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雯
一、 主題:書法文化、民間藝術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胡佳慧、佫蒙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6位學生
五、 行程:
第一天:前導、確認主題內容
第二天: 訪問擅長捏面花的老奶奶
第三天: 學習捏面花
第四天:參觀書法陳列室
第五天:學習書法文化
第六天:繪畫活動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與學生談及本組主題,我們先請學生針對書法文化、捏面及戲曲三大部分分享他們的意見與看法,將重點置於了解學生對著三大部分的認知及熟悉程度。起初,學生有些侷促、不太敢發言,經志工老師們的引導使本組的討論愈趨熱烈。經分享,發現學生皆知道書法文化、捏面及戲曲文化的存在,或多或少有些接觸,但了解並不深入。
活動第二天,在地志工——佳慧代我們向當地擅長捏麵花的居民提出訪談邀請。我們一行人便到奶奶家中進行訪談。訪談過程由學生主導,向奶奶提出疑問並請奶奶解答。從訪談可得知奶奶的麵花手藝是透過親朋好友習得,最初學習的目的僅是因為覺得別人懂得這門手藝,所以自己也該不落人後。接著,我們進一步請問奶奶是否有將這門手藝傳承給自己的子女,或是年輕一輩。奶奶表示,他並沒有將手藝傳承給子女,但曾受邀教導孩子們簡單的捏麵技巧。
捏麵花即將麵團捏出各個不同的造型後,將造型各異的麵團蒸熟並上色、塗上一層油。經使用美術顏料上色的麵團是不可食用的,麵花多用於喜慶活動,如婚慶、賀壽。我認為捏麵花與捏黏土造型十分類似,但麵花更具文化意義且所用原料及工具都是日常隨處可得的。故,或許我能在日後的志工服務中克服物資的匱乏,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活動形式。
奶奶十分熱心地到弘農書院教導孩子們捏面的技巧。奶奶表示,捏面的物體形象皆從日常生活中得來,透過自身的觀察力將各個物體形象捏出來。奶奶手把手教導學生捏出蝴蝶、花、燕子等形象,所用的工具有針、剪刀、梳子。要將各個形象捏得細緻、傳神十分費工夫,其中對物體比例的拿捏及力道的控制是需要反復練習後才能稍有成效的。
活動第四天,我們前往參觀何老師家中的書法陳列室,只見陳列室擺滿何老師的書法作品。當我們看見桌上放著厚厚一疊的何老師每日習字的作品,不禁感歎其對書法的濃厚興趣與鑽研此道的毅力及恆心。如同羅馬並非一天造成,學習英文亦然,要寫得一首好字亦然。
何老師於百忙中抽空到弘農書院與我們分享其學習書法的心路歷程,並講授書法的基本技巧和知識,如毛筆的種類、坐姿、握筆的姿勢、各種筆畫的正確寫法。何老師也反復提醒大家不要還沒學走就想學跑,應穩扎穩打地把最基礎的筆畫練好,才能把字寫好。經何老師提點,學生也會各完成一張作品,於成果發表時進行展覽。
我是馬來西亞僑生,來自有「文化沙漠」之稱的柔佛州新山市。因此,我對靈寶濃厚且豐富的文化特色十分驚歎。然而,我們卻發現這些民間文化正逐漸失傳,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捏麵花為例,奶奶的一門好手藝無人傳承,但值得慶幸的是弘農書院曾舉辦相關活動,邀請奶奶教導學生簡單的捏麵技巧,讓學生得以接觸這門特別的民間藝術。故,希望這類活動能持續舉辦,有助於民間藝術的傳承及發揚。
此外,當地居民是標準的戲迷,當地常常邀請戲班子來村裡表演,而我們也有幸於第八天的成果展演到場聽戲。依組內學生的分享,他們都曾與爺爺、奶奶一同到場聽戲。雖然學生不一定聽得懂方言,但所幸如今的表演皆有投影中文字幕的設施,讓更多年輕族群可以同歡。對此,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也在慢慢蛻變,採主動融入、吸引年輕一輩興趣的作法。
社區資源調查乃是以學生為主體,對農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文化等面項做深入的理解。志工老師皆從外地來此,我們對當地文化一無所知,因此學生就是我們的嚮導,為我們介紹、翻譯。相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加深他們對在地農村的認識與認同感,我們也因為學生而接觸有別於自身生活環境的文化。我們互相學習,一同成長,嘗試用不同的視角與角色認識這美麗的村莊。
資料整理並上傳:湯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