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參與志工:楊家偉老師、王瑞琦老師、林育民、黃柏儒、華昱尊
二、 參與學生:15名
三、 流程:
第一天:觀察校園植物
第二天:社區植物踏察
第三天:製作校園植物名牌
第四天:掛校園植物名牌
第五天:分組活動(社區植物圖鑑、校園葉片繪圖)
第六天:完成前日的工作,訓練小小解說員
第七天:成果發表會
政治所博士班三年級
一、前言
2019年1月,兩岸鄉村英文品格營的團隊來到廣西,在南寧的鎮流村中舉行英文營的活動。除了英語歌曲的教學外,也帶來不同主題的社區活動,讓當地的學生們能夠更親近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在這一次的社區活動中,我跟柏儒、王瑞琦老師、楊家偉老師,以及當地的志工昱尊一起合作,帶領學生們認識當地的植物。我們的活動名稱是「魔樹世界」。現在,讓我我向讀者們介紹這次活動的經過。
※在鎮流村小學的校園內,有黑板樹、香樟樹等豐富的植物
二、教案開發
對英文營團隊來說,「社區裡的植物」這個主題其實並不算新。在2015年福建的莆田梯次,嘉雯曾經帶過當時的學生,認識村裡的經濟作物。比如花生。在2017年河南的靈寶梯次,虹伶、巧琳和我,以及當地志工佳慧,一起帶過「果果大拼圖」的教學。在當時的教學中,我們將參加活動的學生分成小組,然後出發到村子裡蒐集植物,並訪問老人家關於植物的故事。活動的最後,我們讓各組的學生發揮創意,把植物的花、根、莖、葉拼成美麗的圖案。
2017年河南的「果果大拼圖」的教學,讓我和一起合作的夥伴們察覺到,帶領學生認識社區植物的教學,在一種情況下會讓教師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那就是當學生們對社區的植物很瞭解,並且能夠說出許多細節的時候。考量到這一點,在這次英文營的培訓中,我們特別邀請到了楊家偉老師,向我們介紹各種大學校園內的植物。楊家偉老師從金融業退休後,由於興趣的關係,開始長期地在台北市立植物園中擔任導覽。在觀察大學校園內的植物的時候,楊老師仔細地向我們介紹辨識植物的要訣。比如用眼睛觀察葉子的形狀、生長的方式,用手摸一摸、體驗葉子的觸感,用鼻子聞一聞,瞭解植物的味道。
※培訓課的時候,特別邀請了楊家偉老師,向我們介紹大學內的植物
有了楊老師的解說,之後我跟柏儒設計教案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方向。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學生從觸覺、嗅覺來認識植物。這些接觸植物的方式,可能是學生之前沒特別注意到的。更進階一點的話,我們能試著讓學生去觀察,然後說出葉子的形狀和生長方式。除此之外,我還到圖書館去,找了一些跟壯族的植物傳說有關的書。閱讀完之後,由柏儒在培訓課上向大家報告。在我們的構想中,如果有機會,也許能讓學生們訪問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後介紹村子當中關於植物的故事和傳說。這樣一來,教案裡除了有自然觀察的層次外,還會再增加一層在社會文化方面的認識。
三、當地的調整
抵達鎮流村之後,魔樹世界的教案就受到了兩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在跟村子的老奶奶訪談的過程中,知道在村子裡面,其實不太有關於植物的故事或傳說。其次,在第一天上課的時候,我們發現,參加的學生比原先預期的多。而且許多都是來自小班的、四或五年級的學生。
※在出外踏查之前,學生們動筆記錄等一下要自己找出答案的問題
考量到村子裡關於植物的故事其實不多後,我們一開始的教學,採取的是往自然觀察的方向明確前進的路線。第一天的時候,我們先在黑板上寫出問題,然後請學生們在等一下的走訪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接著,學生們才跟著楊老師走出教室,一起認識校園中的植物。第二天的教學也是一樣。只不過我們觀察的範圍,換成在村子裡。在那之前,楊老師先一步勘察了路線,並記錄了有哪一些植物可以介紹給學生。帶著學生到村子裡觀察的時候,柏儒、昱尊跟我都察覺到,班上的學生可以被分成兩類。一類是在聽了楊老師的解說後,對植物逐漸產生興趣,開始專心寫筆記、回答出發前請他們解答的問題的。一類是喜歡在戶外活動,到處跑跑跳跳、摘葉子和找竹條出來玩的。柏儒、昱尊跟我需要留意後一類學生的安全。我們需要不時提醒他們跟上隊伍,或是不要在排水溝旁邊逗留。在這當中,我發覺柏儒開始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在隊伍間的位置,讓學生儘量不要跑得太遠。同時,昱尊也展現出攝影的專業之外,對小孩子親切、有耐心的那一面。每當學生開始調皮,他都會馬上跟過去,然後又勸又喊地把學生帶回。有了柏儒和昱尊的幫助,讓我感到十分的安心。雖然好動類型的學生,還是會到處跑來跑去,不過他們最後還是會待在一定的範圍內。
※到村子觀察植物時,柏儒和昱尊一起幫忙,將學生聚集到楊老師的周邊
最後需要調整的,是成果發表會的準備。由於兩類學生的分別十分明顯,所以最終被分成了兩組。對植物有興趣的學生,和王瑞琦老師跟楊家偉老師一起,有目標性地連同枝、莖一起,把不同植物的葉子採集回來,然後貼在白紙上。之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寫上各種植物的特徵、科名。另外一類活潑好動型的學生,則由我、柏儒和昱尊帶出去。我們請學生們採集校園植物的葉子,然後用彩色的蠟筆,馬上把葉子的形狀描在紙上。之後觀察葉脈的樣子,再把它畫上去。由於先前我們帶過全班的學生,辨識出校園內的好幾種植物,並且替它們掛上由學生自己製作的名牌,所以當學生畫完葉子之後,我們會請他們把植物的名稱寫上去。學生要是忘記,趕快跑到校園內,查看植物上面的名牌就行了。分成兩組之後,成果發表會的準備變得順利許多。展出作品的時候,英文營的其它的夥伴、學生的家長們,都露出驚喜的眼神。展覽之後,我請畫植物葉子的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拿回家。沒想到他們跑出校園後,又拿著作品再跑回來。說希望由老師們收著,作為這一次活動的紀念。聽到學生這麼說,真讓人感到高興。
※成果發表會上的展出之一,活潑型學生們用彩筆畫的校園植物的葉子
※安靜學習型學生的作品:採集不同社區植物,並寫上特徵和科名
四、結語
這一次「魔樹世界」的社區活動能順利落幕,需要感謝楊家偉老師在過程中的協助。楊老師在上課之前,很仔細地在社區內走動,然後規劃了適合學生們觀察、認識當地植物的路線。在培訓課的時候,介紹的觀察葉子和葉脈的方式,也帶給了我們啟發。讓我們最後能夠設計出描葉子形狀、畫葉脈的藝術表現型的活動。另外,也十分謝謝柏儒跟昱尊的幫忙。有了他們的協助,才能在外出觀察時看住活潑型的學生,並且讓他們在最後準備成果發表會的時候,也有在圖畫紙上發揮的機會。
※楊老師利用時間踏查村內的植物,並在當地培訓時介紹給大家
最後,在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的時候,我發覺其實有兩個地方,是之後可以再調整得更好的。第一,當我們發覺學生有活潑好動型、安靜學習型兩類,而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很大的時候,或許就需要適時採取分組教學的方式。這樣一來,老師們更能夠依照學生的性質,帶給他們關於植物的不同面向的認識。可以有明確走向自然觀察類的,也可以有走向藝術表現類的。其次,當我們在訪談時,聽到村裡的人說,這裡其實沒有太多關於植物的故事時,或許我們太輕易放棄這一條路線了。事後想想,在另外一組當中,問了跟他們一起教學的當地志工,泰州以後,反而得出了更多關於婚禮的資料。如果我們再多問一問當地志工,甚至是參加我們社區活動的學生,或許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這樣一來,也說不定能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出原來教案設計中關於社會文化的部份呢。
※帶學生們走訪社區時拍到的冬葉。村裡的人會它的葉子來包長方形的粽子
資訊管理學系三年級
還記得當時在選擇社區主題時,我算是完全茫然的狀態,只知道社區主題規劃是個不停更改及變動的教案,卻不完整地了解其內容,這樣子的狀態卻要我第一個選?節慶?騎樓?樹?茫然失措的我匆匆選了樹作為社區主題(雖然當時我滿想選騎樓的),卻沒意料到,樹才是最好做的題材,因為樹是鄉下農村社區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更是融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次也很感謝楊老師在我們的社區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若從一開始沒有老師的幫忙,這個社區設計可能淪為空談,也由於老師在七天的課程中給學生許多關於樹葉的知識,我可以感受得到我們的學生在課程中真的學到很多,收穫滿滿。
課程的規劃一開始除了想要讓學生認識植物之外,更想要建造一個立體的樹模型,可以擺在校園內,讓學生不忘營期所學的知識,更可以有所紀念;但由於當地素材的不足,以及營期的規劃走向,我們每天都不停的修改教案,讓明天的課程可以完美,到最後的成果發表改成了比較接近知性的展覽,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樹種和葉子的差異,同樣的達到讓學生不忘記營期所學知識的目的。
我也在營期與學生的互動中學得許多,特別是那些看似沒有在認真聽楊老師講課的同學,其實都對於這些植物有ㄧ定了解,甚至在我抽問的時候都能應答如流;另外也有部分學生是完全無法專心於知識上面,我也從中學得不少管理方式,像是課程的最後兩堂課,我們讓他們自己用蠟筆、色彩筆等,畫出自己想像的樹葉,這個方法明顯地可以抓住學生吸引力,也讓學生有另類的展現機會。
這次的社區課程,讓我建構出這個課程的完整概貌,更加了解如何設計及應用,我也看到了許多的小朋友對於樹的熱忱和知識的渴望,希望這些學生未來可以不要忘記當初對於植物的這份熱情。
※「魔樹世界」師生全體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