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內丘 - 佩琪的新年

主題:河北佩琪的新年

一、 參與志工:傅馨慧、王元蓁

二、 參與學生:15位學生

三、 流程

第一天:前導、以問答確定瞭解學生對新年的瞭解程度

第二天:整理古今新年習俗

第三天:采訪當地長輩

第四天:製作新年習俗時間軸

第五天:整合新年習俗、繪製桌遊

第六天:製作新年相關的手工藝品

第七天:完成桌遊與手工藝品

記錄與報告人:傅馨慧

(一) 營前規劃

在去到河北之前,我們一開始以去年做過的婚禮習俗為基礎,想要以人生歷程,也就是出生、高考、結婚、離世這幾段人生中的大事,去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後來聚焦於當地的喪葬習俗,詢問當地的志願者相關的習俗。

(二) 實際操作

在活動的第一天,我們以從當地志願者了解到的新年相關習俗作為基礎去設計問題,藉此了解學生對於當地新年習俗的了解程度。我們這一組的學生約有15名左右,大小班的學生各班,以女生為主,因此在整體活動的帶領過程中,較少有學生不甚配合的情況。而後以第一天的提問,請學生回家請問家長相關的問題。

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則是請學生們告訴大家回家詢問的答案,然後再帶領學生們一起整理現在的新年習俗,以及過去長輩們的新年習俗相關的問題。在這一個過程中,我們採取大小班各分為兩組,由我和元蓁兩人分別帶領兩組的討論,準備次日讓學生對當地的長輩進行採訪。

採訪的過程中,則是讓學生選擇幾個題目,是由他負責提問長輩並做記錄,以讓大家能夠才採訪結束後進行整合。在第四天的活動中,我們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新年習俗相關的時間軸,並繪製屬於自己的新年習俗時間軸。

而後,由我帶領大班的學生進行新年相關習俗的整合,而元蓁則是帶領學生繪製桌遊以及製作新年相關的手工藝品,像是紅包、春聯、倉官帽等。將最後兩組的作品進行結合並做最後的調整以及美化。

(三) 困境與解決

經過了解後,為了避免輕浮,或是過於直板,最後我們選擇放棄喪葬習俗這一題目,選擇以當地過農曆新年相關的習俗作為社區小學堂的題目。

(四) 活動心得

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對於河北內丘當地的新年習俗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可以了解到過去的新年和現在的新年有什麼相同以及不同之處。

記錄與報告人:王元蓁

(一) 營前規劃

這個活動的發想是上一個梯次──河南梯次的靈感,並且結合上一年在河北實施的「偷偷告訴你,囍囍!」我們希望小學生們成為一個小小記者,在這幾天詢問家中長輩與社區老者,透過一個個問題,完成現在河北內丘的過年習俗,再透過這些內容製作桌上遊戲,使古板的調查結合遊戲,讓小朋友們以後遊玩遊戲時也能回想起新年的習俗。

(二) 實際操作

在規劃這個課程時,我們不是一張白紙便要去帶領小學員們,而是在開營前兩天,於當地詢問長者有關於這裡風俗民情。起初我們預先規畫三個主題,但是最後因為其他兩個主題的內容沒有預想中的豐富而決定以新年為這次的社區小學堂主題,訪問的過程中,因為習俗並不是像數學的加減乘除般,有一定的規律與答案,而是每個家庭會有些微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訪問不同人、不同年齡層,並且結合以上,製作出一份過年禮節時辰,並藉由這份時間序帶領小學員們製作。

(三) 困境與解決

雖然在規劃時,我們預想小學員們成為一個個小記者,詢問長者問題並且記錄下來,而實際上在要求他們分享他們所記下的內容時,能明顯感受到高年級的學生與中年級的學生之差,中年級的學生不擅長於文字的組織與抄寫,所以無法紀錄,而高年級的學生已經略具備這個能力,因此最後製作桌上遊戲時,我們採取高、中年級分工,高年級的整理過年的時間序並謄寫在桌遊的方格內,而中年級的學員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製作出一個個精緻的年貨。

(四) 活動心得

社區活動是英文營營隊架構的三大重點之一,透過參與社區小學堂,小朋友們可以更了接當地的歷史、環境、人文風情,而我們也可以更加瞭解我們服務的鄉村,在社區小學堂中,學員們不只是小朋友,我們更是學員之一。

在河北梯次總共有三個社區小學堂,其中一個就是「佩琪的新年」,為什麼名為「佩琪」呢?河北梯次的合作夥伴有山東煙台大學的學生,而與他們溝通時,他們說:「現在正火紅的卡通,就是小豬佩琪呀!」於是我們希望透過「佩琪的新年」這個活潑的名字,吸引到小學員們參與我們這個社區小學堂,更加了解當地的過年風俗民情。

16位學生與4位老師,我們一起完成這個桌遊,一起瞭解河北內丘的過年習俗,社區小學堂這個單元,可以讓我放下老師的身分,成為一個學習者,聽長者或是學生分享他們的文化,這些民情有些令我驚奇,而有些又令我感到有難過。透過社區小學堂,既可以達到英文營的宗旨──英文營的學習走出教室,也能促進彼此的連接,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英文營最喜歡的課程是社區小學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