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靈寶社區資源調查

河南靈寶弘農書院

2016/7/11 – 2016/7/18

 

 

目录

                                    窯洞

  湯適課   民族系一年級..........................................................2

                                    經濟作物

  洪欣莉    國際貿易學系二年級.............................................4

  林倢伃    斯拉夫語語文學系三年級.....................................8

                                    書法文化與民間藝術

  陳嘉雯    公行學系三年級......................................................11

                                    生活與信仰

  鄧文奕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三年級............14

 

 

 

社區資源調查窯洞

湯適可

一、 地點:河南靈寶

二、 參與志工:王瑞琦老師、湯適可、賈健紅、潘婷

三、 寄錄與報告人:湯適可

 

  社區資源調查,是英文營在每一天的正課結束之後,會有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會帶領有興趣參加這項活動的學生,透過訪問參加學生的長輩、或是訪問當地的居民、耆老等方法來瞭解當地的某些特色,以參加的學生做為媒介,來連接我們外來者的身份和對當地特色有所瞭解的居民,且在最後一天,學生能夠做出一個成果來發表給當地的居民。希望透過這個活動,不只我們能夠更加瞭解靈寶,也能讓學生對自己所生長的土地、文化有更深刻的印象,使它們能夠更加珍惜、更加重視自己的生長環境,且在城市生活時不會因為自己出生在鄉下,而對自己的過去和家鄉有所自卑。

 在社區調查中,我們分成了四個主題,「書法文化與民間藝術組」、「窯洞組」、「經濟作物組」、「生活與信仰組」,我負責的主題是「窯洞組」。首先,我們先詢問組中的學生、以及他們的長輩,來獲得一些對窯洞的基本認識,接著我們才到村中附近的窯洞進行參觀,整理出了一些窯洞的特色,如:「窯洞主要有三種用途:住人、倉庫、豢養動物」、「窯洞的建造主要有兩種形式:靠著崖邊打進去的和平地上堆起來的」、「窯洞最大的優點就是舒適且冬暖夏涼」、「窯洞的缺點有:受地形限制、潮濕不透風、造價越來越貴」等等。而在我們的組別中,有些志工的家鄉便有許多窯洞,於是我們便將靈寶的窯洞與志工家的窯洞進行比較,得知原來靈寶地區的窯洞,因為位處在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所以黃土的可塑性較低,從平地直接堆砌起來的窯洞可能會倒塌,因此大部分的窯洞都是靠著崖邊往裡面打的,且規模較小。

    最後,在營期即將結束的幾天,我們請學生在一張大海報紙上,以我們參觀過的窯洞為基礎,畫出一個居住用的窯洞及一個儲藏蘋果用的窯洞,作為我們社區資源調查:窯洞組的成果。

 

 

 

社區資源調查經濟作物

洪欣莉

一、 地點:河南靈寶

二、 時間:2016/7/11~7/18

三、 參與者:

(一) 台灣志工:洪欣莉、林倢伃、盧信能老師

(二) 大陸志工:宰婷、廖澤坤

(三) 營隊學生:Susie、Joy、Mina、Ruby、Ginny、Kelly、Tanya、Justin、Yvette

四、 報告撰寫者:洪欣莉

五、 調查行程:

(一) 第一天:分組、訪問學生家中經濟概況

(二) 第二天:訪問學生家中經濟概況

(三) 第三天:至Yvette家訪問(羊)、寫學習單

(四) 第四天:寫學習單、製作海報

(五) 第五天:製作海報

(六) 第六天:至Kelly家訪問(香菇)

(七) 第七天:製作海報

(八) 第八天:成果展現

六、 活動紀錄:

(一) 第一、二天:

    我們訪問每位孩子家中的經濟概況,以「爸爸媽媽是作什麼工作?」為主要問題,並請他們回家進一步詢問父母。得知有五位孩子家中以種香菇維生,小朋友偶爾會幫忙農務,另知香菇要乾、白、大才是好菇,採摘季節須於凌晨兩、三點出外摘菇,直至早上七點至九點,也須定期翻菇,一位孩子告訴我們起初選擇種菇是因為認為較其他作物有經濟效益,但近日價格下跌許多,而其中一位孩子家中除種菇,亦養了近百頭羊;除了這五位小朋友,有一位孩子家中種植作物並手工自製椅子販賣;一位孩子的爸爸在蘇州工作,媽媽則在家中種蘋果、桃子、葡萄;另一位孩子的父母則會至萬渡、卯屯、西昌趕集市賣飯,無論逢雨或雪。

(二) 第三天:

    另一組的小朋友Yvette臨時讓我們參訪她的家,映入眼簾的是成群的羊,我們訪問Yvette媽媽,得知過去養的是牛,但因牛的食量大,近十年開始改為養羊。羊的生長期約是八個月至一年,吃素,為多胎動物,可生四至五隻羊,而通常能有一至二隻活下來。問起羊的經濟效益,除了羊肉,羊毛、羊皮、羊糞也都可以賣,唯近日價格有下跌趨勢。除了養羊,也種植桃子、蘋果、核桃、核棗、玉米、小麥,除自給亦將多餘的作物銷出。回到教室後,我們讓孩子們將羊畫在學習單上,並寫下向Yvette媽媽問的問題與答案。

 

 

 

 

 

 

 

 

 

(三) 第四、五天:

    我們讓孩子們將第三天的學習單完成,並從一位孩子身上學到羊在夏天喝鹽水、冬天喝溫水、羊角的形狀會受到品種、生活環境、習性影響而產生差異。接著著手引導學生製作海報,讓孩子以色紙剪羊,並以分支圖的形式呈現出訪問結果。

(四) 第六天:

    我們至Kelly家訪問,得知香菇的生長深受光線及溫度影響,好的香菇圓、大、菌褶完整,若偏黑色,是失水的緣故。在摘菇季節,父母會在凌晨三點至早上九點搭棚工作,並雇用他人幫忙採摘。香菇的價格依大小、季節而有所差異,大菇、夏菇可以賣到較好的價錢。除了摘菇,生長過程也須在各時段翻袋,因為溫度若是過高會影響發菌;Kelly爸爸會在菇袋上插上溫度計以確保香菇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28°C~30°C)生長,翻袋平均共須五十次。

(五) 第七天:

    我們讓孩子將先前訪問羊的海報完成,接著開始製作訪問香菇的海報,以四個菇袋呈現出種植香菇的四大面向(品種、價格、工作、天氣),並以色紙剪出香菇,再貼上海報紙。

(六) 第八天:

    在成果表演的舞台附近掛起各組孩子的海報,供大家欣賞。


 

 

 

 

 

七、 調查心得:

    在八天的社區資源調查中,我從孩子及家長身上學到許多他們家中的工作內容及相關知識,看見孩子向志工老師與組員介紹父母職務時的熱忱,即便有不了解的地方,也回家詢問並在隔天分享,甚至邀請我們到家中訪問;到養羊的孩子家中訪談,我看見家長耐心解答的熱情,了解到選擇養羊的原因、羊尾的粗細與品種有關等等,更在之後從另一位家中養羊的孩子身上,學到羊在不同季節要喝不同的水、羊角形狀不同的原因,聽著他深具條理的解說,我感受到一種屬於孩子難能可貴的高度熟悉與專業;到種香菇的孩子家訪問,我看見從未見過的一大片菇袋,終於與第一、二天孩子介紹菇的生長情形產生連結,並從與家長的對話中聽到種菇的每個環節、感受到凌晨搭棚工作與翻袋五十次的辛勞。

    這八天中,每一天都在學習,社區資源調查讓我從當地人身上最直接地學習到當地的農村經濟,往後看見羊、香菇、桃子、蘋果等等,我會想起孩子及家長的熱情、想起這段回憶,也更懂得農民的辛苦,而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因為這八天,對鄉土有更深厚的情感。

 

 

 

社區資源調查經濟作物

林倢伃

一、主題:經濟

二、紀錄與報告人:林倢伃

三、參與志工:洪欣莉、林倢伃、宰婷、廖澤坤

四、協助小天使:Kelly, Jenny, Justin, Tanya

五、活動紀錄:

 

提綱

  1. 什麼壓力促進你們增加家庭收入,選擇何樣的方式增收?為什麼?(經濟作物/打工/其他)
  2. 怎麼選經濟作物?
  3. 各種作物的收入差距?(讓孩子問家長)
  4. 為何不種有機蘋果呢?(讓孩子問家長)
  5. 生態有機肥、化肥的區別?
  6. 家庭支出分配?(類別:教育、衣食住行、娛樂、(投資))

 

靈寶經濟概況

  1. 農作物以經濟作物為主:蘋果、桃子、香菇,蘋果採有機栽培
  2. 外出打工

 

社區調查內容

Ø 7/12分組、初步討論

Ø 7/13參訪羊群養殖

Ø 7/14參訪內容整理

Ø 7/15學生訪談

Ø 7/16參訪香菇種植

Ø 7/17參訪整理、海報製作

Ø 7/18成果發表

 

六、心得:

    其實經濟議題涵蓋範圍很廣,最後做出來的主題和我們一開始設定的方向有些落差。不過比起我們自己來了解當地,如何引導小朋友了解當地社區也很重要。由於我們小組學生中有好幾位家裡都是種香菇,我們就改為以調查香菇為主。

    印象最深刻是參訪羊的那次,那是那個村少數圈養羊的家戶,學生們看到羊都興奮不已,蹦蹦跳跳的,本以為沒在認真聽飼主講解,沒想到回教室討論時,都可以提出相關問題,而且很投入的討論。有一位男孩Justin家裡養羊,他很認真有耐心的一一回答其他同學們的問題,看著他回答的樣子,我心裡默默覺得大學生又如何?在許多方面,我們知道的遠比農村孩子要來的少。另一位女孩叫Kelly,我們到他爸爸的香菇養殖場做參訪。Kelly 平常在城市讀小學,只有放假才會回家,跟爸爸的接觸很少,參訪回來後她很用心的製作海報,把她父親工作的辛勞一點一滴記錄下來。

    不過這次社區調查,比較遺憾的是,沒有了解到主要經濟作物的部分,也因為時間不夠,沒辦法一一參訪每位孩子家的作物,有點可惜。

 

 

 

 

 

 

 

 

 

 

社區資源調查書法文化與民間藝術

陳嘉雯

 

一、  主題:書法文化、民間藝術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胡佳慧、佫蒙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6位學生

五、  行程:

第一天:前導、確認主題內容
第二天: 訪問擅長捏面花的老奶奶
第三天: 學習捏面花
第四天:參觀書法陳列室
第五天:學習書法文化
第六天:繪畫活動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與學生談及本組主題,我們先請學生針對書法文化、捏面及戲曲三大部分分享他們的意見與看法,將重點置於了解學生對著三大部分的認知及熟悉程度。起初,學生有些侷促、不太敢發言,經志工老師們的引導使本組的討論愈趨熱烈。經分享,發現學生皆知道書法文化、捏面及戲曲文化的存在,或多或少有些接觸,但了解並不深入。

    活動第二天,在地志工——佳慧代我們向當地擅長捏麵花的居民提出訪談邀請。我們一行人便到奶奶家中進行訪談。訪談過程由學生主導,向奶奶提出疑問並請奶奶解答。從訪談可得知奶奶的麵花手藝是透過親朋好友習得,最初學習的目的僅是因為覺得別人懂得這門手藝,所以自己也該不落人後。接著,我們進一步請問奶奶是否有將這門手藝傳承給自己的子女,或是年輕一輩。奶奶表示,他並沒有將手藝傳承給子女,但曾受邀教導孩子們簡單的捏麵技巧。

    捏麵花即將麵團捏出各個不同的造型後,將造型各異的麵團蒸熟並上色、塗上一層油。經使用美術顏料上色的麵團是不可食用的,麵花多用於喜慶活動,如婚慶、賀壽。我認為捏麵花與捏黏土造型十分類似,但麵花更具文化意義且所用原料及工具都是日常隨處可得的。故,或許我能在日後的志工服務中克服物資的匱乏,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活動形式。

    奶奶十分熱心地到弘農書院教導孩子們捏面的技巧。奶奶表示,捏面的物體形象皆從日常生活中得來,透過自身的觀察力將各個物體形象捏出來。奶奶手把手教導學生捏出蝴蝶、花、燕子等形象,所用的工具有針、剪刀、梳子。要將各個形象捏得細緻、傳神十分費工夫,其中對物體比例的拿捏及力道的控制是需要反復練習後才能稍有成效的。

    活動第四天,我們前往參觀何老師家中的書法陳列室,只見陳列室擺滿何老師的書法作品。當我們看見桌上放著厚厚一疊的何老師每日習字的作品,不禁感歎其對書法的濃厚興趣與鑽研此道的毅力及恆心。如同羅馬並非一天造成,學習英文亦然,要寫得一首好字亦然。

    何老師於百忙中抽空到弘農書院與我們分享其學習書法的心路歷程,並講授書法的基本技巧和知識,如毛筆的種類、坐姿、握筆的姿勢、各種筆畫的正確寫法。何老師也反復提醒大家不要還沒學走就想學跑,應穩扎穩打地把最基礎的筆畫練好,才能把字寫好。經何老師提點,學生也會各完成一張作品,於成果發表時進行展覽。

    我是馬來西亞僑生,來自有「文化沙漠」之稱的柔佛州新山市。因此,我對靈寶濃厚且豐富的文化特色十分驚歎。然而,我們卻發現這些民間文化正逐漸失傳,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捏麵花為例,奶奶的一門好手藝無人傳承,但值得慶幸的是弘農書院曾舉辦相關活動,邀請奶奶教導學生簡單的捏麵技巧,讓學生得以接觸這門特別的民間藝術。故,希望這類活動能持續舉辦,有助於民間藝術的傳承及發揚。

    此外,當地居民是標準的戲迷,當地常常邀請戲班子來村裡表演,而我們也有幸於第八天的成果展演到場聽戲。依組內學生的分享,他們都曾與爺爺、奶奶一同到場聽戲。雖然學生不一定聽得懂方言,但所幸如今的表演皆有投影中文字幕的設施,讓更多年輕族群可以同歡。對此,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也在慢慢蛻變,採主動融入、吸引年輕一輩興趣的作法。

    社區資源調查乃是以學生為主體,對農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文化等面項做深入的理解。志工老師皆從外地來此,我們對當地文化一無所知,因此學生就是我們的嚮導,為我們介紹、翻譯。相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加深他們對在地農村的認識與認同感,我們也因為學生而接觸有別於自身生活環境的文化。我們互相學習,一同成長,嘗試用不同的視角與角色認識這美麗的村莊。

 

 

 

社區資源調查生活與信仰

鄧文奕

一、研究背景:

羅家村為一個行政村,由羅家、寨子溝、孟村三個自然村組成,在羅家村有許多值得被挖掘的歷史淵源,如介子推廟會、娘娘山等。另外,羅家村有將近六七成村民信仰西方的基督教。本文將以小學員的角度引導問題,從日常生活、課餘活動到平時家中信仰等,深入其生活,讓小學員瞭解生活中還有許多待探索之知識。

 

二、研究者先備知識:

羅家村有1800多位村民,在村子裡幹活的大多為50歲以上村民,年輕人出外打工的人多,大多一年回來一次。羅家村主要有三地區小學,為萬渡小學、焦村鎮中心小學、靈寶市內的小學(有許多間小學),通常羅家村就讀萬渡小學居多,不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會去就讀靈寶市內的小學,由於距離關係,小朋友大多住在學校,家長一個星期接一次。在這個村子裡幹活的時間,通常為8:00-12:00,以及15:00-18:00,當地作物大多為水果類,舉凡蘋果、梨子、桃子、玉米、向日葵等。當地許多村民信仰為基督教,不過也會參加傳統的節慶活動,如一年兩次的介子推廟會等。

 

三、問題意識:

(一)詢問小朋友之問題

1. 你們村子會拜什麼神?信什麼教?

2. 你們家裡會有拜什麼神?家裡有沒有信教?

3. 你們知不知道這邊的節慶活動?像是知不知道介子推廟會?

4. 你們知不知道娘娘山的典故是什麼?

5. 平常放學之後會做什麼事情呢?

6. 平常沒上課放假時會做什麼休閒活動?

7. 放假時會不會跟家長一起出去玩?去哪裡玩呢?

8. 知不知道你們的爸爸媽媽做什麼職業呢?

9. 平常都幾點睡覺?然後都幾點起床呢?

10. 有沒有最印象深刻的遊玩經驗呢?

(二)請小朋友今天回去做的功課

1. 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沒有信教,或是拜什麼神?

2. 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知不知道介子推廟會的用途、典故?

3. 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知不知道娘娘山的典故?

4. 請小朋友回去拿兩張最印象深刻的遊玩照片,明天來做分享。

(三)詢問基督徒之問題

    1. 基督教的起源是什麼?

    2. 為什麼當地大部分人會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是如何傳過來的?

    3. 平常會在教會舉辦什麼活動?

    4. 信耶穌有給你們帶來什麼好處?

 

四、研究流程

(一)第一天:詢問小朋友問題,請他們回家做功課,問題如問題意識之第二點。

(二)第二天:討論第一天的問題,在附近的村子走訪、拍照,每個小朋友至少拍一張他們喜歡的人、事、物、風景等。

(三)第三天:討論第二天的活動,並且思考明天訪問基督徒詢問之問題,問題如問題意識之第三點,並且討論成果發表的形式。

(四)第四天:訪問羅家村信仰耶穌的村民。

(五)第五天、第六天:製作成果發表。

 

五、成果發表

    該主題是以生活切入,讓學生們了解生活中許多樂趣可言,也了解自己家鄉的特別之處,不過由於該天的時間和天氣關係,無法詢問到當地基督徒較深入的問題。最後,請小朋友們每人挑選兩張照片帶來,加上我們先前所拍的照片,製作成一本相冊,包含了每位小朋友的介紹,自己最印象深刻的照片,以及在英文營的點點滴滴。

 

六、照片精選

在學生家的窯洞門口合照

生活信仰組的成果-相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