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廣西南寧社區資源調查

2019 廣西南寧英文營社區資源調查

2019/1/19-2019/1/30

目錄

主題一:魔術世界…………………………………………………………………………..2

   林育民  政治所博士班三年級…………………………………………………...2

   黃柏儒  資訊管理學系三年級……………………………………………………7

主題二:春三螺………………………………………………………………………………8

   蔡念軒  社會學系四年級……………………………………………………………8

   張以臻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二年級………………………………………..9

主題三:噹噹噹…………………………….………………………………………………11

   傅馨慧  統計學系四年級………….………………………………………………11

     王鴻陞  東亞所碩士班二年級………………………………………...……….13

 

 

主題一:魔樹世界

一、 參與志工:楊家偉老師、王瑞琦老師、林育民、黃柏儒、華昱尊

二、 參與學生:15名

三、 流程:

第一天:觀察校園植物

第二天:社區植物踏察

第三天:製作校園植物名牌

第四天:掛校園植物名牌

第五天:分組活動(社區植物圖鑑、校園葉片繪圖)

第六天:完成前日的工作,訓練小小解說員

第七天:成果發表會

記錄與報告人:林育民

政治所博士班三年級

一、前言

2019年1月,兩岸鄉村英文品格營的團隊來到廣西,在南寧的鎮流村中舉行英文營的活動。除了英語歌曲的教學外,也帶來不同主題的社區活動,讓當地的學生們能夠更親近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在這一次的社區活動中,我跟柏儒、王瑞琦老師、楊家偉老師,以及當地的志工昱尊一起合作,帶領學生們認識當地的植物。我們的活動名稱是「魔樹世界」。現在,讓我我向讀者們介紹這次活動的經過。

※在鎮流村小學的校園內,有黑板樹、香樟樹等豐富的植物

二、教案開發

       對英文營團隊來說,「社區裡的植物」這個主題其實並不算新。在2015年福建的莆田梯次,嘉雯曾經帶過當時的學生,認識村裡的經濟作物。比如花生。在2017年河南的靈寶梯次,虹伶、巧琳和我,以及當地志工佳慧,一起帶過「果果大拼圖」的教學。在當時的教學中,我們將參加活動的學生分成小組,然後出發到村子裡蒐集植物,並訪問老人家關於植物的故事。活動的最後,我們讓各組的學生發揮創意,把植物的花、根、莖、葉拼成美麗的圖案。

       2017年河南的「果果大拼圖」的教學,讓我和一起合作的夥伴們察覺到,帶領學生認識社區植物的教學,在一種情況下會讓教師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那就是當學生們對社區的植物很瞭解,並且能夠說出許多細節的時候。考量到這一點,在這次英文營的培訓中,我們特別邀請到了楊家偉老師,向我們介紹各種大學校園內的植物。楊家偉老師從金融業退休後,由於興趣的關係,開始長期地在台北市立植物園中擔任導覽。在觀察大學校園內的植物的時候,楊老師仔細地向我們介紹辨識植物的要訣。比如用眼睛觀察葉子的形狀、生長的方式,用手摸一摸、體驗葉子的觸感,用鼻子聞一聞,瞭解植物的味道。

※培訓課的時候,特別邀請了楊家偉老師,向我們介紹大學內的植物

       有了楊老師的解說,之後我跟柏儒設計教案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方向。比方說,我們可以讓學生從觸覺、嗅覺來認識植物。這些接觸植物的方式,可能是學生之前沒特別注意到的。更進階一點的話,我們能試著讓學生去觀察,然後說出葉子的形狀和生長方式。除此之外,我還到圖書館去,找了一些跟壯族的植物傳說有關的書。閱讀完之後,由柏儒在培訓課上向大家報告。在我們的構想中,如果有機會,也許能讓學生們訪問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後介紹村子當中關於植物的故事和傳說。這樣一來,教案裡除了有自然觀察的層次外,還會再增加一層在社會文化方面的認識。

三、當地的調整

       抵達鎮流村之後,魔樹世界的教案就受到了兩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在跟村子的老奶奶訪談的過程中,知道在村子裡面,其實不太有關於植物的故事或傳說。其次,在第一天上課的時候,我們發現,參加的學生比原先預期的多。而且許多都是來自小班的、四或五年級的學生。

※在出外踏查之前,學生們動筆記錄等一下要自己找出答案的問題

      考量到村子裡關於植物的故事其實不多後,我們一開始的教學,採取的是往自然觀察的方向明確前進的路線。第一天的時候,我們先在黑板上寫出問題,然後請學生們在等一下的走訪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接著,學生們才跟著楊老師走出教室,一起認識校園中的植物。第二天的教學也是一樣。只不過我們觀察的範圍,換成在村子裡。在那之前,楊老師先一步勘察了路線,並記錄了有哪一些植物可以介紹給學生。帶著學生到村子裡觀察的時候,柏儒、昱尊跟我都察覺到,班上的學生可以被分成兩類。一類是在聽了楊老師的解說後,對植物逐漸產生興趣,開始專心寫筆記、回答出發前請他們解答的問題的。一類是喜歡在戶外活動,到處跑跑跳跳、摘葉子和找竹條出來玩的。柏儒、昱尊跟我需要留意後一類學生的安全。我們需要不時提醒他們跟上隊伍,或是不要在排水溝旁邊逗留。在這當中,我發覺柏儒開始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在隊伍間的位置,讓學生儘量不要跑得太遠。同時,昱尊也展現出攝影的專業之外,對小孩子親切、有耐心的那一面。每當學生開始調皮,他都會馬上跟過去,然後又勸又喊地把學生帶回。有了柏儒和昱尊的幫助,讓我感到十分的安心。雖然好動類型的學生,還是會到處跑來跑去,不過他們最後還是會待在一定的範圍內。

※到村子觀察植物時,柏儒和昱尊一起幫忙,將學生聚集到楊老師的周邊

       最後需要調整的,是成果發表會的準備。由於兩類學生的分別十分明顯,所以最終被分成了兩組。對植物有興趣的學生,和王瑞琦老師跟楊家偉老師一起,有目標性地連同枝、莖一起,把不同植物的葉子採集回來,然後貼在白紙上。之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寫上各種植物的特徵、科名。另外一類活潑好動型的學生,則由我、柏儒和昱尊帶出去。我們請學生們採集校園植物的葉子,然後用彩色的蠟筆,馬上把葉子的形狀描在紙上。之後觀察葉脈的樣子,再把它畫上去。由於先前我們帶過全班的學生,辨識出校園內的好幾種植物,並且替它們掛上由學生自己製作的名牌,所以當學生畫完葉子之後,我們會請他們把植物的名稱寫上去。學生要是忘記,趕快跑到校園內,查看植物上面的名牌就行了。分成兩組之後,成果發表會的準備變得順利許多。展出作品的時候,英文營的其它的夥伴、學生的家長們,都露出驚喜的眼神。展覽之後,我請畫植物葉子的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拿回家。沒想到他們跑出校園後,又拿著作品再跑回來。說希望由老師們收著,作為這一次活動的紀念。聽到學生這麼說,真讓人感到高興。

※成果發表會上的展出之一,活潑型學生們用彩筆畫的校園植物的葉子

※安靜學習型學生的作品:採集不同社區植物,並寫上特徵和科名

四、結語

       這一次「魔樹世界」的社區活動能順利落幕,需要感謝楊家偉老師在過程中的協助。楊老師在上課之前,很仔細地在社區內走動,然後規劃了適合學生們觀察、認識當地植物的路線。在培訓課的時候,介紹的觀察葉子和葉脈的方式,也帶給了我們啟發。讓我們最後能夠設計出描葉子形狀、畫葉脈的藝術表現型的活動。另外,也十分謝謝柏儒跟昱尊的幫忙。有了他們的協助,才能在外出觀察時看住活潑型的學生,並且讓他們在最後準備成果發表會的時候,也有在圖畫紙上發揮的機會。

※楊老師利用時間踏查村內的植物,並在當地培訓時介紹給大家

       最後,在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的時候,我發覺其實有兩個地方,是之後可以再調整得更好的。第一,當我們發覺學生有活潑好動型、安靜學習型兩類,而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很大的時候,或許就需要適時採取分組教學的方式。這樣一來,老師們更能夠依照學生的性質,帶給他們關於植物的不同面向的認識。可以有明確走向自然觀察類的,也可以有走向藝術表現類的。其次,當我們在訪談時,聽到村裡的人說,這裡其實沒有太多關於植物的故事時,或許我們太輕易放棄這一條路線了。事後想想,在另外一組當中,問了跟他們一起教學的當地志工,泰州以後,反而得出了更多關於婚禮的資料。如果我們再多問一問當地志工,甚至是參加我們社區活動的學生,或許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這樣一來,也說不定能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出原來教案設計中關於社會文化的部份呢。

※帶學生們走訪社區時拍到的冬葉。村裡的人會它的葉子來包長方形的粽子

 

記錄與報告人:黃柏儒

資訊管理學系三年級

        還記得當時在選擇社區主題時,我算是完全茫然的狀態,只知道社區主題規劃是個不停更改及變動的教案,卻不完整地了解其內容,這樣子的狀態卻要我第一個選?節慶?騎樓?樹?茫然失措的我匆匆選了樹作為社區主題(雖然當時我滿想選騎樓的),卻沒意料到,樹才是最好做的題材,因為樹是鄉下農村社區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更是融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次也很感謝楊老師在我們的社區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若從一開始沒有老師的幫忙,這個社區設計可能淪為空談,也由於老師在七天的課程中給學生許多關於樹葉的知識,我可以感受得到我們的學生在課程中真的學到很多,收穫滿滿。

        課程的規劃一開始除了想要讓學生認識植物之外,更想要建造一個立體的樹模型,可以擺在校園內,讓學生不忘營期所學的知識,更可以有所紀念;但由於當地素材的不足,以及營期的規劃走向,我們每天都不停的修改教案,讓明天的課程可以完美,到最後的成果發表改成了比較接近知性的展覽,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樹種和葉子的差異,同樣的達到讓學生不忘記營期所學知識的目的。

       我也在營期與學生的互動中學得許多,特別是那些看似沒有在認真聽楊老師講課的同學,其實都對於這些植物有ㄧ定了解,甚至在我抽問的時候都能應答如流;另外也有部分學生是完全無法專心於知識上面,我也從中學得不少管理方式,像是課程的最後兩堂課,我們讓他們自己用蠟筆、色彩筆等,畫出自己想像的樹葉,這個方法明顯地可以抓住學生吸引力,也讓學生有另類的展現機會。

       這次的社區課程,讓我建構出這個課程的完整概貌,更加了解如何設計及應用,我也看到了許多的小朋友對於樹的熱忱和知識的渴望,希望這些學生未來可以不要忘記當初對於植物的這份熱情。

※「魔樹世界」師生全體合照

 

主題二:春三螺

一、 參與志工:蔡念軒、張以臻、黃泰洲、楊勇平

二、 參與學生:14位學生

三、 行程:

第一天:前導、以問答確定瞭解學生對四月八的瞭解程度

第二天:分享回家詢問的四月八

第三天:繪畫四月八印象

第四天:分組(劇本組、道具組、活動組)

第五天: 劇本組製作劇本、道具組繪畫道具、活動組構想表演活動

第六天:製作新年相關的手工藝品

第七天:排練及完成道具

記錄與報告人:蔡念軒

社會學系四年級

       在去到南寧之前,我們一開始以三個節慶為基礎設計,想要以春節、三月三、陀螺節,也就是利用較為重要的節慶,去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後來為配合時間而改為聚焦於三月三歌曲製作以及春節的創意粽子。實際詢問當地的志願者相關的習俗後,發現他們所稱的大型傳統活動並非我從網路上得知的三月三,經過了解後,當地較具代表性的活動名為四月八,為了避免資訊錯誤,或是學生反應不佳,最後我們選擇將三月三及春節兩種捨棄,並以四月八作為這個社區小學堂唯一發展的重點。

       在營期開始前,我們以從當地耆老了解到四月八的由來以及近年四月八的活動項目,我們以此作為基礎去設計問題,藉此了解學生對於當地四月八的了解程度,並期望以活動項目去發展成類戲劇。我們這一組的學生約有14名左右,大班學生為多數,全部都是女生。因此在整體活動的帶領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學生反應不熱烈,或許是害羞的天性,發言對學生來說是件比登天還困難的事。在面對我們的提問,學生都謹慎且拘束,這也使得我們難以獲得學生所理解的四月八。在這天也安排學員回家詢問四月八的古今差異。

       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則是請學生們告訴大家回家詢問的答案,然後再帶領學生們一起整理古今四月八的型態。透過學生的分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於四月八的感觸並不多,他們所在意的內容多是吃喝、娛樂。因此,當地志願者開了四月八小課堂,為學生解說了四月八的由來,並提醒學生要重視自身文化。

       與學生共同構思成果發表的過程,我對四月八活動的想像也逐漸清晰,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們想像未來的四月八活動。學生的想像力令我傾佩,既實際又富有趣味性,而這點他們也在構思劇本時發揮得淋漓盡致。成都梯次時,我也經歷過寫劇本的挑戰,當時我在帶領上遇到瓶頸。這次劇本組的帶領人就由以臻負責,以臻的帶領十分值得我學習,他能讓學生往實際面去思考,也不會讓他們感覺到限制,是循著一種邏輯去編寫劇本。最終版的劇本確實精簡、主題明確,每一幕都切合著主題,淺顯易懂很好入手。

       這次社區較可惜劇本出來得時間較晚,我們排練得時間有限,以至於未考量到表演當下可能會發生的突發狀況。考慮不周全的情況下,我們在成果發表時有聲量太小、距離觀眾太遠的情況,雖然如此我們並沒有因此放棄,學生們依然努力認真地將他們所準備的表演完整地呈現出來。

 

記錄與報告人:張以臻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二年級

       春三螺最一開始的命名由來,是因為在我們到達當地之前查詢當地的節慶時,發現共有三個是我們所感興趣的,分別為春節、三月三以及陀螺節。但想也沒想到,到了當天詢問當地志工之後,他們跟我們說,對於他們來說,當地最重視的節慶都不是這三個,而是一個叫做「四月八」的農具節。因此,在與夥伴們討論過後,我們決定推翻原本的想法,全部改為四月八。

       而小朋友的反應,更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社區分組過後,我們馬上發現我們這組裡面全部只有女生,而且都是不太愛講話的女生。前幾天上課的時候,就像是我和念軒在上面唱獨角戲一樣,為我我們半強逼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他們才願意開口說幾個字。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無奈,也不斷的思考應該要怎麼引導他們才對。我們將桌椅從原本上課的形式改為一個大圓圈,並發下紙讓他們去描繪他們看見的四月八,頓時,我們發現了一些共同的點去引伸並發展,而學生也慢慢給予我們反應。

       後來,我們決定做半戲劇的方式讓學生們演出過去、現在和他們想像中的未來的四月八,並把學生分成劇本組和道具組,而我負責的是劇本組。對我來說,決定這個事情是我做出的很大的勇氣,因為其實在來南寧前,老師就不斷的跟我說這個題目做戲劇很好,但我因為看著上次在成都時另一個夥伴念軒的狀況讓我不敢嘗試,因為帶領學生寫劇本需要一個很好的引導力和與學生的溝通能力,不能全權交給學生或讓學生帶著你跑,不能讓整個故事那麼不現實或太長,但同時又不能讓學生對你這個老師傷心或失望,總之,對當時的我來說,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身體累心更累的事情,讓我打死都不願意答應做戲劇。但來到南寧後,因為實在想不到更好的表演方式,所以還是面對著無限的恐懼決定做戲劇,而最後我也是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家。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剛好有三個很可愛的學生很願意跟著我一起寫這個劇本,不管是有著天馬行空想法的Lisa,比較理智冷靜的Cindy或是在重要時刻默默分享意見的Sandy,他們各有所長,也讓我整個寫劇本的過程變得更加順利。而這三位小朋友最讓我感動的時候是在因為劇本太長需要修剪時,在王老師與他們談論過後,他們不吵不鬧的刪自己好不容易寫出來的劇本的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我才頓時反應出來,小孩不是不理智的,只要你好好的與他溝通,好好地告訴他為什麼,讓他們瞭解利弊,他們是一群彈性很大的小孩,那改變速度可能大人也望塵莫及!

       但很失望的,最後表演時,我們的表演算是不及格的。因為彩排時沒有考慮到下面還會有各種吵雜的東西影響,再加上沒有麥克風的關係,表演時觀眾們完全聽不到學生們講話的聲音。這我必須像這群小孩們說聲對不起。我很抱歉我並沒有全面的想到所有應該會發生的事情,導致這個表演失敗。但我並不後悔當時還沒演完時,當王老師讓我們不要繼續演時,我不與理會的態度,因為我知道他們努力了,我不可能去阻斷他們的成果,即使那是不好的成果。只要他們願意在台上繼續演,我就願意阻擋任何不讓他們演的可能讓他們繼續在台表演他們的成果,那是他們值得的。

      這次社區,是我鼓起勇氣第一次嘗試的方法,有收穫也有失望,但更讓我學會更多,謝謝與我配合的夥伴們以及一群可愛的小孩們。

 

主題三:噹噹噹

一、 參與志工:楊照宇老師、王鴻陞、傅馨慧、劉雯瑩、馮雪莉、祁丘平

二、 參與學生:15位學生

三、 流程

第一天:前導、以問答確定瞭解學生對於當地的婚禮禮俗的瞭解程度

第二天:采訪當地長輩、整理婚禮禮俗

第三天:分為三組製作花車、紅傘和禮服

第四天:繼續前日活動

第五天: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作品、為已完成的作品加上簡單的介紹

第六天: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作品、為已完成的作品加上簡單的介紹、製作當地

             婚姻禮俗的連環畫,並以對話的小品方式做介紹。

第七天:最後收尾工作,練習動態展演。

 

記錄與報告人:傅馨慧

統計學系四年級

(一)營前規劃

       在營前培訓期間,我們這一組原本的主題是當地的老街,後來在經過詢問當地的的實際情況後,我們的主題調整為了解當地婚禮禮俗的噹噹噹。

(二)實際操作

       在活動的第一天,我們將學生分為兩組,針對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分別是參加過的婚禮,結婚時不能做的事,以及結婚時一定要做的事情,藉此了解學生對於當地婚禮禮俗的了解程度。

      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則是請學生們告訴大家回家詢問的答案,然後再帶領學生們一起整理。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回饋不如預期,我們調整為採訪當地的長輩。

      從第三天開始,我們分為三組進行製作,分別是花車組、紅傘組以及禮服組,各組完成後,就為各自的作品寫簡單的介紹。

      在活動的第六天,我們開始製作一個關於當地婚禮禮俗的連環畫,並在旁用簡單的對話做簡單的介紹,並以此為基礎,兩個學生以對話的方式,將我們這幾天的成品做動態的展演。

(三)困境與解決

       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不習慣進行討論,在了解到當地婚禮禮俗以及在進行統整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困難,所幸第二天我們邀請到當地的長輩,通過讓學生進行提問的方式,從長輩的口中了解到結婚的過程,學生整體才更為活絡。

       從第三天開始,我們分為三個小組製作成品,從第四天開始,其中一個小組的進度近乎完成,而另一個小組的進度仍停留在起草的階段,因此我們在當天晚上調整帶領小組的老師,讓當地志工帶領進度快要完成的小組,我和鴻陞則是分別帶領兩個進度較慢的小組。

(四)活動心得

       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對於當地的婚禮禮俗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在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的婚禮禮俗的同時,也通過製作手工藝品,連環畫以及動態展演的方式,將自己這幾天的收穫展現出來。

  • 學生繪製關於當地婚禮禮俗的連環畫

 

 

記錄與報告人:王鴻陞

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1.      主題背景

    2019英文營在廣西的鎮流村舉辦,其坐落在南寧市隆安縣的那桐鎮,當地係屬壯族自治區,有特有的壯族文化,以及當地發展年代歷史久遠,有古樓、舊碼頭等古建築。故,本組本欲朝向古樓等特色建築發想題目,但幾經波折。最終在營地當地踏查訪問後,了解到古樓建築所能收集到的材料極為有限,發展空間也相對侷限,故,更改題目方向,朝鎮流村當地的婚姻習俗準備。本次社區教案沿襲成都育梁梯次《噹噹噹》的經驗,並在其基礎上修改,朝突出鎮流村當地的特色的方向操作。

2.      課程設計與目的

    《噹噹噹》之名取自於《結婚進行曲》的片段,其課程目的是想通過課程設計讓學員回家訪問家人對於當地婚姻禮俗的傳統與禁忌,進而幫助學員與其家人有更多的聯繫,並從中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而老師們也能從課堂中學員的回饋,了解到當地特有的的習俗文化,從而加深對當地的認識。

    在課程設計上,我們的結構是前三天通過學習單訪問進行資料蒐集,後四天則是分組進行成果展覽會上的實體製作(也就是將結婚典禮還原並具體化)。

    課程在實際操作後,從學員的回饋中得知,鎮流村當地的婚姻習俗有一大特色,就是新郎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時,新娘要走到祭拜祖先的大廳,會特意經過家人拉起的蚊帳,蚊帳的中間會放一碗喜糖,當新娘走過時,需要有一個小孩把那碗喜糖拿出,其寓意是新娘嫁給新郎後會「多子多孫」。

    此一場景相當地特別,是當地農村的特有文化,因而在經過討論後,《噹噹噹》組的成品展覽決定將此一場景還原。首先,通過製作大張海報說明此一流程;其次,製作結婚時會使用到的物品(如:新郎新娘的禮服、婚車、紅傘、戒指…等),最後將其組合,搭配短故事,用動態展演的方式呈現此一場景。

※分組製作花車、禮服、紅傘

3.      活動過程中的挑戰

(1)   變變變

營隊為因應當地的變化,選擇提前開營,然本組的社區課程又需臨時調整方向,導致在現場的準備上是明顯措手不及。營地現場有許多的情況並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加上課程設計時在台灣,對當地的了解幾乎是空白,以至於在執行有關文化的課程上,很多是臨場隨機應變的發揮。這時十分慶幸王老師在台灣耳提面命地提醒,課程鷹架的重要性,萬變不離其宗,隨後在團體的協力下,逐漸步上軌道。

(2)   學員的不可預知性

這次的社區課程在初階段的資料蒐集一度瀕臨開天窗,原因在於分派給學員回家訪問家人的學習單,大多數的學員並沒有確實作業,而我們大家也都沒有婚姻的經驗,導致在引導學員回答的過程中,彼此眼對眼,無語看上天,課程差點進行不下去。慶幸有照宇老師的即時提醒,那時志願者黃璐老師人在我們小組,進而將學習單回饋的活動改為小小記者的訪問。從與黃璐老師的訪談中,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學習了解到鎮流村當地婚姻習俗的傳統與禁忌有哪些,隨後更從此抽出三組婚禮必須要有的東西作為成果發表的成品,從而可以進入到分組製作的階段。

4.      收穫

在這次的社區課程中,我最大的收穫是與夥伴們的「溝通與協調」以及學員們不吵不鬧為成果展覽努力。在教案再度被推倒,重新確定方向之際,每一晚都需要與我的社區課夥伴們討論隔天社區課程的內容和課程的最終方向,不斷地腦力激盪,和思考替代方案,將課程優化並為其增添光彩。慶幸我們小組的學員非常給力,在課程活動中,不斷地優化我們的作品,並能將其串聯,最終呈現動態的展演,為我們的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5.      成果展覽

※成果發表會前的彩排