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社區資源調查-建築

福建培田英文品格營社區資源調查活動

【建築與藝術】

東亞碩三王茂丞

一、活動緣起

    本次社區資源調查乃以英文品格營為主線之下的社區交流活動,由政大學生帶領,分組完成相關主題,藉由與營隊學員在放課後到晚餐之間的空檔,與之一起走訪社區,並由學員引介相關專業人士介紹社區並參與討論;期間加入政大教師、陸籍志願者,共同完成議題報告與呈現。

    意料之外地,一行人從廈門搭乘火車一路慢駛進閩西地區時,只見陰雨不斷、河水高漲;在途中欲與培田客家社區大學合作方聯絡,竟全面失聯。在火車上焦急地我們輾轉得知,龍岩地區遭逢豪大雨侵襲,連城培田更是遭逢七十年大水災,村里溪水暴漲淹過路面,電纜、基地台也因此故障。還好,有驚無險,抵達時順利與社大人員對接上,並得知大水已退,但後續能否舉辦英文品格營,一切都是未知數,在全村斷水斷電下來到熟悉的春熙客棧就此安頓。

 

二、調查議題

    後來在全員共識下,決定繼續舉辦營隊,一來是為了不失約、一來則是希望能夠為村子注入正向的能量,讓孩子在這幾天有個令家長安心的去處,並且透過社區資源調查能與村民有所連接。然而,事實上是,今年的學員比起去年又更少了些,不知是否和這場大雨有關,但凡大水淹過的路段皆受到嚴重衝擊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房子是紅土混合而成的,很遺憾的不是倒閉就是成了危房,屋內、路面泥濘不堪,衛生問題也浮上檯面。

    這場水災,對於以培田古村落來說,不啻是一場重大考驗,考驗的不只是這群古建築的耐受程度,也考驗著災害過後,村民如何快速地恢復家園。不能忘記的是,培田村─是被列為國家AAAA級之旅遊景區,愈快恢復景區樣貌、營運機能,才有能力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只要到過培田村的人都明白,培田的建築特色絕對是讓這個村子揚名全國的關鍵,而建築藝術是一種表現形式,支撐著如此絕妙工藝則是培田村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

 

三、調查過程

    在培田,因各方面資源有所調整與限縮,故調整為三個主題:建築與藝術、手工藝、農家樂。建築與藝術組之成員有凌鳳儀老師、胡佳慧老師、五位學員和我一起共同完成。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有三到四天),營隊志工馬上就建築與藝術感興趣的題目提出討論。我們認為在現有的資料中,可以輕易地在網路上找到每座建築、宅院的介紹;於是,小組認為培田此地有人居以來約兩千年歷史、建村也已超過八百年,如此悠遠的背景可以窺視其村落何以長久、其社會機能完整也讓這個村落得以延續。在這樣的小型社會中,客家文化是重點,在傳統漢人社會的家族體系裡,父權觀念又是能夠主導村落發展的主線;培田村屬單姓吳氏家族則讓村落關係更加緊密。在每個社會的主流社群控制著社會,但其他的社會功能則又不能缺少,於是我們認為婦女與孩童等弱勢群體成為建築與藝術的觀察重點,因為文化除了造就建築藝術、也因此提供居所供給各式群體活動居住。

    因此,我們特別鎖定「容膝居」與「明經第」兩個舊時空間,除了參觀建築外,也了解在這兩個場域裡的故事。「容膝居」是十八世祖吳昌同家族所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婦女的地位不及於男性,需要謹守本分、學習三從四德,在培田這一個儒家文明鼎盛的村落也不例外。然而,婦女雖然地位低,但不表示無法有任何的學習,尤其學習如何作為一名「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女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何以有「容膝居」的誕生。在這間小屋內,牆上提了四個大字「可談風月」,意義在於婦女們能在此學習如何相夫教子、侍奉家族長輩、處理家務、識字、甚至是夫妻相處之道等等,並且學習應有婦德;這些在平時可能難以與人探討,但在「容膝居」可以得到解答,換句話說,這裡是培田的「婦女學堂」。到了現在,沿著千米古街走到「容膝居」,走近一看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現在是販售剪紙手工藝的商家。其實,現在的培田古村,雖說老房子依舊是政府保護單位,但是裡頭分住著吳氏家族後代,無論現在作為什麼用途,有人居住的房子擁有「人氣」也讓房子不容易腐朽凋敝。

    「明經第」在村子的西北邊,位於千米古街旁。「明經第」的故事頗為傳奇,其為十九世祖吳泰均的故居。吳泰均是村裡的出名的秀才,但未中舉人;科舉制度從未因此限制住吳泰均開明的思想。「明經第」這一地點又被稱作「拯嬰社」,顧名思義,這裡是拯救女嬰的地方;封建社會無處不重男輕女,吳泰均為了拯救女嬰,發動募款,希望如果有欲棄嬰而走的父母,可以把嬰孩帶來這裡,吳泰均發給棄者銀兩,女嬰留下並擔負起養育之責。實為違背當時當思想,而吳泰均可說是打破傳統觀念的第一槍,儘管只有秀才資歷。此外,「明經第」又稱「雙善堂」,在屋內,可隨時見著雙門樓、雙圍牆、雙池塘、雙廳堂、雙屏風等,這是取好事成雙之意,並且將其思想表現其建築格局之中,也對風水有所呼應。

    在這幾天的走訪下,還走訪了恩榮牌坊、大夫第、衍慶堂、衡公祠、久公祠、都閫府…等等培田村著名建築大屋,在在都為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為我們介紹的皆是學員的家長,有導遊、有耆老,在下課後短短兩小時內,關於培田的故事,是說不盡的,他們一面講、我們一面聽,感覺沒有在這待上十天半月是無法深入理解培田古村的。

四、後記

    藉由英文品格營這座橋梁,我們來到培田村,和村落、學員有了連結,也藉由學員與村民有了互相理解的管道。雖然在了解培田的過程中,我們幾乎插不上話,只能不斷拋出疑問,試圖更加了解,沒辦法分享我們的心得互相交流;然而,從中卻能很深刻的體會到,培田的孩子、大人對於自己的村落都非常了解,村民之間因為這座古村落感到自豪,是培田村民除了血緣相通之外,另一個能夠產生緊密連結的原因。這是在培田村最令人驚豔之處。

資料整理與上傳:林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