藉由英文品格營這座橋梁,我們來到培田村,和村落、學員有了連結,也藉由學員與村民有了互相理解的管道。雖然在了解培田的過程中,我們幾乎插不上話,只能不斷拋出疑問,試圖更加了解,沒辦法分享我們的心得互相交流;然而,從中卻能很深刻的體會到,培田的孩子、大人對於自己的村落都非常了解,村民之間因為這座古村落感到自豪,是培田村民除了血緣相通之外,另一個能夠產生緊密連結的原因。這是在培田村最令人驚豔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