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學術研討會:第六屆兩岸社區發展論壇參訪集錦─中部社區篇

前言

2019年的第六屆兩岸社區發展論壇於3月舉辦。論壇期間,國立政治大學的師生及中國大陸的專業社區工作者們,來到了台灣中部參訪。

以下介紹在台灣中部參訪的4個地點:彰化東螺溪社區發展協會(湖埔社區大學)、雲林西螺的螺陽文教基金會、雲林古坑華南國小、南投埔里菩提長青村。

彰化東螺溪社區發展協會(湖埔社區大學)

東螺溪社區發展協會在2000年開辦了湖埔社區大學。從那個時候起,專長是生態觀察的謝老師就帶著當地居民,一起瞭解東螺溪附近的生態。和社區發展協會只隔了一條馬路的東螺溪,每一段都有不同的生態景觀。然而,每一段也都有不同的污染。農業、畜牧業和家庭廢水排入溪中,造成了讓人皺眉的臭味。

感受到東螺溪的美麗與困境之後,這些一開始來上社區大學生態班的當地居民,紛紛變成社區大學最可靠的志工。在他們的努力下,湖埔社區大學整理了公路旁原本雜草叢生的「三不管地帶」,建立了原生植物園區。志工們也搭起篷架。在篷架上生長的華塔塔藤,是蝴蝶的幼蟲喜歡的食物。

湖埔社區大學的林淑玲校長提到,我們抵達的時候剛好碰上社區大學開學。湖埔社區大學已經從最開始的20班,成長到現在的100多班。另外,在湖埔社區大學裡座談時,彰化師範大學的宋郁玲老師也來到了現場,分享自己參與臨近社區的營造的經驗。

※ 湖埔社區大學的林淑玲校長,向我們介紹東螺溪的社區營造經驗

※在社區志工的帶領下,我們一起騎腳踏車欣賞東螺溪沿岸盛開的木棉花

雲林西螺老街‧螺陽文化基金會

在螺陽文化基金會的努力下,雲林的西螺老街從原本凋敝的狀態,逐漸變成今日充滿活力的模樣。一路跟著螺陽文化基金會走過來的何美慧執行長說,藝術和創新是未來西螺老街再成長的關鍵。藝術家有實驗、創新的精神。他們來到西螺老街,帶來的可不止經濟上的收益。

西螺老街上面有著販賣繪本、木工製品、醬油的店家。在螺陽文化基金會將老屋出租之前,會先瞭解承租者的狀況。因為如此,老街上充滿了各式各樣具有特色的店鋪。

這一次帶領我們實地走訪老街的,是由螺陽文化基金會培訓的廖麗雲導覽員。麗雲姐的專長是食品加工學。在大學和研究所都接觸過相關的專業課程。在參觀老街的店鋪的時候,麗雲姐一邊解說,一邊解答我們關於醬油的迷思。原來作為西螺特產的醬油,還有這麼多有趣的地方。

※ 螺陽文教基金會的何美慧執行長,向大家介紹西螺老街一路走來的營造經驗

※ 螺陽文化基金會的志工廖麗雲,特別從台北南下,帶大家走訪西螺老街

雲林古坑‧華南國小

一度面臨裁併危機的華南國小,在陳清圳校長及教學團隊的努力下再現生機。陳清圳校長提到,13年前(2006年)開始學生數不足的小校的裁併。然而在改變課程後,華南國小成功地讓學生回流。甚至有不少父母,遠從其它的學區、縣市送學生前來就讀。

2006年起,華南國小的教學團隊推動了一系列的創意教學課程。陳清圳校長和老師們一起出動,帶著學生攀登合歡山、騎自行車環島。除此之外,創意教學課程更和在地議題結合。古坑當地的農業作物有咖啡。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幫助下,華南國小推出了咖啡渣染布工坊,讓學生們體驗印染的樂趣。

學校和社區的合作,也帶來了產業再生的新希望。華南國小附近荒廢的老茶園,在教學團隊與社區居民的努力下,逐漸變成了食農教育和創意教學的場所。專業的多元就業團隊也來到這裡。利用當地的農產,開發出放牧蛋、蜜鳳梨、廣東檸檬醋等特色產品。

※華南國小的陳清圳校長,向大家說創意教學課程的開發,以及華南國小的改變

※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會長,也向我們介紹華南國小和社區之間的互動

南投埔里‧菩提長青村

南投埔里的菩提長青村是台灣社區營造中的獨特案例。921大地震之後,埔里開始了漫長的重建工作。長青村的理事長王子華提到,9月的時候,埔里的天氣轉涼。當時很多老人家只能睡在冰冷的地板上,甚至可能一躺下去就爬不起來。看到這樣子令人心疼的情況,於是建立了後來的菩提長青村。

菩提長青村特別的地方,是以「家」的概念來推動年長者的照料。在村長兼「長媳」陳芳姿的努力下,長青村成為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卻有五代同堂的社區組織。住進這裡的年長者是第一代、村長是第二代、志工是第三代。志工們回來探望長青村時,會帶來自己的家人和小孩。這就是第四代和第五代。

「老有所用,夠用就好」是菩提長青村的營運原則。居住在村裡的年長者,以自願的方式共同經營菜園。這片菜園15年來從來沒有荒廢過。種出來的蔬果,由長青村的年者者享用。王子華理事長自豪地說,如果一天的菜錢是100元,那麼1年就有180萬的開支。光是大家一起種這個菜園,就省下了相當驚人的費用。

※王子華理事長向大家介紹菩提長青村

※論壇的師生們參訪菩提長青村,瞭解年長者們居住的地方

 

資料整理: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生,林育民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生,王鴻陞

圖片上傳: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三年級,黃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