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兩岸鄉村論壇參訪行程介紹

行程景點介紹

台北市文山區忠順社區

  文山忠順社區從2004年開始進行社區再造,每年規劃1個新的社區造景,像是壁畫、運用馬賽克拼貼的忠順32藝巷等,再再讓人驚豔,也因此社區得獎連連,今年更獲內政部評選為「卓越社區」。

「忠順社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忠順里里長曾寧旖表示:「社區發展工作除了外在環境的改善,更重要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如此社區經營才能長久,像是每周四下午是咖啡日,所有住戶都可以到這邊品嘗現磨、現沖的美味。」

  「社區工作當然有困難,但不能因為覺得有難度就放棄,堅持下去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付出,時間久了,住戶也從僅僅的接受,轉而一起動手,讓居住空間更顯明亮,像是防火巷不該只是民眾堆放雜物的地方,同樣能夠成為具美麗藝術的街頭造景,人其實都有那麼些私心,只要和住戶溝通,『改變』並不會影響現有的空間,也不會造成他的損失,那麼何樂不為?」曾寧旖笑著分享這些年的「溝通技巧」心得。

  發展至今,社區協會成員已逾百人。除了改善環境,忠順社區更針對老人進行長期送餐或定期的長者健診服務;近年氣候驟變,社區也成立防災委員會,進行各種災害演練,除了讓社區居民對災害有所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鄰里間向心力,發揮自助天助效果。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社區

  中正區忠勤社區,即為老台北所稱的南機場,乃是一個住商混合的都會型老舊國宅社區,老人多、中低收入戶多、新住民多。社區裡的忠義國小,高達40%的學童來自弱勢、低收入、新住民弱勢家庭,屬高風險家庭占了7成。面對如此棘手的狀況,方荷生里長面對了18年,一路碰撞,終於慢慢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南機場社區生態百樣,老弱婦孺病殘窮,每家每戶的問題盤根又錯節。問題要解套,需有打破框架的思維與勇氣。然而,台灣社會福利礙於經費申請的框架限制,孩童、婦女、老人、身障、外籍移民…雖同屬社會局處的業務,但分屬不同科室,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多為垂直式作業,若要為不同類別族群申請資源,必須找上相應的公部門機關,導致社會福利工作者少有跨界合作的思考方式。

「忠勤社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不過,這樣資源少卻弱勢多雖然看似毫無希望,但對於方荷生里長而言,反倒成整合的契機。方荷生擔任里長以來,陸續提供獨居及弱勢長者送餐、取餐、共餐服務,以及弱勢兒少國中小課輔班,將南機場社區裡荒廢成為垃圾場的將軍宅邸,打造成適合老人、小孩學習與走動的「南機場樂活園地」。

  由於社會福利資源有限,所以忠勤里亦積極開發不同的財源,這兩年,成功爭取到「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與「法藍瓷想像計畫」的首獎肯定,讓社區的「捐贈物資」與「書屋咖啡非行少年免費教學教室」得以系統發展 。

  前者讓物資透過「南機場幸福三食銀行」,有效分配給需要的弱勢居民,學習自食其力,達到弱勢照顧、社區互助、自給自足的目標;後者讓社區弱勢孩子藉由「飛行少年的咖啡夢工廠」習得一技之長,並幫忙社區咖啡食堂運作,包含提供社區弱勢長輩共餐及推廣南機場歷史文化,讓老幼於社區一起生活,並且傳承文化與歷史。

  忠勤里的案例,跳脫了既定框架積極找各種新的可能,並且將老弱婦孺的需求重新設計,打造了一個互助自助、有機共存的社區生活網絡。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南港久如社區成立之初,即是以對抗四分溪上游之砂石廠污染而成立的人民團體,多年來,除了積極對抗來自外在不利於生態發展的外在威脅因子之外,也努力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以在地食材、環境生態、社區動員為發展主軸,創辦綠竹筍節、四分溪淨溪節、生態物種探勘、社區髒亂點動員清除、河川巡守等自發性社區營造工作,來誘發社區民眾對於生態環境的共同動員參與。多年的努力已奠定些許社區營造基礎,也累積了一群社區有識之士持續來投入環保工作,新的一年,新的期許,我們期盼打開社區大門,把久如社區的好山好水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協會、認識南港,認識屬於我們的好山好水,更可以一同跟隨我們的腳步,從事社區環境整頓、物種物產、節能減碳、生態護育等相關工作。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的圖片搜尋結果

以下部分,為久如社區發展協會重點之工作項目:

(一)原則上每月定期結合社區周邊學校(中華科技大學等)、商家、及社區志工,針對四分溪麗山公園周邊進行一~二次的環境綠美化與淨溪清潔服務。

(二)在推廣環境教育方面,為豐富課程的多元性,預計每月辦理主題各異的學堂課程,連同本會預計於6月及9月會舉辦的在地食材綠竹筍嘉年華及四分溪淨溪活動,共舉辦的場次的學堂體驗,除綠竹筍及淨溪節嘉年華之外,每場次的學堂體驗活動預計至少能吸引60名來自各地的學生、居民或民眾的參與而於山水綠公園做環境教育宣導、推展生態復育、配合農民市集活動廣為宣導至少有400餘人參與。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的圖片搜尋結果

(三)綠竹筍嘉年華及四分溪淨溪節活動則預計於今年6月與9月分別辦理,單場次活動預計能吸引900人次參與,合計至少有1,800 人次參與兩場嘉年華會活動。嘉年華會的舉辦內容包括有機體驗、生態教室、生態導覽、才藝展演、農特產品攤位產銷、挖筍體驗、四分溪微溯溪、趣味競賽等活動。

 

松山社區大學

【設立宗旨】

  松山社區大學於2003年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美加文教機構所成立之財團法人泛美國際文教基金會承辦迄今。創校以來,秉持著教育部推動終身教育的政策方針,以「推動終身教育,建構公民社會,深耕社區文化,關懷弱勢族群」為本校之辦學理念。希望能為臺灣公民社會提供知識的動力,保障弱勢族群學習的權利,激發社區學習型組織之萌芽,加速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

「松山社區大學」的圖片搜尋結果

【辦學目標與特色】

辦學目標:

     隨著國際及社會型態的快速轉變,松山社大秉著「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的精神,追求「成長.卓越.創新.躍升」,希望為教育找到更多元的價值與文化意涵。基於此辦學目標,主要透過六個面向的界面整合來落實:

一、社區深耕與社區人才的培力

二、公共參與與公民意識的提升

三、國際交流與全球議題的關注

四、環境守護與河川教育的深化

五、弱勢關懷與多元文化的推動

六、藝文推展與文化公民社會的催生

  為落實這六大目標,松山社大朝課程深化及人才培力做為支持根基,透過學習的引導,成為個人改變的動力,再經由人的改造,讓社區民眾能關心社區及社會公共議題,參與各項改革工作,進而達到社區與社會的轉變與成長。讓社大不僅是學習場域,更是社會向上的實踐與行動基地。 

辦學特色:

      自捷運松山線通車後,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區域的學員選擇松山社大 作為終身學習的場域,在涵納更多元群眾之餘,我們也擴大「社區」的空間定義與社會價值。秉持松山社大「推動終身教育,建構公民社會,深耕社區文化,關懷弱 勢族群」的辦學理念,更加致力於城市發展各項議題的推展並付諸實際行動。

1.  『鑲嵌』社區將終身學習轉化為城市進步力量:扣連市政願景發展健康城市、回應銀齡浪潮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打造韌性城市,回應氣候暖化、作為社區人才的培育基地等。

2.  積極投入弱勢族群的陪伴與服務:積極扶植公共性社團投入公共議題與特殊族群關懷、重視弱勢族群的培力與服務等。

3.  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積極推廣國際交流與文化:本校除開設國際事務學程,也積極代表松山區參與國際WHO健康城市年會行銷松山、辦理國際學者社區參訪、兩岸交流等活動等。

4.  強化社大內部組織動能:提升員工職能、鼓勵師生創新發展、開放資訊流通、跨校資源的協力、串聯與陪伴-投入北市及全國社大運動與發展等。

5.  打造田園松山回應極端氣候:松山社區大學結合有機種植、生態防治、食農教育、園藝治療、後巷營造等專業領域師資與各鄰里及社區夥伴緊密合作,推動都市農耕及綠美化,使民眾在繁忙生活中亦能享受田園之樂等。

6.  推動城市養蜂到發展微型產業: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開設的城市養蜂課程除了蜜蜂生態知識外,並結合都市農耕,包含環保倡議、人才培力與還可食地景的規劃,作為田園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礎。

【課程特色】

  在課程方面,除規劃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區社團、美術手工、國際語文、電腦資訊、視覺影像、生活應用、健康養生、肢體舞蹈、烹飪美食、音樂歌唱、投資理財十四大類課 程,也積極推動社區與社會參與、特殊族群服務等課程。每年除春、秋兩季課程,為配合學員學習習慣,也規劃寒暑假短期六週課程,每學期都能提供超過160門課程供民眾學習。

  為讓民眾之學習能朝系統化發展,也規劃了地方學學程、國際事務學程、多元文化學程、環境教育學程、人文藝術學程、健康休閒學程六大學程,除每學期課程朝學程發展目標規劃,且制訂學程研習辦法。透過六大學程讓民眾 能從個人素養的提升,到社區社會的關懷,進而到國全球議題的關注,成為一個現代公民。

  近年為符膺資訊化社會及學習習慣,在課程發展上也能朝數位化推廣,本校於2004年起就開始提供學員線上學習的功能,課程內容全部自製且皆為影音教學,2010年度並展開學習型社區~數位教案計畫,接續完成各種主題單元的數位教學課程,並陸續上線提供民眾免費服務。同時與台北E大合作,推動「與大師有約」名人講座,為縮短社區數位落差,規畫免費數位學習課程,並將社大優質課程由台北E大錄製成E-Learning 課程供民眾選修。  

【社區經營】

  松山社大一向以在地學府自居,以在地深耕來自我期許,多年來在社區深耕與公民行動上,不論是地方文史的田野調查、耆老口述歷史的建構、社區文化的營造、傳統民俗的保存、社區藝文活動的推展、社區議題的公共討論都有豐碩的成績。在松山的社區工作上,切入層面大概有幾個層次:一是為松山區找記憶,將消失中模糊的松山,一點一滴的重新建構;二是挖掘松山現有發展現況與困境,透過問 題的發覺,形塑討論相關平台,協助社區面對與解決問題;三是透過願景形塑,讓松山重新找出一個更宜居的幸福家園藍圖,進而產生營造及改變的力量。

  多年來除透過多元課程推動市民的終身學習風氣,另一方面也轉化現代公民所必備之環境等公領域的知識,讓市民透過活潑的學習,建立公民社會的基本素養。我們希望能引領社區與社會正向發展,多年來我們與社大師生、社區夥 伴一起用文字紀錄城市的改變,用雙手守護河川,用愛心關懷弱勢族群,更用行動展現對城市對社區願景的想像。做到「在議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行動」。

  對我們而言課程與公共參與活動是社大解放知識、營造公民社會的左右手,深化課程公共化,讓學習展現力量。 再以課程公共化為導向,引導社大師生成為積極公民。從「發展社區」來「發展學習」,透過學習活動及社團發展成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

  社區大學已發揮了類似「民間區公所」的功能,幾乎社區中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可以與社大連結,因此我們也善用此一優勢,結合在地資源,創造出市政府、區公所、社大和在地居民的「多贏」局面。

 

西螺老街

「西螺老街」的圖片搜尋結果

        西螺早期為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等,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其盛況非今日所能及。西螺老街指的就是延平路,西螺延平老街的建築是日據時代時所引進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約有六十多年的歷史。西螺老街著名美食有三角大水餃、炭烤鵝肉面、碗粿、麥芽酥等;著名景點有西螺大橋、福興宮、東市場、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的圖片搜尋結果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的圖片搜尋結果   

        隨著產業沒落及人口外移,過去曾經擁有經濟榮景與文化風情的城鎮逐漸凋零。「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先生以振興竹山文化與經濟為目標,透過產業合作、觀光導覽、專長換宿、實務講座等運作模式,不僅成功吸引青年回鄉創業,其推展理念亦不斷向外界傳播,於各地種下發展的契機。

「天空的院子」的圖片搜尋結果

Ø   古蹟重生,天空的院子

  懷抱著復育鄉鎮文化的理想,何培鈞與表哥共同進行了一年的古蹟修繕工作,賦予藏於山中的百年傳統建築新的生命—天空的院子。為了使旅客能夠延長更多停留時間以感受當地文化,故決定以民宿經營的方式呈現古蹟風采。歷經初創經營的重重困難,在因緣際會下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引薦台北宙斯愛樂唱片公司團隊以及加拿大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入住體驗,在深刻感動之餘決定共同合作發行音樂同名專輯,並入圍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吸引各家電視台報導。終於,天空的院子在媒體曝光的行銷效益下走出經營低谷。而為了讓民宿不只是一間民宿,凡客人使用體驗的產品,如家具、日用品以及食用蔬果等,皆產自於竹山,不僅用環保素材打造在地關懷,同時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天空的院子」的圖片搜尋結果

「天空的院子」的圖片搜尋結果Ø   專長交換,強化地方特色

  經過近十年的民宿經營,何培鈞思考,若遠道而來的旅客進入了一座百年古老建築當下,能夠看見更多在地生活元素以及人文風景,將更添增古老建築的在地魅力。因此決定下山成立小鎮文創,帶領旅客於竹山鎮上體驗在地生活,並且認識隱藏在小鎮中具傳承文化的在地職人。此外,何培鈞充分利用地方閒置空間,承租兩棟透天厝以提供各地青年以本身專長換取免費住宿,此舉不但能讓青年盡情發揮所學以追求夢想,而透過更多不同青年專業,以跨界合作交流型態,為在地傳統產品升級。同樣運用交換的概念,何培鈞開辦竹巢學堂請來各行各業,將所學和專業分享給鄉鎮居民,僅以民間的力量建構「協力設計+在地生產+協力銷售」模式,拓展銷售通路及提高競爭品質,也能讓在地職人的好手藝受到外界青睞。

  近年受到群眾募資模式的啟發,何培鈞期望能建立專屬於竹山的集資網站。有別於時下的募資平台,如果有促進地方發展的計畫構想,平台經營者可以請熟悉地方情勢的人員進行勘查評估,也能夠提出完善的諮詢服務與品管機制,使相關計畫在執行面上更具效率及效益。展望未來,小鎮文創能夠將地方發展與群募經驗成功複製並運用在各處鄉鎮,同時整合及串連地方資源,讓每個小鎮的故事與文化能夠永續傳遞。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

  竹森社區位於苗栗縣銅鑼鄉內,位居銅鑼鄉北邊、西邊,為銅鑼鄉通往苗栗、西湖及通霄必經之地,是銅鑼鄉西北側之重要聚落。包含三座屋、筧窩、貓公坑等範圍。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竹森社區協會,過去乃是為了凝聚竹森社區鄉親間的情感而設立,而其在國小退休鍾兆良理事長上任後,開始全力發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主要執行方式,乃著重規畫老人服務據點、社區環境改造兩點,協會內每位理監事各負責一鄰,在劃分完成後,請理監事搭配志工,以家庭訪問的方式,到每位長輩家裡介紹據點、鼓勵長輩走出家門進到社區。透過家訪,對村里長輩有初步掌握,據點開始運作後,也請長輩用滾雪球的方式鼓勵厝邊長輩一同加入,若長輩講到鄰里間發生的問題,理事長也會主動提出協助,請理監事或志工一起幫忙,讓竹森社區據點的向心力慢慢凝聚。

  然而隨著社區關懷據點漸漸成形,一項重要的問題開始慢慢浮現,如鍾理事長所言:「我發現一個禮拜才一天活動,還有4 天要做什麼?社區有246 個老人家,其中有二十幾個孤單在家,子女一定會擔心,工作中偶爾會打電話回家,問媽媽妳在哪裡?爸爸你在哪裡?萬一沒有人接電話,他會擔心長輩去哪裡了?是不是發生什麼意外?對年輕人來講,心理負擔沒有減輕。所以如果有機會應該改一個禮拜做5 天,週末回歸家庭,讓社區裡的年輕人能夠放心的去拚他們的事業。」

  因為想要改變上述的問題,讓鍾理事長開始有了延長據點活動天數的念頭。2014 年行政院宣布「臺灣368 照顧服務計畫」,提出一鄉鎮一日照的願景,延伸各縣市推出「日間托老」的方案應運而生。因應這政策,鍾理事長決心將本來僅有一天的社區關懷據點,擴展為一周五天的日托服務,嘗試一周5天都有服務課程,當社區據點從1 天變5 天,工作量與所需經費馬上加乘5 倍;然而,由鍾兆良理事長帶領的社區協會並未因此卻步,就是這樣的熱忱,感動了鄉里,讓更多的力量開始共同投入日照據點的建置。

  竹森社區雖然屬於農村型社區,表面上看似資源匱乏,但透過深入挖掘以及感情建立,針對既有資源進行適地、適人的良好分配設計,成功的形塑了一豐富多姿的在地安老網絡;而除了已漸漸發展完成的安老網絡外,竹森社區協會對於社區未來之發展更有其他的願景,主要可分為三大策略:

策略一:打造福利化社區

1. 長者:日間托老、健康促進、跨區服務。

2. 婦女:組織才藝班隊。

3. 兒少:提倡運動、提供課輔。

4. 身障:有愛無礙。

5. 配合節慶辦活動。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策略二:打造無毒有機村

1. 申請環保小學堂推動環境教育。

2. 設立有機無毒養生示範區。

3. 有機認證條件與輔導。

4. 成立有機產銷合作社。

5. 辦理農事體驗營。

 

策略三:打造生態宜居環境結合觀光休閒

1. 綠美化社區,改善窳陋空間。

2. 活化產業,增加收入。

3. 維護石虎棲地,設立石虎生態教育館。

4. 改善覓蜆生態溝渠。

5. 復育鬥魚,消滅蚊蠅。

6. 申請社區場域認證。

 

桃園市蘆竹區坑口社區

「坑口社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傳統的社區發展協會常被視為區域狹小、資源有限。為了突破這種單打獨鬥,資源缺乏,方案推動不易,且經驗無法有效交流的困境,思考藉助團隊工作方式,成為協力結盟的社區,是另一種社區工作的新模式。

  從2007年開始,桃園縣政府社會局共同研擬推動「旗艦社區領航計畫」,其構想是由功能較佳的社區擔任「旗艦社區」的角色,帶領具有潛力與發展意願,但功能稍微薄弱的「協力社區」,一起共同推動方案,藉由實際推動的過程,瞭解「聯合社區」的工作模式,而能加以學習,培養社區的能力,達成社區充權的目標。

  位於蘆竹區的坑口里,正是此計劃底下之旗艦社區,坑口社區領航計畫共有坑口、山鼻、長興、蘆竹、新莊及蘆竹家庭服務中心6個單位;主要乃協力結盟的形式,從培訓、輔導資源、計劃執行等面向採互助共享,以改善傳統社區發展協會單打獨鬥的發展困境。      

  而坑口社區社區營造最為人所知的一部分,乃是透過居民合作之藝術創作近行社區總體營造而形成的「坑口彩繪村」。坑口彩繪村就位在具有百年歷史的蘆竹「誠聖宮」旁,在紅瓦農舍的街道上就可以欣賞以在地農村特色入畫的童趣風格。坑口社區除了擁有奉祀主神關聖帝的誠聖宮之外,還有當地住戶所形成的農村聚落,如今隨著藝術造鄉所推動的社區彩繪活動,居民通力合作紛紛投入彩繪社區牆面,坑口社區逐漸轉型並打響名氣成為彩繪村落。 

「坑口社區」的圖片搜尋結果
  彩繪區域從原來以香火鼎盛的誠聖宮周邊,逐漸擴大至海山路及坑果路交會口周邊30公頃民宅圍牆與工廠圍牆間,大約1000坪面積範圍,多以五、六十年代常見的農村風情為主,其反璞歸真的親切感也是最受到遊客歡迎的主因,而成為新興熱門拍照的地點。 

  由於以往坑口村民多數務農,蘆竹區坑口村和社區發展協會所辦理藝術造鄉的社區彩繪,就在誠聖宮附近家戶、工廠圍牆彩繪農村景色、設計彩繪巷。從誠聖宮這端進入,就是坑口村示範社區的起點,這裡有著社區發展協會所繪製的社區導覽圖,方便遊客按圖索驥展開彩繪世界的微旅行。

  透過了彩繪村,不僅增加了坑口社區之知名度,也凝聚了居民並且找回古早時代動人的社區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