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莆田社區志願調查

 

 

 

福建埔田汀塘社區大學

2016/7/23 – 2016/7/30

 

 

目录

                          環保

赖晏晏   哲學系一年級.........................................................................................2

鄧文奕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三年級..............................................4

                           經濟作物

陳嘉雯   公行學系三年級....................................................................................6

                           建築

劉靖陽   地政學系二年級...................................................................................10

                          村論環境整潔

林育民   政治學系碩士班三年級.......................................................................13

 

 

 

 

社區資源調查環保

賴晏晏

   

 

 

 

 

 

 

 

 

    莆田地社區資源調查分為三項類別:老房子、農作物、與環保,我負責的是環保組。環保組的目標,主要是想與孩子們一同了解近年來在汀塘村,村民們與當地組織對於垃圾處理相關的細項(像是從垃圾桶變革為垃圾車之討論等)。其實,當初我們大家私下都公認「環保」這個題目相對於其他是比較枯燥無聊且不易操作的,但是當我們這組老師(我、林育民、鄧文奕)實際與我們小組員接觸時,都驚訝地發現小孩們(我們這組恰好是五位女孩)對於我們提的問題都能熱烈回應,就如「廢品一斤賣多少錢?」、「垃圾車幾點來?」等這些較為細緻的問題她們也都能回答,當下的我很是欣賞這些小孩子的聰穎與細心,雖然說女孩們總是攘攘著說要出去走走(意思就是出去社區大學外),但對於我們交付給她們的任務,像是我們請她們回家問問家長相關問題、還有叮嚀她們要把有用的資訊紀錄下來等,對此她們也都能夠完成,讓我們一開始擔心主題是否不適的疑慮全部解除,從這一點我了解到,孩子們其實是很有潛力的。

    在六天的社區探險中的課程規劃,第一天我們主要做的是環保事項的討論,接著二到四天,我們根據大家所討論的,出去前往社區大學附近與環保有關的區域(如堆垃圾處、收廢品場、學校、公園等)走訪,另外還當起小記者,一起去了一位同學的家中拜訪她的媽媽,同樣也是訪問環保相關問題。最後的五、六天,老師們與孩子們一同製作成果發表的作品——海報。在當中我們其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只不過在最後與孩子們一起討論成果發表的形式時,孩子們一度想要以戲劇呈現,但是後來因為大家沒有共識而作罷,覺得有點可惜的即是大家成果發表的形式常常會陷入以海報為主的窠臼。

 

 

 

 

社區資源調查環保

鄧文奕

 

一、 研究主旨

汀塘村是一個相當重視環保的村子,整個村非常乾淨,可以見到的垃圾屈指可數,由此可知該村對垃圾處理,以及資源回收,有著一番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本研究從學生所知道的角度出發,了解村子內的系統運作,以下整理出汀塘村整個環保觀念。

 

二、 研究流程

(一) 第一天:詢問小朋友們關於村子內的垃圾處理方式、有無資源回收觀念等,並且將問題寫下,回去問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

(二) 第二天:詢問第一天寫下的問題之答案,並且思考隔天訪問學生家長之問題。

(三) 第三天:走訪村子,看有無垃圾,並且訪問學生家長之垃圾觀念。

(四) 第四天:詢問吳瑞垃圾桶至垃圾車整個轉換過程。

(五) 第五天、第六天:製作成果發表。

 

三、 問題意識

(一) 詢問小朋友、家長

1. 改成垃圾車知不知道?

2. 比較喜歡垃圾桶還是垃圾車?

3. 村子內有哪些地方比較髒亂?

4. 垃圾車來的時間是?

5. 學校有沒有教環保觀念?

6. 瓶罐、紙箱等資源回收物一斤多少錢?

(二) 詢問吳瑞

1. 垃圾收走運到哪裡?

2. 老人家為什麼喜把廢瓶拿去賣?

3. 村委會為什麼決定要換垃圾車?

4. 村委會為什麼會重視環境?

5. 村民們是如何做出垃圾桶的?

6. 為什麼有村民願意做收垃圾的工作?是如何選出這些人的?

 

四、 研究整理

(一) 垃圾:

      2012年開始,原本村子溝裡很多垃圾,太髒亂了,決定要徹底執行。剛開始是決定用垃圾桶,最早的垃圾桶是大油桶,不好用,用一星期就決定撤換。原本學校附近就有一個,很髒,很多騎車騎經過都隨手丟,常常都丟不準。後來「鄭榮集團」捐十萬元投放在垃圾之事情。

(二) 垃圾桶:

      用水泥罐做的,綠色,村子裡以前有39個,由村民「可持續發展協會」的爺爺奶奶組成的,垃圾桶推行從2012年到2015年四月底,持續三年半的時間,2015年五月份決定把所有垃圾桶撤掉。

(三) 垃圾車:

「愛故鄉協會」決定策畫,該協會總共八人,張輝和吳瑞都是成員,2015年六月底由社區大學全權管理,直至今年七月,垃圾等所有事情皆上軌道,開始由村委會管理。垃圾車來的時間為早上八點和下午四點,村民們比較喜歡垃圾車,因為比較方便。

(四) 保潔人員:

      由村委會請,兩個開垃圾車、兩個掃街、一個管理池塘。當時村子裡招募保潔人員,開垃圾車一個人人民幣三千元;掃街一個人人民幣一千六百元,不過開垃圾車的電動車得自己掏錢買,包括保養維修等,都還是需要自己花錢處理。

(五) 資源回收:

      瓶罐一個5分、紙箱一斤2、3毛,會到家門口來收。收廢鐵在新輝電器斜對面,也有開電動車的,快六點會經過社區大學。

 

 

 

社區資源調查經濟作物

陳嘉雯

 

一、  主題:經濟作物

二、  參與志工:凌鳳儀老師、陳嘉雯、鄧軍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6位學生

五、  行程:

第一天:前導、確認主題內容
第二天:參觀農田
第三天:小組討論、準備訪談榨油廠的大綱
第四天:參觀花生榨油廠
第五天:匯整訪談結果、製作記者手札
第六天:繪畫活動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活動第一天,我們先請學生分享在地所種植的植物種類。在地農民所種植的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有花生、地瓜、秋葵、西瓜等。組內有學生家裡有田地,平日便跟著長輩一同耕地,故我們發現學生具備一定的耕種知識,完全能夠擔任志工老師們的嚮導。

      既然本組主題是經濟作為,我們自然需要到田裡去考察。故,我們向一位學生提出參觀田地的邀請,一行人到她家的田裡去考察。學生自小生活在村裡,對田裡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們能夠準確地辨別出各個植物,并和我們講解田裡引水灌溉的方法和一些農用工具的名稱及功用。此外,學生家也有養羊。他們家的羊都是繫上繩子並綁在樹旁,藉此約束羊的活動範圍,避免羊誤闖入田地,破壞農作物。

      八月正好是花生收成的時間。剛抵達汀塘村時,隨處可見鋪滿在路旁的花生葉及花生於烈日下曝曬。根據學生的分享,花生葉曬乾以後可用作燃料,而花生可以榨油或是直接食用。有鑒於此,本組決定前往參觀當地居民——李小姐所經營的花生榨油廠。實際走訪前,我們先請學生擬好他們想要訪問李小姐的題目,並讓學生充當小記者主導訪談過程。

      李小姐表示,花生一年兩收,榨油廠則是根據花生收成時間運作的暫時性工作。花生收成期間,他們會聘請短期工人協助榨油;非收成期間,則榨油廠停止運作,李小姐及其員工另有主業。李小姐十分熱心地引導我們參觀榨油廠,並講解各個機器的運作方式及功用。

 

 

 

 

 

 

 

 

 

   

  榨花生油有四道工序,分別是篩殼、炒花生、榨油、過濾。篩殼即利用打殼機把花生殼與花生果實分離,為後續工作做準備。李小姐表示,打殼機會自動把殼與果實分類,果實會直接進行炒燒步驟,而花生殼則用作炒燒步驟的燃料。炒花生十分講究火候,火候大小及翻炒時間長短皆會影響隨後所榨出的油的品質與多寡。炒得太久則花生焦黑,炒得不夠則花生不熟也不香。因此,此環節十分考驗師傅的功力,是榨油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步驟。

      經翻炒降低花生果實所含的水份,即可進行榨油。剛榨出來的油並非呈市面上所看到的澄清的金黃色,而是呈現渾濁的狀態。因此,過濾步驟是榨油工序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原先渾濁的花生油從過濾機的一端經過一層層細密的網狀內裡,自另一端流出即呈現澄清的金黃色。完成過濾的花生油即可裝瓶出售。因花生與花生油的售價差別甚大,所以當地居民更傾向於請李小姐的工廠協助榨油,賺取兩者之前的價差。

      活動第五及第六天,學生將先前進行走訪所搜集到的資料匯整起來,製作成果展演的作品。本組一共展出兩樣作品,分別是以實際走訪的農田為主體的繪畫作品、學生走訪榨油廠的記者手札。

      來到汀塘村,映入眼簾的是綠油油的農田、用石頭砌成的房子,所感受到的是炎熱的天氣、小村的寧靜。我們以外地人的身份來到這裡,請學生帶領我們一同了解村莊。若沒有在地志工與學生的幫助,我們無法做到這一切。自此,我所看見的汀塘村不再只有簡單的外觀樣貌,而是更進一步地用身體去體驗在地生活,用心感受汀塘村的寧靜美好。

 

 

 

 

 

 

 

 

 

社區資源調查建築

劉靖陽

      英文營的社區資源調查活動,是近兩年發展出來成效備受肯定的一個課後活動項目,透過師生一起在社區的實際訪談,建立起孩子對家鄉的認同感,而汀塘梯次的社區資源調查,因為借助社區大學與社區居民良好的關係以及汀塘當地豐富的特色,因此擁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而我個人帶領的組別,便是針對當地特色建築作探討的建築組,汀塘社區的建築,大多保持了傳統的風貌,不論是廟宇或是民居,其實社區大學這邊也有建議一些可以探訪的資源,但我們最後還是選擇,讓孩子自己提議訂定主題,在經過踴躍的討論後,我們建築組最後決定以媽祖廟、教堂、傳統民居為三個調查的項目主題,我們也預先透過較開放式的引導,讓孩子可以先準備一些問題,屆時可以增加與長輩的互動,但事後也證明,針對建築這個題目,或許培養孩子對建築細部的觀察力的是更為重要的。

      第一天的媽祖廟的部分,我們發現組內有一個女孩,他的爺爺正是當地一個媽祖廟的設計者,因此借助這樣的機緣,我們決定在第一天就去採訪了他的爺爺以及他剛建城兩年的新廟,我們採訪的媽祖廟,整體裝飾可以說是融入了台灣之長與西方的一些用色,孩子對於建築的觀察力雖然有限,但對於媽祖以及千里眼順風耳的故事可以說是都瞭落指掌,因此我們特別設計一個環節,讓孩子述說媽祖的故事,讓其增添對當地媽祖文化的認同感,來自台灣的我,也分享了台灣三月瘋媽祖的盛況,透過這樣一個文化交流,孩子們變得更願意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東西了。

      第二天的教堂,牧師一來就十分熱情地拿起他準備好的講稿資料,將耶穌基督的故事、教堂的整體設計、中國基督教的發展,都交代的非常清楚,而孩子也觀察到了十字架、還有另外一個代表三位一體的圖騰,牧師也針對這兩個建築細部設計背後蘊含的意義作了解說,整體而言,教堂的參訪,雖然孩子沒有問到許多問題,但透過牧師的講解,依然達成了一定的教育意義。

      第三天的古民居,其屋主便是我們組內同學的爺爺,但因為該屋是屋主的父親所見,且屋主本身不擅言詞,因此孩子大抵是用觀察,並就其觀察互相分享的形式,然而,這樣的形式,也增進了孩子自身的觀察力,我們最後也發現,為甚麼這個傳統的土牆可以屹立六十多年風吹雨打而不倒他的秘密,孩子也對古人在有限資源內發揮最大效用的智慧感到佩服。

      而第四天、第五天,我們回到了社區大學,將前三天參訪的回憶畫成了圖畫,最後把心得單與圖畫都做成了海報,雖然最後做出的海報,孩子依然發揮了相當大的創意,但是個人認為,其實或許明年可以努力試試,讓本來靜態的展示,試著變成動態的形式,不僅更加活潑,也可以訓練孩子的表達。

      總結這次汀塘建築組的帶領,個人認為,的確發揮到了本來社區資源欲達到的教育意義,然而,如前段所說的,我們的展演形式,應該可以有多樣的形式,或許這是我們明年值得深思的一部份。

 

 

 

 

 

 

 

 

 

 

 

社區資源調查村論環境整潔

林育民

 

 

 

 

 

 

 

 

一、前言

      如何利用英文營的機會,讓參與的學生認識自己的社區,是近年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努力的方向。在2016年的課程設計中,當每一日的英文課程結束,及伴隨著一系列認識社區的活動。該活動由學生自願參與;活動的主題,隨著當地社區的不同,亦有所調整。在莆田梯次,「村落環境的清潔」,為社區活動的主題之一。在志工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走訪汀塘社區,瞭解近年來垃圾清運、資源回收時,所發生的種種故事與變化。

 

二、村落環境清潔

      莆田梯次的活動主題,為老房子、社區特色產業,以及村落環境的清潔。主題的決定,立基於兩方面的思考:去年英文營在當地活動的經驗、與莆田社區大學志工的討論。其中,與當地社區大學志工的討論,格外重要。藉此,可以了解當地目前的需求,並找出能作為活動主題的亮點。

      在村落環境清潔的主題中,首先以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藉由「村子裏面,哪些地方最髒亂?」、「在平常的時候,是怎麼處理垃圾?」等貼近生活的問題,讓學生逐漸說出自己對環境清潔的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若有都不太清楚,或說法大異其趣的地方,志工教師會請學生們記錄下來,回去詢問家長、親戚、好友。如此一來,不僅引發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他們與家人、社區互動的話題。

      其次,在討論活動結束之後,即根據討論的結果,請學生們帶著老師,到它們所選出的地點觀察、參訪。在第一次的參訪中,學生們了解到村落環境的清潔,目前由垃圾車維持。垃圾車會在固定的時間,來到村民的家門口,收取垃圾。在垃圾車開始營運之前,村落環境的清潔,倚靠的是村民們自己製作、上色的垃圾桶。第一次參訪後,學生和老師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觀察,並注意到一些共同的疑問:村子裡的環境清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開始環境清潔的原因,又是什麼?第二次的參訪,即以上述問題為基礎,訪問了莆田社區大學的志工,了解村落環境清潔的發展經過。在2012年時,村落的水溝中,有各種垃圾;村內堆放的垃圾所發出的臭氣,會不時飄進村民的家中。了解情況後,莆田社區大學與村民們合作,推出了第一代的垃圾桶。然而,堆積在桶內的垃圾包,會發出臭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推出了垃圾車。通過與莆田社區大學的訪談,學生們找到了自己

的問題的答案;同時,也更加了解社區大學與村落的連結。

 

 

 

 

 

 

 

 

三、結語

莆田梯次的社區活動,其特點在於以討論為基礎。志工教師們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思考、發表;然後,再依據討論的內容,規劃初步的走訪行程。走訪結束後,志工教師都會與學生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觀察筆記。分享的過程中,師生們一起找出共同的疑惑,並以此規劃下一次走訪的行程。透過觀察、分享、討論,汀塘社區大學如何發現需要,並與當地居民攜手合作、解決問題的精彩故事,紛紛浮現在我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