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內丘-瓦者榮耀

陳嘉雯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

一、  主題:瓦者榮耀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施虹伶、郝雨欣、郝玲玉
三、  參與學生:13位學生
四、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五、  行程:

第一天:前導、確認主題內容
第二天:統整訪綱並實際演練訪談方式
第三天:走訪當地瓦廠
第四天:統整並分享訪談內容,製作記者手札
第五天:繪畫活動(題目:瓦廠遊記)
第六天:製作海報
第七天:學生實際演練講解內容與呈現方式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承接往年的經驗,今年的社區活動設計顯得更為生動、貼近學生的理解力與操作力。首先,三大主題各有一個較為吸引人的主題名稱,企圖用活潑逗趣的名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之引入這富有意義的活動的大門內。這樣不同以往的活動設計的成效也十分正面,本組一共有13位學生帶領志工老師一窺村里的瓦廠行業。

      在未正式開始營隊及操作本活動前,我們在營前培訓階段請教河北當地的吳慶豐總幹事及郝勝利副總幹事,藉由他們豐富及生動的分享對當地的瓦廠行業有一層基本認識。我們從中了解到瓦廠的興起與國家政策有關,而此行業的興起及市場對瓦的需求量大增對當地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農民原有的作息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期望在活動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在地事務的關懷及加深他們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我們在活動第一天與學生商量主題的活動規劃、執行方式。在討論過程中,我們請學生分享他們所了解的關於“瓦”的知識,許多學生都清楚地分享到使用瓦的正面及負面功能,如解決漏水問題、不必掃雪、再也無法在屋頂晾曬農作物等。接著,我們就學生所不知道的知識進行引導,讓學生將問題記錄下來,隨後實際走訪瓦廠尋找答案。

      在整個過程中,讓我很驚豔的是一位小班學生(一年級學生)的表現。雖然他年紀很小,對“瓦”不太了解,但他也正好能夠就他所不知道的部分進行提問。其中許多他所提出的問題是我和另外三位志工在籌備時未曾想到的,他的提問可說是豐富了這個主題,也加深了志工老師、學生對瓦的認識。

      往年在執行社區探險活動時,學生多依賴老師進行引導及帶動,但今年河北梯次的『瓦者榮耀』組卻是有別以往,讓我又驚艷了一把!河北學生展現高度的合作精神及組織能力,13人分成兩小組,由大班學生帶領年級較小的學生進行成果發表的講解練習。學生經過引導後自發性地進行分工,展現高度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每一位學生都在小組練習中擔任一定的角色,共同呈現小組作品。

      有過幾次進行社區探險活動的經驗,我覺得社區活動十分考驗志工老師的引導及組織能力。本組一共有13位學生,學生多分佈在大班及小班。因為學生人數不少且年齡分佈不太一樣,因此在帶領師生討論時顯得頗具挑戰性。在帶領討論時,不僅僅需要注意每位學生的發言次數及機會、討論時學生的狀態(能夠融入討論或是無法理解討論內容)還要對所討論的問題難度進行平衡,用學生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能夠了解及操作的方式去窺探瓦廠。今年在其他志工老師的協助下,本組的社區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

圖為學生分工繪製成果發表海報。

圖為學生練習講解本組作品,志工老師在一旁擔任聽眾並提出問題請學生解答。

 

施虹伶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一年級

在河北內丘,瓦是當地重要的經濟產物,當地許多家庭家中都有人在瓦廠工作,班上許多小朋友家中也有長輩在從事和瓦有關的工作,因此我們設計了這堂課,讓小朋友能夠更進一步了解瓦廠香冠作業流程與製作內容。

第一、二天:化身小記者擬定訪綱

簡介瓦在當地的重要性,引導瓦和當地的重要連結。要求小朋友化身小記者準備訪問瓦廠老闆,並教導小朋友訪問時應該注意的禮儀、紀錄的技巧。

分成兩組分別由不同老師引導訪談大綱,針對瓦的特性、製瓦的流程及瓦廠的規模提問。

第三天:實地走訪當地瓦廠

步行到當地瓦廠訪問瓦廠老闆,向老闆提出討論好的問題並詳細記錄。

第四天:統整訪問結果

由老師帶領小朋友對前一天訪問的結果分類統整,用提問的方式讓小朋友對照自己做的紀錄回答。

第五、六天:製作海報

分成三組分別畫三個不同的主題:瓦廠、瓦、瓦廠老闆,並在每一張海報旁紀錄相關知識,孩子的想像空間總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能運用圖畫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和用他們眼光所看到的事物,在製作海報過程中,小組組員之間難免有磨擦,這也是個讓孩子學會與他人溝通的好機會。

第七、八天:成果發表與準備

第七天我們讓孩子準備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不單只是讓家長看到他們的海報,而是要他們像是記者報導般,向來的家長們介紹瓦。一樣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與模擬,讓高年級的小朋友帶領低年級的討論,高年級的小朋友在跟低年級同學說明時也更加釐清了自己的思緒,讓他們自己更清楚。

第八天小記者們在站在自己組別的海報前,向來參觀成果展的家長們介紹瓦的製作流程及瓦廠的設置。

 

資料整理與上傳:陳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