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言:探索學生能夠樂在其中的課程模式
從我第一年參加英文營開始,英文營團隊就一直嘗試帶入社區的元素到課程之中。從一開始比較學術化的「社區資源調查」,到後來結合訪談記錄與海報繪製的「社區探險」。雖然漸漸地有活潑的趨向,但整體執行而言,孩子享受於學習的程度似乎遠不如英文營其他課程。
因為了解到這樣的困境,我和育民從成都梯次的經驗開始發想,發揮實驗精神,在台灣南河梯次嘗試帶入以繪本、桌遊的創意發表形式,以激發孩子對於社區課程的熱愛,然因為整體學習任務的難度沒有拿捏好,最後雖說成果頗為特別,但孩子對於課程的享受與融入依然有限,整體的課程設計依然只停留在「以成人為中心」的層次。
貳、 理論:社區有教室:批判性的課程設計實踐
有鑑於社區探險課程一直無法引起孩子興趣,所以在今年暑假出隊前,我特別借了三本教學相關的書籍自我進修,其中有一本主題即為「社區有教室:批判性的課程設計實踐」。在書中,我了解到在教師在設計社區課程時的角色,應該做為社區與孩子間轉化、溝通的橋樑。對於孩子而言,教師也試著給其「鷹架」,了解社區受訪者或文史資料記載的生難東西。對於社區而言,教師應利用自身的教學專業,幫助社區將其豐富的資源轉化成孩子了解有興趣、且符合教育目的的教學素材。事實上,簡要來說「社區有教室」的實踐要點,便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因此今年英文營的社區探險,便嘗試著融入了這樣的元素,不僅僅使用創意的發表形式作為任務,也考慮學生的年齡與特長,給予其不同難度不同屬性的分工,讓學生可以在任務中發揮所長,樂在其中。在社區相關背景資料解說的方面,比以往更注重的是教學語言的轉化,用學生懂得語言、與其生活密切結合,藉此燃起學生的興趣,已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參:實踐:內丘「美農社區空間營造」與靈寶「夢想窯洞」課程
依循著上述的體悟,並且配合在過程中與夥伴密集的討論、修正、評估,這次不論是在內丘梯次帶領的「美農社區空間營造」課程還是在靈寶梯次所做的「夢想窯洞」課程,都獲得了孩子熱烈的迴響,不論是訪談、合作討論、動手做的任務執行,孩子都是樂在學習之中,進而也發掘了自己亮眼的多元智能。
以下即簡單展理內丘梯次「美農社區空間營造」與靈寶梯次所做的「夢想窯洞」的課程設計與執行過程,以供參考與反思:
一、 超級魔法變變變:內丘梯次「美農社區空間營造」課程
在內丘梯次,我被分配到的社區主題為「超級魔法變變變」,其主要的內容,乃是帶領了解合作組織金店鎮新農協位於大壘東村的「美農社區空間」。在事前準備的部分,我們先訪談了金店鎮新農協的兩位領導以及諮詢機構北京農禾之家的照宇老師,之後透過腦力激盪的方式,發想課程設計。最終的方案,我們定調為讓孩子透過訪談並輔以想像的模式,以平面海報和立體模式的方式做出「屬於社區居民的美農空間」。
然而,在第一天實際去向孩子說明時,因為在課程設計時並未注意到,如何用孩子的語言,去讓孩子了解從「事前了解使用者需求」到「平衡各需求做出適合空間規劃」的過程。因此在實際說明時,過於生硬的講解語言讓孩子對於課程是意興闌珊。所幸,王老師此時介入,直接把將近二十位孩子分成了「老人」、「父母」、「小孩」三組進行小組討論,才暫時解決了第一天的窘境。
第一天的社區課程結束之後,我們召集了伙伴進行討論,主要就是要把之後帶討論的要領以及每一天的規劃明確化,在討論之中,我們定調讓三組孩子隔一天回家進行訪談,分別蒐集「老人」、「父母」、「小孩」平日的喜好。因為其實一個好的社區空間規劃,便是一個能夠提供不同群體滿足其健康喜好的場地。透過這樣的邏輯,我們成功的將生硬的規劃哲學,轉換成孩子了解的語言。孩子在蒐集完喜好後,經由老師的引領,開始著手開始草擬屬於「老人」、「父母」、「小孩」的美農空間的平面空間規畫示意圖。
待三組孩子接繪製好自己的平面空間規劃示意圖,我們特別設計了三組互相發表的環節,藉此為第八天的小小導覽員動態展示做準備。在發表結束過後,我們也特別用孩子的話語,向他們解釋了「一個好的規劃,必須要在有限的資源中,將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做平衡」的道理。最後便開始進行總體的立體模型製作,而因為我們小組內有低年級女生、中高年級男生、初中生三種群體,因此我們在分工上,特別依據了該年紀的成熟度、擅長的特質給予其適合的分工。像是低年級天真爛漫的女孩,我們便請照宇老師帶領,去戶外採集野花野草,回來貼在寶特瓶上,進而轉變成美農空間不同型態的樹,之後甚而做出了花園、菜園。中高年級喜好動手做的男生,就由我帶領他們,將家裡不要的紙盒,剪裁成適合的形狀,轉化為美農空間內的建築物、拱門並予以彩繪。而幾位在文字、設計上較有概念的初中生則由為絜帶領,負責海報的文字、標題,並負責整體立體圖的草圖設計。透過這樣考量特質的分工,讓我們後面幾天可以說是全體總動員透入在任務之中,孩子也充分享受在過程之中,每次都做到忘記下課,不知不覺地便做出了驚人的成品。
最後孩子所做的成果,確實令人相當驚艷。其不僅展現了在手工藝上的好天賦,對於立體規劃包含的內容,也讓合作組織的領導與家長大為震驚,因為綜觀規劃的內容,可以發現孩子隨意的天馬行空,而是真正有系統地去針對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做出切合實際的村民需要的規劃。我們也特別培養了幾位高年級、初中的學生,在家長參觀的期間,在攤位上導覽解釋我們的理念。或許真的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孩子們充分展現了大將之風,呈現了非常有系統的講解。透過講解,造就了一個相當好的親子互動、世代互動的場域,也發現了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的天分。
二、 窯一窯,洞一洞:
靈寶梯次「夢想窯洞」課程 在靈寶梯次,我負責的社區主題為「窯一窯,洞一洞」,其實就是要帶領孩子了解在靈寶一帶即為特別的「窯洞」。而此主題的課程設計,其實因為本身就是台灣培訓課裡的實作範例,所以在討論時已有雛型,主要就是讓孩子去設計屬於自己組的「夢想窯洞」,並且加以用動態的形式加以行銷。
然而,因為在河北梯次,自己所帶的美農空間組,最缺憾的部分就是訪談不夠有系統。因此在靈寶,自己更加強調要把過去對孩子生難的訪談,從問題設計開始簡化成孩子能夠理解的形式。主要的設計思路便是加強教師引導、與生活結合,最後我們確實也靠著這樣的思路,成功地帶領學生設計出了數個關於窯洞的訪談問題。從窯洞的特性、功用、分布、到現在與過去之差異,透過邏輯的串通配合任務的頒布,讓孩子對這些問題保有充沛好奇心與執行動力。而我們出的任務形式,乃是讓孩子在黑板上的問題中挑四個,並在後兩天的訪談將其詳實紀錄。這樣的方法,孩子會因為想要完成自己任務單上的問題,因而積極地發問,甚至是補充詢問,對於訪談者所說的知識,自然也是吸收得比較扎實。
而在經由兩天訪談,對窯洞本身的先備知識較為了解後。我們進入了設計「夢想窯洞」的任務。為了怕孩子不知從何做起,由教師先在黑板畫上了示意圖,包含了窯洞內包含的功能、窯洞外部示意圖、窯洞內部的平面設計圖三大項。或許是孩子從未經歷這樣的形式,因此它們算是對其極有興趣,而黑板上的範例也給了他們適當的鷹架,所以很快就進入了明確的分工。而我們也從中觀察發現了,這裡孩子驚人的美術天賦,這也影響了之後我們的課程設計。
在兩個小組皆完成自己組的夢幻窯洞後,我們開始著手統合兩組的設計內容,進行立體夢幻窯洞的設計。其主要的設計理由,倒也不是想偷懶複製河北的成功經驗,而是在我們觀察到這裡孩子在美術、工藝驚人的天賦後,想說可以藉由這樣的發表形式,來形塑他們對於自我的自信。果不出其然,雖說教師群僅是將河北立體模型的思維帶給孩子,但孩子卻自己融合了插花、工藝、美術設計等天賦。讓整個立體夢幻窯洞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品。
插花部分,小班與大班的女孩們將河北在寶特瓶上黏貼樹葉的形式,轉化為結合枝幹、樹葉、花朵三者並加以巧妙擺設的方式,讓整個夢幻窯洞周邊充滿了詩情畫意。工藝部分,平日頑皮的小班男生,利用竹筷、藤蔓、絲線,打造出了夢幻窯洞院子裡的立體鞦韆、立體瓜棚,其對於步驟的井然有序以及驚人的巧手,著實是令人驚豔的多元智能展現。美術設計部分,由大班女生們負責,一樣是透過就地取材,將花草沾黏在窯洞周圍,營造出窯洞本身與土地深切結合的意象,這部分的別出心裁,也是教師團隊一開始所想像步道的。其實教師在這部分的任務,僅有做些許的適當引導,但卻也引導出了孩子難能可貴的多元智能,讓英文營的社區教育真正的與美術教育互相融合,進而激盪出了燦爛的火花。
而在最後發表當天,我們也依循河北前例,讓孩子來解釋自己的作品意念,雖解說部份不如河北孩子有系統,但其童言童語的解說卻也是讓家長個個都是充滿笑容。事實上,許多家長在觀展時還以為這模型乃是老師動手做出來的,但他們在了解原來是自己孩子所做時,個個都是充滿了驚喜的神情。或許這就是多元智能的奧妙吧,每個孩子其實都是天賦異稟值得欣賞的,但往往大多數的家長都沒能有適當的時機,好好看到孩子最有才的那一面。看著家長拍拍自己孩子讚許的背影,自己其實是默默欣慰著,欣慰英文營除了平日教學外,還有社區探險這樣一個場域,可以透過教師適當的課程設計,發掘孩子這些令人動容的多元智能。
肆、總結:多面向、有動有靜的「有意義學習」
綜觀我們這次的社區探險課程,不僅達到了認知面的學習,在動手作做的技能面、愛故鄉的情意面等學習皆充分的在孩子的回饋中充分的呈現。最後孩子合作做出的展品,更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創意、別緻,再搭配此次特別訓練的「小小導覽員」解說,此次社區探險的成果,可以說讓家長、合作組織,都感到無比驚艷,在內丘甚至有家長為此投稿地方報撰文大力稱讚。
這樣的成功,我想不僅僅鼓舞了教師群,更鼓舞了孩子,如我前面提過的:「一次難忘的成功經驗,足以形塑孩子的自信與好品格」,相信上帝繼續庇佑孩子們,讓他們可以乘著這次成功的合作經驗,在未來路上堅定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