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蘭考社區資源調查

河南蘭考胡寨村

2015年7月10日~7月21日

 

                                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鄧文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一年級..............................1

                                生活環境

                                     許自在  風險管理學系三年級.................................................................3

                                 村容

                                      詹旻    風險管理學系二年級..................................................................6 

                                 農作物

                                      楊建豐  經濟學系三年級.......................................................................10

                                 胡寨哥哥合作社

                                       趙思菡  地政系四年級...........................................................................12 

                                  豫劇

                                        蘇子芸  政治學系二年級.......................................................................15 

 

 

 

鄧文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一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一、 主題:留守兒童、學生課後生活

二、 紀錄與報告人:鄧文奕

三、 協助小天使:胡楚望、胡元碩、黃浩然、魏康宇

四、 調查行程:

(一) 第一天:訪問學生概況

(二) 第二天:訪問學生概況

(三) 第三天:訪問學生概況

(四) 第四天:訪問胡楚望、胡元碩家長

(五) 第五天:訪問胡寨小學語文教師

 

五、 活動紀錄:

在第一天時,因為最一開始界定的主題是課後輔導,殊不知學生們後來都以為是要參加課後輔導,紛紛跑去別組,後來我看到一位沒有參加任何一個組別的學生,在他的答應下把他拉進來。由於他沒有參加過胡寨村的課後輔導,於是就把題目的問題意識改成留守兒童和學生的課後生活。後來在第二天時,他拉了三位他的同班同學一起跟著我,據了解,胡寨小學的放學時間分為兩項,由於學校沒有食堂〈明年才蓋好〉的關係,學生中午十二點放學回家吃午餐,下午兩點回來學校上課;再來則是下午五點放學,而我訪問的數位學生在放學後皆會在外頭玩,通常是在村內遊蕩、或者在小胡同內打牌,玩到天色近暗的時候才回家寫作業,而作業都是孩子自己寫的,家長並沒參與。

第四天,我們訪問了其中兩位學生的家長,由於有地方方言的關係,也請小朋友們在旁邊幫我翻譯,由於兩位學生的家長都在本村工作,因此並無提及任何留守兒童相關的問題。從家長的口中了解到,他們都跟學校老師很熟,而且住很近,拐個彎就到了,家長都會用「校訊通」的方式跟老師對話,而通常是詢問該孩子的學習狀況,不過兩位家長都異口同聲的說孩子成績不好,在課堂上都不認真。

第五天,訪問胡寨小學教4、5年級的語文老師胡老師,主要是關於留守兒童和學校規模的情形,胡老師提到胡寨小學來自5個不同的村子,有320多名學生,卻只有10多位老師,尤其是3~6年級只有一位英文老師負責教學,相當辛苦!而學校的課程分布以語文和數學佔一個禮拜4~5堂;英文和美術則即一個禮拜一堂。學校留守兒童很多,不好管理,爺爺奶奶在家也管不住,很難教,通常來支教的老師也很難適應,因此都待不久。學校很缺體育老師和音樂老師,我也從學生口中得知體育課已經是自由活動,音樂課甚至是沒有的情況。學校也沒有課外活動,與家長的互動除了詢問孩子之外別無他樣。

 

 

許自在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學系三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生活環境

觀察紀錄者: 凌鳳儀老師、許自在同學

小天使: 胡中傑、牛新雨

    想要了解一個陌生的環境,並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而是必須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深深刻刻地去體會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唯有從生活作息、周遭環境才能清楚的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這次來到了胡寨村,為了瞭解他們,我們也必須從他們的生活周遭找尋他們的生活足跡,「生活環境」主題也因此孕育而生,其中又細分為「廚餘」、「排泄物」、「水資源」和「垃圾」四個部分,下方將以牛新雨(受訪小朋友)家為例一一探討。

 

一、 廚餘

    首先,吃的菜來自於自家的菜園,種類豐富,有土豆、豆莢等;肉品的部分,則是一個禮拜一次至鄰近村落的市場購買,一次便購買一整星期的份,當天吃不完的即冰在冰箱作保存。家裡的三餐皆由新雨的奶奶負責,而吃不完的剩菜多半會留在下餐繼續食用,少部分則會拿去餵狗或家禽,這部分的習慣有別於我們會將廚餘拿去回收的習慣。

 

二、 排泄物

    廁所,是每戶人家庭院裡的坑,不管大小便都在同一個坑解決,直到快滿之際,便會將之挑去自家的田裡當作肥料來使用;當作肥料的過程中皆不經任何處理,直接使用。

 

三、 水資源處理

    以前,家中所有的用水來自於庭院裡的井水,整家的生活都依賴這口水井;最近家中裝了新的管線,免費的自來水源來自於大棚,啟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而不論是廚房、浴室等生活用水,使用過後都是直接流向房子外面,並無任何排水相關設施,也無經過任何處理便直接排放。

 

四、 垃圾

    垃圾問題也是此四個項目中最為重要的。走在街道上會看到有不少的垃圾遍布,但是越往叢林或農地走,會發現垃圾堆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地勢較低的地方堆積愈來愈多,慢慢形成一個個垃圾坑;聽小朋友提到無數個垃圾坑,其中以「南坑」規模最大,裡面的規模尤其可觀。為甚麼村里的人不太喜歡把垃圾到垃圾桶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村中垃圾桶擺放的位置不多且較分散,所以大家懶得拎著一堆垃圾去丟,而選擇住家較近的「坑」來丟置;但這並不表示村中沒有人在收垃圾,每星期一、四早上7:30在幼兒園門口會有騎著三輪車的人固定來收,但是調查期間因為正值暑假期間,收垃圾的時間不固定,所以無法觀察到此現象,蠻可惜的。

 

 

 詹旻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學系二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村容

村容 - 蘇昱璇、詹旻

    村容組分為三天進行社區資源調查。第一天請參與同學繪製村內地圖,第二天則前往參與同學家中拜訪,第三天則讓同學們自己介紹自己的家鄉。我們根據以下幾點方向得到的調查結果。

一、地圖

    第一天社區資源調查時間,請組裡面的小朋友幫忙繪製,得到一個還算完整的胡寨村地圖。

    

 

 

 

 

 

 

 

 

 

 

 

 

 

上圖為小朋友手繪地圖(其線條長度不代表實際比例)

 

二、胡寨村從前與現在的差別

   以前的胡寨村的農民較窮困,現在因經濟發展,生活條件逐漸改善,有不少家庭重建其住宅房屋(扒房),重建的方式就是磚砌,然後漆上漆。

   以前的胡寨村幾乎沒有公共建設的道路,僅有黃土經人行走自然形成的小道,而現在,農民有多餘的錢財來建設道路,村中已有一條水泥硬化而成的主幹道。

 

三、建築型態

   胡寨村的家庭的建築形式有庭院,廚房、廁所跟住的臥房分開,如有養家禽(如羊、兔),在庭院內會另外隔出養家禽的地方,或者,有農作物需要存放,則另外置有倉庫。而浴室則跟臥室處在同一棟房屋內。其中,我們特別發現,較年長的村民(小朋友的爺爺奶奶輩)仍習慣住在較為舊式的建築(無上漆,僅用磚房堆砌而成),而年輕一輩(父母親及小孩)則住在新式的房屋內。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胡寨村內的大門都特別大,但會在大門上另外開個小門,詢問過小朋友之後,得知大門是為了車子進出的便利,而小門則是為了讓人行走方便。胡寨村主要的交通工具為三輪電動車,而有些家庭另外購置四輪轎車,這樣的大門可以讓車子進出庭院更為方便,庭院也有車庫的功能。

 

 

 

 

 

 

 

 

 

 

 

 

↑河南地區特色建築!超大且華麗的門,大門中有小門。

四、水源及排水設施

   胡寨村內的水源主要是井水及自來水。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從水龍頭流出的水一開始會呈白色混濁狀態,而使用起來也會感覺的到水滑滑的,向小朋友詢問過後,得知那些白色異體及滑溜感是漂漂粉(漂白水),而校園、小朋友的家裡皆是如此,我們懷疑,胡寨村水源的管路可能有被汙染的可能性。

   至於排水設施,村內的排水系統採純天然土壤滲入的方式,由於土壤滲透的速度並不快速,因此村內只要一下暴雨,則會積水。但是,我們參訪的幾位小朋友的家,經詢問後,發現並不會發生淹水的狀況,原因在於,他們的家會特別墊高,或是在庭院中有個排水的洞,有利雨水排除。

 

五、燃料

   胡寨村的村民大多使用太陽能作為燃料,而太陽能受天氣影響,故其能源有不確定性。但在炊煮方面則會使用瓦斯,故若是陽光不夠強烈,太陽能熱水器無法燒熱水,則可以煮的方式代替。

 

六、村景

                         上圖可看出房子裡的庭院很大,也可以看到其住宅大門與旁邊圍牆相比特別高大

上圖為幼兒園內一景,可以看出其院子並無排水溝,而是藉由泥土自然滲透,將水排出。只要一遇雨,其院內將會泥濘不堪。

 

 

楊建豐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三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農作物

一、主題:農作物、經濟來源

二、報告人:楊建豐

三、協助小天使

  大陸志工:張英

  小朋友:胡夢茹、胡夢珂、牛新雨、胡蒙蒙、黃浩然

四、訪談內容:

第一天 於教室訪談小朋友

Q:大家知道這兒(胡寨村附近)有甚麼農作物嗎?

A:蘋果、玉米、小麥、葡萄、西瓜、毛桃、黃瓜、生菜(河南特色菜)、花菜、   

  菠菜、芹菜、辣椒、白菜、蘿蔔、紅薯、大蒜、油菜、香蕉

 

Q:你們常吃的食物有哪一些呢?

A:涼皮、豆腐乾、彈糕、油條、烏雞、豬肉、筍子

 

Q:家中有自己種甚麼農作物自用的呢?

A:玉米、棉花、紅薯、毛豆、花生、山藥、黃豆、大蔥、蓮藕

 

Q:有沒有和農作活動相關的節慶?

A:沒有相關的節慶

 

Q:三餐常吃甚麼呢?

A:早餐 蒸豆漿、土豆絲、洋蔥、番茄加白糖、黃瓜、餃子、雞蛋炒番茄

  午餐 蒸蛋、米、炒辣椒、荔枝、堤子、麵條(玉米麵、豆渣麵、綠豆麵)、 

     米湯、西葫蘆、炒土豆、蘋果

  晚餐 蒸饅頭(饃)、茄塊、蒜、西瓜皮(去綠皮留下的部分)、冬瓜、南瓜、  

     豆角、包菜

附記:家中有自製青椒醬。五天趕集一次

 

第二天 拜訪胡蒙蒙的家

受訪者:胡蒙蒙的奶奶

家庭成員:爺爺、奶奶、三個兒子、兒媳、五個小朋友

家庭經濟來源:

  爺爺奶奶耕種農作物(小麥、玉米、黃豆),一部分賣掉,一部分自用,另外院子種有葡萄、茄子、紅薯自用;兒子、兒媳在杭州打工(過年、採收時節會返家幫忙)

家庭開支:小朋友上學學費、油鹽茶米醬醋、水電費用等。

房屋格局:

  為三間廂房,家中有電視機以及電動三輪車為交通工具。家中儲藏約3000斤小麥,不算大戶,有一兩萬斤的才算。小麥多運送至附近糧站被收購,溼小麥價格每斤約為1.1元,乾小麥價格約為1.15元;

奶奶於家門前向我們介紹目前家中概況、接受訪問。粉色衣服和一旁的小朋友為她的孫子們,另外較遠的小朋友為鄰居。

 

第三天 拜訪胡夢珂的家

受訪者:胡夢珂的奶奶

家庭成員狀況:

   共有九人,其中六人各分得兩畝地,共十二畝地。家中有四位孫女,年紀最大的孫女上初中,暑期回家幫忙奶奶,年紀最小的是仍為兩歲的小朋友,父母皆前往杭州打工。

經濟狀況:

   家中有飼養羊,公羊賣出,母羊留於家中,尚有三隻小羊;除此之外,也飼養雞隻以及鴛鴦一對。家中原有十二畝地,另外承租了十八畝地,一畝地每年租金為兩百元人民幣。共有三十畝可澆灌的農地供使用,耕種紅薯、玉米以及小麥。另外,有種石榴樹和樹苗,零星販賣。

附記:

   今年桃子的價格不佳,去年每斤賣1.5至1.6元,今年每斤只能賣0.8至1元,如此的價格讓許多農民連雇人採收的工資都負擔不起,只好讓桃子自然腐爛壞去。

第四天 拜訪胡夢茹的家和大棚

  奶奶不在家,而是在大棚中務農。

  房屋格局為三間廂房,平日家中有一個兩歲大的小孫女。

  家中共有兩個大棚,一個主要種植葡萄,另一個主要栽種桃樹,前往大棚需經過一個地道,七月份時,平時大棚並未開放,而是利用炎熱高溫,進行密閉殺菌的程序。

 

 

 

 

 

 

重點歸納:

    蘭考胡寨   村附近的經濟作物為小麥、玉米、紅薯。蔬果種類繁多,但主要為毛桃和蘋果。大棚主要為合作社的相關輔導成果,也藉由合作社的協助,農作物的附加價值提升,價格更佳。普遍而言,附近農民仍屬於看天吃飯,收成良好也別高興太早,因為量多價跌,有時產量過剩,更是血本無歸。

 

 

趙思菡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四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胡寨哥哥合作社

一、 主題:胡寨哥哥合作社

二、 記錄與報告人:趙思菡

三、 協助志工:梁倩

協助小天使:胡佳欣、秦夢雅、魏夢茹、魏婉婷、張棪棪

四、 訪談內容:

(一) 第一天:在教室訪談小朋友

Q:大家認不認識胡寨哥哥合作社的人?

A:兩個大部分都認識,四個沒去過合作社,兩個只去過但不認識人

 

Q:那有沒有去過大棚?

A:大家都去過

 

Q:大家知不知道英文營是胡寨哥哥合作社舉辦的?

A:大部分的人皆不知道

 

Q:有沒有人家裡的人是合作社的成員?

A:僅有一個小朋友的爺爺是合作社成員

 

(二) 第二天:訪問資金互助部王大姐

1.僅有社員才能放款

2.主要成員皆是和合作社合作,入股需要1000元

3.最一開始,只要是願意加入合作社者即可加入,並無限制

4.目前財務部成員有四人

5.社員調查目前為王大姐與理事長加上其他成員約三至四人一起主導

6.合作社目前活動有:文藝方面(腰鼓、廣場舞)、兒童、婦女、老人、資金互助

7.目前加入資金互助部的成員不多,僅有十來個

8.資金互助部七月才開放入股

9.合作社幹部會主動去了解村民需求,同時村民也可以自行來尋求幫助

 

(三) 第三天:訪問學生家長,家裡是開麵條加工廠

1.在家裡開設廠房,在家加工

2.只收加工費用

3.少與合作社接觸

4.村里所有的麵粉幾乎都在此加工成麵條

5.當天送來原料便可當天拿到加工品

6.目前生產的麵條不賣商店,也不曾試過賣商店

7.雖與胡寨村相鄰,卻不屬同一管轄區

 

 

(四) 第四天:訪問監事會成員王師傅

1.王師傅為去年加入之成員,是大棚管理員

2.目前合作社有幾十幾戶大棚

3.大棚內所有的農作物皆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4.目前大約有四十多戶人家加入合作社

5.合作社工作:大棚管理、運輸、幼兒園管理、化肥、農產、養殖

6.養殖只有一戶,養豬,大約一百多頭

7.大棚不用化學肥料而是用雞屎當作肥料

8.一大棚大約產2-3萬斤黃瓜,今年黃瓜售價一顆約8-9元

9.大棚農產包括胡瓜、黃瓜、豆角及包菜

10.菜苗皆為合作社自己種,但種子是在外邊購買

11.目前合作社理事會成員約5-6人

12.監事會成員2人

13.合作社工作人員有12人

14.大家皆是自願加入合作社,社員孩子上學不需繳學費

15.合作社舉辦的活動皆不收費

16.合作社採年底分紅,依入股金額給予分紅

17.目前合作社服務範圍約7-8個村莊

18.只要參加合作社一項業務,便可以加入合作社,並不一定要是大棚戶

19.成員皆有社員證,合作社裡也會有成員家庭檔案

20.合作社成員參加活動時需要出示社員證

五、 重點歸納

    胡寨哥哥合作社目前服務的部分有:農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資金互助、老年活動、幼兒園、文藝活動等,合作社將土地進行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達到糧、果、油、菜、養殖、加工協調發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使老人到小孩都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健康文化生活,逐漸完善社區服務功能,解決村民需求。

 

 

蘇子芸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二年級

蘭考社區資源調查-豫劇

一、 主題:豫劇

二、 報告人:蘇子芸、楊丹、胡佳慧

三、 協助小天使:無

四、 參觀地點:拉弦子的老人家裡、豫劇老師分享

五、 訪談內容

(一) 分布與現況

    根據調查與訪談,胡寨中僅有一位能唱豫劇的女性,並且因為心臟病的緣故,無法再繼續。胡寨之外,有兩位拉弦子的男性,一位僅當作興趣,不常表演,以養羊、務農為生,另一位則正在籌組豫劇劇團,營生方式不明;另外還有一位唱豫劇的老師,慣常演出角色為老生,平時以種桃子、蘋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非表演,他的兒子也並未有學習接棒的意圖。當地豫劇團通常只在酬神時受邀表演,戲服與化妝皆自力更生。寨中的小學生則普遍沒有接觸豫劇。

▲豫劇團在營隊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

 

(二) 傳承方式

   訪談得到的結果,無論是拉弦子或是唱豫劇,都未有老師教授,無一不是自學;啟蒙通常是藉由觀看河南衛視的戲劇節目《梨園春》(播出時間:每周日19:35,長25分鐘,演出各種傳統戲劇,為傳承、推廣的其中一種主要方式;訪談中老師也曾提到有名的豫劇演員出路多為上電視),產生興趣後則利用豫劇劇譜自學。(豫劇劇譜:以簡譜紀錄音高,數字下方寫歌詞對詞,小字表示角色)

(三) 流派

   豫劇和其他劇種的差別並不在於使用的語言,確有普通話為詞的豫劇劇目。訪談中僅提到豫東調與豫西調。根據訪談,豫東調常是大開大闔大放的調子,咬字發音較重;豫西調則比較柔和婉轉,音調優美。

(四) 主要劇目

   《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等。現代豫劇則以《朝陽溝》在不同訪談中不斷被提起,描述大躍進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故事。另外也得知,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焦裕祿的故事也曾被改編為一齣豫劇。

(五) 配樂

   以弦子(拉奏)和三弦(彈撥)為主;視樂團陣容加入嗩吶、二胡、琵琶、笛甚至大提琴、小提琴與電子琴或是銅管、木管樂器;武戲時則用到鑼鼓。

 

六、總結

   由於村裡的小朋友對豫劇並不熟悉,因此沒有同學選擇這一組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於是原先透過英文營老師帶領、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刻認識自己所居住環境的功能就完全沒有達成。與其他許多傳統戲曲一樣,在新的潮流沖洗之下,欣賞豫劇的族群正一代一代減少。訪談的時候,發現無論是唱劇或是拉弦子的,儘管年紀都已經六、七十多歲都仍然精神矍鑠。對此受訪的老師說:心裡有戲,心情自然愉悅,每天開開心心唱戲,精神就不一般。除了現場表演,豫劇也透過各種管道生存著;而這次透過成果發表會上的演出,讓多數小朋友們第一次接觸到了豫劇,也是小朋友們萌生社區意識與文化傳承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