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實驗小學(政大實小)訪談筆記

前言

2016年3月,隨著「第八屆中國農村英文品格營工作坊(一):自我瞭解與成長」的展開,英文營團隊亦開始積極聯繫國中、國小參觀英語教學、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參訪,之後並向任課的老師們請教。雖然只是短短半天的時間,很難深入瞭解,卻也深深領會到各學校經營理念和特質的不同。感謝各受訪學校師長們的熱誠支持和耐心,我們將會陸續刊登由跟隨王瑞琦老師參訪的林育民和鄧文奕兩位研究生所整合的參訪筆記。

基本資料

時間:2016年3月7日,下午2點半至5點。

目的:(1)瞭解受訪學校的藝術與人文和英文課程;(2)從老師們的課程教學和帶領,找尋出2016暑期英文營課程和課堂經營的調整、提升、拓展之道。

人員:王瑞琦老師、林育民(政大政研所)、鄧文奕(國北教大,教管所)

受訪者:郭宗德老師(人文藝術課)、王美玲老師(英文課,Merrill)

流程:2:30~4:00旁聽兩班課程;4:00~5:00與兩位老師座談

政大實小概況

政大實小,如其名稱所示,就是政大的附屬小學,是一個迷你小學,只有12個班級,1到6年級,每個年級2班,每班平均25至30人之間,全校學生共350人。學生主要是政大教職員的子女和住在附近學區內的學生。學校佔地很小,一個ㄈ字型的教學樓,中間是運動場。

游主任表示,受惠於政大國際化的發展,校園中有不少的外籍生,中文都學得非常好。學校的特色之一就是國際教育,上圖的教室外牆就是2015年國際教育活動花絮看板。學校音樂、美術各有1位老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每位學生要能讀樂譜,會一樣樂器(直笛)。美術(視覺藝術)教師來自屏東師範院校,不用教課本,自己設計課程,還帶學生上陶藝。左圖,樓梯貼滿了小學生們的創作。

視覺藝術課

地點:地下室視覺藝術教室。教室裡面坐擁著各式的美術用品,所以學生不需要上課還得帶著美術用品,也不擔心班級教室沾上顏料。教室內陳列著各個年級學生的作品。下圖是由學生們設計的校徽,其中第二排第3張獲選。

課程內容:介紹顏色的知識,主題為色系

學生實作:要學生依自己對酸、甜、苦、辣的感覺,繪製自己的色系。

教學:

對於郭老師的教學,印象深刻之一是教材的安排。郭老師的教材,充份運用結合了人文與藝術兩個領域。人文的部份,以商標、賣場的衣服、辣椒罐的包裝為例。一方面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一方面也讓學生明白,藝術的知識,其實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的部份,以色系、明視度等知識的介紹為主。在課後的交流中,郭老師提到,色彩學的教授,在背後有一套長期的課程規劃。依照每個年級學生的特性,安排不同的內容,比如寒色系、暖色系、對比色等。

另一個是郭老師在課堂上,對教學節奏的掌握,亦十分值得注意。郭老師講解到一個段落,就會引入一個與學生交流的活動。比如向台下發問,讓學生回答。或是讓學生舉手,替投影片上的辣椒罐排序,並詢問原因。活動與解說的交替,令學生能保持專注。整體課程在師生輕鬆的互動中完成。我們注意到,對於一些回答的同學,郭老師會即時給一張貼紙,但並非全給。沒有拿到的同學,也不以為意。在之後請問時,郭老師指出,給的是針對性問題的回應,至於一般對話的回應,不會給。學生們瞭解。有時他忘了給,學生下課會向他要。

英文課

英文課是六年級的課程。今天的主題是英文詞組和過去式。詞組的教學是以對話表演及遊戲的方式進行。在對話表演的部份,王老師利用抽籤,讓3組同學上台朗讀。因為先前已上過,老師不需要再解釋。坐在後面的我們,從學生念劇本時的音調,就可分辯出學生的英文程度的差異。在之後的座談,Merrill老師也提到學生程度有一的落差,但整體上,比非台北市的學校學生要好得很多。接續對話練習是分組換字比賽,就是將老師唸出的句子,輪到的同學要換入不同的受詞。答對的,就上台加一線如右圖。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同學們相互提醒幫忙,對於動作慢的,或是不會的,沒有任何責難。

第三個活動是分組進行一套類似大富翁的桌上遊戲。每組的同學,要互相用英文問答。答對問題,才能讓自己的棋子往前走一格。Merrill老師相當瞭解學生的程度,在分組時就叫比較弱的學生和強的學生一組,讓強的去陪著弱的一起學習。我們發現,對於這樣的安排,強的學生並不排斥,而且在互動學習的過程中,被調去的學生也很自在,在小組互動中融洽的一起玩遊戲。

Merrill老師的英文課節奏分明,不浪費任何時間,設計了很多活動與學生互動,舉凡全班的、小組的遊戲,能看出僅僅準備一堂課,就花費許多心思。對於課當節奏,兩位老師都強調,會因各班特性而異,主要還是靠經驗累積。教書經驗久了,就會知道一個活動大概需要多久時間,且學生上課久了也就會知道老師的上課模式。兩位老師都認為,在現今滑手機的時代,獎勵的設計具有一定的作用。使用得當,非但不會引起學生們之間的惡性競爭,反而為了得到獎勵章,學生們在小組中會互相幫助;回家以後,也更願意完成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