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韓社區資源調查--手工藝傳承

社區資源調查報告

一、      主題:手工藝傳承

二、      參與志工:陳嘉雯、常江

三、      記錄與報告人:陳嘉雯

四、      協助小天使:15位小朋友

五、      行程:

第一天:拜訪紅娘手工藝作坊
第二天:拜訪芬芳同樂屋
第三天:整理學習單,製作各自的訪談札記。
第四天:學習剪紙,製作展覽作品。

六、      活動記錄與心得分享

       與蒲韓社區志工交流後得知當地設有織布坊,一匹布的製作工序複雜、耗時,每一樣成品都需要經歷棉花種植與收成再紡成線、染線、織布、裁剪等二十個繁瑣的步驟方能完成。因此,我們希望藉由社區資源調查活動帶領小朋友瞭解農村的手工藝文化,並將重點聚焦在當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

       在第一天的社會資源調查活動中,我們一行十七人前往紅娘手工藝作坊,並訪問一名工作人員。在一次參賽者都是銀髮族的剪紙比賽,傳統手藝的傳承問題浮出檯面,讓村民意識到年輕一輩並沒有繼承老一輩的技藝,而老一輩卻又終將離開我們,造成寶貴技藝的失傳。這促使紅娘手工藝作坊的成立。

       作坊的成立凝聚村裡的婦人一起學習紡線、織布的傳統技藝並向老一輩的人討教經驗,達成其傳承的目的。作坊內有數台紡織機,工作人員平日便在此進行紡線、織布的工作。織好的布匹便會製作成各式的成品,如衣服、鞋子、被單、皮夾、布偶等並往外銷售,這也讓這一技藝成為能夠謀生的工具。為了讓小朋友多瞭解農村文化,作坊於暑假舉辦營隊,讓小朋友有機會體驗紡線、織布的傳統技藝。

       我發現多數小朋友在社區資源調查活動前便曾參觀紅娘手工藝作坊或是曾有過紡線、織布的體驗。他們之中有人是在在父母陪同下,有人是在參與營隊活動時進行上述的活動。因此,大部分小朋友對於紡線、織布這一技藝有一定的認知,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左二的婦人為紅娘手工藝作坊工作人員,正在接受訪談。

圖為織布機。

圖為布匹成品。

       第二天,我們出發前往芬芳同樂屋,並在行前引導小朋友以小記者的身份去訪問老奶奶們有關他們所會的傳統手工藝的問題。訪問過程以兩人一組訪問一位老奶奶的形式進行。訪問結束回到校園後,我們以輪流分享的方式讓小朋友分享他們的訪談內容。

       綜合所有小朋友的訪談內容,我們發現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模式多以母女、師徒、朋友互相切磋的關係進行。如紡線、織布的手藝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剪紙手藝是閒來無事和朋友互相討教、不斷精進的成果等。多位小朋友指出,老奶奶們年輕時都曾以自家種的棉花來紡線、織布,給全家老小做衣服、鞋子。他們說當時候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而外邊賣的衣服很貴,因此只能靠自己為全家添衣添褲。由此可見,紡線、織布是當時候的婦女的必備技能之一。

       我覺得訪談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語言溝通問題,因為老一輩都說當地的方言,而我們完全無法理解他們說些什麼,但所幸有小朋友在一旁幫忙翻譯。另外,我覺得第二天的訪談狀況遠比第一天的訪談狀況來得好,因為小朋友在行前已經羅列好想問的問題,確認問題方向。

       圖為小朋友訪問老奶奶。

       第三天、第四天都在製作展覽作品。我們在第三天請小朋友依據前兩天的訪談內容進行整理、摘錄,謄寫在各自的顏色紙上。第四天則是讓小朋友進行剪紙活動,請他們在五顏六色的紙上揮灑創意。隨著展覽作品的成功展出,我們為期四天的社區資源調查活動也落下帷幕。

       圖為手工藝傳承海報。

圖為小朋友剪紙作品。

      圖為小朋友製作訪談札記。 

       我原先以為小朋友對於村子裡的傳統手工藝不甚瞭解,但交談後發現大部分人都有接觸過紡線、織布的技藝,因此決定以此為題,讓小朋友帶著我去認識村子裡的紡線、織布技藝。在過程中,會有許多小朋友很興奮地和我分享他們以往的經驗,像個小導遊、小講解員一樣地帶著我往目的地去。這是我所樂見的,也是社區資源調查活動的用意。透過角色的轉換,讓小朋友帶著初來咋到的我認識村子、認識農村文化。

       我相信瞭解當地文化之後,我們才能體會其中的美,欣賞它的獨特之處。因為親眼看見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一對鴛鴦,親耳聽見紡線機轉動時所傳出的勞作的聲音,親手剪出繁複圖樣的剪紙,我們才能領略其中的樂趣或是辛勞。在往後的日子裡看見那一匹匹布、那一張張剪紙,我們會懂得這些東西其實承載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我們一行十七人在這個夏天走出教室,成為彼此的小老師,互相學習、互相分享,透過實地走訪、實際操作給自己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與回憶。

 

資料整理與上傳:陳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