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第七次培訓課程--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

講者:NGO工作者   王慧思老師

時間:2015年5月28日(四)中午12時至14時

地點:行政大樓七樓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最後一次志工培訓,我們有幸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前樂思會工作人員王慧思老師,與我們分享中國農村社區發展與志工的角色定位。有資訊專業背景的王老師原本任職於科技公司,因為與自身價值理念有出入,轉換跑道,機緣巧合下進入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也曾在以扶貧及人道救援為宗旨的樂思會工作過,就此投入志工服務領域。

        擁有豐富的志工服務經驗,王老師於演講中給即將於暑假到中國農村支教的同學們提醒:「想像與現實是有落差的。」我們想像中的中國是什麼樣貌?實際的中國大陸真的是如此?「鄉村與城市有著極大的差別,但都是存在中國真實的樣貌。」王老師提到。「重要的是,放下主觀成見,慢慢觀察,不要急著下結論。」因為事情往往很複雜,講者以過去於綠色和平組織工作時著眼的環保議題為例,「種樹不一定是好事!」王老師進一步說明「為了種植其他品種的樹而砍伐當地原始樹林,對當地生態其實是一種破壞。」環保議題與當地社區可能是衝突的。

        「對當地社區有一定的了解後,提前對想了解的事情擬問題,找機會與居民進行訪談。當地人非常願意跟你們分享,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曾經於大陸貴州駐點調查、訪談,王老師分享其鄉村經驗,並鼓勵同學應該嘗試探求表面現象背後的原因,了解結構性的問題。像是中國農村多半存在垃圾處理的問題,我們最初的想法可能是建議他們不要使用不環保的素材,但探究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只夠消費這些東西。因此,只是叫他們不要使用,效果有限。

        透過與訪談者進行深度的溝通, 幫助他們反省思考,藉此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何給予幫助?資源從何而來?思考如何將我們要給予的變成他們所想要的。講者提醒同學們可以試著讓農村的小孩了解為什麼要學英文。最後,同學提問如何激發當地居民對服務項目的認同,講者認為從參與到決策都讓受助者自己來是最好的方式。王老師深入淺出的分享與提點,使我們獲益良多。

 

 

撰文者:鄒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