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 - 噹噹噹

、 參與志工:楊照宇老師、王鴻陞、傅馨慧、劉雯瑩、馮雪莉、祁丘平

二、 參與學生:15位學生

三、 流程

第一天:前導、以問答確定瞭解學生對於當地的婚禮禮俗的瞭解程度

第二天:采訪當地長輩、整理婚禮禮俗

第三天:分為三組製作花車、紅傘和禮服

第四天:繼續前日活動

第五天: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作品、為已完成的作品加上簡單的介紹

第六天: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作品、為已完成的作品加上簡單的介紹、製作當地

             婚姻禮俗的連環畫,並以對話的小品方式做介紹。

第七天:最後收尾工作,練習動態展演。

 

記錄與報告人:傅馨慧

統計學系四年級

(一)    營前規劃

在營前培訓期間,我們這一組原本的主題是當地的老街,後來在經過詢問當地的的實際情況後,我們的主題調整為了解當地婚禮禮俗的噹噹噹。

(二)    實際操作

在活動的第一天,我們將學生分為兩組,針對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分別是參加過的婚禮,結婚時不能做的事,以及結婚時一定要做的事情,藉此了解學生對於當地婚禮禮俗的了解程度。

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則是請學生們告訴大家回家詢問的答案,然後再帶領學生們一起整理。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回饋不如預期,我們調整為採訪當地的長輩。

從第三天開始,我們分為三組進行製作,分別是花車組、紅傘組以及禮服組,各組完成後,就為各自的作品寫簡單的介紹。

在活動的第六天,我們開始製作一個關於當地婚禮禮俗的連環畫,並在旁用簡單的對話做簡單的介紹,並以此為基礎,兩個學生以對話的方式,將我們這幾天的成品做動態的展演。

(三)    困境與解決

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不習慣進行討論,在了解到當地婚禮禮俗以及在進行統整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困難,所幸第二天我們邀請到當地的長輩,通過讓學生進行提問的方式,從長輩的口中了解到結婚的過程,學生整體才更為活絡。

從第三天開始,我們分為三個小組製作成品,從第四天開始,其中一個小組的進度近乎完成,而另一個小組的進度仍停留在起草的階段,因此我們在當天晚上調整帶領小組的老師,讓當地志工帶領進度快要完成的小組,我和鴻陞則是分別帶領兩個進度較慢的小組。

(四)    活動心得

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對於當地的婚禮禮俗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在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的婚禮禮俗的同時,也通過製作手工藝品,連環畫以及動態展演的方式,將自己這幾天的收穫展現出來。

  • 學生繪製關於當地婚禮禮俗的連環畫

 

記錄與報告人:王鴻陞

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1.      主題背景

    2019英文營在廣西的鎮流村舉辦,其坐落在南寧市隆安縣的那桐鎮,當地係屬壯族自治區,有特有的壯族文化,以及當地發展年代歷史久遠,有古樓、舊碼頭等古建築。故,本組本欲朝向古樓等特色建築發想題目,但幾經波折。最終在營地當地踏查訪問後,了解到古樓建築所能收集到的材料極為有限,發展空間也相對侷限,故,更改題目方向,朝鎮流村當地的婚姻習俗準備。本次社區教案沿襲成都育梁梯次《噹噹噹》的經驗,並在其基礎上修改,朝突出鎮流村當地的特色的方向操作。

2.      課程設計與目的

    《噹噹噹》之名取自於《結婚進行曲》的片段,其課程目的是想通過課程設計讓學員回家訪問家人對於當地婚姻禮俗的傳統與禁忌,進而幫助學員與其家人有更多的聯繫,並從中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而老師們也能從課堂中學員的回饋,了解到當地特有的的習俗文化,從而加深對當地的認識。

    在課程設計上,我們的結構是前三天通過學習單訪問進行資料蒐集,後四天則是分組進行成果展覽會上的實體製作(也就是將結婚典禮還原並具體化)。

    課程在實際操作後,從學員的回饋中得知,鎮流村當地的婚姻習俗有一大特色,就是新郎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時,新娘要走到祭拜祖先的大廳,會特意經過家人拉起的蚊帳,蚊帳的中間會放一碗喜糖,當新娘走過時,需要有一個小孩把那碗喜糖拿出,其寓意是新娘嫁給新郎後會「多子多孫」。

    此一場景相當地特別,是當地農村的特有文化,因而在經過討論後,《噹噹噹》組的成品展覽決定將此一場景還原。首先,通過製作大張海報說明此一流程;其次,製作結婚時會使用到的物品(如:新郎新娘的禮服、婚車、紅傘、戒指…等),最後將其組合,搭配短故事,用動態展演的方式呈現此一場景。

※分組製作花車、禮服、紅傘

3.      活動過程中的挑戰

(1)   變變變

營隊為因應當地的變化,選擇提前開營,然本組的社區課程又需臨時調整方向,導致在現場的準備上是明顯措手不及。營地現場有許多的情況並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加上課程設計時在台灣,對當地的了解幾乎是空白,以至於在執行有關文化的課程上,很多是臨場隨機應變的發揮。這時十分慶幸王老師在台灣耳提面命地提醒,課程鷹架的重要性,萬變不離其宗,隨後在團體的協力下,逐漸步上軌道。

(2)   學員的不可預知性

這次的社區課程在初階段的資料蒐集一度瀕臨開天窗,原因在於分派給學員回家訪問家人的學習單,大多數的學員並沒有確實作業,而我們大家也都沒有婚姻的經驗,導致在引導學員回答的過程中,彼此眼對眼,無語看上天,課程差點進行不下去。慶幸有照宇老師的即時提醒,那時志願者黃璐老師人在我們小組,進而將學習單回饋的活動改為小小記者的訪問。從與黃璐老師的訪談中,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學習了解到鎮流村當地婚姻習俗的傳統與禁忌有哪些,隨後更從此抽出三組婚禮必須要有的東西作為成果發表的成品,從而可以進入到分組製作的階段。

4.      收穫

在這次的社區課程中,我最大的收穫是與夥伴們的「溝通與協調」以及學員們不吵不鬧為成果展覽努力。在教案再度被推倒,重新確定方向之際,每一晚都需要與我的社區課夥伴們討論隔天社區課程的內容和課程的最終方向,不斷地腦力激盪,和思考替代方案,將課程優化並為其增添光彩。慶幸我們小組的學員非常給力,在課程活動中,不斷地優化我們的作品,並能將其串聯,最終呈現動態的展演,為我們的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5.      成果展覽

※成果發表會前的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